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褚遂良是中國唐代初期的著名書法家之一,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他的楷書風格在繼承王羲之楷書的基礎上,汲取歐陽詢和虞世南的書法特點,形成獨具特色的書法風格。褚遂良的楷書作品充滿空靈和活力,他的筆畫非常勁健、有力且有韻律感,字體工整,結構合理,具有出色的藝術風格。其獨特的書法風格為后來的書法家提供了范本和靈感。因此,他被認為是開啟唐代楷書獨立門戶的重要人物。他的傳世作品主要有《雁塔圣教序》《孟法師碑》《伊闕佛龕碑》《褚河南臨蘭亭絹本真跡》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晚年創(chuàng)作的《雁塔圣教序》。
關鍵詞: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用筆;結構;書法創(chuàng)作
一、褚遂良與《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褚亮,是秦王府的十八學士之一。十八學士是負責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務、文書等事務的官員,通常他們具有卓越的文化素養(yǎng)和政治才能。褚亮主要與一些賢明的人士交往,其中包括虞世南、歐陽詢、長孫無忌、魏征等文學館學士。這些學士不僅是政治家,還是文學家、書法家。褚亮與好友們的交往對褚遂良的教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讓他從小就接觸到了許多著名學者和文化名流,這對于他的學術興趣和書法興趣養(yǎng)成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虞世南、歐陽詢等著名書法家為他在書法方面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靈感,使他能夠更好地了解和繼承中國書法傳統(tǒng),最終形成獨特的書法風格。他也因此成為唐代初期杰出的書法家和學者。
在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社會安定,政治經(jīng)濟繁榮,為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書法是當時每個想要求取功名利祿的人都要學習的必修課,成為當時的一個重要藝術和文化領域。唐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時期,各體書法風格迅速嶄露頭角。楷書作為書寫文書的主要字體,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發(fā)展和改進。書法家們逐漸探索新的書寫風格和技巧,為中國書法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褚遂良的書法成就得益于他對傳統(tǒng)的尊重與繼承,同時,他又敢于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他的作品和精神遺產(chǎn)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后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書法范式。
二、《雁塔圣教序》的用筆特點
(一)瘦勁靈動
褚遂良的晚年楷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初唐楷書的面貌,以及對書法風格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褚遂良吸收了“二王”的行書筆法,包括行書的流暢和草勁,同時也包括“二王”書法的獨特風格和書寫技巧。歐陽詢和虞世南的楷書分別代表了兩個重要流派。歐陽詢的楷書以娟秀清雅為主要特點,虞世南的楷書則強調(diào)書法雄渾肥厚的特征。褚遂良便在這兩位大師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吸收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精華,并在此基礎上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史陵也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以瘦勁著稱。褚遂良的書法也吸收了史陵的瘦勁之風,但又不同于史陵,這使得他的楷書更顯輕細、有力,體現(xiàn)了他在書法技法上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初唐是中國書法歷史上的重要時期,代表了楷書風格開始脫離隋代書法影響,形成唐代獨立的書法風格。褚遂良的楷書作品正好反映了這一歷史背景,展現(xiàn)了初唐楷書的特點。盛唐時期的書法面貌逐漸從娟秀清雅轉(zhuǎn)向了雄渾肥厚,不同書法家在表現(xiàn)風格上有所不同,書法逐漸變得風格多樣。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他對書法有著獨到的見解,提出了“瘦硬”的理念,意在強調(diào)書法要追求瘦而有力。而《雁塔圣教序》就展現(xiàn)出“瘦勁”的審美特征,強調(diào)線條的纖細、清晰和力度的表現(xiàn)。
(二)楷中有隸
褚遂良楷書中的隸法形態(tài)是其書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深受隸書的影響,并在楷書中保留了隸法的一些特征,如一些筆畫的形態(tài)、結構和筆畫之間的連接方式等。這與當時其他楷書書家的風格有明顯的差異,使得他的楷書在形態(tài)上顯得非常獨特。褚遂良并非完全按照傳統(tǒng)的隸書規(guī)范進行書寫,而是將隸書中的一些元素融入楷書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書寫方式。這包括一些特殊的筆畫構造、筆畫的連續(xù)性以及一些隸書的筆法技巧。褚遂良可能受到了《禮器碑》的啟發(fā),將其中的一些隸書特點引入自己的楷書創(chuàng)作中,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楷書風格,這為他的書法作品增添了獨特的韻味和特色。
