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安徽路徑與皖籍現(xiàn)代作家的文學取向
      ——以陳獨秀和胡適為中心的考察

      2023-03-14 23:53:54黃艷芬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陳獨秀胡適安徽

      黃艷芬

      (合肥學院語言文化與傳媒學院,合肥 230601)

      0 引 言

      安徽于康熙六年建省,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安徽作為江淮大地上的一方沃土,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新銳的變革精神。因地理位置之便,受江南文化輻射,安徽頗得近代風氣之先,再加上安慶府和徽州府的文化遺存、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兼?zhèn)浣蝗?,形成了開放的胸襟和氣度,孕育出許多近現(xiàn)代杰出人物。

      地域不只是對人的故鄉(xiāng)身份的描述,其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成就人源于故土的特定文化品格。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皖籍現(xiàn)代作家群體由徽州文化圈的皖南作家為主體構成, 其中陳獨秀和胡適是核心成員。地域文化對于皖籍現(xiàn)代作家的先鋒意識、互助提攜精神以及文學風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此在現(xiàn)代文壇發(fā)展出獨特的安徽路徑的文學取向,體現(xiàn)出皖籍現(xiàn)代作家的文學觀念和文學行為與地域文化的諸多精神牽連。

      1 地域文化孕育出的文學革命“急先鋒”

      在文學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一些重要的關節(jié)點往往具有特殊的價值意義。中國現(xiàn)代文學開端的一個特別之出便在于作為兩大旗手和主將的陳獨秀和胡適都是皖籍現(xiàn)代作家,他們共同擔任新文化運動領袖,聯(lián)手揭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的大幕,成就一個全新的起點。1915年,安徽懷寧人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次年改名為《新青年》)。1917年1月1日,安徽績溪人胡適在《新青年》第2卷第5號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胡適在《談新詩》中自言這“是新文學運動的第一次宣言書”[1];緊隨其后的2月1 日,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發(fā)表于《新青年》第2 卷第6 號上。1917 年年初,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7 月,胡適留美回國,接受陳獨秀的邀請,就任北大教授。此后,兩人曾一起主持《新青年》的編務活動,倡導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胡適與陳獨秀的相識始于美留學期間。1916年10月,胡適在談論《新青年》上一首“長律”稿件的意見信中,同時表達了對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的文章的欽佩和認同:“今日偶翻閱舊寄之貴報,重讀足下所論文學變遷之說,頗有鄙見,欲就大雅質正之。”[2]9無疑已能看出此時他們精神上的相通。也就是在這封信中,胡適首次向陳獨秀表達他關于文學變革的“八事”主張:“適以足下洞曉世界文學之趨勢,又有文學改革之宏愿,故敢貢其一得之愚?!盵2]11胡適以“文學改革”的行為和精神來稱贊陳獨秀,而陳獨秀更是以“文學革命”反贈于胡適,他在回信中如此感佩于胡適的真知灼見:

      承示文學革命八事,除五、八二項,其余六事,仆無不合十贊嘆,以為今日中國文界之雷音。倘能詳其理由,指陳得失,衍為一文,以告當世,其業(yè)尤盛。[2]12

      陳獨秀和胡適同為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并非偶然,這種立于時代潮頭的先鋒性與孕育他們精神和思想品格的早年人生有著密切關系。從宗法制鄉(xiāng)土社會走出的陳獨秀和胡適,在他們的啟蒙教育中,家庭和學堂的傳統(tǒng)詩書禮儀之浸染不可謂不深厚。陳獨秀自幼隨祖父習四書五經,17 歲考中秀才;胡適在3 歲便入家塾,隨叔父學習,15歲考入中國公學。并且,從舊式鄉(xiāng)紳家庭走出的他們在晚清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在接觸新文明的具體實踐中,都走上了留學之路。1901 年,陳獨秀流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兩年后回國;1907年,他二度赴日,先是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后在早稻田大學學習。1910年,胡適赴美留學,先后在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這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既與激進的時代風氣有關,也與注重對外交流和自身進步的地方文化風氣有關,安徽區(qū)域文化將儒家傳統(tǒng)的積極進取和求真務本精神深刻地融入到本土文化基因中,從而孕育出陳獨秀和胡適的先鋒性格。

