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衛(wèi)
在我童年時,每年入秋后,氣溫漸降,寒氣來襲,母親便開始有條不紊地準備過冬的工作了。她考量周密,勞作量浩繁,稱得上是一項系統(tǒng)的“暖冬迎春”工程。
母親悉心呵護著我們一家老小,她很早就給年邁的奶奶添置了羊皮褲襖,為我們織毛衣毛褲、縫制棉襖。母親也用巧手將零星的舊毛線編織成五彩小手套、茶幾墊、木沙發(fā)靠背以及門把手套子等。
趁著初秋陽光暖暖,母親從收納柜里拿出幾季的“擱貨”——厚薄不一的棉絮,在陽光下晾曬,使棉絮變得蓬松、柔軟。
早前我家還沒有洗衣機,幾大盆的床單和被套都是母親親手洗出來的。
太陽下山后,母親抱回棉絮,套好被套……我們晚上睡在新?lián)Q的床單上,身上蓋著的棉被充盈著陽光的味道。真幸福??!
母親的“暖冬迎春工程”里還有一個大項目就是儲備燃料。那些年,冬夜似乎特別漫長。氣溫降到零下十幾度,北風呼嘯,室外幾乎滴水成冰。取暖的木炭燒不起,母親就敦促我們做完作業(yè)早早睡覺,捂熱被窩。
冬季取暖、日常做飯和過春節(jié)用煤的需要量大。煤場一到貨,鄰里口口相傳,大人小孩蜂擁而至,排隊購買。為了能及時買到蜂窩煤,接連好幾天,母親都騎著自行車,在下班路上特意繞到煤場,設法和發(fā)貨的潑辣小嫂子攀成“熟人”。后來,母親每次都能及時獲得煤場到貨的信息。我們拖著板車,頂風冒雪,一趟又一趟把黑黝黝的蜂窩煤拖回來。家里的煤堆增高了,母親的眉頭就舒展了;要是減少了,她心里就會不踏實,嘴里也會不停地叨叨。
“工程”中還有很多的雜項。母親總是東轉轉西瞅瞅,檢查各處的門窗有無破損,漏不漏風,她還特地縫制了幾塊厚門簾用來擋風;給奶奶備的取暖爐房間,她會注意是否留了通風窗口;她也會測試暖瓶的保溫效果;母親還提前購買了冬季養(yǎng)生的各種食材。
母親還在頂層露臺搭了間花房,叫我們小哥倆搭把手,協(xié)助把她心愛的幾十盆花草搬進去,使它們在寒冬里安然存活。
做完這些,母親欣慰地展望道,來年的春天,我家將又是一派花事繽紛、香氣襲人的好景象?。?/p>
母親對“暖冬迎春”工程事無巨細,親力而為。母親既是策劃人,又是實施者,她的“暖冬迎春”工作充滿了瑣碎的事務。
我們一家老小暖暖地過了冬,很快,迎來了花事繽紛、香氣襲人的春。
這,不是我母親一個人的“暖冬迎春”工程,這是中國大地上含辛茹苦的母親們的“暖冬迎春”工程。是母親們心中的春天捂暖了酷寒的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