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玉雙
內容提要 在信息社會的巨大挑戰(zhàn)面前, 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需要確定個人信息權利的基本屬性, 然而個人信息權利的證成在理論上存在爭議。 信息的本質與權利的道德意義是界定個人信息權利需要解決的兩個理論難題。 信息是一個解釋性概念, 在高度復雜的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個人信息所展現(xiàn)的技術、價值和社會維度是展示信息之重要性的基礎。 證成個人信息權利依然需要回到自由論和利益論之爭的價值框架之中, 但信息社會中技術理性與價值世界的碰撞、個體與社會互動的方式轉型以及個人人格向數(shù)字人格的轉變等因素,使得個人信息權利的證成面臨更多難題。 基于共同善的權利觀回應了信息社會的法律挑戰(zhàn), 主張個人信息權利的基礎在于對個體利益和社會共同善的雙重貢獻。 對個人信息權利的捍衛(wèi)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信息社會的發(fā)展確立倫理準則和文明規(guī)則, 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制度設計也應體現(xiàn)共同善的價值指引。
我國正深處數(shù)字社會的高速建設階段, 信息已經成為有著重大法律價值和實踐意義的社會要素。《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是我國通過成文法規(guī)范形式對個人信息的社會價值進行確認和保障的重要努力。然而,圍繞個人信息權利的一系列理論議題仍然存在爭論, 這些爭論背后有一個背景性的證成難題, 即個人信息權利是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權利。權利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賦權表明對個體之尊嚴和主體地位的尊重。 個體享有公權和私權等各種權利, 藉此實現(xiàn)個體之基本福祉。 信息對于個人人格發(fā)展和社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信息權利是否能夠成立,則需要回應三個方面的理論疑難:第一,信息對于個體的重要性是否證成信息權利的獨立地位;第二,在由信息和數(shù)據(jù)技術所深度重構的信息社會語境下, 傳統(tǒng)權利理論是否能夠貢獻出一種充分回應技術之挑戰(zhàn)的個人信息權利觀, 并適應技術發(fā)展對法律實踐所造成的價值體系調整;第三,如果個人信息權具備受法律保障的獨立地位, 那么在技術與法律之價值邊界日漸模糊的信息時代, 個人信息權利應當如何配套一種有效的保護機制。 基于對信息和權利這兩個關鍵概念的價值論分析, 本文捍衛(wèi)一種共同善的個人信息權利觀念。 文章試圖實現(xiàn)兩個理論目標: 一是揭示個人信息權利這種權利主張如果成立, 那么其證成基礎在于對共同善的貢獻; 二是探討作為個人信息權利之價值基礎的共同善如何影響《個人信息保護法》實踐中的價值推理和制度設計。
信息是社會實踐的構成要素和知識積累的素材, 并為人類實踐提供理性化的指引。 什么是信息?我們能夠像對待個人生命、健康和財產那樣來對待信息嗎?答案是否定的。通過權利對財產進行保護體現(xiàn)的是對個體在財產上的特定利益的重視,也與現(xiàn)代社會的財產分配原理相符。然而信息不同于財產。 財產(實體或虛擬)具備一個彰顯個體之支配意義的空間結構, 因此財產保護體現(xiàn)的是分配正義,正如羅爾斯所主張的,財產權體現(xiàn)的是對個人參與社會的正義制度安排。①個人信息的實踐形式恰恰與財產相反。首先,信息的獨立性依賴于一種信息生產、識別和分享機制,否則信息的內涵就會變得模糊。其次,信息需要借助于外在的空間結構才能體現(xiàn)其社會意義和進入法律世界的資格。
由此, 我們就需要回答關于信息之概念或本質的第一個難題。在概念方法論上,個人信息是一種什么類型的概念?從法律規(guī)定角度分析,這個問題不會產生太多困擾。首先,《個人信息保護法》第4 條對信息的內涵做出了初步界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 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 不管這個界定是從公法還是私法視角,至少通過條文形式確定了一些受保護的信息類型。其次,從法律解釋或個案分析的角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信息概念的模糊性。