      考察陳獨秀和胡適的人生軌跡,從執(zhí)教北京大學,到編輯《新青年》,再到下文將要談論的發(fā)展亞東圖書館等,有著諸多的關聯(lián)和交織,不能只用同鄉(xiāng)情誼做簡單的詮釋,而是要思考其背后的地域文化黏合。盡管在近現(xiàn)代歷史時期,安徽并非中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但是在文化上卻不甘落后,這與注重教育和辦學的區(qū)域文化心理有著深切關聯(lián)。自宋元以來,安徽地區(qū)便形成了穩(wěn)固的社會和文化結構,以宗族制度為社會基礎,以程朱理學為思想理念,以耕讀傳承為文化訓誡,以務實進取為價值實現(xiàn)。

      胡適和陳獨秀的先鋒性體現(xiàn)在思想和理論的超前上,他們對自身的文化先行者的身份有著充分自覺的認知。胡適自稱為“中國文學革命的運動里”“一個開路的工人”[3]85。針對當時反對白話文運動的保守派的言辭,他開展辯駁:“白話文的局面,若沒有‘胡適之陳獨秀一班人’,至少也得遲出現(xiàn)二三十年。這是我們可以自信的?!盵3]123體現(xiàn)出對他們超前于同時代文學理論水平的高度自信。此外,在當時新舊文學對壘分明的格局中,胡適還提出將陳獨秀視為是敢于反叛“桐城派”三位先賢方苞、劉大魁和姚鼐的新文學革命者:“現(xiàn)在我們安徽又出了陳獨秀,居然把這三位鄉(xiāng)前輩,也打入反文學革命的‘十八妖魔’之列?!盵3]321胡適稱贊陳獨秀革故鼎新的反叛精神,稱贊他敢于反對一切阻擾過文學變革的人物——哪怕是他們的鄉(xiāng)賢。并且胡適還認為正是陳獨秀的堅定的革命精神和不懈的宣傳行為,才讓他們關于文學革命的口頭討論最終落實為一場真正的文學運動:

      我們一年多的文學討論的結果,得著了這樣一個堅強的革命家做宣傳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為一個有力的大運動了。[3]163

      文化先行者對同道者的先鋒精神的發(fā)現(xiàn)和肯定總是相互的。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則是盛贊胡適在新文學革命道路上“急先鋒”的歷史地位:“文學革命之氣運,余量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蓖瑫r,也謙虛看待和評價自己不甘落后的次先鋒身份:“余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化革命軍’之大旗,以為吾友之聲援。”[4]可見,陳獨秀與胡適不僅在文學革命主張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且都有著自居先鋒的態(tài)度。因此,陳獨秀的這篇文章不僅是他的文學革命主張的綱領性文章,也是對同為先鋒者的胡適的“聲援”文章。

