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琨 周健
摘要:文化建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高度重視的社會主義建設主題,只是在當今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之后,我國逐漸將注意力放在如何保障文化安全這個方面上,希望能夠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安全地傳承和弘揚下去,在全社會弘揚傳統文化風。而大數據時代為文化安全保護工作帶來挑戰(zhàn)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一定的發(fā)展機遇。廣大文化工作者可以建立一個研究課題,對大數據時代環(huán)境下文化安全風險與應對策略展開有深度、廣度的討論與探究。因此,本文將著重圍繞幾類典型的文化安全風險問題提出建議,希望為提高文化安全保護工作質量提供必要的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文化安全;安全風險
文化安全可謂是國家安全的靈魂,規(guī)避文化安全風險,維護文化安全,是我們尊重文化傳統、尊重文化多樣性的一種重要表現。大數據時代到來之后,文化安全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廣大文化工作者更是高度關注這一新時代背景下文化安全潛在的各種風險,并在發(fā)現了這些風險之后,努力地探尋著合適的對策。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看到了大數據技術的優(yōu)勢,隨之陷入對其挖掘利用的局面,這便進一步加劇了“虛擬空間”的存在感[1]。基于此,大數據技術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空間,同時大數據也推進了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人的原有的文化安放在方式逐漸產生了變化,不僅僅是文化發(fā)展方式的改變,同時也對文化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及不安定因素。從目前文化發(fā)展形勢來看,大數據引發(fā)發(fā)展方式變革及對文化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文化傳播方式變革與影響
大數據改變了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一是既有的傳播話語權。以往的文化傳播話語權掌握在政府、傳統媒介和學者手中,現下的文化傳播話語權正在向網絡傳媒巨頭、新媒介管理者而遷移[2-3]。在這一發(fā)展形勢下,打破了傳統的由政府一方全權掌控的局面,并且大大推動了傳媒的網絡化、產業(yè)化發(fā)展速度。隨著大數據產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大數據產業(yè)迅速崛起,并和媒介產業(yè)有機結合,促使文化傳播增添了很多“利益化”的特征,導致資本逐漸占據了文化傳播主宰權的重要地位?;诖?,文化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文化傳播唯一考量的內容,“利益”變成了主要考量對象,加之大數據時代下信息文化魚龍混雜,導致公眾在面對海量傳播時變得“迷茫”或是“盲目接受”。
二是文化傳播方式及渠道產生了變革。在大數據時代下,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順勢而生,由于其所具備的即時性、共享性等優(yōu)勢,逐漸成為人們日常文化交流、傳播依賴的主要渠道,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方式和渠道。這樣的傳播新形勢,一方面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輕松活躍的文化交流氛圍,但另一方面也因為缺乏明確的價值導向,出現了“什么信息都敢發(fā)布、傳播”的現象,造就了混亂交雜的局面。
三是文化傳播的精確性、強迫性特征愈發(fā)明顯。大數據能夠根據用戶的網上瀏覽記錄為其推送符合其愛好的相關文化信息,亦或是根據用戶與其他用戶或者社交群的關聯情況,為其推送相關人物和信息。這樣盡管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但同時大數據對于用戶周邊信息的“腐蝕”也越來越強。而這正好為有不良思想及有不良意圖的人提供了渠道,即其可以借助大數據進行“文化侵蝕”,這便是文化傳播強迫性特征的體現。
(二)文化生產方式變革與影響
大數據不僅影響到了文化的傳播形式和渠道,同時對于文化生產也具有重要影響。即文化生產從官方回到了受眾本位,相關文化受眾的消費者需求和興趣愛好逐漸成為左右文化生產和內容的重要群體。傳統的文化生產模式為“官方生產,受眾各取所需”,大數據時代下則變?yōu)椤皳鼙娝枰M行生產”,可見文化生產方式已從以往的撒網式生產變?yōu)槎ㄖ剖缴a[4]。但是過于迎合受眾需求的文化生產很容易讓產品丟掉“準心”,即根據大眾之想為生產基準,導致部分受眾只能被迫接受或是盲目跟從。站在生產者角度來說,其在文化生產上只能以“數據”為依據,以取悅大眾為目的,而這就必然會存在昧著“良心”進行生產的情況。這種定制式文化生產形式,不僅很容易“寵壞”受眾,還會為不良文化的滲透提供機會,尤其是其會利用我國目前在大數據管理方面還較為落后的弊端,利用大數據技術制作“數據假象”而誤導文化企業(yè)的生產走向。
(一)文化信息被竊取或泄露的風險
文化信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源,一般會被運用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來,它還為我國綜合國力的衡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參考。而大數據時代到來之后,文化信息的數字化越來越明顯,大量的文化信息數據被儲存在網絡密閉空間中。這不僅意味著文化信息的存儲更加便捷化,還反映了一個安全隱患,即文化信息數據被竊取、被泄露的風險。目前文化安全問題愈發(fā)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大數據時代不僅會給文化安全工作帶來機遇,也會為其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
