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的若干思考

      2023-03-23 07:18:34李治安王先明
      史學集刊 2023年1期

      李治安,王先明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 300350)

      自《史記》開創(chuàng)“通古今之變”和通史體例,有關中國史的貫通性著述,陸續(xù)已有數(shù)百種之多。撰寫“通史”或“全史”為國民教育提供具有時代價值的史學讀本,是梁啟超等倡導的“新史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章太炎于1902年致函梁啟超,“表示欲根據(jù)新歷史觀,撰著一部《中國通史》”。①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頁。20世紀三四十年代“編著中國通史教材已蔚然成風”。②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三聯(lián)出版社2012年版,第395頁。20世紀50年代,南開大學曾在編寫斷代史和通史方面開風氣之先,出版過《中國上古史綱》《秦漢史綱要》《隋唐五代史綱要》《明史》《中國古代史》《簡明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稿》等優(yōu)秀著作。近年來問世的白壽彝《中國通史》、張豈之《中國歷史》和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當是國內(nèi)最新的通史著作代表或楷模。8卷本《中國史系列》,欲承襲國內(nèi)外前賢成果,弘揚“惟真惟新,求通致用”的南開大學史學傳統(tǒng),盡可能薈萃吸納改革開放以來的研究精華,企盼在斷代史為基礎和古今貫通的道路上有所探索,有所前進。這里談談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若干宏觀性思考,權作為本書編撰的理論框架與共識。

      一、國土地理環(huán)境及遠程交往

      中華民族世代生息在幅員遼闊的東亞大陸。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祁連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等。南北延綿的山脈,則又以橫斷山、大興安嶺、太行山、長白山最為著名。大江大河主要是長江、黃河、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淮河、珠江、雅魯藏布江、瀾滄江等。還有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太湖、青海湖等大小湖泊,18 000多公里的海岸線,以及諸多島嶼。中國國土北邊是西伯利亞,西面為帕米爾高原,西南橫亙著“世界屋脊”之巔的喜馬拉雅山脈,東南面是太平洋。因崇山峻嶺、戈壁沙漠和第一大海洋的四面圍隔,中國的國土疆域遂構成與大多數(shù)亞洲、歐洲及美洲古老文明距離甚遠的獨立地理單元。

      在廣袤陸地內(nèi),中國的國土疆域依海拔地貌劃分為西高東低的階梯狀地勢:第一級“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第二級云貴、四川、黃土、新疆和蒙古等高原,第三級東部平原和丘陵。若是依氣候和自然環(huán)境,又可分為三大自然區(qū):東部季風區(qū)、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和青藏高寒區(qū)。三者在植被、水資源等自然賜予方面,表現(xiàn)出很大的反差和不平衡。在東部季風區(qū),風向與降水均隨季節(jié)而呈現(xiàn)變化交替,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氣流影響大多寒冷干燥。該區(qū)域北半部冬季萬木凋零,夏季植物蔥蘢,南半部常年郁郁蔥蔥。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100毫米,濕潤程度低,植被由東向西依次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青藏高寒區(qū)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陽光輻射強,氣溫低,風力大,降水稀少,植被呈現(xiàn)森林→草甸→草原→荒原的帶狀更迭。①中國自然地理編寫組:《中國自然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16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頁。