褚遂良的楷書碑刻作品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書寫風格,可以根據(jù)年代將其劃分為早期和中晚期。早期作品如《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在這個時期,褚遂良受到六朝碑刻舊規(guī)的影響,導致他的楷書風格古雅方俊,保留了六朝楷書的傳統(tǒng)特點。這些作品帶有八分隸意,保留了一些隸書的元素[1]。他的筆畫瘦勁挺拔,結體寬博平正,氣質(zhì)樸實古樸,但尚未完全形成自家風貌。中晚期作品如《房玄齡碑》《雁塔圣教序》等,這時褚遂良的楷書風格經(jīng)歷了一定的演變和發(fā)展,他的筆畫變得更具俯仰感,豎畫明顯呈現(xiàn)背勢,與早期的書法風格截然不同,標志著褚遂良楷書風格的成熟和自家風貌的形成。這一時期雖然仍然保留了一些隸意的筆法,如捺腳,但書寫中開始出現(xiàn)行書用筆的痕跡,字勢也變得更加活潑,在楷書的表現(xiàn)上已經(jīng)呈現(xiàn)其晚期特有的婉媚多姿的特點。
(三)以行入楷
唐太宗李世民極其熱愛書法,尤鐘愛王羲之書法,甚至推出“崇王觀”。太宗獨喜羲、獻之書,至歐陽、虞、褚皆習。唐太宗讓褚遂良負責分辨王羲之書跡的真?zhèn)危虼?,褚遂良在分辨王羲之書跡真?zhèn)渭熬帉懹臆姇康墓ぷ髦?,對王羲之的書法進行了大量的欣賞和臨摹。這對他的楷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使他能夠?qū)⑼豸酥袝墓P意融入楷書中,并促進了他的書法風格逐漸演變和形成[2]。佛學題材在唐代詩歌、文學作品中被廣泛應用,而本文重點分析的《雁塔圣教序》的文字內(nèi)容便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唐高宗李治的文章。這些宗教題材的碑刻可能啟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影響了他書法的風格和內(nèi)容呈現(xiàn)[3]。褚遂良在晚期作品《雁塔圣教序》中表現(xiàn)出的靈動,可能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其字如舞者腳尖的輕盈飛躍或下落,體現(xiàn)了道家思想中的“虛實”與“有無”的概念。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精神也在他的書法中有所反映。
褚遂良的筆法顯得非常自如,流暢中帶有節(jié)奏感。這種運筆技巧在《雁塔圣教序》中尤為明顯,筆畫之間既有連綿的氣勢,又不失獨立的個性。在作品中,點畫的形態(tài)、大小、長短都有所不同,展現(xiàn)出豐富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jù)文字的結構和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的,使得整體布局更加和諧、均衡。在書寫過程中,褚遂良根據(jù)字的結構和內(nèi)容,恰當?shù)厥褂昧颂岚醇挤?,使得筆畫之間既有力度又有韻律,增強了字的立體感和動態(tài)?!堆闼ソ绦颉肥怯莆淖?,因此,褚遂良為了表示對皇帝的敬意和深感圣恩,更是小心翼翼、認真對待每一筆。他的書法中透露出一種沉穩(wěn)、內(nèi)斂的氣質(zhì),與激昂、豪放的風格截然不同。在這種狀態(tài)下進行書寫,讓每一個字都充滿了生命力,又不失莊重感。從整體的布局到細節(jié)的處理,褚遂良都展現(xiàn)出一種輕盈、飄逸的姿態(tài),與其內(nèi)心的不急不躁、沉穩(wěn)的狀態(tài)相呼應,這也是其書法中獨特的魅力之一。
三、《雁塔圣教序》的結構特點
(一)結字寬博,橫向取勢
隸書主要以橫向取勢,特別是漢簡書法,把橫向取勢發(fā)揮到了極致。橫向取勢的字體寬博大氣,秦漢以后至唐代以前,書風以橫向取勢為主流,同時字形以扁方為特點。但凡橫向取勢的書法都會從不同程度體現(xiàn)出高古、樸茂的趣味。《雁塔圣教序》的字形特點也以橫向取勢為主,力求將字寫成橫扁狀態(tài)。這種書寫方式強調(diào)了字的橫向延展,為整幅書法作品增添了穩(wěn)重和平衡感。然而,其中還是有一些字在本身的字形中有明顯的豎勢,這些字通常不能被過分橫向拉伸,以保持它們的基本形態(tài)。此外,也可能存在方形和瘦長形的字,褚遂良會根據(jù)文字本身的特點進行書寫,以保持整體排版的和諧。例如“帝”“有”等字,雖然有比較突出的長筆畫,但是不能將其隨意拉扁。而以橫畫為主筆或左右結構的字大部分都是取橫勢,整個字比較扁長,書寫時要注意將筆畫寫得舒展,如“者”“其”等字。
(二)疏朗開張,瀟灑自如
褚遂良在《雁塔圣教序》中,通過將橫向筆畫向左右兩邊,或左下、右下擴展,創(chuàng)造了特別開張的結構。這種書寫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橫向延展和弧度的特點,使字體看上去更生動、夸張,充滿了活力。他強調(diào)字的橫向延展,這在整個書法作品中增加了穩(wěn)重和平衡感。褚遂良的書法作品通常流暢而瀟灑,他的筆法非常自如,充滿了創(chuàng)造性和自由感,賦予了字體一種藝術性張力。其中一些筆畫可能顯得字體較纖細和瘦長,這就增強了字體的跳躍感和獨特性。如“或”“滅”“威”等字中的斜鉤,用筆十分靈活,有行書筆斷意連之意,給人一種波動、跳宕之感。此外,還有一些字如“明”中的短豎,則均勻地分割了字里的空間,使得單字空間顯得勻稱和諧,線條勁挺結實,支撐了整個字的框架結構,充滿力道與美感[4]。
(三)向背取勢,重心平穩(wěn)