      陳獨秀和胡適的先鋒性不只是體現(xiàn)在建設激進的新文學理論,他們更是在創(chuàng)作上做表率。胡適以“胡適之體”開創(chuàng)并引領中國現(xiàn)代新詩詩潮,他在陳獨秀被北京軍警拘捕后專門寫下新詩《威權》,于第一時間表達抗議,該詩被收入《嘗試集》中。陳獨秀雖然不像胡適那樣開創(chuàng)新詩先河,但是因為《新青年》倡導的新文學實踐是從新詩開始的,在當時的白話詩文學語境中,以舊體詩聞名的他也曾創(chuàng)作過《丁巳除夕歌》《答半農的D——詩!》《獻詩》《致讀者》等新詩?!抖∷瘸Ω琛肥顷惇毿愕牡谝皇装自捲姡磉_了對貧富不公現(xiàn)象的控訴,發(fā)表于《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3號“詩”欄上,同一欄還刊發(fā)了沈尹默、胡適、劉半農的同題詠除夕詩,角度和立意各不相同,可見是《新青年》同人有意制造的一起文學事件。胡適與陳獨秀的詩歌分別排在欄目的第二和第三位。《答半農的D——詩!》發(fā)表于《新青年》1920 年第7 卷第2 號上,寫作背景是1919 年6月,因為陳獨秀在北京新世界散發(fā)《北京市民宣言》傳單遭到拘捕,入獄三個月。1919 年11 月,為歡迎陳獨秀出獄,劉半農、胡適、李大釗、沈尹默等在《新青年》上紛紛發(fā)表詩歌,此詩便是陳獨秀以答劉半農的形式對《新青年》同人的厚意予以致謝,D 是他名字中“獨”的首字母,源于劉半農的《D——!》,胡適此次發(fā)表的正是《威權》。在這兩次新文學事件中,陳獨秀都是關鍵人物,胡適也充分參與其中,體現(xiàn)出他們當時在《新青年》同人中的核心位置,也是其先鋒性之體現(xiàn)。

      2 安徽現(xiàn)代作家在現(xiàn)代文壇的聚合

      從陳獨秀和胡適與地方文化的關系來看,安徽是他們的生命和發(fā)展意義上的早年階段,而他們在自身價值獲得實現(xiàn)后,不忘帶動或提攜同鄉(xiāng)作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中推動了皖籍作家群體的聚合與發(fā)展。他們在受益于地方文化體系滋養(yǎng)的同時,反過來也促進了本土文化地位的提升,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的整體版圖中充分釋放出安徽區(qū)域文化的影響力。

      安徽現(xiàn)代作家最早依托于《新青年》,實現(xiàn)了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首次聚合。在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中,除了陳獨秀和胡適之外,還有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安徽六安人高一涵;而《新青年》第一卷的作者主要都是皖籍作家,如劉文典、高語罕、潘贊化和汪叔潛等,有研究者認為,對《新年求》首卷作者的背景做疏解,即可“清楚看到《青年雜志》的初辦是以陳獨秀為首的皖籍知識分子為主的同人雜志”[5]8。從《新青年》的發(fā)展來看,不僅前期以陳獨秀和胡適為關鍵人物,且在期刊陣營發(fā)展壯大過程中,吸納了更多的不同身份的本土作者,早期撰稿者中的安徽作家群聚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并且對皖籍青年作家的成長具有引導意義。

      安徽文化人物叢聚形成安徽路徑,并影響到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格局,此后,直接受前輩所開創(chuàng)的新文學的召喚和滋養(yǎng),又有汪靜之、朱湘、臺靜農和李霽野等安徽青年作家相繼出現(xiàn)于新文學隊伍中。在提攜后學上,陳獨秀和胡適都各有文學佳話。

      出生于1902年的汪靜之,是績溪縣上莊鎮(zhèn)余川村人,毗鄰胡適故居的上莊村。汪靜之在新詩創(chuàng)作上受胡適指導和關照,成長為新詩人,他專門撰文《我與胡適之先生的師生情誼》,視胡適為授業(yè)恩師。在汪靜之第一個詩集《蕙的風》的寫作和出版過程中,他都獲得了胡適的直接幫助,胡適不僅給予他修改意見,且鼓勵和支持他出版詩集,并為詩集撰寫長序。如汪靜之所說:“如沒有適之師的推薦,五四新詩壇就沒有《蕙的風》?!盵6]而這部詩集也因此帶有“胡適之體”風格,汪靜之自言“胡適之先生說的寫新詩就象說話一樣,話怎么說就怎么寫,這就是當時全中國新詩壇唯一的新詩寫作方的指導。我的第一本詩集《蕙的風》就是遵照這一指導寫成的”[7],體現(xiàn)出安徽現(xiàn)代詩人的詩學傳承。

