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 王凌凌
今天,咱們講講發(fā)生在刺槐身上的一場博弈。
刺槐這種植物很常見,在園林、道旁、草原上都能見到這種植物。它的典型特征有:在一枚大的葉片里,有許多小葉片對生;開出來的花跟豆子的花相似;葉柄處有很多刺。
這種植物對環(huán)境的要求不是十分苛刻,因此在中美洲比較常見。
研究發(fā)現(xiàn),大象很喜歡吃刺槐的枝條、嫩葉和果實。
只不過,與羚羊、斑馬或其他體形稍小的動物不同,大象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喜歡將整棵刺槐壓彎,然后開始用餐。
枝條、嫩葉和果實被吃掉,刺槐當然很不高興。
為了不被大象啃食,刺槐首先想出了一個辦法:增加樹枝上的刺的數(shù)量和長度。
但是,對皮糙肉厚的大象來說,好像沒什么作用。
很多時候,大象過后,那些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的刺槐就只剩下樹枝上的刺了。
一招不靈,刺槐又想出了一招。
它找來了好幫手—— 螞蟻。
刺槐是怎么做的呢?
它會增加自己花蜜的產(chǎn)量?;壅俏浵佔類鄢缘氖澄镏?。
除了食物,刺槐還給螞蟻提供“住房”。
刺槐在自己的枝條上特化了一部分刺,這些刺膨大的基部為螞蟻筑巢提供了合適的場所。
在刺槐上安家之后,螞蟻就會將這棵刺槐當作自己的領地。一旦再有大象過來采食刺槐的枝條、嫩葉和果實,螞蟻就將大象作為自己的敵人對待?!跋伓嘁老蟆笨刹皇呛f八道。
受到螞蟻的攻擊后,大象不得不轉換進食地點。這樣一來,螞蟻的領地就保住了,刺槐也就安全了。
受到螞蟻的數(shù)次攻擊后,這一批大象就不會再來采食這棵刺槐的枝條、嫩葉和果實了。
安全后,刺槐開始將大部分能量用于生長發(fā)育上,如生長樹枝、樹葉,增加樹高等。用于生長的能量多了,分配給制造花蜜的能量就會變少。因此,慢慢地,刺槐產(chǎn)出的花蜜的量就會減少。
刺槐樹安全了,生活在刺槐上的螞蟻沒有了戰(zhàn)斗的需求,它們生活方式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比如說,隨著個體數(shù)量的增加,螞蟻就會覺得“住房”有點小,想擴大“居住面積”;覺得刺槐提供的花蜜有點少,不夠吃,想吃刺槐莖內(nèi)部的一些營養(yǎng)物質(zhì),或者擴大自己尋求食物的范圍。
時間一長,有些螞蟻就懶得進行防御,對鉆進刺槐的樹皮里榨取糖分的甲蟲視而不見。有些螞蟻開始“搬家”。這樣一來,刺槐的樹皮就會慢慢地剝落,其樹干也會慢慢地被侵蝕。
這對刺槐樹來說,大為不妙。
它把這些螞蟻召集過來,為的是保護自己的葉片、枝條和果實不被大象吃掉?,F(xiàn)在,大象的確不吃它的葉片、枝條和果實了,但螞蟻們的舉動會讓刺槐的生長狀態(tài)變得更糟,還不如被大象吃掉一些葉子呢。這時候,另一群大象登場了。它們開始采食刺槐的枝條、嫩葉和果實。刺槐受傷了,著急了,趕緊召集螞蟻,讓它們幫自己對付大象。
新一輪的循環(huán)又開始了。
在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刺槐真的是一個“經(jīng)濟學大師”,至少是一個“博弈論大師”。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上一期,我們講述了經(jīng)濟學領域的博弈論概念。在本期的故事里,共有三方站在中美洲的棋盤上,它們分別是刺槐、大象和螞蟻。這三方就是“局中人”。一開始,刺槐自己生長。然后,大象出招了,開始給刺槐帶來傷害。大象的策略就是采食刺槐的枝條、嫩葉和果實。面對這種情況,刺槐開始想辦法。它采取的策略是,召集螞蟻對付大象,保護自己。這個策略很奏效,大象被趕跑了。之后,刺槐開始減少對螞蟻的食物供應。面對刺槐的這種舉動,螞蟻的策略是,盡可能地滿足族群的需求,開始搞破壞。之后,大象又來了,開始傷害刺槐。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刺槐、螞蟻和大象之間博弈的過程。刺槐根據(jù)大象的舉動,開始改變自己的舉動。刺槐的舉動發(fā)生變化,帶動螞蟻的活動發(fā)生變化。螞蟻活動的變化,觸發(fā)大象活動的變化,又帶來刺槐活動的變化。刺槐、大象和螞蟻三者之間不斷出招,在這個棋盤上來回變化,造成一幅幅不斷變化的場景。但最終,這三者之間會達成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關系:刺槐在中美洲大地上繼續(xù)生長,螞蟻在樹上樹下來回穿梭,大象慢慢踱步,偶爾會采食一口刺槐的枝條、嫩葉和果實。這就是經(jīng)濟學上常說的動態(tài)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