然而,在法理學意義上,對信息的清晰理解首先需要確定其概念類型。 德沃金將法律中的概念區(qū)分為自然概念、標準型概念和解釋性概念。②信息的確具有一定的自然結構, 但其內涵通常借助于社會實踐形式而確定, 所以不能被簡單視為自然概念。③標準型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因為能夠與部門法中的區(qū)分相對應, 特別是在與其他權利類型進行對比的時候,比如個人隱私權、數(shù)據(jù)權或知識產權。但問題在于,恰恰是在類型意義上個人信息與隱私、數(shù)據(jù)、財產等概念無法清楚區(qū)分,所以也引發(fā)了個人信息本質的法律屬性之爭。比如,有學者從民法角度將個人信息權益定性為具有財產性的人格利益。④但從公法角度來看,信息首先是個體的個人自治、生活安寧、獲得公正對待等基本權利的外顯。⑤此外,《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對個人信息的類型化區(qū)分對于個人信息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其亮點是對敏感個人信息以“概括+列舉”的形式做出明確規(guī)定。⑥但什么是“敏感”? 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必然涉及到對于隱含在信息背后的個人尊嚴、自主決策、私人空間和交往理性等復雜的價值語境進行挖掘, 否則就會出現(xiàn)人臉信息屬于敏感個人信息, 但在實踐中被大量過度采集和使用的尷尬境地。
相比之下, 解釋性概念是理解信息之本質的恰當方法論立場, 但我們無需恪守德沃金關于解釋性概念必須展現(xiàn)概念之最佳價值內涵的要求,而是重點揭示信息概念內涵中的價值結構、技術面向和社會意義。
首先,信息具有不同的價值屬性,但其價值主要來自于信息對于個體福利所產生的促進。 信息的本質是能夠促進個體福利的具有識別意義的知識性判斷。個人信息處于一個復雜的價值域之中,個人信息首先對個人具有價值, 不論是人格屬性還是經濟屬性的信息。個人信息也具有公共屬性,通過個人的公共生活發(fā)揮其價值。 個人信息的價值屬性是法律保護的驅動力,但也是困境所在。
其次,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在現(xiàn)代社會不會變得如此重要。 正是由于發(fā)達的信息技術改變了信息生產和處理的方式, 才提升了信息的流通屬性和商業(yè)價值, 但也模糊了信息的人格和人身屬性。
其三,信息具有流通性,因此能夠產生社會效應。 信息的個人—社會框架是解釋信息之概念的外在結構或語境。 個人信息可以用來識別個體的生理、文化或經濟特征,個人—社會框架對個人信息所包含的個人利益相關性進行轉化。 確立個人信息的社會維度有助于回應以下理論疑難: 信息在傳輸過程中是否能夠保持概念和價值的前后一致性, 以及在社會語境中個人對信息是否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支配。 基于個人信息的價值和技術維度,信息必然包含著社會內涵。
個人信息權利的證成需要借助于一個價值支點。 無論個人信息多么重要,從價值衡量、利益沖突和資源整合的復雜過程中提煉出一個以權利為主要推理模式的道德論證過程, 體現(xiàn)的正是權利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信息概念的價值、社會和技術屬性都指向了人們在社會中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來推進共同繁榮的努力。技術應用會存在失范,個人信息的過量收集、惡意泄露和不當使用等,除了對個體造成傷害, 更主要地是損害共同善的實踐基礎。理論界對共同善的內涵存在不同理解,菲尼斯將之解釋為與個人福祉和成就緊密相關的生命、知識、實踐合理性和社交等。⑦拉茲將之界定為支撐個人自治的社會共同利益。⑧信息社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共同善被深度培育或者重新詮釋的空間。 人們進入了一個超空間結構的互動和生產模式之中,人與人之間的共存以信息為紐帶, 以追求共同善的合作行動為載體,致力于實現(xiàn)各種人生成就。不同的共同善概念觀會在信息保護的不同階段和語境下展現(xiàn)不同的規(guī)范意義, 信息保護的復雜實踐創(chuàng)造了共同善被建構和詮釋的各種機會。 權利與共同善緊密相關, 通過對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基礎的簡要分析, 我們能初步確定個人信息權利證成背后的價值框架。
個人信息權是一種新興權利形態(tài), 但其權利內涵應符合一般權利概念的基本結構。 雖然法律權利和道德權利在概念上存在差異, 但二者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 道德權利為法律權利提供直接或間接的道德依據(jù)。⑨在霍菲爾德的權利分析中,權利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請求意義上的主張, 這一請求是法律意義上的, 即權利擁有者對他人的特定主張能夠獲得法律的支持。⑩但霍菲爾德的權利分析只是展現(xiàn)了權利實踐的結構, 法律對權利的確定和保護是這個結構的呈現(xiàn), 即通過法律認可權利人的主張, 并將其請求落實在承擔義務的特定個體之上。 這個過程同時承載著一定的道德意義, 但并不是每一種法律權利都承載著特定的道德主張或指向特定的道德之善。
