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研學(甘肅省古浪縣大靖教育工作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既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又能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然而,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滲透效果不佳,暴露出一些問題。語文教師要厘清勞動教育內(nèi)容的特點,提高思想認識,采取多種策略滲透勞動教育,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只重視教材知識的傳授,追求所謂的高分數(shù),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忽視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重智育而輕德育,不利于素質(zhì)教育的落實。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的勞動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促進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許多學生由于缺乏勞動實踐,所以不理解勞動的意義。開展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理解美好的未來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的道理,進而熱愛勞動、積極勞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學生參與勞動,能夠體會衣、食、住、行皆離不開勞動,理解勞動決定發(fā)展,進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學生理解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都值得被尊重的道理,避免學生陷入歧視體力勞動的泥沼。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放手實踐,大膽嘗試和探索,讓學生手腦并用,即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打破原來的思維定式,革新操作方法,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還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部分教師只注重勞動理論的教育,忽視了學生勞動能力、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部分教師對勞動教育存在偏見,把學生參加體力勞動、干活簡單地歸結為勞動教育,有時將勞動作為懲戒學生的手段等,這些做法違背了勞動教育的初衷;還有部分教師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存在局限性,認為沒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意識薄弱,勞動知識儲備不足。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但是,部分教師缺乏深入研讀教材的能力,只能捕捉到教材中顯性勞動教育資源,無法挖掘教材中的隱性勞動教育資源,對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內(nèi)容缺乏系統(tǒng)梳理。此外,部分教師不善于利用課外勞動教育資源,影響了勞動教育滲透工作的持續(xù)開展。
方法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工具,教學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部分語文教師在滲透勞動教育時,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充足的實踐經(jīng)驗,且滲透方法單一,不能充分發(fā)揮語文教育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教學效果。部分教師習慣采用單一的理論講解,鮮少開展具體的實踐操作,學生勞動體驗感不強,影響了勞動教育的滲透實效。
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勞動素養(yǎng)影響著勞動教育的高度和深度。勞動教育是一種價值觀教育,青少年階段正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一旦對勞動缺乏正確的認識,輕視勞動、遠離勞動,將對其人生選擇和終身發(fā)展造成消極影響。小學語文教師要摒棄應試教育中“唯考分”“唯升學”的教育思想,要明確認識語文學科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積極樹立以勞動教育人、協(xié)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積極承擔起滲透勞動教育的重任,在扎實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將勞動教育滲透其中,努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能夠從事社會勞動的有用人才。
例如,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紙的發(fā)明》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了紙的發(fā)明過程,以及用不同材料造紙的優(yōu)、缺點。教師在教學時,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勞動教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記載文字的載體,從“龜甲和獸骨”“青銅器”“竹片和木片”“帛”“麻”到“紙”,認識“紙”的發(fā)明過程,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轉變輕視勞動的錯誤思想。在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滲透勞動教育。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j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內(nèi)容,找到最佳結合點,讓學生在文本的學習中感悟勞動精神。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落花生》這篇課文詳細描寫了收獲花生的情景,通過談論花生的品質(zhì)使學生明白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讓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又如,教材四年級下冊《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這篇課文,介紹了納米技術及利用納米技術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條件和醫(yī)療條件。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從古至今腦力勞動都很重要,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都不可或缺,在體力勞動的基礎上,利用好腦力勞動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便利。
除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內(nèi)容外,教師還應當積極將勞動教育延伸到課外。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蘊含勞動教育資源的文章推薦給學生,還可以組織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在植樹節(jié)組織開展以“植樹常識知多少”為主題的語文與勞動相結合的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集與植樹相關的知識。學生通過展示學習成果,講述植樹節(jié)的來歷、植樹的意義、植樹的步驟等,進而豐富勞動知識。
第一,以閱讀為陣地,滲透勞動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應巧妙地將閱讀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閱讀中接受勞動教育,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閱讀、賞析朱德同志用扁擔挑糧食的片段,讓學生對勞動工具產(chǎn)生深刻的認識。有了學習的榜樣,勞動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真正發(fā)揮了教育價值。又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結尾石碑上的一句話“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告訴學生勞動可以造福后代,勞動能夠造就幸福生活,我們要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要熱愛勞動,養(yǎng)成勞動的良好習慣。除了課內(nèi)文本的閱讀,教師還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向學生推薦與勞動相關的課外書籍,提升勞動技能,促進學生個性化勞動觀念的形成。
第二,以寫作為紐帶,豐富勞動體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如掃地、洗碗等,或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義務勞動,如植樹、社區(qū)服務等,并引導學生用文字記錄勞動的經(jīng)歷和感受,以達到“以文促勞、以勞促學”的教育目標。長此以往,學生在寫作時就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勞動教育實效。
第三,以活動為載體,加深對勞動的認識。目前,很多學生對勞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勞動最光榮”演講活動或征文比賽,也可以開展與勞動相關的辯論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勞動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熱愛勞動、樂于勞動,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下去。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重要舉措。教師要認真分析勞動教育滲透現(xiàn)狀,積極轉變勞動教育觀念,深入挖掘勞動教育元素,豐富勞動教育滲透路徑,引導學生熱愛勞動,拓寬語文教學的外延,切實提升勞動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