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純
(福建省霞浦縣第三小學,福建 寧德 355100)
思維是學習、生活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而審辨式思維能力是基于原則、生活常識和實踐檢驗的基礎,通過理性思考達到合理結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辨思維能力,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效率。本文主要從培養(yǎng)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構建審辨式說理課堂、設計有效的數學校本作業(yè)三方面入手,探討培養(yǎng)小學生審辨式思維能力的具體實踐策略。
當前學生數學學習現狀:小學生的數學作業(yè)多而無效,小學生在課堂中“思考”的時空不夠,教師在為小學生“導思”方面主導作用沒能發(fā)揮得恰到好處。針對以上現狀,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辨式思維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容易接受的話題和素材,展開課堂教學;數學作業(yè)設計也要緊緊圍繞小學生審辨式思維能力培養(yǎng)這個育人目標,培養(yǎng)學生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善于思辨,對待問題持開放態(tài)度,懂得變通,公正,在合乎邏輯的前提下會質疑和推理,理解不同的觀點,沒有偏見,能夠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善于運用策略和智慧去解決問題,做出合理的解決措施,收獲新知識。
在思維能力成長過程中,合理的問題設置能夠促使學生在合理的學習節(jié)點產生認知障礙,驅使其主動思考探究問題,以此逐步延伸自身思維?;趯W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與學習差異性的課堂問題設置,成為思維培養(yǎng)中全面強化學生思維邏輯性的重要保障。與針對特定知識點的問題設置不同,在思維能力培養(yǎng)視域下的課堂問題設置,更側重從學生在課時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fā)展過程出發(f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從整體數學認知角度出發(fā),思考課時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聯(lián)系,進而在問題節(jié)點生成相應認知,使其認知在整體上與課程知識遞進順序契合,便于其通過自主思考探究問題,不斷應用數學思維轉化課時知識內容,在借助問題引導完成知識遷移時,在多次運用數學思維的影響下強化思維能力。新的課堂問題設置結構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合理的思考梯度,使得各數學學習能力層級的學生都可參與到課堂問題探究活動中,以此提升思維培養(yǎng)的全面性,降低學生學習差異性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
教師要善于“問”,讓學生課堂上“活”起來。善“問”是教師善于設計有效的核心問題,倘若問題太小了,那么答案一呼既出,學生就沒有講理的空間;問題太泛了,學生不知所云,如何講理?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入手,根據學情,立足學生的認知,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經驗及困惑點,提煉出核心問題。這樣的核心問題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能夠聚焦教學的重難點和關鍵,能夠統(tǒng)領整個課堂,使教學環(huán)節(jié)絲絲相扣,和諧交融,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思考、討論、操作等展開合作學習。
教師要敢于“放”,學生是一個豐富的個體,學習的過程是需要學生去自主體驗和經歷的,教師要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最好的辦法是提出適當的核心問題,引導和指導學生思考和討論。
教師要舍得“等”。教師都想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所以課堂上當問題拋出來后,學生的思考尚未全面展開,教師已經開始讓學生回答了;探究尚未充分時,已經開始反饋了;學生回答不盡“師”意的時候,教師已經開始補充了。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完整思考被打斷了,學生的個性思維沒有得到展現,課堂看似有思、說、做、聽,深入去看,你會發(fā)現依然是穿新鞋走舊路。教師要讓課堂“靜”下來、“慢”下來,耐心等待學生思考,耐心等待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糾正、自我評價,等待學生的聰明花慢慢綻放。
總結而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問和引導,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發(fā)展,從而讓本來內隱的審辨式思維培養(yǎng)變得有章可循。學生“忙”,教師“閑”,學生忙得不亦樂乎,教師則像一位放風箏的“操控者”,借助手中的線把握教學大方向,讓學生有時間、有空間進行個性飛舞。審辨式思維的培養(yǎng)要堅持知識的延伸,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注重方法和經驗的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轉移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策略方法多樣化和優(yōu)化。
套構的方式與類推的方式基本一致,即依據兩種或兩種物體的共同性或某些共性,從而推導出其他方面的相似性,或者運用同樣的思維方式,設定特定的方式。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確地運用相似的方法,那么就能從新的問題中找到新的答案,從而得到更好的結果,從而為進一步的思考和學習問題,以及為以后的發(fā)展指明一個新的思路。在數學中,“比喻”是一種非常基礎的數學學習方式,在數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語言的結構特點和數量之間的聯(lián)系來實現對“比喻”的有效滲透。將已有的數學法則或概念進行歸納整理,不但可以幫助他們將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運用數學模型來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推動他們對建模的理解。