如果我們只是把個人信息權利視為法律權利, 那么只需要確認個體在信息事務上能夠對其他人提出何種請求便可。 只要能夠區(qū)分在不同語境之下個人信息能夠體現(xiàn)為何種具體的請求,以及哪些主體是這些請求所指向的義務承擔者,那么個人信息的權利結構便能確立。然而,如果只是從法律意義上為個人信息權利進行辯護, 可能會陷入到兩種權利懷疑論傾向之中。 一種可以稱之為價值的懷疑論。 價值的懷疑論并不把權利視為一個具有連貫道德意義的價值概念, 而是在信息技術發(fā)展和應用之中協(xié)調不同利益主張的一種機制,信息賦權體現(xiàn)了利益分配的平衡方案,對個人信息權進行限制也是利益調控的正當體現(xiàn)。 個人信息保護也就轉化為識別不同的場景, 并確立信息收集和利用的具體邊界。?在這個意義上,個人信息保護的迫切任務不是確立信息私權, 而是劃定信息侵權的來源以及國家的保護義務。?另外一種可以稱之為實踐的懷疑論。 由于信息技術對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個人權利觀念已經無法應對信息流通的社會需求, 因此信息賦權已經失去其正當基礎,實踐之中也不可行,個人信息當然需要得到必要保護, 甚至是以權利的名義,但在根本上信息權利無法發(fā)揮規(guī)范功能,所以解決個人權利保護的出路不在于賦權, 而是尋求社會觀念的變革。
信息權利的懷疑論并不否定信息的重要價值, 甚至突出了信息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中的關鍵角色,但否定信息權利的道德意義。信息權利的懷疑論能夠以樂觀的姿態(tài)擁抱信息社會的巨大變革,并且正確地展現(xiàn)了信息技術對人的行為模式和實踐觀念的變革。然而,雖然信息社會改變了人們的互動和實踐方式, 權利依然是以道德方式影響人的實踐推理。 保護個人的信息權利是對于個人尊嚴的直接回應, 同時也體現(xiàn)出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挑戰(zhàn)面前,權利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信息權利因為數(shù)據(jù)流動和信息共享對個人空間的突破,其突出的核心不是個人自主空間的不受侵犯性,而是個人在面對技術對于個人人格和社會交往方式的挑戰(zhàn)時, 如何能夠更好地參與共同生活和追求共同福祉。 傳統(tǒng)的權利理論可能無法應對這些挑戰(zhàn),但這并不是放棄權利之道德意義的理由。權利的道德內涵可能并不能對如何保障權利提供具體化指引, 但法律權利的設定需要權利道德內涵的支持。 對權利之道德維度的忽視會扭曲價值世界與技術世界之間的溝通, 而這正是計算時代的危機和無法承受之重。
權利發(fā)揮著價值溝通機制的作用, 權利背后的規(guī)范世界包含著各種核心價值, 包括尊嚴和自由等。?權利把規(guī)范世界和技術世界溝通起來,為社會主體提供行為規(guī)范,“人們基于特定權利提出要求, 其實就是在宣稱自己的專屬管轄空間不可被侵犯, 而這種專屬管轄空間就是人們基于個體之間的平等約束關系而獲得的平等自由”。?在避免權利的懷疑論對權利的規(guī)范力的消解之后,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是, 權利主張究竟在表達什么價值,或者權利概念如何對價值世界進行組織。權利如同樞紐一般在價值世界和技術世界的復雜關聯(lián)之中發(fā)揮評價指引作用。的確,一個抽象的權利類型在面對這種復雜和劇變的技術實踐時確實會引發(fā)基于懷疑論的擔憂, 但權利概念具有解決價值沖突和實踐困境的道德吸引力。
理解權利的道德意義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權利究竟是保護個人在特定事務上的自由選擇還是該事務所內含的利益。這場爭論曠日持久,本文無意介入到這一爭論之中, 而是分析自由論和利益論的理論沖突在個人信息權利上如何體現(xiàn)。 自由論體現(xiàn)的是個人信息自決的道德意義, 對個人尊嚴的尊重,對個人掌管自身生活的確認和許可,以及營造一種尊重信息自由的文化。 利益論則體現(xiàn)的是個人在信息事務上的特定利益應受保護的狀態(tài),比如生物信息對于身體完整性的利益,金融信息對于個人財產安全和潛在增益的利益。
個人信息權利看起來體現(xiàn)了這兩個方面的結合,但自由論和利益論之理論分歧的一個結果是,個人信息權利的基礎應當落腳在其中一個支點之上。 自由論主張個人信息即使無助于個人利益的提升,比如個人財富的增加,也應當受到保護,因為個人對信息的支配體現(xiàn)的是個人在自己生活上的主權和信息上免于干預的自由。?一個人可以決定將自己的私密信息分享給別人, 但如果個人不行使這種自由,那么他人無權獲得這些信息,即使信息本身對于個人來說意義不大。 個人的手機定位、瀏覽記錄和消費偏好等,對于普通人來說商業(yè)價值并不高, 但這些信息關乎個人對自身生活的掌控, 信息權利保護的是個體的自主生活:“作為尊重人格尊嚴和保護人格利益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個人信息保護集中體現(xiàn)為具備主體性的個體對其信息的自由意志。 ”?當個人可以免于外在力量的侵擾時,個人的人格完整性和尊嚴得到保障。基于權利的自由論, 個人權利體現(xiàn)了個人在共同體生活中的獨特道德地位,彰顯了個人自治的價值,也為共同體生活劃定邊界。?
權利的自由論的兩個預設使得該理論難以應對信息社會的新興挑戰(zhàn)。首先,權利擁有者的自由在信息社會語境下的概念越來越模糊, 自由是加速信息社會轉型的動力之一, 用戶利用互聯(lián)網優(yōu)勢、技術便利和智能環(huán)境促進自身福祉,個人的自由參與和獲益是信息社會迅速建成的基礎, 但信息技術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塑造個體自由的方式。 它的獨特性在于個人自由的實體和實踐形式被嵌入了技術邏輯,“在大數(shù)據(jù)模式下, 數(shù)據(jù)與個人的聯(lián)系是動態(tài)的,而且其變化難以預測,個人信息與客觀數(shù)據(jù)間的界限更加模糊, 信息隱私的保護也更加困難?!?在這個意義上,傳統(tǒng)意義上的個人基于自身意愿而不受干預地行動的自由觀發(fā)生了結構上的變化。其次,個人自由與信息之間的傳統(tǒng)關聯(lián)在新興信息技術實踐中被破壞, 個人信息不再是個人自由提供和分享的對象, 而是在一個密集信息網絡中不斷被加工改造且反過來構造個人自由的要素。在這個意義上,傳統(tǒng)自由觀所體現(xiàn)的個體對外在行為空間的支配在信息社會語境下變得非常無力。
