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人們常說,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專家反復提醒家長,家庭教育要避免說教。在這方面,諾諾媽的做法給了我們啟示。
諾諾是個心地善良的小姑娘,但與小朋友交往過程中經(jīng)常鬧誤會,因為她本能地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替對方著想。諾諾媽決定幫諾諾一把,悄悄訓練諾諾的思維模式。
旁觀諾諾玩過家家游戲時,諾諾媽發(fā)現(xiàn)諾諾拒絕了一個男孩中途加入,便問諾諾:“你注意到他的表情了嗎?”“你猜猜看,他心里會有什么感受呢?如果你是他,你希望被怎樣對待?”諾諾心一軟,馬上邀請男孩加入。
諾諾媽的心得是:孩子只有在集體活動中,才能真正學會與人交往;只有遇到問題,才知道自己與別人的理解不一致;只有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為不受歡迎,才有機會感受別人的情感。培養(yǎng)孩子替別人著想的能力,家長要做的,不是說教,而是啟發(fā)和引導。
諾諾媽還利用游戲,對女兒進行實景訓練。比如,玩以做飯為主題的過家家游戲,諾諾媽讓小朋友們輪流做主廚,其他人打下手。主廚有什么需要,不能說話,只能打手勢示意,看其他人能否正確響應。比如,主廚張開手臂,背過身去,打下手的人要馬上幫他系上圍裙;主廚炒好了菜,打下手的人要立刻遞上盤子……諾諾媽這是在訓練孩子的非語言表達能力和善解人意的能力。
母女倆一起去菜市場,諾諾媽告訴諾諾自己愛吃什么,爸爸愛吃什么,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分別愛吃什么,今天來吃飯的人都要安排一道他們愛吃的菜,這是對他們的愛和尊重。當然,必須有自己愛吃的一道菜,這是自我尊重。諾諾媽這是在向女兒灌輸尊重和自尊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需求,如果不妨礙別人,就應當給予理解和尊重。
在家與諾諾交流,諾諾媽盡量少說“你”字,多說“我”字,讓諾諾了解媽媽的真實感受。這是培養(yǎng)孩子替別人著想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諾諾不喜歡吃青菜,諾諾媽不會說“你這樣偏食是不對的,會營養(yǎng)不良的”,而會說“我很擔心你長不高”。當指責變成了擔憂,諾諾便欣然接受忠告,對青菜不那么排斥了。
經(jīng)過媽媽幾年的悄悄培養(yǎng),諾諾替他人著想的能力越來越強,人緣更好了。上小學四年級時,諾諾參加學校運動會,100米賽跑屈居亞軍,但她是唯一向冠軍表示祝賀的選手;跳遠比賽她獲得了冠軍,她馬上安慰獲得亞軍的同學。老師們都說,諾諾人緣好,情商高,有領袖氣質。
讀者朋友,家庭教育要避免說教,并非不作為,而是要善使“暗勁兒”,因為讓孩子感覺不到“這是教育”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歡迎通過本刊微信公眾號“現(xiàn)代家長微平臺”參與討論。
詳細報道見本刊第21頁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