(二)亞文化對文化安全帶來了沖擊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主文化,它凝聚了我國幾千年來各民族精神文化的結晶。保障主文化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是我國加強文化安全保護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因為只要保障了主文化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才能讓主文化在社會各個角落得到很好的弘揚與傳承,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熏染國民的情操,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讓國民樹立文化自信。然而在大數據時代下,亞文化的流行速度會加快,成為社會中文化交流的主題之一,這容易對主文化的生存與發(fā)展帶來不小的沖擊, 影響我國的文化安全。
(三)文藝創(chuàng)作不良風潮影響力擴大
為了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文化工作者非常注重廣大群眾開展文藝創(chuàng)作,將文化與藝術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讓文藝創(chuàng)作成品作為載體,向更多的群體宣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只是目前我國的文藝創(chuàng)作事業(yè)受到了大數據時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文藝創(chuàng)作者為了達到較強的“吸睛”效果,提高文藝作品的點擊率或者銷售率,會選擇將文藝部分的內容替換成取悅大眾的元素。這不僅會破壞文藝作品的獨特文化結構、藝術結構,還會讓大數據平臺上的文藝作品日漸體現出過于明顯的商業(yè)價值,容易讓受眾忽略文藝作品特有的文化魅力,不利于有效地保護我國的文化安全。
(一)加強文化數據信息研究,提高文化安全程度
網絡信息安全一直都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大數據時代環(huán)境下的信息安全問題更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我國要做好文化安全保護工作,就需要迎接大數據時代給予的挑戰(zhàn),加強文化數據信息的研究工作,深入探索有效的應對措施,預防文化數據信息失守的現象發(fā)生,避免對文化安全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有一些發(fā)達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掌握了數據信息研究的主動權,我們可適當地借鑒和利用其數據信息研究的成果,增強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力量,加強文化信息安全保護。
為此,我們需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利用現有的網絡基礎設施來推進文化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歸類、儲存,然后依托大數據技術對這些文化數據信息進行便捷的管理,提高文化數據信息的管理水平,保障文化數據信息的安全儲存與管理質量。從這方面來看,我們提高文化安全保護工作有效性的其中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具備良好的數據信息處理實力。我們可以設立文化數據信息研究基金,并引進優(yōu)秀的人才,鼓勵人才大膽地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通過不懈的努力,讓文化安全網絡系統穩(wěn)定運行。
可以說,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加強文化數據安全保護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文化工作者可將精力放在如何建立統一的集中管理機制上,利用脫敏技術、加密技術、去標識化技術等科學手段,對文化數據信息進行妥當的預處理,然后根據大數據關聯分析結果,制定文化數據信息安全問題的處理方案,防止文化數據信息的泄露、丟失,避免出現文化數據信息未授權使用的問題,提高文化數據信息保護能力。
(二)優(yōu)化現有社會治理思維,保護文化信息安全
加強文化安全保護工作是一項獨特的社會治理工作,負責這項文化安全保護工作的人員應具備現代化的社會治理思維,對現下不符合大數據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文化信息安全保護理念、方法等進行合理的優(yōu)化,通過行之有效的對策,切實提升新時期文化信息安全程度。
一方面,針對傳統文化信息整合效率低、決策水平低等方面的問題,我國應積極地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構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讓從事文化信息安全保護工作的人員可以利用這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了解當前文化信息安全保護進度、已有的保護措施。這些信息可以為文化信息整合與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有利于我們提高文化安全保護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水平,減少文化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我們應增強問題預警意識,建立文化信息安全問題預警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建構危機預警系統,及時地發(fā)現文化信息安全隱患,并及時排除相關的安全隱患。伴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革新程度越來越高,我國的文化信息安全保障機制也需得到不斷的健全與完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利用高度網絡化的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實時監(jiān)控文化安全運行的狀態(tài),全面采集相關運行數據,及時分析影響到文化信息安全的敏感數據或者危險數據,找出其中會威脅到文化信息安全的因素。一旦收到預警信號,我們應及時制定應急對策,保護文化信息安全。