      出生于1889 年的安徽合肥人劉文典,于1906年入讀于安徽公學,師從陳獨秀并獲其賞識,他認為自己“在書本上、口頭上受陳獨秀的影響最深刻”[8]。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后,積極接受劉文典的稿件,劉文典在《新青年》第一卷上先后發(fā)表的著譯文章主要有《近世思想中之科學精神》《叔本華自我意志說》《佛蘭克林自傳》《美國人之自由精神》等,成為重要撰稿人之一。此后,在陳獨秀的推薦下,劉文典也進入北京大學執(zhí)教,并兼任《新青年》的英文翻譯和編輯。陳獨秀與劉文典亦師亦友,雖然最終兩人道路選擇不同,但是他們在哲學、古籍和??毖芯康确矫婢哂泄餐闹既?,在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思想上更是相通。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社團中,1925年成立的未名社雖然是由魯迅發(fā)起成立的,但是以皖籍青年作家為主要構成的,因社中成員構成上的這種特殊性,甚至曾被高長虹在《給魯迅先生》的公開信中譏諷為是“安徽幫”。考察未名社中安徽青年作家的成長背景,其因素之一便是以陳獨秀和胡適等創(chuàng)建的《新青年》的文化精神影響,這些安徽青年作家在故鄉(xiāng)時期便從閱讀《新青年》中獲益,發(fā)生對新文學的向往和追求。李霽野回憶:“曾在鄉(xiāng)間的師范學校讀書時,每月有一件難以忘卻的事,這便是《新青年》的寄到?!盵9]從《新青年》到未名社,無疑可看出地域文化統(tǒng)攝下的一條安徽文學人才的成長路徑,這其中尤其要注意陳獨秀和胡適為代表的安徽第一代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歷史作用,“他們除了參與推動革命的政治運動外,同時在安徽地區(qū)擔當了思想啟蒙和社會文教革新的先驅者的角色,這對促進當時社會的蛻變,起了不容忽略的作用”[5]91。

      陳獨秀和胡適作為“先驅者”的深刻影響,不僅在于大力推動安徽文學人才梯隊的形成,還在于積極發(fā)展本土的出版機構。1903年,胡適的績溪同鄉(xiāng)汪孟鄒在蕪湖創(chuàng)辦科學圖書社。1913年,在陳獨秀等人的努力下,科學圖書社遷至上海,更名為亞東圖書館,自此成為中國現(xiàn)代知名出版機構,其經營方式和出版物都不乏地域傾向,成為安徽現(xiàn)代作家實現(xiàn)文學聚合的重要基地。胡適和陳獨秀在亞東圖書館發(fā)展過程中的表現(xiàn)尤為引入注目,1920 年,胡適把自己的《嘗試集》這樣一部重要詩集交付該館出版;1923年,陳獨秀為亞東圖書館編輯的《科學與人生觀》撰寫序言。1927 年,陳獨秀的《獨秀文存》在亞東圖書館出版,1939年,胡適的留學日記以《藏暉室札記》命名在亞東圖書館出版。此外,他們還積極指導亞東圖書館的圖書事業(yè),扶持同鄉(xiāng)后輩的書籍出版,如1922 年,胡適推薦汪靜之的《蕙的風》在亞東圖書館出版等。

      梳理陳獨秀和胡適與亞東圖書館的關系可看出兩人是推動亞東圖書館建設的中堅力量,也通過亞東圖書館進一步推動了安徽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亞東圖書館這一獨特的文化空間的形成,充分佐證了兩位現(xiàn)代文化巨擘的文學和思想成長背后堅實的地域哺育,以及他們在思想成型之后對地域的反哺。有學者指出,空間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還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空間更是人與人、人與事糾結的精神載體、精神象征。這恰恰可以打破在本體自足的文學或放寬邊界的文化層面二元對立的認知,更開闊地研究重新思考文學社群的聚散緣由。[10]