      因地理環(huán)境的復雜和經(jīng)濟生存條件的差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中華民族大體步入種植族群和游牧族群的長期并存,后又依據(jù)不同的自然條件及傳統(tǒng)而呈現(xiàn)生活空間上的分離?!伴L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②《遼史》卷三二《營衛(wèi)志中》,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73-376頁。大致以長城走向相近的東北向西南十五英寸等雨線(年降雨量381毫米)為界限,以南以東適合農(nóng)耕,人口較稠密;以北以西屬干燥地帶,不適宜農(nóng)耕種植,系游牧天地。③[美]拉鐵摩爾著,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nèi)陸邊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9頁。《大戴禮記·用兵》言,夏商所轄“粒食之民”。④(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20頁?!稘h書·匈奴傳》亦云,北部游牧民“肉食”。⑤《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743頁。長城內(nèi)外農(nóng)耕民與游牧民及其不同生活方式的世代并存,也是中華文明與生俱來的特色之一。⑥參見李治安:《民族融匯與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第二條基本線索論綱》,《史學集刊》,2019年第1期。此外,在沿海及河湖島嶼還有少數(shù)賴漁業(yè)為生者。早在漢武帝時代,中國版圖內(nèi)業(yè)已形成關中、巴蜀、三河、燕趙、齊魯、西楚、東楚、南楚等地緣經(jīng)濟區(qū),經(jīng)歷近兩千年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發(fā)展和自中原向邊地的遞次開發(fā),又逐漸整合演化為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大漠草原、東北、西北、西南等較大的經(jīng)濟地帶。

      在世界范圍內(nèi),曾經(jīng)存在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希臘和瑪雅等六大古典文明。前四者最為久遠,分別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號稱東方四大文明古國。希臘文明始于公元前800年,是歐洲文明的開端,對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影響巨大。瑪雅文化始于公元前2500年,系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在六大古文明中,中華文明雖不算最悠久,但其他五個古文明均發(fā)生較長時間的中斷,某種意義上屬于失落的文明。中華文明則連綿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的文明,即自古以來按照自身邏輯演進、發(fā)展,一直延續(xù)至今,雖不時吸納新的文明因素豐富完善自身,卻未見分離異化為另一種獨立文明。這種不間斷的歷程,帶來中華文明與同時代的西方文明的交相輝映。譬如,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北緯30度左右的地區(qū),曾誕生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人類精神文明獲得了重大突破,部分學者稱其為至今幾乎無法超越的人類文明史上的“軸心時代”。①[英]凱倫·阿姆斯特朗撰,孫艷燕、白彥兵譯:《軸心時代——塑造人類精神與世界觀的大轉折時代》,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2頁。公元1—3世紀,羅馬帝國與東漢王朝大致同時雄踞于歐亞大陸。公元476年以后的近千年間,歐洲處于社會發(fā)展緩慢的中世紀“黑暗時代”,中國卻出現(xiàn)隋唐大統(tǒng)一和唐宋經(jīng)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兩相對照,大致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的輝煌及其對世界古文明系列的貢獻。

      人類文明無不植根于特定的地理區(qū)域。同時,文明或文化往往又跨越民族、國界,具有開放性和輻射力,歸屬于全人類和全世界。文明的價值和生命力不僅在于本體,更來自與其他文明間的交流和互動影響。埃及、巴比倫和希臘三個古文明,隔地中海相望,彼此間的交流影響最為頻繁,尤其是希臘,地處東方文化和歐洲文化的交匯點,其令人驚嘆的文化成就,就包含著來自埃及宗教、波斯哲學、腓尼基文字、巴比倫天文等域外文化元素。即使在希臘衰落后的公元前3—前1世紀,地中海東部地區(qū)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因受希臘文明輻射,又形成所謂“希臘化時代”。在亞洲,中華文明也曾從儒學、佛道、歷法、律令、貨幣、詩歌、文字等方面向東、向南影響和輻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形成了所謂“漢字文化圈”。中國的造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fā)明,更是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方,給歐洲中世紀的社會變革發(fā)展帶去了有益的助力?!瓣懮辖z綢之路”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yè)貿(mào)易通道,因最初運輸中國古代出產(chǎn)的絲和絲織品而得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形成其基本干道,即以長安為起點(后為洛陽),經(jīng)河西走廊到敦煌,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jīng)樓蘭、于闐、莎車至疏勒,穿越蔥嶺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jīng)安息到達大秦?!昂I辖z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mào)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為中心,形成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轉變于明清。宋代以后,隨著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出發(fā)的海上航路日益發(fā)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紅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其對外貿(mào)易功能又后來居上。比較起來,中華文明在對外交往,特別是接受域外文明先進營養(yǎng)方面,并不十分“幸運”。中國距離其他古代文明幾乎都是萬里之遙。中國與印度、埃及、巴比倫、希臘等相互交往溝通,不得不依賴“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不得不穿越萬里戈壁荒漠,或跨越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艱難的遠程交往。唯一與中國不十分遙遠的印度文明,也有喜馬拉雅山脈的天然阻隔,在航空器未發(fā)明之前,法顯、玄奘等赴南亞印度求法取經(jīng),只能繞道今中亞阿富汗等處,再進入恒河流域。應當正視中華文明與其他主要古代文明交往中的這種相對欠缺:在“大航海”到來之前向域外(尤其是亞洲)輸出的文化元素較多,輸入的文化元素偏少,外向輻射大于外來獲取,最主要的文化輸入是佛教自印度傳入且造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首次沖擊(詳后),以及近代西方文明隨殖民者的東來。這也是中華文明在東亞自成獨立地理單元和自古以來按照自身邏輯演進、發(fā)展的客觀背景之一。我們在高度崇敬借絲綢之路進行遠程艱難交往的先民的同時,更需珍視中西交通,更需珍視“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一系列域外文明的精華及其影響。