(三)堅持端正網絡輿論走向,建立正確文化秩序
網絡輿論走向是影響文化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今亞文化、外來文化的流行,讓我國的文化安全發(fā)展秩序逐漸脫離軌道,影響了國內主流文化的生存與發(fā)展。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們需堅持不懈地端正網絡輿論走向,建立正確的、規(guī)范的文化秩序。為此,我們可以組織在自媒體成長起來的意見領袖參與到這一文化安全保護工作中來,讓他們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通過微信、博客、微博等網絡媒體渠道,向普通大眾弘揚文化,分享自己的文化體驗。
這個群體普遍有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們也具備良好的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使用能力,能夠圍繞某件社會熱點事件,引領網絡輿論導向。這些網絡輿論往往會直擊廣大群眾的內心深處,影響了他們的網絡公知判斷能力。若我們能夠借助這些意見領袖的力量來傳播先進文化,無疑能夠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讓正能量傳遞到社會各個角落。長期下來,社會的文化秩序會恢復,回歸正軌。因此,正確的網絡輿論走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維護文化安全,也可以更好地弘揚我國的主文化。
(四)推動數字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保護數字文化安全
加快數字中國建設、網絡強國建設是我國推進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更是為其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而文化安全是影響數字中國建設與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因素,我們可將目光放在數字文化產業(yè)安全問題上,制定應對措施,消除數字文化產業(yè)安全隱患,促進數字文化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為我國文化安全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我們在推進數字文化產業(yè)建設的過程中,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數字化,利用大數據技術、網絡技術來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在各種網絡平臺上多角度地闡釋中國故事,增強廣大群眾對我國主流文化的了解,使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予高度的認同感,讓他們內心油然而生出一種強烈的歸屬感。這無疑可以培育廣大群眾的文化自覺意識,使其主動投身于數字文化事業(yè)之中,為構筑我國安全文化防火墻貢獻一份力量。
此外,我們需鼓勵數字文化產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積極創(chuàng)作優(yōu)質的文藝作品,體現主流文化產品的內在價值,凸顯主文化在數字文化產業(yè)中的獨特地位及作用。我們還需加強數字安全審查工作,警惕文化信息數據流動期間可能會遇到的各種陷阱,保障文化數據信息跨境傳輸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為了塑造一個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代,我們不僅要樹立文化自信心,對傳統文化、當代文化以及未來文化進行準確的認知與全面的掌握,還要做到維護文化安全,將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弘揚和傳承下去,營造良好的文化風氣,潛移默化地熏陶國民的人文情操,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環(huán)境下,我們要發(fā)現并認清各種文化安全隱患,要善于采取科學的應對措施,規(guī)避文化安全風險,提高文化安全保護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辛云龍.大數據下網絡信息安全風險和策略探究[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1,5(08):139-140.
[2]姚彬彬.關于大數據信息安全風險框架及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9,21(22):138.
[3]高宇,李莉,張虹.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風險防范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1,33(15):208-210.
[4]戚小光,許玉敏,陳紅敏等.大數據環(huán)境下的信息安全問題[J].中國信息化,2015(03):94-96.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