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蘊卿,劉春語,閤爽博,武軼群
小學階段是兒童替牙的關鍵時期,也是口腔疾病發(fā)生率較高的時期。掌握正確的口腔健康知識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增進兒童口腔健康的重要舉措。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在該時期形成的觀念及行為將對他們今后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影響。目前國內對小學生口腔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口腔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缺乏制定教學課程內容。2017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新增了低年級科學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本研究前期由醫(yī)護人員與動漫團隊和小學教師合作,組成多學科團隊,在前期兒童口腔健康認知和行為調查的基礎上[1],結合已開發(fā)的繪本和動漫視頻,通過系統(tǒng)檢索小學生口腔健康相關的課程[2-3],篩選出小學生口腔常見疾病科普內容,整合形成《小學生口腔常見疾病科普課程》初稿。初稿包括小學生口腔健康科普課程的主題、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4 個部分。對初稿內容達成一致意見,是課程內容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專家會議法,就研究團隊形成的《小學生口腔常見疾病科普課程》初稿內容達成一致,確定小學生口腔健康科普課程,為課程開展提供教材,以期促進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口腔習慣,提高兒童口腔健康素養(yǎng),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兒童時期口腔常見疾病,促進其健康成長。
本研究采用專家會議法中的交鋒式會議法[4],由與會專家圍繞主題各自發(fā)表意見,并進行充分討論,最后達成共識,取得比較一致的預測結論。
會議主要圍繞《小學生口腔常見疾病科普課程》中形成的課程內容框架是否全面、對小學生口腔健康是否重要、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符合小學生和家屬的需求(該部分數(shù)據(jù)來自課題組前期的訪談結果)等4 個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對存在的爭議通過集體決策達成一致。
遵循專業(yè)性、權威性的原則,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來自上海市國家口腔醫(yī)學研究中心的臨床專家及3 所小學教學機構的教育學專家。臨床專家納入標準:①本科及以上學歷;②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③從事與口腔相關的醫(yī)療/護理/教育工作年限>5 年。教育學專家納入標準:①本科及以上學歷;②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③從事小學教育工作年限>10 年。
由研究者提前與專家聯(lián)系,確定會議的時間和地點,選擇合適的會議室。會議前由研究者介紹本次會議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將前期擬定的《小學生口腔常見疾病科普課程》初稿紙質版發(fā)放給每位專家。初稿包括主題、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安排等5 個方面共33 項內容。由研究團隊成員在知情同意下采取錄音、筆錄的方法對訪談內容進行記錄。受邀的口腔專家和課程專家圍繞會議4 個議題展開討論,會上鼓勵專家獨立、任意地發(fā)表意見,不帶任何限制條件,沒有批評或評論,避免干擾專家觀點。會議時間持續(xù)約30~60 min。
(1)形成專家調查表:會后立即對各專家的觀點進行歸納、整理,不明確之處與發(fā)言者進行逐一確認。會議結束后的 48 h 內,將現(xiàn)場記錄和錄音整理文字,通過內容分析法對專家的意見進行分析和整理,對專家意見的內容和表述達成一致。以《小學生口腔常見疾病科普課程》初稿為依據(jù),匯總專家會議意見后,形成專家調查表。
(2)定量論證:在會議結束后,通過郵件向專家發(fā)放指調查論證表,從課程內容重要性、符合學生需求、教學方式合理性等3 個方面,由專家獨立做出評價,以70%以上專家意見作為課程內容達成的標準。將專家論證表進行編碼,采用 SPSS 23.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頻數(shù)、百分比進行描述,采用內容效度指數(shù)(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評定描述專家對內容的認同程度。
