•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端臨對“文獻”的認識與運用

      2023-03-12 05:44:47劉學倫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自序頂格馬氏

      劉學倫

      (韶關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東韶關 512005)

      “文獻”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盵1]2466鄭玄注曰:“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盵1]2466鄭玄雖未對“文”做直接解釋,但從他把“獻”作“賢也”解,再從“文章賢才不足故也”一句可知,鄭玄把“文”解釋為“文章”,“獻”解釋成“賢才”。爾后注解《論語》的學者,如皇侃、朱熹、劉寶楠等人,所用的語詞雖有殊異,但所作的解釋與鄭玄的說法沒有太大的差異,皆將“文”釋為“文章”或“典籍”,將“獻”釋為“賢才”。

      馬端臨(1254—約1334),字貴與,號竹村①,江西樂平人。其所著的《文獻通考》是現(xiàn)存我國第一部以“文獻”命名,并專研文獻的典籍。其《自序》云:“凡敘事,則本之經(jīng)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以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盵2]自序,2對“文獻”的認識有別于傳統(tǒng)的注疏。因此將馬氏所謂的“文獻”加以厘清有益于我們對《文獻通考》的研究。

      前人對馬氏“文獻”觀的看法各有差異,大抵可分作四類:一是文獻分別為不同的材料來源。如楊琳認為《文獻通考》中所謂的“文”指歷代諸子經(jīng)史中的記載,“獻”是歷代群臣奏議及學士名流的議論[3]103。二是文獻為文字記載或載體。如張大可和俞梓華就主張馬端臨只認定文字記載才是文獻,非文字記載的知識載體就不是文獻[4]3。三是偏向“典籍”之意。如林申清認為,馬端臨對文獻的理解是從兼指“典籍與賢才”向?qū)V浮暗浼毖葑兊倪^渡[5]。四是敘事為“文”,論事為“獻”。如楊燕起和高國抗就抱持著“文為敘事,獻為論事”的觀點[6]3。

      諸家的闡釋雖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皆是根據(jù)《文獻通考·自序》(以下簡稱《自序》)中有關“文”“獻”的敘述,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結(jié)論。筆者認為,既然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是以“文獻”命名,且為專研文獻的典籍,那么在探討馬氏的文獻觀念時,就不能僅從《自序》的敘述著手,更應當結(jié)合馬氏在《文獻通考》一書中對文獻的實際運用,才能全面了解馬端臨的文獻思想。

      一、馬端臨對“文獻”的認識

      (一)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兼容

      筆者認為,馬端臨將“敘事”材料視作“文”,把“論事”材料視作“獻”,是他自己獨創(chuàng)的見解。《自序》中除了上面引述那一段有關“文”“獻”的敘述之外,還有另一處容易被人忽略,而與“文獻”相關的文字:“竊伏自念,業(yè)紹箕裘,家藏墳索,插架之收儲,趨庭之問答,其于文獻蓋庶幾焉?!盵2]自序,2其中“家藏墳索,插架之收儲”指的是“典籍”,“趨庭之問答”指的是“賢才”的回答,這正是以往對于“文”“獻”的傳統(tǒng)觀點。

      顯見馬端臨不但自己能提出新的文獻觀點,同時也保留、承繼了以前對文獻的觀念,突顯出他兼容并蓄的文獻思想。探其原因,“文獻”一詞出自于《論語》,對它的解釋本屬于注疏之學的范圍。宋代經(jīng)學的特色之一是疑經(jīng)改經(jīng)的風氣盛行,在這種學風之下,馬端臨對舊有的注疏重新進行省思,提出己意,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動態(tài)的文獻思想

      馬端臨認為“文”“獻”,并非是固定一成不變的,可將同一書籍的內(nèi)容、相同性質(zhì)的資料,因“敘事”或“論事”的需要而有所轉(zhuǎn)換,甚至有時同一則材料也是如此?!秶Z·周語》中的“祭公謀父諫曰: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之語,在《封建考》中,被視為是受封于天子的各個諸侯、蠻夷與天子之間由親疏遠近關系決定其該當行何種形式之禮節(jié)的“敘事之文”[2]卷260,16,但在《宗廟考》中,則是被當作議論“日月時歲之祭”的“論事之獻”[2]卷96,8。據(jù)此,我們可以將馬端臨對文獻的掌握運用,視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文獻思想。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將他對文獻的認識,充分體現(xiàn)在對文獻的運用上。

