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高空拋物”中可能加害人責任的適用

      2023-03-14 08:04:42馬元琛
      華章 2023年10期

      [摘 要]《民法典》第1254條在《侵權(quán)責任法》第87條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高空拋物案件中可能加害人的責任問題,將可能加害人的義務定義為道義性補償。但《民法典》未改變以可能加害人分擔受害人風險在侵權(quán)法理上欠缺正當性的事實。基于現(xiàn)實主義路徑,在高空拋物案件中,應當通過增加損害類型與程度方面的限制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減輕“高空拋物”規(guī)則對可能加害人所帶來的不公平,才能更合理地救濟高空拋物案件中的受害人。

      [關鍵詞]可能加害人責任;道義性補償;風險分配;社會保障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對于高空拋物案件的研究始于2001年重慶“煙灰缸案”。面對各地高空拋物案件頻出的情況,由于沒有專門的立法條文,各地法院對高空拋物案件的判決結(jié)果并不相同。直到2009年出臺的《侵權(quán)責任法》第87條明確規(guī)定由可能加害人對受害人損失承擔連帶責任后,全國高空拋物案件的判決結(jié)果逐漸統(tǒng)一。但有學者認為由可能加害人承擔受害人責任違背了現(xiàn)代侵權(quán)法的原則,《侵權(quán)責任法》第87條應當予以廢除[1]。為了更好地回應高空拋物案件中的責任爭議,立法者在《民法典》第1254條中對于原有的“高空拋物”法條進行了修改,引入了公安機關與物業(yè)分擔可能加害人的責任。雖然《民法典》對高空拋物法條進行了修改,但仍未回答學術界對可能加害人法理層面的質(zhì)疑。

      二、可能加害人責任的正當性依據(jù)

      有學者試圖從比較法的角度去解釋要求可能加害人承擔受害人損失的正當性依據(jù),其理由有四:

      一是為實現(xiàn)分散損失之價值目標。雖然通過責任分散的方式來實現(xiàn)公平的方式存在一些爭議,但無可置疑的是令相應范圍的可能加害人承擔責任,可以避免由無辜的受害人承擔責任。二是為實現(xiàn)救濟受害人之價值目標。如果實際加害人無法確定,那么受害人就只能在證據(jù)規(guī)則下處于不利地位,實際加害人便能逃脫責任,這是不合理的。三是為發(fā)現(xiàn)證據(jù)。當受害人只能證明某一群體負有侵權(quán)責任,而不能具體到個人,那么由可能的加害人證明自身沒有造成損害,便更容易發(fā)現(xiàn)實際加害人。四是為兼及特定公共政策的需求,同無過錯侵權(quán)責任相同,可能加害人責任也不同于一般的侵權(quán)原則,其設置都是為了對于特定侵權(quán)行為的回應[2]。

      而從我國現(xiàn)有的立法理由、司法意見及學理主張來看,《民法典》設立高空拋物規(guī)則除了上述四個原因外,還有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一原因。

      三、可能加害人補償責任的缺陷

      (一)與侵權(quán)法中歸責原則的沖突

      在侵權(quán)法體系中,首要問題是,受害人受到損失后,法律允許他向加害人尋求救濟,其正當性何在?如僅因為加害人受到損失,基于利益的維護,法律便可使加害人承擔救濟責任顯然不具有正當性。

      有學者認為基于雙向主體的正當性,加害人成為侵權(quán)關系中負有救濟義務的特定主體首要原因是具有可歸責性。此外,還應當考慮受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利益平衡,不能因為加害人具有可歸責性就要求加害人承擔所有責任。換言之,并不是受害人只要受到了損失,法律就一定會要求加害人賠償受害人的全部損失。而為了平衡雙方的利益,必須先明確負擔原則。負擔原則分為兩種,一是以加害人負擔為原則,二是以受害人負擔為原則。以加害人負擔為原則是指,若加害人造成受害人損害,受害人只需證明自身存在損失,其他證據(jù)的舉證責任便由加害人承擔。以受害人負擔為原則是指,若加害人造成受害人損害,受害人需要對完整的證據(jù)要件承擔舉證責任。根據(jù)我國侵權(quán)法的立法理由及相關學理,我國是以受害人負擔為原則,以加害人負擔為例外。受害人舉證角度便體現(xiàn)著這一點,從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到無過錯責任原則,雖然受害人舉證責任逐漸減弱,但仍需承擔對損害結(jié)果、因果關系、侵權(quán)行為的舉證責任,如若不能完成舉證責任,受害人就需要承擔舉證不能的風險。