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yè)方面面臨著一些棘手的問題。數學教材中提供的“做一做”及練習題不能滿足培養(yǎng)學生審辨式思維能力的練習需求。第一個原因是部分題目難度偏大,以至于學生在完成作業(yè)之后便很快忘記,但如果要讓學生重復做,又會變成機械式訓練,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第二個原因是部分題目類型過于單調,形式不夠靈活多樣,實踐性、操作性、生活化的題型缺乏,不夠創(chuàng)新和拓展。如果直接去書店里購買教輔練習,其中的習題往往不能很好地突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思辨性,也不能有效地針對教學重難點,設計相應習題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當前小學生課業(yè)負擔繁重,學生因為疲于完成作業(yè),根本沒有時間靜下來思考。這種缺乏針對性的課程作業(yè),絕大部分直接來自現成的參考資料,并非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的反饋,機械式的重復導致厭煩作業(yè)的情緒也悄然滋生,數學思維也隨之變得懶性了,這與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yè)時,審題是解題的一個關鍵條件,在審題過程中小學生得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同時能夠充分發(fā)揮現有的思考力,并挖掘潛在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綜合運用各種思維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審題能力。數學教師應從本小學、本年段、本班級的實際學情出發(fā),結合教材編寫特點,根據數學課程,面對全體學生,從課堂教學中的實況成效及課堂練習中學生練習正確率情況出發(fā),在研透教材課后習題的設計意圖、訓練目的的前提下,對教材習題進行科學合理的再創(chuàng)造再變式設計,使教材練習的價值最大化,以形成和發(fā)展小學生數學素養(yǎng)為目標,具有對教材習題和課堂教學不足,及時進行補缺補漏的功能,還必須有特色、有內涵,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小學生實際學情的數學校本作業(yè),在富有挑戰(zhàn)性、爭議性、靈活性的數學問題中,小學生審辨式思維能力在悄悄地建立起來。
1.課前預習校本作業(yè)。
簡潔地設計幾個簡單的預習練習,反映課堂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可以是填空題或選擇題或判斷題或口算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意識。最好在練習前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指導;練習題之后,還可以設置作業(yè)自我評價與反思專欄,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
2.新授課后校本作業(yè)。
立足基礎性,能夠鞏固課堂教學的知識點,有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同時針對課堂練習上完成教材課后配套習題完成不理想的題目,進行變式、改編,達到真正理解題意,熟練掌握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目的。例如在《圓柱的表面積》課后檢測單中,設計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讓學生根據課堂所學的計算方法,指引學生主動計算啤酒罐的表面積。
3.練習課課后校本作業(yè)。
因為學生個體在接受能力、拓展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分層練習。教師可以在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之后,設計“自助套餐”式作業(yè)。“自助套餐”由兩大部分組成,即由必答題和選答題組成。必答題是鞏固所學知識點的基礎題,選答題則是根據好、中、差學生的不同需求,側重點各有不同。其中還包含了一些形式多樣化,如可操作的接地氣的生活化的實踐性作業(yè),表述又圖文并茂,富有趣味性,同時內容適當拓寬、創(chuàng)新,具有開放性和挑戰(zhàn)性,能照顧部分優(yōu)等生的需求。
4.單元校本作業(yè)。
以單元測試卷的題型和形式設置習題,習題數量相對標準單元檢測卷要少一些。如果某些單元知識的難度較大,而且檢測的知識點又多,就多安排幾次單元校本作業(yè);相對比較容易的單元可少安排單元校本作業(yè)次數。建議單元教學結束之后,設計一次單元錯題集和一次難題集。
5.階段綜合性校本作業(yè)。
如期中、期末整理與復習時,安排一些階段綜合性校本作業(yè),類型有“專題專項練習篇”“板塊綜合練習篇”“錯題集篇”“難題集篇”“重點題篇”等。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營造有效的學習氛圍和思維氛圍,同伴的自助、互助、協(xié)助能夠點燃小學生審辨式思維的激情。教學時,根據學生平時表現情況,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和態(tài)度、語言表達能力、性格差異等強弱相互搭配,以保證小組間的合作學習實力勢均力敵。各學習小組的組內異質:每組中各安排正副兩位小組長,組內又有雙人結對,即學習能力強弱的兩位同學結為一對,好學生發(fā)揮“小教師”的作用。小組長安排在該小組對角線位置上,負責組織和調控整個小組學習有效有序開展。當教師問題拋出后各小組內先組員獨立思考,接著先讓結對中較弱的那位同學先說說他的想法,再讓“小教師”談談他的想法,然后小組內溝通交流,最后全班匯報交流,讓審辨式思維在不斷質疑、補充、欣賞、共鳴、修正的過程中得到完整演繹。例如,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注意自己的音量和眼睛,將重點關注他們觀點的異同,以及是否會有新的爭論。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在A4紙上簡單記錄6位同學的發(fā)言要點,在全班交流時,便于全面地表達整組的想法,可聽到更多差異及共同觀點。為了激發(fā)各小組合作學習的競爭力,可以組織小組間評價。采用同伴互助評價表(積分制),利用學生求勝欲的心理,激勵各組間的競爭,將各小組的思維成效通過積分可視化,學生都有團隊精神,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創(chuàng)新思路、創(chuàng)新方法策略。每個小組中總會有一二個“拖油瓶”,組員們?yōu)榱藞F隊的積分,都會積極幫助他,教會他思考,教會他找到問題的切入點,幫助他進行知識間類比與對比。這樣在同一個時間段里,人人都在思考,教師省心省力,學生收獲卻非常之大。有了學習同伴的真誠幫助,有了學習小組間的競爭壓力,暫時較弱的學生也能在小組良好的氛圍下不知不覺地改變自己。小組長等優(yōu)秀學生為了本組積分脫穎而出,不斷拓展思維能力,推理和預測各種可能,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審辨式思維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滲透,應當是廣泛的。審辨式思維不是一味地批評和質疑,也不是一味地否定,但對于一些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并表明自己的看法。數學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用辯證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幫助學生打破慣性思維,收獲更深刻的思考和啟發(fā)。有審判式思維的教育和學習,是高質量教學過程中必要的。我國的數學教育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后,小學數學教育者應堅持數學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尋求數學教學的新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