      二、社會經(jīng)濟的階段性演進

      五千年來的社會經(jīng)濟,大致歷經(jīng)夏商周、戰(zhàn)國到明清、現(xiàn)代文明成長三個階段的遞次演進。

      (一)夏、商、周社會經(jīng)濟

      夏、商、周三代的經(jīng)濟狀況及經(jīng)濟體制大體是:青銅冶煉技術和青銅器具的制造使用,代表著當時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最高水平?!胺嚼锒?,井九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①《孟子》卷三《滕文公上》,巴蜀書社1986年版,第13頁a。井田制等貴族家系共同體所有,大體是此階段土地占有及勞役地租的基本形態(tài)。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初步發(fā)展,然“工商食官”,②《國語·晉語第十》,《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1948年版,第18頁a?!鞍俟ぁ鄙藤Z多半隸屬于官府和貴族。社會的基本細胞長期為氏族或宗族的血緣共同體。宗族又是政治實體,族長為首領,負責管領有血緣關系的兄弟子侄和族眾等。長子傳承,嫡長房之族為大宗,分族為小宗。國家開始以分封制自上而下地進行地緣行政規(guī)范,而西周宗法制又重在維護上述氏族或宗族的血緣共同體。王室、其他氏族和受封諸侯、卿大夫、士秩序之下呈現(xiàn)貴族、平民及依附民、奴隸排列,居支配地位的是貴族。西周封邦建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室,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③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94頁。貴族領主身兼宗族、行政、軍事、經(jīng)濟諸權,“其富者必其貴者也”,領主的地位及支配力顯赫。

      (二)戰(zhàn)國至明清的社會經(jīng)濟

      這一階段的時間跨度大約為2000年,即戰(zhàn)國到清前期。一般認為,以中唐為界,戰(zhàn)國以降社會經(jīng)濟大致可分為戰(zhàn)國到中唐、中唐到清前期兩個發(fā)展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嬗變交替,就是所謂的“唐宋變革”。