利益論的權利觀具有回應信息社會之挑戰(zhàn)的表面優(yōu)勢。信息與個人利益相關,也能促進社會整體效益, 對個人信息的賦權會改變信息社會的利益格局。按照拉茲等利益論者的觀點,權利包含著兩層含義, 一是某人的特定利益構成了他人行動的義務,那么此人在該利益上享有權利,這是權利的概念層次;二是對權利的保護,致力于促進一種共同善文化。?利益論的權利觀強調利益在權利證成上的獨特作用,如果我們認可一項權利存在,則意味著特定主體能夠主張在某些事項上的請求所承載的利益受到保護和支持。 權利體現(xiàn)特定價值或善好是值得保護的, 通過權利這種方式體現(xiàn)善好的重要性。其次是,權利是一種改變實踐推理的價值形式,對權利的捍衛(wèi)體現(xiàn)對特定利益的認可,同時也要付出維護某種利益而忽視其他利益的代價,比如維護環(huán)境利益意味著對經濟效益的犧牲,哪怕發(fā)展經濟會極大提升民眾的福祉。 但利益論同樣面對很多理論上的困難, 批評者認為利益論無法解釋權利概念的獨特重要性, 或者無法說明權利之道德意義與利益之重要性之間的裂縫。 然而, 借助于信息社會語境及其對個人人格地位和利益形態(tài)所帶來的影響, 捍衛(wèi)利益論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也有助于解決個人信息權利保護中的一些疑難。在對利益論展開之前,仍有一些實踐中的疑難需要做出澄清。
個人信息保護在實踐中的確引發(fā)很多難題,這也是《個人信息保護法》出臺的背景,但我們應該區(qū)分實踐難題和理論難題。 實踐難題體現(xiàn)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法律上明確指引的缺乏, 加上執(zhí)法不嚴、行業(yè)發(fā)展亂象等,個人信息受侵犯的情形屢屢發(fā)生。然而,這個困境可以借助于社會主體守法意識的提高和嚴格執(zhí)法而緩解或解決。 隨著監(jiān)管強化和行業(yè)自律的形成, 保護個人信息成為強約束。雖然個人信息侵權仍然不斷發(fā)生,但隨著個人信息法律規(guī)范的完善,實踐難題有望克服。相比之下, 個人信息保護的理論難題卻需要不同的解決思路。
首先, 作為法律權利的個人信息權利體現(xiàn)的是個人信息在法律上應受保護的狀態(tài), 包括具體形態(tài),比如同意、刪除和許可等,以及救濟方式,比如刪除、賠償損失等。但個人信息的法律權利內涵應該受到其道德內涵的支持, 否則抽象權利與具體實踐之間的對應只能依賴類型化判斷, 而缺乏一個可靠的證成基礎, 并且關于信息權利之邊界的判斷在本質上是一個道德分析問題。
其次, 個人信息和隱私的內涵當然會存在重疊,但鑒于信息社會對人的行動空間的改造,保留隱私的狹義空間意義, 而將個人信息視為個人參與社會的計算性知識判斷,在實踐中更為可行。?個人信息獨立受保護是信息社會的必然趨勢,但隱私、信息和數(shù)據(jù)等概念在理論上容易區(qū)分,在實踐中的界限卻比較模糊, 個人瀏覽記錄和手機定位等是借助于網絡服務或定位設備而留下的具有個人色彩的痕跡,應被視為隱私還是信息,往往存在爭議,畢竟隱私或是信息都不是自然概念,而是解釋意義的概念。 對個人信息權利的價值分析有助于明確這些要素之間的界限。 隱私在價值上突出了個人不被侵擾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個人的人格獨立地位得到凸顯。 個人信息則溝通了個人生活空間與社會空間, 所以個人信息保護的重點不在于凸顯個人獨立地位, 而是在信息流通中確立邊界。波斯特將侵犯隱私視為“對調整現(xiàn)代社會信息流動的社會規(guī)范”的違反,?但這個論斷更適合用來保護個人信息, 特別是在個人生活深度信息化的進程中, 信息收集和使用活動具有技術性和社會性兩個維度, 信息邏輯和社會規(guī)范的融合成為必然。
最后, 權利的價值內涵是支撐權利主張之正當性的基礎, 但權利實踐不只是要體現(xiàn)權利背后的價值要素, 更主要的是如何將這些重要的內容以便于法律規(guī)范和保障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包括確立權利的法律地位、設計權利救濟方案和解決權利沖突等。 個人信息保護的一個爭議點在于知情同意原則的適用。 《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都把知情同意作為信息流通和處理的必要條件,但在互聯(lián)網時代, 互聯(lián)網服務商提供服務的前提是用戶同意他們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 雖然用戶同意表明用戶對信息條款的接受, 這一做法已經偏離了同意概念的原初結構, 或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現(xiàn)個人意志和自決的同意,“個人信息收集、持有、利用的實踐形勢導致信息主體授權容易落入形式化, 對個人信息處理的同意實際上難免成為‘一攬子’授權。 ”?