      陳獨秀和胡適不僅在時代潮頭中成為新文學的引領者,并且在成為先鋒人物之后,秉承徽州文化的族群觀念和扶植后學精神,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進程中培育了安徽人物成長,進而促進了皖籍現(xiàn)代作家群體性文學風格的形成。

      3 陳獨秀和胡適詩歌中的安徽人情與地理

      陳獨秀和胡適在倡導新文學和新文化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反叛傳統(tǒng)的文學主張、重視理性的思想邏輯以及依據文獻的辯證思維,無不體現(xiàn)出徽學文化和近代桐城派文脈的影響痕跡。兩人不僅在新文學理論上有所建樹,而且也都有文學實踐。詩歌在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位置,胡適以新詩聞名于天下,而陳獨秀雖也有新詩活動,但更擅長舊體詩,他們的詩歌在題材內容和意象表達上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風格,體現(xiàn)出地方體驗的深刻影響。

      從1903年陳獨秀公開發(fā)表的第一首舊體詩《哭汪希顏三首》開始至去世前,他一生中的舊體詩有不少都是寫給同鄉(xiāng)的酬唱詩。汪希顏系亞東圖書館創(chuàng)始人汪孟鄒之兄,出版家汪源放的父親。1912年,陳獨秀發(fā)表的《存歿六絕句》寫法較為獨特,六首絕句每首的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分別以“存”“歿”兩位人物為對象,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則寫人物共同的杰出成就,多為表彰人物的文章事業(yè)和革命功業(yè),其中涉及的皖籍人物有吳孟俠、孫少侯、汪仲伊、鄭贊丞、熊子政、章谷士、江彤侯、葛溫仲?!堵先俗髟峄▓D贈以蟄君為題一絕》是一首配圖詩,作于1906年,時蘇曼殊與陳獨秀同在安徽蕪湖皖江中學任教,蘇曼殊作葬花圖贈安徽懷寧人鄧以蟄,陳獨秀在畫上題贈此絕句,作為對畫意的闡釋。

      但是作為一位強烈關注現(xiàn)實的革命家,陳獨秀詩歌里自然不會缺乏對黑暗現(xiàn)實的揭露?!督鸱蹨I五十六首》是他20世紀三十年代在南京監(jiān)獄時期所寫,第二十六首中寫到“淮上勛臣師道尊”,以及第四十四首寫到“巢縣新焚八大村”,展現(xiàn)安徽“淮上”和“巢縣”兩地的社會和民情情況,表達了對當地黑暗政治的諷刺。[11]102

      抗戰(zhàn)時期,陳獨秀與一些安徽同鄉(xiāng)流落到重慶江津,一時之間安徽群賢匯聚,該地竟有“小安徽”之稱。其中有不少陳獨秀的老友,如潘贊化、高語罕和臺靜農等,他因此創(chuàng)作了一組江津交游詩,這其中尤與臺靜農交游最密。在這組詩中,有贈諸友的《自鶴山坪寄江津諸友》,或贈單個友人的《與孝遠兄同寓江津出紙索書輒賦一絕》,孝遠即安徽桐城人方孝遠?!顿浐幽孪壬芬彩莿?chuàng)作于江津時期,原題為《書贈同鄉(xiāng)胡子穆先生詩》,陳獨秀與胡子穆不僅是同鄉(xiāng),早年還曾一起東渡日本留學。