      戰(zhàn)國到中唐的社會經(jīng)濟概況是:鐵器普及、二牛抬杠、耬車、曲轅犁、水排、水碓、指南車、淬火法等技術發(fā)明與工具使用,可謂生產(chǎn)力提升的物化形態(tài)。西漢、西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王朝先后實行授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國家分授或規(guī)制土地,土地國有制的屬性由此彰顯。編戶齊民提供的口賦和勞役,明顯重于土地稅及財產(chǎn)稅,對國家的人身依附性較強。在私人地主的場合,賓客、徒附、部曲等人身依附也很強,甚至有終身隸屬于豪強地主。④駟鐵:《秦漢時期租佃關系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歷史研究》,1959年第12期;唐長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客和部曲》,《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4頁。官府與豪強對百姓的爭奪比較激烈。國家普遍實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商人居士、農(nóng)、工、商四民之末。漢承秦制,商賈入“市籍”,“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⑤《漢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第1153頁。直到唐前期商賈仍稱“賤類”,“不得預于士伍”。⑥《史記》卷三〇《平準書》,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418頁;《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卷九二《韋安石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089、2956頁。由于漢代豪族擁有財富、文化和宗族血緣等雄厚實力,官府對其的強力抑制逐漸蛻變?yōu)橥讌f(xié)容納,豪族勢力得以控制鄉(xiāng)里,左右輿論,操縱察舉和辟舉,又借入粟拜爵、賄賂王侯、崇儒讀經(jīng)等位居公卿,世代為官。豪強、士族勢力經(jīng)歷與官府有司的博弈,“蕩佚于賦役之外”,“登仕版則處先”,⑦(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一四《安帝》,中華書局1975年版,中冊第404頁。演變?yōu)橘F族、官僚合一的社會支配力量——門閥士族。⑧參見崔向東:《漢代豪族研究》,崇文書局2003年版,第238-254頁;劉敏:《從抑制到容納:兩漢國家與豪族關系的發(fā)展路徑》,《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第35-39頁。

      中唐到清前期,社會經(jīng)濟較前發(fā)生了頗多變化。其一,農(nóng)作技術改進,水稻及茶等商品化作物增長,燒瓷冶鐵等進步,商業(yè)繁榮取代官市、關津貿(mào)易,貨幣流通取代錢帛兼行,集市城鎮(zhèn)增多,人口激增,北方與南方經(jīng)濟重心易位。⑨參見張廣達:《內(nèi)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71頁。其二,“田制不立”,“官授田之法盡廢”,[10]《宋史》卷一七三《食貨志上》,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163頁;(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田賦考三》,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8頁。地權流轉和土地兼并愈為盛行。國家權力“不抑兼并”,基本放棄對土地占有的行政調節(jié)干預,大土地占有和租佃制合法化。其三,由于土地占用限額消失,“身丁為本”的舊稅法讓位于舍丁稅地的“兩稅法”。“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又逐步實際取消人頭稅及勞役,編戶齊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大為減輕。其四,“重農(nóng)抑商”政策松動,商人地位顯著改善?!笆屑奔捌缫曅苑粡U除,商人“同是一等齊民”,①(宋)黃震:《黃氏日抄》卷七八《又曉諭假手代筆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年,第708冊,第787頁。同樣被視為“百姓之本業(yè)”,②(宋)陳耆卿纂:《嘉定赤城志》卷三七《風土門·土俗·重本業(yè)》,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第7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578頁。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和擔任官職,甚至有人說“天下之士多出于商”。③(清)沈垚:《落帆樓文集》卷二四《費席先生七十雙壽序》,《續(xù)修四庫全書》本,集部第52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4頁。商賈與地主等“富民”重新興盛,且在社會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④參見葛金芳:《“農(nóng)商社會”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宋以降(11—20世紀)江南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變遷論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編:《中國古代社會高層論壇文集——紀念鄭天挺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84-400頁;林文勛:《唐宋社會變革論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28-340頁。其五,科舉制發(fā)展成熟,“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一切以程文為去留”,⑤(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奏議集》卷一七《論逐路取人札子》,《四部叢刊初編》本,第9頁a;(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上海書局影印本,1990年,第9頁b??频谥辽先〈T第至上,號為中古以來一大變革。科舉有利于選拔、籠絡士人及社會流動。隨著科舉規(guī)模擴大及落第者增多,士大夫縉紳往往返歸鄉(xiāng)里社會,把鄉(xiāng)里當作家業(yè)基礎和活動依托。他們率多標榜“耕讀傳家”、贍族賑濟和“教化興行”,熱衷交涉官府,或代行官府在鄉(xiāng)里的部分職能,還和富民相融匯,一起充任新的社會支配力量。