      二、馬端臨對“文獻”的運用

      (一)敘事為文,論事為獻

      《文獻通考》是主述典章制度的政書體史書,共三百四十八卷,是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全書綜羅文獻,根據(jù)《自序》可知,只要是“信而有證”的經(jīng)史、歷代會要、百家傳記,皆屬于“敘事之文”的取材來源;“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的臣僚奏疏、諸儒評論、名流燕談、稗官紀錄,均屬于“論事之獻”的取材來源,由此可見《文獻通考》征引的資料十分豐富。

      以元代泰定元年(1324)西湖書院刊后至元五年(1339)刊刻的《文獻通考》余謙修補本為例,大抵將“文”頂格書寫,“獻”低一格或二格書寫,馬端臨“考”之按語則低三格書寫。根據(jù)這個格式,再對照征引的材料,可以發(fā)現(xiàn),馬氏常將同一書籍、臣僚奏疏……等,有時作“文”,有時作“獻”的格式征引。筆者舉例如下:

      1.同一書籍

      (1)《尚書》

      《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二》頂格書寫:“帝曰:‘皐陶,惟茲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恊于中,時乃功,懋哉!’皐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盵2]卷162,1視其為“文”。但在同卷該“文”之后續(xù)引:“《呂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盵2]卷162,1則低一格書寫,視其為“獻”。

      (2)《公羊傳》

      《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一》頂格書寫:“《公羊傳》曰: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nèi)?!盵2]卷261,1視其為“文”。而《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三》于“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之“文”后,低一格征引:“《公羊傳》:其辭成矣,則其稱紀季姜何?自我言,紀父母之于子,雖為天王后,猶曰吾季姜?!盵2]卷253,5視其為“獻”。

      (3)《孟子》

      《文獻通考·卷七》頂格書寫:“《孟子》曰:殷人七十而助。又曰:《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鸀橛泄?,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盵2]卷7,15《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一》于“虞舜踐帝位,乃載天子旌旗,往朝瞽瞍,唯謹以子道”之“文”后,低一格書寫:“《孟子》:咸邱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蛔R此語誠然乎哉?’……《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菫楦覆坏枚右病!盵2]卷251,1視其為“獻”。

      (4)《史記》

      《文獻通考·卷十四》征引:“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巿井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盵2]卷14,2《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七》征引:“帝顓頊生子曰窮蟬?!盵2]卷257,1皆頂格書寫,將其視為“文”。而《文獻通考·卷四十》于“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員。前此博士雖各以經(jīng)授徒,而無考察試用之法,至是官始為置弟子員,即武帝所謂興太學也”之“文”后,征引:“太史公曰:余讀功令,至于廣勵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嘆也。……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乃請曰:‘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Wh,與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里之化,以廣賢材焉’?!盵2]卷40,8-9《文獻通考·卷八十四》于“秦始皇既即帝位,三年,東巡狩郡縣,祀騶嶧山?!T儒生疾秦焚《詩》《書》,誅滅文學,皆曰‘始皇上泰山,為風雨所擊,不得封禪’云”之“文”后,征引:“太史公曰:自古受命帝王,嘗不封禪?……厥曠遠者千有余載,近者數(shù)百載,故其儀闕然堙,其詳不可得而記聞云?!盵2]卷84,1-2皆低一格書寫,視其為“獻”。

      (5)《后漢書》

      《文獻通考·卷三十五》征引:“中平四年,賣關內(nèi)侯,假金印紫綬,傳世,入錢五百萬?!盵2]卷35,17《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三》征引:“光武郭皇后諱圣通,真定槀?cè)??!四贽?,葬北芒。”[2]卷253,12皆頂格書寫,視其為“文”。而《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三》于“獻穆曹皇后,名節(jié),魏公曹操之中女?!壕俺踉贽?,合葬禪陵”之“文”后,征引:“范曄論曰:漢世皇后無謚,皆因帝謚以為稱。……初平中,蔡邕始追正和熹之謚,其安思,順烈以下,皆依而加焉?!盵2]卷253,15《文獻通考·卷三百二十四》于“東夷有九種,曰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千夷,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或冠弁衣錦,器用俎豆,所謂中國失禮,求之四夷者也。……武帝元封初,楊滅其國,遷其人于江、淮,虛其地。自后,雖人庶復集,遂為郡縣矣”之“文”后,征引:“范曄論曰:《王制》云:‘東方曰夷?!恼?,抵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抵地而出。……若箕子之述文條而用信義,其得圣賢作法之原矣!”[2]卷324,1-3皆低二格書寫,視其為“獻”。

