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辛格的代表作《市場街的斯賓諾莎》中,主人公恪守斯賓諾莎的理論原則,專注自我實現(xiàn)卻與周圍世界產(chǎn)生隔膜,追求高遠卻導(dǎo)致“附近的消失”。最終他被煙火氣與愛救贖,擺脫了單調(diào)而痛苦的精神世界。而當今青年,很多也如他一般,希望從瑣碎的事務(wù)與喧囂的菜市中超拔,追尋遠大的夢想,追求高偉的人生意義。平淡的生活,被視為生命實現(xiàn)價值的阻礙。
我們不應(yīng)急著為他們扣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帽子,畢竟擔著新時代主人的責任,面對著短暫的人生與宏大的目標,恨不得將全部心力勇攀人生乃至人類的高峰,實現(xiàn)偉大的生命義舉。然而,過分沉浸于對高遠的追求,會陷入一種非理性的幻想,如黑塞筆下的荒原狼追尋莫扎特式的人生,努力超拔出平凡的小市民階層,卻最終陷入狼人兩性分立的精神荒原?!案浇南А睂⑷死ё?,專注于自我實現(xiàn)甚至形成唯我論的寂寥,又因內(nèi)部世界的秩序不斷被外界打破而陷入極大的痛苦。
真正的高遠一定是與“附近”緊密相聯(lián)的。只有看清自我是擔著身為個體的責任與價值,才是對人生意義的正向打造,才能夠引向為全人類事業(yè)奮斗的路;只有體諒他人,熱愛這平淡而多彩的社會百態(tài),對家園附近農(nóng)民工的辛苦與父母日夜操勞的艱辛感同身受,才能夠排遣囿于自我世界的孤獨寂寞,詮釋身為青年感恩社會、報答社會的正確方向與方式。
去菜市場看看吧,《米格爾街》中那些擁有痛苦人生卻仍然熱愛生活的女人們是否是這兒的真實寫照?去幫幫那些在樓棟里迷失方向的外賣員,別再對推著垃圾車的老奶奶吝嗇你的微笑。這不是身為當代青年從枯燥的理論與漫長追尋之路中暫時脫身的消遣,不是為了體驗“實踐出真知”將那份艱苦勉強化為所謂的同情心,而是看到生活的真相:自己與這附近的世界絕不是孤立的存在。“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不再僅僅被隨便摘錄進作文里。那“萬物”中無數(shù)鮮活的生命與真實的苦楚,那對生命的熱愛與瀕死的留戀怎能被褻瀆?“附近的消失”里,我們竟無法覺察那“與我為一”的“我”實際上是無數(shù)人的心血與無數(shù)的機遇碰撞,是生的真諦所在,而遠方的追尋亦必將回饋于這附近的世界中。
因為這附近,便已是足夠遠大。我當然可以追求遠方,但我熱愛這附近的世界,我生命的源泉,我要貼著你成長,伴著你,走向遠方。
評點:文章開篇精巧,論證思路較為清晰。由《市場街的斯賓諾莎》很自然地引出論題“附近的消失”。由“附近的消失”現(xiàn)象,進而論及現(xiàn)象的危害,并進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結(jié)尾再次重申觀點“附近,足夠遠大”,引導(dǎo)我們關(guān)注附近,一步步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行文過程中,論證素材豐富,論證方法多樣,語言嫻熟老練,說理透徹。同時,考生能從身邊實際出發(fā),以時代青年的視角,提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