      (三)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型

      在“全球史”視野中,“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⑥[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頁。向海外大規(guī)模擴張的西歐開始將彼此隔絕的地區(qū)、民族、國家與文明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揭開了世界歷史的序幕。明清之際西學的傳播與流行,已經(jīng)預示著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兩極相逢和世界歷史進程的基本走向。然而,直到19世紀40年代的中英鴉片戰(zhàn)爭,才真正導致了中國歷史的時代性轉折。逐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與改變這一屈辱地位的民族自強的進程,共同建構了中國現(xiàn)代文明成長的歷史。

      “到了十九世紀,西方的世界已經(jīng)具備了所謂近代文明,而東方的世界仍滯留于中古”,“以‘近代化’來改變‘中古’的面貌,這是歷史的邏輯”。⑦陳旭麓:《重印前言》,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3、4、11頁。從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開始,中國歷史由此進入從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明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社會轉型(Social Transformation)期?!拔覈鴻C器工業(yè),肇始于同光,建設于清季”。⑧龔駿編:《中國新工業(yè)發(fā)展史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第1頁。工業(yè)化進程構成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轉型的主導趨向。北洋、民國時期的工業(yè)發(fā)展各有特色,這一歷史進程并未中斷。1912—1936年,中國工業(yè)年增長率為9.4%。⑨王玉茹、劉佛丁、張東剛:《制度變遷與中國近代工業(yè)化——以政府的行為分析為中心》,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8頁。中國經(jīng)濟增長的速度甚至超過日本,是少數(shù)幾個取得成功增長的不發(fā)達國家中的一個。

      使中國從農(nóng)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的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了近30年的時間,初步構建了相對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工業(yè)化進程也由起步階段逐步進入了工業(yè)化初級階段。1979年后中國進入現(xiàn)代化的快速推進時期。其間雖有頓挫和曲折,但工業(yè)化進程或向現(xiàn)代文明轉型的歷史卻并沒有斷裂。2002年中國的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躍上10萬億的新臺階,經(jīng)濟總量位居世界第6位,工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4.9%。[10]《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進程》,《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3年3月20日。作為比較,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初的1949年,工業(yè)凈產(chǎn)值僅為45億元,所占比重只有12.6%。①《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進程》,《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3年3月20日。這一數(shù)據(jù)對比背后,隱含著一個建立在農(nóng)業(yè)國家基礎上,擁有13億人口同時進入工業(yè)化進程的重大歷史轉變。根據(jù)《中國現(xiàn)代化報告2021》統(tǒng)計,2018年中國第一次現(xiàn)代化指數(shù)首次達到100分,全國平均完成第一次現(xiàn)代化和工業(yè)化,基本實現(xiàn)了從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變,成為一個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適時進入第二次現(xiàn)代化進程。②中國科學院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現(xiàn)代化動態(tài)》總第15期,2021年12月。

      這一歷史性轉變就發(fā)生在距今不到兩個世紀的近現(xiàn)代歷史進程之中。這一現(xiàn)代文明成長的歷史積淀在繼承和發(fā)展中,被高度凝練為今天的“五位一體”(即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