個人信息權利的證成與內涵是個人信息保護的靈魂,也是迎接信息社會之挑戰(zhàn)的核心命題。在拉茲所提出的共同善權利觀的基礎上, 本節(jié)借助于信息技術應用對人類行為模式和利益訴求所產生的更新, 捍衛(wèi)一種共同善意義上的個人信息權利觀,以回應信息保護實踐中所出現(xiàn)的難題。
拉茲認為, 權利的真正價值在于對一種共有的自由主義文化的貢獻, 這種文化服務于共同體的成員。 由于權利所服務的個人利益與它們對公共善的貢獻, 鑒于這種相互加強的關系的穩(wěn)定與安全, 有理由把這種權利對共同善的價值視為其證成的一部分, 這使得共同善成為一個決定權利分量的要素。
拉茲的共同善權利觀強調了共同善在證成權利上的獨特力量,這一觀念具有兩個特色。 其一,他強調權利在服務于個體利益之外對社會所共享的共同善的獨特貢獻, 權利概念不只是依附于個人利益, 而是也體現(xiàn)出對共同善所做出的貢獻:“權利并不匹配于其要服務的權利持有者的利益,因為所有這種權利是由這種事實得到證成的,即通過服務于權利持有者的利益來服務于其他人,正是這些人的利益對于決定這種權利的分量有貢獻?!?其二,對權利之實踐意義和價值原理的理解有賴于共同善這個概念。拉茲主張,共同善的內容在一個特定社會中當然存在著爭議, 但其一般性原則至少受到了核心人群的同意, 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識。共同善劃定了權利得到保障的范圍,也為權利的證成提供了價值支持。
這種權利觀受到了一些批判, 其中一部分來自于意志論?;谝庵菊摰闹鲝?,個人權利的獨特道德分量體現(xiàn)在權利與個人自治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 以及權利概念所體現(xiàn)的對個人主體地位的尊重??分鲝垼嬲摕o法解釋為什么有些權利對個人利益可能意義不大,但應當受到特別的保護,比如言論自由權。卡姆認為“權利是對人的屬性的回應, 這種屬性本身可能是保護人們利益之所以重要的必要前提”。?
然而即使無法完全回應自由論權利觀的挑戰(zhàn), 共同善權利觀在分析個人信息權益的屬性問題上仍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作為權利之證成性價值背景的共同善, 在解釋個人信息權利是否成立的問題上,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利益論或意志論在解釋個人信息權這種新興權利主張是否成立的問題上,存在各種局限,但共同善權利觀有一個雙層證成結構, 即個人利益和個人對共同體文化的貢獻, 具有應對個人信息之新興權益形態(tài)的結構優(yōu)勢。第二,信息社會創(chuàng)造出共同善得以實踐的新興語境,如前所述,個人自由與信息反向支配之間存在較大沖突, 共同善作為社會成員共享的利益形態(tài), 是個體免于受信息社會徹底支配的緩沖地帶。 社交媒體對個人生活的深度塑造以及個人對信息技術的依賴,改變了自由實踐的內涵。共同善的引入可以對信息技術對個體的影響形成結構性制約, 因為信息技術改變了個體自由實踐的外在環(huán)境, 不利于支持個人自由實踐的共同善文化的培育。
共同善權利觀賦予信息社會的使命是, 信息技術的研發(fā)與應用應當服務于社會成員的基本善。 對個人自由的促進和生活水準的提升在信息社會中的內涵變得中性, 因為技術支持下的自由觀被技術所重塑, 自由實踐與技術應用之間的價值關聯(lián)必須要借助于共同善這個概念才能補足。?在人臉信息被采集的情形中, 個體對人臉信息的支配通常讓位于采集的必要性判斷, 包括價值判斷、政策判斷和社會共識程度等——如果一個小區(qū)屢屢失竊,顯然人臉采集的共識度會高。人臉信息的應用、儲存、傳輸和保護等,共同構成了人臉信息應受保護的價值分析框架和社會語境。 個體與外在復雜環(huán)境的互動被技術所重構, 個體的利益也不斷被社會利益所重塑。 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傳統(tǒng)對抗性張力——社會約束個體, 個體服從于社會之強力規(guī)范——變成了互嵌性張力, 個人無法判斷自身的社會性邊界, 社會也無法呈現(xiàn)一個清晰的結構來呈現(xiàn)個體性的行動空間。
基于共同善權利觀的基本立場, 個人信息權利的證成需要把信息社會作為價值實踐環(huán)境。 在概念上, 個人信息權利指的是個人在信息事務上所擁有的特定利益應當受到權利這一獨特價值結構的保護。個人信息包含著技術、價值和社會三個維度,在權利問題上,個人信息指向了個體在信息上的包含價值維度的利益,包括人格利益、財產利益和社會交往利益。 這些利益不只是與個人福祉相關,還貢獻于內嵌于信息社會的共同善,個人信息權利體現(xiàn)的是共同善對個人信息利益的支持和證成。 這個證成過程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
第一, 信息社會重塑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 在結構上,社會由個體所構成,社會是個人的實踐語境。 技術重塑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在個人嵌入信息網絡之中,個人被賦予信息人格, 以區(qū)別于基于個體之獨立地位的傳統(tǒng)人格。信息人格體現(xiàn)為個體擁有信息身份,個體通過信息傳輸以實現(xiàn)社會互動和個體接受信息評價等。