      此外,陳獨秀的舊詩中還有一些獨特的詩體,如悼亡詩和贈聯(lián)。陳獨秀為家鄉(xiāng)親友寫過的悼亡詩有《述哀》《挽大姊》《悼老友李光炯先生》等?!妒霭А纷饔?908 年,當時陳獨秀的長兄陳慶元客死關東,他自杭州北上,接扶長兄靈柩回到安慶老家安葬,此詩便是他作于抵達沈陽時。在贈聯(lián)鄉(xiāng)賢上,《贈望江吳幼卿聯(lián)》《贈朱燦樞聯(lián)》分別題贈的對象吳幼卿和朱燦樞都是望江人;陳獨秀還題贈過祖籍安徽鳳陽的劉海粟,留有《贈劉海粟聯(lián)》《題劉海粟作古松圖》兩聯(lián);《贈臺氏父子》則是他贈給臺兆基和臺靜農父子的,以及在江津時題贈師友方守敦《挽方守敦聯(lián)》和同鄉(xiāng)醫(yī)生《贈程里鳴聯(lián)》等。上至名流師友,下至一般鄰里,體現(xiàn)出他深厚的鄉(xiāng)土人倫之情。

      陳獨秀的舊體詩最能體現(xiàn)出地域文化特色之處便在于安徽地理意象,其詩歌中涉及的安徽地理有《曼上人赴江戶余適皖城寫此志別》中的“皖城”(安慶舊稱)、《感懷二十首》第九首中的“淮南”、《杭州酒家》中的“江城”(蕪湖舊稱)等。《哭汪希顏三首》第三首中的兩句:“壽春倡義聞天下,今日淮南應有人?!盵11]102兩個安徽地理意象“壽春”和“淮南”形成呼應。

      陳獨秀一生漂泊,去過不少名山大川,除了安徽的山川外,他在詩歌中還書寫過山西的浮山和黃華山、湖南岣嶁山、廣東羅浮山,以及杭州的靈隱峰、孤山和吳山等。對于自己的漂泊命運,他在《詠鶴》中曾以鶴自喻,表達寄身山川的人格:“本有沖天志,飄搖湖海間。偶然憩城郭,猶自絕追攀。寒影背人瘦,孤云共往還。道逢王子晉,早晚向三山。”[11]45在《雪中偕友人登吳山》中,表達登高一覽天下,俯仰天地的曠闊胸襟:“登高失川原,乾坤莽一色。騁心窮富養(yǎng),萬象眼中寂?!盵11]47

      故鄉(xiāng)的山川意象不僅是陳獨秀詩歌中重要意象,他甚至還將之作為自己的筆名和別名。1914年,他改名“獨秀”,這一聞名于世的名字正是取故鄉(xiāng)“獨秀山”之名。在富有爭議的《留別雅典女郎四章》譯詩作者考證上,最終因作者署名“盛唐山民”而被證實為乃陳獨秀開展譯詩時的筆名,因為盛唐山地貌在古安慶市,隱含著地方文化色彩。

      以故鄉(xiāng)的山川為名既體現(xiàn)出陳獨秀眷戀故鄉(xiāng)的赤子情懷,也印證了他對山川的喜愛,顯示出他的精神人格和價值取向,即傳統(tǒng)文化中以山川所象征的堅韌曠達和樸實深沉。富有地域特色的山川意象更是寄托著作家源于地域的精神品格的形成,安徽有聞名于天下的黃山、天柱山和九華山,距離陳獨秀最近的是天柱山,安徽地方文化心理性格便內涵著這些名山精神。

      胡適雖以新詩享譽現(xiàn)代詩壇,但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舊詩,且較之新詩開手更早,在他的舊詩中,也不乏有寫給故鄉(xiāng)親友的交游酬唱詩。如悼亡詩《先三兄第四周年忌辰追哭》《追哭先外祖》、酬唱詩《慰李莘伯被火》《贈同學古紹賓君》等。在交游詩中,《題鄭鐵如小影即以贈別》寫到“送汝大江濱”,“江濱”所指的正是蕪湖的長江段;《沁園春·題績溪旅滬學生八人合影》中有“努力群賢惠梓桑”,勉勵旅滬同鄉(xiāng)學子學成報答故鄉(xiāng)。[12]55