      三、從貴族領主政治、皇權官僚政治邁向民主政治

      先秦時期貴族政治非常盛行。貴族政治起源于夏商,“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世襲取代禪讓,形成了“各親其親,各子其子”,③《禮記》卷七《禮運九》,《四部叢刊初編》本,第68頁。以血緣親疏確定尊卑、社會高下分層秩序。夏代國家組織形式相對簡約,創(chuàng)建的君主世襲制,尚屬于王朝中心區(qū)與同姓、異姓方國諸侯組成的松散聯(lián)盟。商、西周臻于完善的主要為中央國王制、互為表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國土疆域相應是由王室直接治理的王畿和諸侯方國兩部分組成。隨著西周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發(fā)展,“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文王孫子,本支百世”,④(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五二,(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版,第913頁;(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毛詩注疏》卷一六,(清)阮元校勘:《十三經(jīng)注疏》第2冊,第534頁。進一步實現(xiàn)了宗統(tǒng)與君統(tǒng)相互結合、分封與宗法互為表里。“班爵祿”又建構了“列爵惟五,分土惟三”⑤《孟子》卷五《萬章下》,第18頁b;(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釋文:《尚書注疏》卷一一,(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1冊,第159頁。的貴族爵位、封邑等級。同時,王國和諸侯國均實行“世官世祿”,宗法和權位密切結合,大小官吏一概由貴族擔任。自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在全國上下構成貴族政治的金字塔,貴族成為世代把持各級政權且擁有土地的世卿。西周的貴族政治最為典型:層層封賜土地、民人,既構成土地占有等第,更以之造成貴族間的政治等級隸屬關系;貴族以世官為生存與發(fā)展的政治基礎;對封土不僅有經(jīng)濟權,還有政治統(tǒng)治權。⑥參見朱鳳瀚:《商周時代社會結構的變遷》,馮爾康主編:《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258頁。正如王夫之所云:“古之諸侯,有其國,君其民,制其治,蓋與天子迭為進退者也”,“名為天子之守臣,而實自據(jù)為部落”。⑦(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七《明帝》,上冊第163頁;卷一五《孝武帝》,中冊第444頁??傮w而言,夏商西周的王(天子)為天下共主與諸侯方國藩屏四方,大抵是較為松散的大一統(tǒng)。此外,地緣行政組織在王畿或諸侯國陸續(xù)出現(xiàn),此種聚落地緣組織即戰(zhàn)國以降郡縣官僚體制的濫觴。

      皇權官僚政治,亦即皇帝專制中央集權,是戰(zhàn)國以降兩千年的基本政治制度?!翱たh之天下,統(tǒng)四海于一人,總己則總天下矣,其事繁,其任重,其權壹”。⑧(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一八《宣帝》,中冊第530頁?;实蹖V婆c中央集權是兩個密切關聯(lián)、互為因應的范疇?;实蹖V?,主要針對宰相等群臣。中央集權,主要針對地方。多數(shù)情況下二者是同步發(fā)展和相互促進或加強的,有些場合二者又不十分一致?;实蹖V疲窃擉w制的主宰,郡縣和職業(yè)官僚制等是其基本運作工具。

      所謂“中央集權”,是指國家權力由低級的地方單位集中統(tǒng)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秦推行郡縣制而廢止分封,“子弟為匹夫”,“無尺土之封”,①《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卷一六《秦楚之際月表》,第254、760頁?!耙蛔鹁煻煜隆?,一概以郡縣統(tǒng)制各地。兩漢郡國并行,對秦中央集權既繼承又有變通。漢武帝前后,頒“推恩”“附益”和“左官”等律,②《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二》,第395頁?!氨娊ㄖT侯而少其力”。③《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第2237頁。西晉曾大封宗親,還用宗王統(tǒng)兵出鎮(zhèn),旋導致“八王之亂”。東晉南北朝世家大族勢力膨脹及塢壁較多,又兼方鎮(zhèn)都督權重或區(qū)域性割據(jù),中央集權受到一定削弱。隋和唐前期,由于均田制、府兵制及租庸調制的支撐,中央集權秩序得以重建。唐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或半割據(jù),又主要是均田等三大制度瓦解和地方軍政權力坐大所造成。兩宋收藩鎮(zhèn)諸州之權頗為徹底,又以路轉運等四監(jiān)司監(jiān)督地方官,中央集權呈現(xiàn)某種極端。元明清統(tǒng)治者大體承襲兩宋收權集權政策,又運用行省、三司和督撫,以實施分寄式中央集權。④參見李治安主編:《五千年中央與地方關系》上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5-679頁。需要強調的是,職業(yè)官僚制自戰(zhàn)國以來的不斷發(fā)展成熟:分工細致、職能系統(tǒng)、官吏選拔尚賢能重考試、考課遷調制度化、以行政監(jiān)察整飭吏制,等等。這些無疑是在官僚機器層面為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增添了強有力的運作工具及保障。