      但高空拋物規(guī)則的設立并未遵循上述原則。立法者通過“舉證責任”的倒置,要求可能加害人證明自己不是實際加害人,而非由受害人證明可能加害人是實際加害人。上述做法從受害者角度來看,舉證責任的弱化會導致救濟可能的增加。而從可能加害人視角來看,賠償責任分攤給所有可能加害人,每個人所需承擔的數(shù)額較小,不會使可能加害人遭受太大損失。以此而論,似乎可以在保護受害人的基礎上實現(xiàn)實質(zhì)公平。

      (二)可能加害人責任的正當性探究

      一般侵權(quán)案件中,受害人就侵權(quán)行為、損害結(jié)果、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四個要件承擔舉證責任。雖然《民法典》對幾種侵權(quán)行為的要件證明責任做了特殊規(guī)定,但立法者沒有免除受害人對侵權(quán)行為、損害結(jié)果、因果關系三個方面的舉證責任。

      如在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侵權(quán)行為中,雖然對受害人主觀過錯要件的舉證責任有所減弱,但在加害人提出反證后,受害人仍需對主觀過錯要件重新舉證。只有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侵權(quán)行為中,加害人不用就主觀過錯要件承擔舉證責任。另外,即使立法者在環(huán)境污染侵權(quán)將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倒置,但受害人無需承擔部分因果關系的舉證義務。

      但是高空拋物案件中,受害人只需證明損害結(jié)果,其他則由可能加害人需要圍繞四要件舉證。何以在未確定具體加害人時,將歸屬于受害人的舉證責任分配給非實際加害人?合理的解釋是高空拋物會嚴重危及不特定公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將舉證責任分配給可能加害人,符合民法公平正義的要求[3]。但問題在于,其一,如認為高空拋物行為具有高度危險性,那么可能加害人責任的適用范圍應當限于造成公民的生命、財產(chǎn)嚴重損害時,而非全部情形。其二,高空拋物雖然會危及不特定多數(shù)人,但是損害發(fā)生時,不特定多數(shù)人就已轉(zhuǎn)化成特定受害人。其三,受害人遭到了損失,這僅僅是應“自擔”還是“他擔”的問題起點,不是移轉(zhuǎn)風險給加害人的理由。

      在高空拋物案件中,立法者實際上采取了“有罪推定”,雖然基于刑法、民法之間區(qū)別,民法可以在一定限度上進行有責推定,但這并不是說有責推定可以無限制地適用。不能因為受害人是因高空拋物而遭受損失,就對可能加害人進行有責推定。類似高空拋物的共同危險行為中,數(shù)人的危險行為對他人的合法權(quán)益造成了某種危險,但無法查清是何人所為,法律為保護受害人而要求可能加害人負連帶責任。但共同危險行為的可能加害人均實施了足以造成受害人損害的侵權(quán)行為,只是因果關系無法被完全證明。而高空拋物的可能加害人中只有實際加害人實施了侵權(quán)行為,其余可能加害人均未實施侵權(quán)行為,那么可能加害人就不存在因果關系。既然不存在因果關系,何以讓可能加害人承擔證明責任。另外,實際加害人外的可能加害人對損害結(jié)果是不能預見的,此時要求加害人證明自己并未實施侵權(quán)行為未免強人所難。且可能加害人所負有的義務不僅僅是證明自身沒有實施侵權(quán)行為,還需保證其他建筑物使用人不實施高空拋物行為。因為即使未實施高空拋物等行為,只要同樓有人實施了高空拋物行為造成損傷,全體可能加害人須得對此負責。毫無疑問,這是極其不合理的義務設定[4]。