最終共納入10 名專家,其中包括7 名臨床專家和3 名教育專家,所有專家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專家年齡為33~55 歲,平均年齡為(44.75±7.62)歲;男性有3 名,女性有7 名。臨床專家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其中2 名副主任醫(yī)師、2 名主治醫(yī)師、2 名副主任護師、1 名主管護師,口腔臨床工作年限為8~37 年,平均為(21.6±10.59)年。教育專家包括分別來自上海市普陀區(qū)武寧路小學、上海市董家渡路第二小學的2 名高級教師以及上海市盧灣區(qū)第二中心小學的1 名一級教師,小學教育工作年限為21~39 年,平均為(28.33±9.45)年。
針對課程初稿中的33 項內容,專家一致認為主題新穎、內容很全面,但有6 條內容專家建議刪除,理由包括“課程內容對小學生不重要”“課程內容缺乏趣味性”“課程內容不適宜小學生”等。如對于牙外傷內容中的“觀看常見牙齒外傷真實圖片了解牙外傷”,專家討論認為牙外傷圖片過于血腥會對小學生視覺上和心理上產生刺激,建議刪除。此外,有3 條課程內容專家建議在課時安排和教學方式上進行調整,如蛀牙內容中的通過圖片介紹6 齡牙,建議調整為分享發(fā)現(xiàn)6 齡牙的經歷,使課程內容更具趣味性、互動性。經過專家小組會議,刪除6 項課程內容,修改3 項內容,最終形成《小學生口腔健康科普課程》,包括齲齒的預防、牙外傷、牙齒畸形等3 個主題與27 項課程內容。見表1。
表1 小學生口腔常見疾病科普課程內容及論證結果
專家對會議后形成的27 項課程內容,依據(jù)課程內容重要性、學生需求、方式合理等對課程內容安排做出判斷。本研究所有課程內容經過第1 輪論證已達成共識,故未開展第2 輪論證。專家內容效度指數(shù)為0.89,專家對內容的認同程度較高。
小學生口腔健康科普課程內容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要綜合考慮內容形成過程中醫(yī)教雙方的成熟專業(yè)意見,因此需要通過群體共識的方式來確定課程內容。專家會議法為小學生口腔健康科普課程內容達成共識提供決策支持,有助于專家們交換意見,產生思維共振。但該方法也有缺點,比如專家間可能相互影響或易受權威的影響、缺乏量化的決策依據(jù)等。因此,在經過專家會議討論后,再匯總專家會議內容形成專家調查表,返回專家處進行結果論證,將定量論證的方法融入課程內容的形成中,為制定科學的小學生口腔健康科普課程提供依據(jù)。有學者在專家小組意見共識形成中也采用了定量論證的方法進行推薦意見的共識[5]。本研究針對專家會議后形成的課程內容,對課程內容重要性、符合學生需求、教學方式合理性等3 個方面做出評價,以70%以上專家意見作為課程內容達成的標準。結果表明,所有內容均達成了共識,專家之間內在一致性系數(shù)較高。由此可見,專家會議法為課程內容的形成提供了專業(yè)意見,定量論證方法則可以彌補專家會議法的缺點,為專家會議結果論證提供客觀的數(shù)據(jù)支持,便于達成小學生口腔健康科普課程內容共識。
本課程內容經專家會議和定量論證后,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小學生齲齒、牙齒畸形等口腔疾患的發(fā)生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6],小學生階段也是牙外傷發(fā)生的高峰年齡[7]。因此,針對小學生開展相關口腔健康知識科普能促進兒童正確的口腔健康行為。比如在模具上刷牙來學習正確的刷牙手法,能通過實踐加強小學生對刷牙方法操作細節(jié)的把握,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展示的牙齒模型中查找奇怪的牙齒,能生動地認識口腔不良習慣的危害。分享牙外傷的經歷,能將學生自身的經驗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從經驗中建構知識的過程,并能增加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本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本研究中貫穿課程的口腔科普動漫視頻增加了課程內容的趣味性,有利于引起小學生興趣,提高了小學生的接受度。眾多科普課程研究[8-9]都倡導探究式學習、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在本研究中也充分體現(xiàn)了該原則。比如齲齒的原因,在課程內容上突出強調引起齲齒的習慣,誘出病因,激發(fā)他們求知欲,滿足小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小學生口腔科普課程有利于多方位提高學齡期兒童的口腔健康素養(yǎng)。
本研究采用專家會議法就 《小學生口腔常見疾病科普課程》內容達成一致意見,最終形成了牙外傷、齲齒及牙齒畸形3 個主題的內容,為后期開展小學生口腔健康教育內容提供了保障。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納入的專家僅限上海地區(qū)、專家人數(shù)偏少、缺少心理領域專家等。后續(xù)工作希望能對本研究結果進行實證研究,以驗證其可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