      皇帝專制獨裁,是在貴族制衰微、宰相降低以及北方民族父權制浸染中曲折演進和強化的。

      秦始皇“剛戾自用”,“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又焚書坑儒,嚴禁“子議父,臣議君”及“以古非今”,⑤《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36、238、255、258頁。皇帝專制獨裁首次達到高峰。漢初“懲戒秦孤立之敗”,貴族分封及丞相權一度略有反彈。武帝倚重尚書及宦官為“中朝”,掌書札、章奏機務。東漢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⑥《后漢書》卷四六《陳忠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565頁。且有尚書臺“八座”負責制,⑦(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五一《職官五·尚書省》,第468頁。宰相由二三員或獨員變?yōu)椤鞍俗?,更便于皇帝的居上操控。東晉“王與馬,共天下”,“九品之外無清流,士族之外無造士”,⑧(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一五《孝武帝》,中冊第441頁。門閥政治對皇權曾構成某種挑戰(zhàn)。南朝政權更迭頻繁,世家大族卻長期把持政權,北朝地方塢壁及宗主督護等對皇權或有羈絆。

      唐宋因實行科舉和諫議制等,皇帝專制既具獨尊集權傾向,又兼開明色彩??婆e考詩文經(jīng)書,功名只及一人,使士人暫離家族鄉(xiāng)土,士庶競相應試,有利于士庶合流及朝廷操控。同時又有利于拓寬官府的社會基礎,可收埋葬貴族制和優(yōu)化“士大夫政治”的雙重功效。誠如唐太宗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⑨(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卷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宋代增加謄錄、糊名、鎖院等,科舉成為皇帝對職業(yè)官僚的最佳選拔機制。李淵、李世民父子吸取隋夭亡的教訓,與大臣們反復討論治道政術,創(chuàng)立諫議制度,鼓勵“諫君”和“犯顏以諍”,允許隨宰相入閤議事,允許上封事,獨立諫諍。[10](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〇《唐太宗》,下冊第593、594頁;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第五卷隋唐五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281頁。宋代專設諫院,諫議制又有發(fā)展。諫議制及其運作中的朝堂“輪對”“封駁”和“面折廷爭”,使皇帝最高決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排除私欲和著眼長治久安。趙宋皇帝還提出“與士大夫治天下”[11]參見張其凡:《北宋“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略說》,《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8頁。及不殺諫官文臣。士大夫隨之迎來君臣相得的“黃金時代”,皇帝專制也展現(xiàn)罕見的開明色彩。