第二,從價值視角上看,信息社會符合拉茲所提出的“社會創(chuàng)造之善(socially created goods)”的環(huán)境。在價值層次上,基本善的核心要義不會有太大變動,社交媒體仍然是為了促進友誼這種善,外賣平臺和網約車是為了便利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但具體的社會善好受社會實踐所影響。 按照拉茲的主張,有些價值是由社會實踐所產生的,特定實踐支持和創(chuàng)造價值。?支持特定善好的實踐對這些善進行發(fā)展, 這些善在實踐過程中不只是存在和外顯著,而是不斷被更新。 其次,對這些價值的獲取依賴于關于這些價值和知識傳承的社會理解。這類知識的傳承又依賴于擁有社會實踐所維持和創(chuàng)造的概念。
拉茲的這個主張具有一定的爭議性, 特別是關于價值依賴于實踐的主張。 哈瑞爾借助于第二個主張對權利與價值之間的互惠關系進行辯護。?信息流通和使用會引發(fā)價值沖突, 比如個人對信息的支配與社會主體對個人信息的需求存在張力。信息社會是信息價值被支持和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因此信息價值不是對抗其他價值的堡壘, 也不是證成信息權利的排他性力量。所以,理解信息之價值無法借助于價值衡量之框架, 而是在信息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中不斷調適, 以構建個人信息權利的完整價值圖景。
第三, 個人信息權利成為判斷信息社會之健康運作的規(guī)范依據(jù)。 借助于理解個人行動和社會實踐的規(guī)范理論, 我們可以說個人信息權利是貢獻于個人福祉和社會繁榮的價值機制, 保護個人在信息上所擁有的獨特利益。 個體融入信息社會的信息生產和流通機制,在參與“社會創(chuàng)造之善”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歸屬性利益, 即是個人信息權利。權利是價值實現(xiàn)和保障機制,個人信息權利包含著個人信息價值實現(xiàn)和保障兩個領域。
1.個人信息價值的實現(xiàn)指的是個人在信息實踐中通過自治的選擇和行動來實現(xiàn)福祉。 個人自治是理解個人信息權利的關鍵概念。 但在信息社會語境下, 自治概念本身所承載的理論爭議被賦予新的形式。首先,個人在信息事務上的自治權主要體現(xiàn)為對信息收集和處理的同意。 同意表明了個人對信息的支配, 以及相對人對權利人之自治權的尊重。 但同意的要旨并不是為了體現(xiàn)個體對信息的絕對控制, 而是個體參與到共同善事務中的能動性。 信息權利保護個體在信息事務上的能動性,既保護個體的自治決定,也將個體納入到一個促進能動性的價值環(huán)境之中。在信息社會,個人信息權利的保障不只是體現(xiàn)在通過法律規(guī)范的形式保護個體在信息收集上的知情同意, 或者個體對個人信息的支配, 也體現(xiàn)為個人自治價值與其他社會價值之間的平衡。?
2.個人信息權利的保障體現(xiàn)在社會和制度兩個層次上,二者相互關聯(lián),但側重點不同。 社會意義體現(xiàn)在個人信息事務上形成關于個人信息的整體認知和實踐回應, 比如隨著技術應用范圍的擴展,通過社會互動和技術公司自覺披露,幫助用戶在享受技術服務過程中對自身信息形成準確認知。 個人信息權利的制度層次則體現(xiàn)在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對個人信息加以保護。 我們必須承認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和規(guī)范無法應對信息保護實踐中出現(xiàn)的各種難題, 畢竟我們進入了信息爆炸時代,個人的消費、金融和醫(yī)療數(shù)據(jù)急速增長,個人信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過法律全面保障在實踐中并不可行。 個人信息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在很多領域成為必然, 特別是在刑事訴訟領域,個人信息保護與公眾知情之間不斷博弈。?基于共同善的權利觀,納入法律保障框架的個人信息應該綜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判斷。
(1)信息化保障的必要性程度:社會生活已經進入全面信息化進程, 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應該列入《個人信息保護法》所保障的范圍。 應受保障的信息與基本善的關聯(lián)程度有關, 共同善并不是判斷信息之利益屬性的最終因素, 畢竟信息的價值受技術發(fā)展和應用場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隨著以機器學習為動力的自動化決策的深入應用,機器學習算法處理個人信息時會產生“信息溢出效應”,即算法深度應用而對信息的過度解讀和開發(fā)。?這種技術理性主宰導致的溢出性社會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的保護范圍, 需要借助于算法規(guī)制的相關理論對技術外溢的公平性進行判斷。
(2)個人利益促進和貢獻于共同善的可能性:由于不同信息與共同善的關聯(lián)程度不同, 在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過程中, 應當區(qū)分不同信息貢獻于共同善的程度和方式。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進行技術和價值層次的雙重分析。 個人醫(yī)療信息對于分析疾病研究和治療方案的優(yōu)化意義重大, 但由于個人醫(yī)療信息與個體生理隱私緊密相關,所以應當歸入個人隱私,以隱私權的形式加以保護。?