      (三)可能加害人責任與公平責任的區(qū)別

      我國有學者認為《民法典》第1254條中的可能加害人責任是基于公平責任而產(chǎn)生的補償責任,然而高空拋物與公平責任不同[5]。

      公平責任的設立是因為在某些案件中完全免責或完全負責都不合理,所以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在立法上設立了公平分擔。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侵權(quán)責任法》也對公平分擔做了規(guī)定,《民法典》在原有基礎上對公平責任的具體規(guī)定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規(guī)定的“分擔民事責任”修改為“分擔損失”,這是因為立法者認為侵權(quán)責任的基本原則是“無過錯即無責任”,既然侵權(quán)關系雙方均無過錯,那么行為人不應承擔責任,而只能分擔損失。故公平責任是根據(jù)實際情況作出的特別規(guī)定,而非歸責原則。

      從形式上看,《民法典》第1186條的公平責任與可能加害人責任有一定相似之處,即兩者均不需要雙方具備過錯。但兩者具有實質(zhì)的差別,公平責任的行為人是確定且作出了某種行為,而可能加害人則并不是實際加害人,也并未實施加害行為。因此《民法典》1186條中的可能加害人責任與公平責任規(guī)則并不相同。

      綜上所述,可能加害人責任實質(zhì)是一種道義補償,可能加害人實際上扮演的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角色,對特定受害人進行社會法意義上的救濟。因此,應當在解釋法條及后續(xù)司法解釋立法時,限制可能加害人承擔的道義補償范圍,并與賠償責任相區(qū)分。

      四、《民法典》之可能加害人的適用反思

      誠如上言,可能加害人責任的設置有其不合理之處,但在《民法典》已經(jīng)出臺的今日,立法層面的修改必將謹慎,而且以廢止可能加害人責任后,如無更好的制度設計,不過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一)補償責任的限制

      在高空拋物案件中,立法者為了使得受害人得到救濟,才將風險轉(zhuǎn)移給可能加害人群體。但這種風險轉(zhuǎn)移已經(jīng)被論證缺乏正當性,因此,不應當無限制地適用這種風險轉(zhuǎn)移,而應當對其進行一定限制。

      第一,可能加害人責任是一種特殊的風險分擔規(guī)則,其不同于普通的侵權(quán)行為歸責原則,故不能“濫用”,即《民法典》1254條不得類推適用。

      第二,可能加害人責任是一種到道義上的補充責任,和侵權(quán)責任歸責原則所確定的責任應當加以區(qū)分。首先,在司法實踐中,作為道義性補償,不能簡單地把可能加害人的補償責任等同于實際加害人的賠償責任,補償?shù)姆秶鷳斝∮谫r償責任的范圍。有學者認為應當將《民法典》第1254條中的“給予補償”修改為“給予適當補償”[6]。但本身補償同賠償之間就有區(qū)別,從解釋論的角度只需將此時做限縮解釋即可。其次,在物業(yè)管理人承擔補充責任后,可能加害人責任也應當縮小相應范圍,這是因為可歸責的主體已經(jīng)承擔一部分責任后,道義性的補償保持不變既不符合立法者原意,也沒有正當性。最后,在可能加害人與物業(yè)管理人均賠償完受害人損失后,實際加害人出現(xiàn),可能加害人在追償前應當優(yōu)先保護[7]。

      第三,后續(xù)立法及司法解釋應當限制可能加害人責任的適用情形,在受害人已經(jīng)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救濟,如保險、社會救濟等方式時,可能加害人補償金額應當減少或免除。減少或免除的金額應當取決于受害人得到的救濟程度。除此之外,受害人遭受的損失不重或?qū)ζ浣?jīng)濟實力無法造成壓力時,可能加害人不應當履行道義性的補償責任[8]。