在書法中,“相向”指的是兩部分朝著一個方向用力支撐,有相互合攏的趨勢。這意味著兩個筆畫或左右兩部分在書寫時會朝向某一點匯聚,創(chuàng)造一種聚合和平衡感,使字形看起來更加統(tǒng)一、緊湊。相對而言,“相背”指的是兩部分用力的方向有相互背離的趨勢,產(chǎn)生一種相對而立的效果。這可以用來創(chuàng)造一種分散和活力感,使字形看起來更有動感和生氣。這兩種概念可用來調(diào)整筆畫的力度和方向,增強書法的表現(xiàn)力和美感。通過巧妙地運用相向和相背的原則,褚遂良賦予了其書法作品更多的情感和動態(tài)感,同時,保持字體結構的平穩(wěn)。例如“共”字,就體現(xiàn)了如何通過用筆將四個筆畫的朝向匯聚到字的中心點,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欹正相生的趣味,這是書法藝術中的一種重要技巧。
四、基于《雁塔圣教序》的書法創(chuàng)作
(一)書法創(chuàng)作
首先要對《雁塔圣教序》進行通臨。臨摹《雁塔圣教序》所需考慮的重要因素,包括章法、字形結構以及筆法。《雁塔圣教序》的章法更像隸書的章法,橫向排列,上下距離較大,左右距離較小。這種章法特征一定程度地影響了書法的整體外觀和布局。《雁塔圣教序》具有空靈、勁健、風姿綽約的特點,給人以瘦勁靈動之感。字體的瘦勁和筆畫的纖細柔美,以及其帶有的行書筆意和隸書遺跡,這些特點都是臨摹時需要注意的重要細節(jié)。同時,《雁塔圣教序》還具有提按分明、變化自然的筆法風格,這些特點使線條極富變化。
基于《雁塔圣教序》的書法風格進行創(chuàng)作時,不應僅追求瀟灑飄逸的感覺,而應注重筆畫的變化和字勢的處理方式,包括對筆畫力度、字形結構和整體章法的把握,以確保文字具有力度和獨特韻味。缺乏扎實的臨帖基礎容易使“褚體”書法顯得輕薄,筆畫纖細無力。在日常學習中,應該注重對字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建立扎實的書法基礎。在臨習過程中應該注重理解原帖的用筆特點、結構和章法,而不是毫無意義地照抄。這種理解應該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反復臨習,使自己對書法的特點和要領有更深刻的記憶和體會。通過注重細節(jié)、扎實的基礎和理解,學習者可以逐漸掌握書法藝術的精髓,準確地傳達出原作品的風采和韻味。這種細致的學習和實踐有利于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
(二)創(chuàng)作難點
在臨摹和創(chuàng)作中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包括仔細了解其中的筆畫、結構和章法特征,以及如何將這些要點運用到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對字帖的深入觀察是提高書法技巧和藝術感的重要方法,不能急于求成。這意味著學習者應該通過反復練習和實踐來建立堅實的書法技能基礎,而不是急于追求表面的效果。只有基礎扎實才能為后期的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支持。同時,不要片面追求瘦勁秀美的外形,而忽視了古人書法作品中的神韻。這意味著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需要保持對古代書法藝術傳統(tǒng)的尊重和理解,以確保在創(chuàng)作中不會偏離原字帖?;凇堆闼ソ绦颉窌L格的創(chuàng)作,更需要特別關注褚遂良用筆的多樣性,不同的筆畫應結合對結構的合理理解,以在創(chuàng)作中實現(xiàn)妍美外表和內(nèi)在力感的平衡。通過深入學習和實踐,學習者可以逐漸提高自己的書法技能,并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呈現(xiàn)更豐富和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
五、結語
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不僅僅是一幅書法作品,其還代表了一段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想要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就要了解《雁塔圣教序》的內(nèi)容、用筆及結構特點等,運用多種臨習字帖的方式,如通臨、節(jié)臨、意臨和背臨等,深入理解褚遂良的書法風格。從《雁塔圣教序》中汲取養(yǎng)分,運用到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這種借鑒和學習是提高書法水平的重要渠道。通過對《雁塔圣教序》的分析,筆者不僅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還深化了對褚遂良楷書藝術的理解,為未來的書法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琪.褚遂良楷書藝術價值綜述:兼談《雁塔圣教序》的研習方法與要點[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20.
[2]花卉.《雁塔圣教序》的書法特色及其學習心得[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3]楊忱怡.略論褚遂良楷書:以《雁塔圣教序》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7.
[4]陳忱.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風格特點及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運用[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鄒佳環(huán),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篆刻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