(3)信息社會美德和共同善文化的塑造:信息社會改變了人們的實踐方式, 人與技術的關系正在經歷從人與技術的并存向人與技術的同構這一模式轉型。人類在與技術并存時,通過發(fā)揮技術的工具意義而實現(xiàn)人的福祉。 但在人與技術的同構階段,人的福祉也被技術所投射,人的福祉的內涵發(fā)生變化。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福祉觀無法與新興技術語境中的個人權利呼應, 所以需要重構信息社會的美德, 重新確立信息社會的倫理原則。
個人信息保護是復雜的社會實踐, 個人信息權利作為一種一般意義上的主張, 在技術實踐中如何獲得充分的法律保障,涉及到很多因素。 《個人信息保護法》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個人信息權利,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個人信息權利目前還無法與實在法中既有的權利體系相融合。 但從權利的一般理論出發(fā), 我們可以確立個人信息的權利屬性和共同善內涵, 從而可以基于其共同善屬性來反思相關的制度設計。個人信息保護是一項宏大工程,具體制度安排也涉及多個領域, 本文無法從細節(jié)上探討個人信息權利保護的完整框架, 僅從法理層面反思個人信息權利保護的未來。
(一)理解信息社會的本質。 盡管我們對信息社會或者智能社會的內涵還沒有形成共識, 但信息社會的到來已成定勢, 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和個人權利的意義需要導向信息社會的構建。 社會主體的行為邊界、損害的界定和法律責任的承擔原理等,都需要結合信息社會的發(fā)展狀況來分析。信息社會是否顛覆了法律的價值體系, 是否改變了人們的實踐模式, 由此產生了法律概念內涵的改變,以及信息社會下由政府還是平臺來治理,都是新的問題。共同善是信息社會構建的價值因素,信息技術研發(fā)和應用都應遵守以共同善為中心的文明準則, 對個人信息具體類型的認定也應體現(xiàn)共同善價值。
(二)重新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張力:個體人格向數(shù)字人格的擴展。 傳統(tǒng)人格觀已經不適應信息社會, 因為個體在信息產生和使用過程中形成了數(shù)字人格。 個人行蹤和行動記錄都可以數(shù)據(jù)化和信息化, 意味著個人意識和行動的結構發(fā)生了變化。 “同意”仍然是個人處理信息事務的基本原則,但顯然同意的意義需要改造。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同意體現(xiàn)的是個體對個人事務的支配和掌控,但信息技術下的個體同意實際上是一種授權, 即同意信息服務者在收集、加工和使用過程中以服務于共同善的方式形成自我約束。那么,個人信息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 也存在著服務于公共利益而被合理使用的可能。?信息時代需要面對的新命題是, 社會參與者如何能以有助于培育個人數(shù)字人格的方式共同構建信息社會。
(三)梳理個人信息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之關系。體現(xiàn)共同善的個人信息權利是一種道德權利,《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是政策和法律框架。 法律權利的保障需要對權利內涵、救濟以及沖突解決做出規(guī)定,權利的道德意義不能給出具體詳細的政策指引, 但可以作為法律權利的背景性價值因素發(fā)揮作用, 影響立法者的抉擇和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 個人信息權利的共同善維度是一種抽象的表達, 我們也無法直接推斷出對共同善的重視究竟需要如何具體指引社會主體的行為,比如技術研發(fā)者如何開發(fā)一種應用。但基于拉茲所主張的價值理論, 信息技術實踐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 通過對人們參與技術實踐所形成的共同善理解, 在具體情境中分析個人信息權利發(fā)揮其規(guī)范意義的方式, 個人信息權利能夠具有越來越豐富的內涵。
例如,在“黃女士與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一案”?(以下簡稱“微信讀書案”)中,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的判決就體現(xiàn)了個人信息權利在信息社會中的復雜價值處境, 以及從共同善維度尋找解決方案的可能性。 騰訊公司開發(fā)的微信讀書在用戶使用微信登錄時, 要求用戶一次性授權其獲取用戶的微信好友信息。 微信讀書在用戶使用該應用程序時, 自動激活了用戶的好友關注并向好友分享閱讀習慣的功能。 原告主張微信讀書的這一功能侵犯了其隱私權, 被告騰訊公司則辯稱原告已經授權。法官在審理后認為,微信讀書侵犯了原告的信息權利, 但由于閱讀記錄并非私密性信息, 因此騰訊讀書的做法并不侵犯原告的隱私權。
“微信讀書案”從個案角度對個人信息保護之邊界的界定做出了有益嘗試, 但也反映出從制度層面完善個人信息權利之保護體制的難度和從價值層面理清個人信息權利之社會道德內涵的不確定性。 信息技術公司大量地開發(fā)新技術并在移動媒介上應用,比如閱讀、音樂分享、短視頻等,固然受商業(yè)利益所驅動, 但在本質上是參與共同善之社會創(chuàng)造的實踐。 個人信息權利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發(fā)揮著構建信息收集者之行為邊界的角色。盡管在具體個案中法官的推理是有限度的,但從該案可以挖掘出個人信息權利的共同善維度在個人信息保護過程中所承載的推理意義。 微信讀書依附于微信這個社交平臺,通過利用微信平臺的海量用戶推動知識分享和挖掘圖書的商業(yè)價值。好友之間的關注與閱讀分享既是一種知識傳播,也具有商業(yè)推廣意義。 商業(yè)運作與知識分享這些不同的價值之間究竟何者優(yōu)先,是一個從運營商、作者或讀者角度可以做出不同詮釋的開放性問題,但從整體上來看,讀書平臺的開發(fā)是直接貢獻于知識這種基本善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友之間的書單分享是促進社會互動和知識進步的主要途徑,讀書平臺通過將這種社會交往方式加以數(shù)字化和平臺化,極大地提高了圖書傳播之效率,并借助于算法技術重塑了知識與社交融合的現(xiàn)代模式。
從價值視角反思“微信讀書案”及社會各方主體在個人信息權利保護上的角色, 可以展現(xiàn)個人信息權利之共同善維度的兩重內涵。第一,個人信息創(chuàng)造的過程(閱讀、社交和娛樂)是推動共同善之社會實踐的動態(tài)過程, 正是由于幾億用戶的信息實踐使得虛擬的圖書資源平臺可以繁榮, 個人信息是內嵌在知識之創(chuàng)造和實踐過程中的增益性要素, 對個人隱私所體現(xiàn)之尊嚴的保護與個人信息分享所追求的公共善應當達成一種平衡。第二,信息社會的價值關聯(lián)變得更為多元和多層次,個人行蹤的數(shù)字化產生了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的社會意義, 網站運營者對個人數(shù)字人格的開發(fā)和利用盡管有利于創(chuàng)造更多的共同善之探索機遇, 但網站運營者對隱私保護的懈怠和隱私披露的漏洞破壞了個體積極參與共同善的良性空間。 僅僅通過完善立法規(guī)范和優(yōu)化司法推理來保護個人信息權利是不足夠的。在信息社會的復雜利益格局中,以共同善為中心營造出整全性的信息倫理共識并細化為社會各方主體的明確責任, 形成關于個人信息權利之共同善維度的共識, 是個人信息權利保護的真正出路。
在計算時代, 計算力的支配和數(shù)據(jù)技術的全面運用,關乎每一個人的利益。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互動方式、行為模式和社會運轉的邏輯。數(shù)據(jù)以無形的方式在流通, 個體行為所匯集的數(shù)據(jù)使得每個人成為受信息技術影響的潛在主體。 信息具有商業(yè)價值, 信息商業(yè)化是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更新的動力, 由于信息利用對個人利益造成重大影響,因此信息產業(yè)化產生了一個公共的正義環(huán)境,社會各方主體對信息的流通和分配應該受到符合正義標準的限制。權利體現(xiàn)了共同善,既是信息社會所產生的結果, 也有助于權利觀的提升和權利保障的強化。 個人信息權利所有者并不一定會從權利實踐中受益, 畢竟個人信息并非都是有價值的,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會充分行使這種權利。共同善的權利觀體現(xiàn)的是對一種言論自由文化的尊重,這種環(huán)境讓大多數(shù)人從中受益,并反過來促進技術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注釋:
①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6.