      (二)引入社會保障機制

      除了將風險分擔于可能加害人外,可以引入社會救助,以保險的方式彌補個人救濟的被動和滯后[9]。司法實踐中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通過保險分擔受害人損失的案例。除此之外,社會救助金也可分擔部分風險。如在交通事故案件中,當事人申請可以先由救助基金墊付賠償差額。保險制度同社會救助金可以同時在高空拋物中適用,在受害人無法通過保險獲得救濟時,便可通過社會救助金或者一定的救濟。通過“高空拋物責任險”“高空拋物社會救助基金”以風險分擔為原則,相對于要求可能加害人履行道義性的補償義務,不僅效率更高,同時可以更好地保障受害人的權(quán)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10]。盡管在實際侵權(quán)人不明的場合,無論是可能加害人責任,還是為防止可能侵權(quán)人補償責任的過分承擔,由社會救助和風險分擔均是權(quán)宜之計,查明實際侵權(quán)人并由其承擔侵權(quán)責任才是根本解決方式。但相對于可能加害人責任而言,保險與社會救助金無疑更具備正當性,也更容易實現(xiàn)公平正義。

      結(jié)束語

      盡管立法者設置可能加害人責任有一定的依據(jù),但可能加害人責任的正當性論據(jù)并不充分,既不同于我國侵權(quán)責任歸責原則的一般或特殊規(guī)定,也不是《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公平責任,因此可能加害人責任始終缺乏正當性。在適用可能加害人責任時,應當限制可能加害人的補償責任,首先明確可能加害人責任歸責不能類推適用;其次,區(qū)分可能加害人補償責任同實際加害人賠償責任、建筑物管理人補充責任;最后,作為一種道義性的補償,在受害人已經(jīng)獲得救濟的情形下,減少或免除可能加害人責任。同時,通過設立保險、社會救助金制度,代替可能加害人承擔補償責任,因為相對于要求可能加害人履行道義性的補償義務,由保險和社會救助金救濟受害人無疑更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也更有利于社會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曹險峰.侵權(quán)法之法理與高空拋物規(guī)則[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20,26(1):48-61.

      [2]馮愷.民法典高空拋物致害責任規(guī)則的體系性解讀:局限與克服[J].比較法研究,2021(1):76-89.

      [3]黃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釋義(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

      [4]孟祥沛.連坐惡法豈能死灰復燃:論《侵權(quán)責任法》第87條及民法典編纂中的高空拋物責任[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0,35(3):104-115.

      [5]張善斌.公平責任原則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法學,2016,34(12):40-51.

      [6]王竹.《民法典》高空拋物墜物責任新增規(guī)則評述[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101-113.

      [7]姚輝,金騎鋒.民法典高空拋物致人損害責任的解釋論展開[J].法律適用,2021(7):29-38.

      [8]郝晶晶.《民法典》高空拋物責任的規(guī)則審視與完善進路[J].法治論壇,2020(4):39-47.

      [9]凌捷.高空拋物致人損害救濟規(guī)則研究:兼論《侵權(quán)責任法》第87條“社會本位”趨勢[J].行政與法,2016(8):114-121.

      [10]劉曉霞,王振宇.論高空拋物責任之廢除[J].西部法學評論,2018(6):42-52.

      作者簡介:馬元?。?998— )男,漢族,湖南郴州人,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師范大學,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民商法。

      龙岩市| 常山县| 阳东县| 兴国县| 抚宁县| 师宗县| 绥宁县| 白朗县| 大化| 班玛县| 芮城县| 杭州市| 汉寿县| 万源市| 凯里市| 改则县| 靖远县| 南郑县| 那曲县| 甘泉县| 荥经县| 威远县| 黄石市| 大余县| 城口县| 松潘县| 梅州市| 平潭县| 和顺县| 汉阴县| 安乡县| 山阳县| 南皮县| 宜君县| 无为县| 同仁县| 淮阳县| 伽师县| 兰考县| 平安县|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