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
北京平谷區(qū)金海湖鎮(zhèn)內,有一個充滿詩意的村莊,叫水峪村。
在這里,水是如此的豐沛,甚至連名字都溢出了水。何謂峪?兩山夾一谷。水峪,即為有水流淌的山谷。水峪村不算大,有342戶人家、1113口人。
仰觀之,村莊往上是一道水壩,攔住了整日嘩嘩流淌的水流。水壩的功能除了蓄水防洪之外,還可以“叫水”——用水泵從水庫提水上山,澆灌山上的旱田。水庫上游還有兩個水塘,呈狹長形狀,塘里魚蝦蟹甚多。晌午陽光飽滿時,池塘熱鬧歡騰,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
村里大壩底端有一眼山泉,名曰水泉。咕嘟咕嘟,泉水歡涌,四季不歇。村民說,泉底下的水脈通著金海湖呢。湖水滿盈時,泉水沖勁兒就特別猛。
我在水峪村見到了現(xiàn)在的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李富東。李富東是一名80后,大學畢業(yè)后回到了村里。2015年,李富東擔任村支書,上任后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造地”,造可利用的耕地。過去,水峪村多荒山、荒地、荒坡,人均不到4分耕地。李富東從平谷區(qū)爭取到“農(nóng)發(fā)項目”,以小流域為單元統(tǒng)籌治理,挖掘機開上山,打壩、挖渠、整地,用了4個月時間,造出可利用耕地2000畝。從此,水峪村的可利用空間拓展了許多。
第二件事是“改水”。家家戶戶的“上水”和“下水”,各走各的管道。在村西頭建了一個污水處理池,統(tǒng)一處理污水,使其達到中水標準,實現(xiàn)再利用。這樣,村民用水變得干凈衛(wèi)生,過去臟亂的狀況徹底改變。
第三件事是發(fā)展特色種植業(yè)。歷史上,水峪村是有名的大棗之鄉(xiāng)。若干年前,村委會決定,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和嫁接技術將野生酸棗馴化,培育大棗新品種——盤棗?,F(xiàn)在村里繼續(xù)大力種植大棗。經(jīng)過一番培育,如今水峪的新一代棗樹已經(jīng)進入盛果期,連年豐產(chǎn),顆顆飽滿,又甜又脆。深秋,打棗的季節(jié)一到,棗園里激蕩著歡聲笑語。
除了種大棗,他們還種核桃、種板栗、種辣椒……光是“小米辣”就種了100畝,每年給水峪村帶來40萬元的收益,種辣椒的村民個個眉開眼笑。
這三件大事辦成后,村民為李富東豎起了大拇指。產(chǎn)業(yè)有了,接下來就是美化環(huán)境。在村容村貌方面,李富東也有自己的想法——把村里那條狹長的水溝種上蓮荷。如此一來,既能凈化水質,又可美化環(huán)境。
村子北面有一座古觀,名叫云祥觀。古觀院落里有4株古樹,樹齡已有500多年了。古觀前院的兩株古樹是國槐,后院的兩株,一為油松,一為側柏。4株古樹各具形態(tài)——斜松直柏并肩槐。許多人來水峪村,必進云祥觀院落里看這4株古樹。
我走進云祥觀時,恰好見到了一地槐花。滿地的槐花如同清晨剛剛下過的一場雪,彌漫著芳香。一個穿花裙子的小女孩正輕輕掃著槐花?!霸?,一只喜鵲飛來,落在槐枝上,一跳一跳,槐花便撲簌簌雪花般落在地上,落在小女孩的肩上、頭上。小女孩輕輕抖了抖,看著喜鵲,笑意盈盈……
眼前的場景,讓我沉醉。詩意的水峪村,讓人流連忘返。
選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