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華
《水滸傳》中的英雄大多是“無謀”,或者說是“不謀”的。他們做事,只是出于一種看起來比較簡單的價值判斷,如同李贄說的,出于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這種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孟子說的是非善惡之心:對的,就去做;錯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惡的,就去打。見義勇為,容不得反反復(fù)復(fù)地算計。
魯智深就是“不謀”的典型。
他做事堅決、徹底,不瞻前顧后,不猶豫不決,不三思而行。他沒有那么多算計,更沒有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因此把自己的生活毀了,即使這樣,他也不思量、不后悔,對自己被毀掉的生活毫不留戀,并且,關(guān)于以后要如何也毫不在意。
金圣嘆曾用四個“遇”字評點魯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
這后面三句,我都沒有意見,只是“遇酒便吃”這四個字,委實冤枉了魯智深。他固然好酒,但不貪酒,不酗酒。事實上,他常常“遇酒不吃”:在桃花山,因為不喜歡李忠、周通的為人,滿桌的酒他便沒吃;在瓦罐寺,在極度饑餓中,面對著一桌酒菜和崔道成的邀請,他也沒吃;在暗中尾隨保護林沖的途中,他也一路不吃酒;在華州,急于救史進的他,面對著朱武等人殺牛宰馬和美酒,他仍是“一口不吃”!
他的“不謀”,在于兩個原因:一是他不怕。他不計后果,別人還在琢磨、猶豫,他已挺身而出了。二是他不躲?!坝鋈醣惴?,遇強便打”,這正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境界。遇到弱,還謀什么?扶就是了。遇到強,還謀什么?打就是了。
魯智深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人,他的魅力就來自他的簡單,我們就愛他的這份簡單、單純,他隨遇而安,坦然接受命運。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挫折和轉(zhuǎn)折,是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之后,不得不做了和尚。他特別適合軍界(他武功一流),并且已有了一定基礎(chǔ),按說會前程遠大。突然變成了他極不適應(yīng)的和尚,按我們的想法,他一定非常痛苦,但是,他竟然坦然接受了。
魯智深是什么?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高貴,是一種令人心儀的氣質(zhì)?!端疂G傳》這部小說可以說也給我們樹立了一個人格精神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