      2.臣僚奏疏

      《文獻通考·卷二十九》征引:“長壽二年,左拾遺劉承慶上疏曰:‘伏見比年以來,天下諸州所貢物,至元日皆陳在御前,唯貢人獨于朝堂列列拜,則金帛羽毛升于玉階之下,賢良文學棄彼金門之外,恐所謂貴財而賤義,重物而輕人。伏請貢人至元日列在方物之前,以備充庭之禮?!瓶?。”[2]卷29,4《文獻通考·卷四十》征引:“桓帝延熹五年,太學西門自壞。襄楷上疏曰:太學,天子教化之宮,其門無故自壞者,言文德將喪,教化廢也?!盵2]卷40,20皆頂格書寫,視其作“文”。

      《文獻通考·卷十八》頂格書寫“穆宗即位,兩鎮(zhèn)用兵,帑藏空虛,禁中起百尺樓,費不可勝計?!煜虏杓咏镏炼畠?,播又奏加取焉”之“文”后,低二格征引:“右拾遺李玨上疏諫曰:‘榷茶起于養(yǎng)兵,今邊境無虞,而厚斂傷民,不可一也。茗飲,人之所資,重賦稅則價必增,貧弱益困,不可二也。山澤之饒,其出不訾,論稅以售多為利,價騰踴則巿者稀,不可三也。’”[2]卷18,2視其作“獻”。

      《文獻通考·卷四十二》頂格書寫“齊王正始中,劉馥上言:‘黃初以來,崇立太學,一十余年,而成者蓋寡?!髦器碲欤悩s辱之路’”之“文”后,低一格征引:“明帝時,高柔上疏曰:‘今博士皆經(jīng)明行修,一國清選,而使遷除限不過長,懼非所以崇顯儒術,帥勵怠墮也。宜隨學行優(yōu)劣,待以不次之位,敦崇道教,以勸學者,于化為弘?!盵2]卷42,2視其作“獻”。

      從上面引述的各例可以發(fā)現(xiàn),若按照馬端臨在《自序》所說的“文”“獻”材料來源,《尚書》《公羊傳》《孟子》是經(jīng),《史記》《后漢書》是史,當為“敘事之文”;臣僚之奏疏當為“論事之獻”。但《文獻通考》書中的實際運用卻并非如此,“文”“獻”材料的來源,經(jīng)史之書并非全然為“敘事之文”,臣僚之奏疏也絕非只是“論事之獻”。

      那么,應該怎樣來理解馬端臨所謂的“文”“獻”呢?從馬氏自己輯錄征引的方式來看,可證明筆者所說的,馬端臨所言的“文”“獻”,就只是“敘事”和“論事”的區(qū)別而已。尤其是在史書上的征引特別明顯。以《史記》《后漢書》為例,舉凡頂格書寫者,皆是敘述史實之“文”,而《史記》的“太史公曰”,《后漢書》的“范曄論曰”,這些都是作者議事的言論,馬端臨皆以“獻”的格式書寫。

      依照這個觀點來審查《文獻通考》輯錄征引的內(nèi)容,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以上述所舉之例,在經(jīng)書方面,例如征引《尚書·呂刑》的原文,可以當作是用來補充說明刑制的議論?!豆騻鳌贰捌滢o成矣,則其稱紀季姜何?自我言,紀父母之于子,雖為天王后,猶曰吾季姜”之語,可以理解成是用來解釋說明“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的議論。至于臣僚奏疏,“文”的部分亦僅止于敘事,“獻”的內(nèi)容,即是對前條之“文”的議論。探其原因,臣子上奏、上疏之文,除了敘述事件以外,更需提出議論之己見,才能得到上位者的認可,終以實行,因此很難純粹只有敘事或論事的內(nèi)容而已。因此馬端臨《文獻通考》取材的資料,引述作“文”或“獻”,端看實際情況而決定,敘事時征引作“文”,論事時征引作“獻”。

      (二)綜羅文獻

      此外,馬端臨在“文”“獻”的運用上,有“綜羅文獻”的特點。宋代史學有綜羅大量歷史材料的傾向,尤其在司馬光撰述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之后,更是達到高峰。如王欽若、楊億編纂,取材自正史、實錄的史學性質(zhì)類書《冊府元龜》一千卷、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和《國朝會要總類》五百八十八卷、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等,都是“綜羅文獻”的具體呈現(xiàn)。