②[美]羅納德·德沃金:《身披法袍的正義》,周林剛、翟志勇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1 頁。
③在計算機科學中,信息當然是一個自然概念,無論是從語義角度還是數(shù)學角度,信息哲學的一部分研究也是探討信息是否具有實體,還是只是意義的體現(xiàn)。 但隨著信息的范圍越來越擴展,對信息的概念分析不得不綜合技術、文化和社會等各個視角。 參見[意]盧西亞諾·弗洛里迪:《什么是信息哲學? 》,載[意]盧西亞諾·弗洛里迪編:《計算與信息哲學導論》(上冊), 劉鋼譯, 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42~43 頁。
④參見彭誠信:《論個人信息的雙重法律屬性》,《清華法學》2021年第6 期。
⑤參見王錫鋅:《個人信息權益的三層構造及保護機制》,《現(xiàn)代法學》2021年第5 期。
⑥參見王利明:《敏感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問題——以〈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解釋為背景》,《當代法學》2022年第1 期。
⑦See John Finnis,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86~89.
⑧[英]約瑟夫·拉茲:《公共領域中的倫理學》,葛四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2 頁。
⑨參見陳景輝:《法律權利的性質: 它與道德權利必然相關嗎?》,《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10 期。
⑩[美]霍菲爾德:《基本法律概念》,張書友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2 頁。
?參見丁曉東:《個人信息的雙重屬性與行為主義規(guī)制》,《法學家》2020年第1 期。
?參見王錫鋅:《個人信息國家保護義務及展開》,《中國法學》2021年第1 期。
?參見鄭玉雙:《人的尊嚴的價值證成與法理構造》,《比較法研究》2019年第5 期。
?張峰銘:《論權利作為要求——超越利益論與選擇論之爭》,《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21年第2 期。
?[美]萊夫·韋納:《權利》,瞿鄭龍、張夢婉譯,載朱振等編譯:《權利理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0年版,第32~33頁。
?鄭維煒:《個人信息權的權利屬性、法理基礎與保護路徑》,《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20年第6 期。
?[美]羅納德·德沃金:《刺猬的正義》,周望、徐宗立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64 頁。
?劉澤剛:《大數(shù)據(jù)隱私的身份悖謬及其法律對策》,《浙江社會科學》2019年第12 期。
?[英]約瑟夫·拉茲:《公共領域中的倫理學》,葛四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5 頁。
?參見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以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界分為中心》,《現(xiàn)代法學》2013年第4 期。
?[美]羅伯特·波斯特:《憲法的領域》,畢洪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89 頁。
?參見張珺:《個人信息保護: 超越個體權利思維的局限》,《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 期。
?[英]約瑟夫·拉茲:《公共領域中的倫理學》,葛四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0 頁。
?[美]F.M.卡姆:《權利》,杜宴林、李子林譯,載朱振等編譯:《權利理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0年版,第78 頁。
?See Priscilla M.Regan, Privacy as a Common Good in the Digital Worl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Vol.5, No.3, 2002, p.399.
?See Joseph Raz, Engaging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Value and A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05.
?See Alon Harel, Why Law Mat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38~39.
?參見張新寶:《個人信息收集:告知同意原則適用的限制》,《比較法研究》2019年第6 期。
?參見鄭曦:《刑事訴訟個人信息保護論綱》,《當代法學》2021年第2 期。
?參見陳林林、嚴書元:《論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中的平等原則》,《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1年第5 期。
?彭特蘭主張可以基于對人們的行為狀態(tài)推測人們的健康狀態(tài),“手機上的某個應用可以悄無聲息地尋找行為上沒有明顯特征的變化,并進而推算是否在發(fā)生某種病變。 ”[美]阿萊克斯·彭特蘭:《智慧社會》,汪小帆、汪容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42 頁。 但顯然這種信息采集方式明顯構成了對個人隱私的過度干預。
?參見于柏華:《處理個人信息行為的合法性判準——從〈民法典〉第111 條的規(guī)范目的出發(fā)》,《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0年第3 期。
?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2019)京0491 民初16142 號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