      《海天二律》包含“寄吾母”“寄吾二兄”兩首。胡適母親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父母年齡懸殊,自父親過世后,母親并不能獨攬家庭經濟,胡適自出生便處在這樣復雜的家庭環(huán)境中,但總的來說他與同父異母的幾位兄長關系較為和睦,尤其是在讀書求學過程中,兄長們給予足夠的支持,這兩首詩便是表達了“親恩”與“昆弟”之情。[12]56

      胡適詩歌中的安徽地理意象不如陳獨秀的多,但是也有涉及。在新詩《一念》中,胡適寫到物理的變化不如心理的“一念”,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復雜性,其中有這一句:

      我這心頭一念:

      才從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胡適在自注中指出“竹竿巷,是我住的巷名”,“竹竿尖,是吾村后山名”[12]118?!爸窀图狻薄跋獦颉钡榷际呛m故居的景觀名,在《民國七年十二月一日奔喪到家》中,胡適在久別回鄉(xiāng)奔喪時這樣感慨道:“依舊竹竿尖,依舊溪橋”[12]134。較之在陳獨秀詩歌中以名山大川寄托自己的精神人格,胡適詩中的家鄉(xiāng)地理意象雖小卻自有其文化意義,即充分展現(xiàn)了他對鄉(xiāng)土的熱愛和眷戀。

      陳獨秀和胡適在詩歌內容上書寫鄉(xiāng)土人情,常以故鄉(xiāng)親友為抒情對象,或是表達對鄉(xiāng)賢人物的仰慕和贊美,或是表達對親人的思念與祭奠;在詩歌意象上書寫安徽地理,小到鄉(xiāng)居地理,大到名山大川,都寄托了他們對故鄉(xiāng)的深刻情思。文學活動也是思想觀念的具體體現(xiàn),陳獨秀和胡適在對故鄉(xiāng)文化資源的倚重與使用中,在文學取向上踐行地方路徑,他們從鄉(xiāng)土經驗和鄉(xiāng)土文化中吸納表現(xiàn)元素,使得創(chuàng)作顯示出鮮明的地域風格。

      個體的社會行為必然要折射出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痕跡,尤其是與早年的人生環(huán)境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影響機制關系。地方體驗對個體的精神成長尤為重要,其思想觀念和文化實踐必然會體現(xiàn)出原生故鄉(xiāng)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如果說個體的精神成長所代表的是自身的路徑選擇,那么同一個地方走出的群體的精神面貌則體現(xiàn)出特定的地方路徑,這種地方路徑及其所衍生出的區(qū)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經驗的重要構成。因此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尤其是作為偉大開端的五四新文學,要注重從地方路徑出發(fā)。以陳獨秀和胡適為中心的安徽現(xiàn)代作家的切入點考察安徽路徑及其地方文學取向,可以全面客觀地認識區(qū)域文化在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中的作用意義。

      猜你喜歡
      陳獨秀胡適安徽
      《胡適》
      天涯(2023年5期)2023-12-06 07:38:00
      安徽醫(y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
      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為什么選擇帶量采購
      瞻仰胡適故居 見其未知一面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7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漢語世界(2016年2期)2016-03-14 20:06:38
      尊經或貶經?——胡適等人對“六經皆史”的不同解讀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有感于胡適的讀書“四到”
      威海市| 工布江达县| 嵊泗县| 广西| 稷山县| 漳州市| 易门县| 金塔县| 兰考县| 兴宁市| 建水县| 怀仁县| 无极县| 饶平县| 涞水县| 黄浦区| 闽清县| 清远市| 神农架林区| 乳山市| 宕昌县| 抚宁县| 繁峙县| 体育| 马山县| 吉林省| 台北市| 大埔区| 毕节市| 枞阳县| 大悟县| 新竹市| 赞皇县| 阳信县| 叙永县| 广丰县| 南安市| 潍坊市| 稻城县| 互助| 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