      馬端臨之父馬廷鸞著有《讀史旬編》,其書《四庫全書總目》云:“嘗仿呂祖謙《大事記》之例,作《讀史旬編》,以十年為一旬,起帝堯元載甲辰,迄周顯德七年庚申,為三十八帙?!盵7]1411董萼策等修、汪元祥等纂的《樂平縣志》,說該書“本康節(jié)邵氏《經(jīng)世書》、南軒張氏《經(jīng)世紀年圖》、朱文公《通鑒綱目》,畧仿呂氏義例,而為《讀史旬編》”[8]2223。全書共分四個部分,一是由先列歷史事實的“事目”和之后作闡述的“解題”,共同組成的“譜”,做為本書的主體。二是“通說”,屬于序言的性質(zhì)。三是“圖”,將各個歷史時期錯綜復雜的史事,以圖表的方式呈現(xiàn),使其條理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四是“歷代之首”,是以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數(shù)考其氣運之推遷。可見亦是一部以“綜羅文獻”為特點的史學著作。《讀史旬編》之《自序》云:“姑以備遺忘,授兒曹而已?!盵9]147說明此書的用途之一是給予后輩講學之用。又言:“不可不令兒輩覺也?!盵9]148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所提到的“先公曰”“先公……曰”或“先君曰”的文獻,大多是從馬廷鸞的著作中征引而來,或是“趨庭之問答”時對馬端臨的指導,其中應當有征引自《讀史旬編》一書,成為他撰寫《文獻通考》重要的參考依據(jù)。此外,馬端臨師承朱子后學曹涇,吳懷祺云:“朱學在宋代末年的變化,有一個方面,是重文獻綜羅、考證和訓詁?!盵10]434馬氏在學術思想上自當有所承繼。

      可見馬端臨《文獻通考》之所以“綜羅文獻”,乃是深受家學、師承和當代學術思潮影響所致。

      三、小結(jié)

      筆者認為,馬端臨對“文”“獻”的認識和運用,皆是宋代疑經(jīng)思潮下的時代產(chǎn)物。宋人對經(jīng)書的作者、內(nèi)容的真?zhèn)蔚确矫娼源竽懱岢鲑|(zhì)疑,馬氏受此風氣影響,對《論語》中的“文”“獻”,能有別以往,提出“敘事為文”“論事為獻”的新觀點,是對傳統(tǒng)注疏之學反思的結(jié)果,但他并不反對舊有“文”指典籍、“獻”指賢才的說法;并將這種新觀點運用在“綜羅文獻”上,把同一書籍的內(nèi)容、相同性質(zhì)的材料,隨著“敘事”“論事”的實際情況而予以調(diào)整征引,以將“敘事”材料頂格書寫為“文”,“論事”材料低一格或二格書寫作“獻”的格式來呈現(xiàn),充分反映出馬端臨兼容并蓄以及“動態(tài)”的文獻思想。

      注釋:

      ① 歷來文獻多皆載馬端臨,號竹洲,今據(jù)《扶風馬氏宗譜》所錄更之。

      猜你喜歡
      自序頂格馬氏
      ABSTRACT
      蘇州吳江區(qū) 用“頂格”標準守住安全底線
      泰康人壽一代理人遭“頂格”處罰:三項違法行為,隱瞞合同涉保費金額4148萬元
      金融理財(2021年10期)2021-10-21 16:19:56
      一類時間變換的強馬氏過程
      有環(huán)的可逆馬氏鏈的統(tǒng)計確認
      關于樹指標非齊次馬氏鏈的廣義熵遍歷定理
      《胡適論紅樓夢》自序
      紅樓夢學刊(2020年5期)2020-02-06 06:20:56
      一致可數(shù)可加馬氏鏈不變測度的存在性
      融合提升促發(fā)展 頂格嚴管護平安
      ——寧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工作側(cè)記
      你能頂格申購嗎
      唐山市| 镇赉县| 大埔区| 库伦旗| 江津市| 民和| 苏尼特右旗| 白朗县| 汾阳市| 中牟县| 如皋市| 延川县| 灵武市| 辰溪县| 安丘市| 额敏县| 东丰县| 德惠市| 吉安市| 富蕴县| 喜德县| 高密市| 上思县| 广宁县| 甘孜| 明溪县| 高阳县| 金秀| 增城市| 富裕县| 丹阳市| 札达县| 来凤县| 锦州市| 宾川县| 丹东市| 呈贡县| 弥渡县| 阿尔山市| 武夷山市| 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