      元明清皇帝專制獨裁因北方父權制主從俗浸染及理學重振綱常等,再次走向極端,且主要以臣僚奴化為代價。元世祖等將草原主奴從屬俗帶入官僚系統(tǒng),曾詔諭:“凡有官守不勤于職者,勿問漢人、回回皆論誅之,且沒其家?!雹佟对贰肪硪哗枴妒雷婕o七》,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15頁。宰相和一般臣僚被視為奴仆,不勤于職守者,格殺勿論。順帝又步其后塵,被他殺掉的一品大臣據(jù)說有500余人。②(明)權衡撰,任崇岳箋證:《庚申外史》卷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頁。明初廢宰相,興胡藍獄及“靖難”,皇帝專制獨裁愈演愈烈。朱元璋云:“寰中士夫不為君用,是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雹?明)朱元璋:《蘇州人才第十三》,《御制大誥三編》,《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史部第862冊,第332頁。戰(zhàn)國以來,士大夫原本可依據(jù)君主有道與否來決定自我進退出隱,明朝剝奪此種退隱自由,應屬最糟糕的獨裁專制。明朝又設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等特務機構對付士大夫臣僚,秘密“緝訪”,濫捕無辜,還用廷杖等刑辱士大夫臣僚,“殺人至慘,而不麗于法”,一次廷杖多至146人,死11人。④《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329-2331頁。清朝包衣等奴仆俗南下,專制獨裁又有新進展。皇帝御門聽政,軍機大臣、大學士等須跪伏奏事,⑤(清)昭梿:《嘯亭雜錄》卷一〇《劉武進相公》,《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子部第1179冊,第566頁。美其名曰:“蓋以君尊臣卑,預防專擅之漸。”⑥《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一,乾隆五年十一月戊子條,《清實錄》第10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913頁。密折在雍正朝定制,皇帝拋開軍機處和內(nèi)閣,和少數(shù)內(nèi)外大員秘密商討地方及朝廷政事,⑦馮爾康:《雍正傳》,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6頁。意味著乾綱獨斷的極端化。康、雍、乾迭興文字獄,累計90多起,如莊廷鑨明史案、戴名世案、查嗣庭案和呂留良案,重者殺身,甚至滿門抄斬,冤濫殘酷,古今罕見。據(jù)說,明代官僚士大夫尚存“橫”“驕”之風,多以競相言事和講學結社“持清議”相尚,動輒伏闕死諫。清士大夫則“畏懼”,“臺諫不爭”,率多“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膏粱謀”,緘默畏葸,“清議蕩然”,只知道仰承上意,罕見犯顏議政。⑧(清)管同:《擬言風俗書》,《因寄軒文初集》卷四,《續(xù)修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504冊,第423頁;(清)龔自珍:《詠史》,《龔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1頁;劉師培:《劉師培清儒得失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6頁。這當是專制獨裁嚴酷所帶來的士林風氣變故。

      面對“千古變局”的大勢和內(nèi)外交困的壓力,舊制與舊法應對失措,要求“變法”的呼聲與力量日漸增長。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從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到20世紀之初商部的成立,從清末新政推行到地方自治章程的頒行,從廢除科舉到新式學堂的興起,見證了晚清中央集權體制與地方政制不斷求變的軌跡。但是,“新政”之表的背后仍然堅守著皇帝專制中央集權的根本制度。“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1911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1912年元月元日宣告成立的中華民國終結了延續(xù)兩千載的皇帝專制制度。這一歷史性勝利使“國民中已經(jīng)漸漸養(yǎng)成了民族建國的精神和民主政治的精神”。從今以后“任憑你像堯舜那么賢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⑨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1923年2月),李華興、吳嘉勛編:《梁啟超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6頁。

      民初政局動蕩劇烈,國家體制和地方政制建設乏善可陳。南京建政后的國民政府雖然終結了軍閥混戰(zhàn)與政權頻繁更迭局面,但繼而推行的“黨國體制”與現(xiàn)代民主國家制度建設仍相去甚遠。全民抗戰(zhàn)中成長壯大起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在與國民黨的爭鋒中,在戰(zhàn)后民族國家發(fā)展道路的選擇上贏得了歷史的主導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具有憲法意義的《共同綱領》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國家最高政權機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盵10]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3頁。同時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統(tǒng)一的(單一制的)的國家內(nèi)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而不實行聯(lián)邦制。一個全新的國體和政體制度的建設與不斷完善的歷史由此展開。

      四、民族交融與中華文明多元融匯

      五千年來,無論是民族范疇的中華民族,還是文明綜合體的中華文明,無例外地呈現(xiàn)“多元一體格局”。①費孝通主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中華文明多元融匯與大一統(tǒng),應該是我們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成長發(fā)展的顯著特征之一。

      回溯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時性”地呈現(xiàn)先秦、秦漢魏晉、晚唐宋元和明末到近代四次民族大融合。夏商周首次經(jīng)歷了黃河中下游為重心的夷夏蠻狄大融合,而后迎來了秦西漢郡縣制一統(tǒng)及漢族的基本融匯成型。東漢末到南陳四百余年間的政權分立和“五胡亂華”,伴隨漢族、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民族大融合,而后邁向隋唐重建郡縣制大一統(tǒng)及胡漢基因融為一體的盛唐文明。晚唐五代宋遼夏金長達五百年的政權分裂對峙,還有漢族、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第三次民族大融合,而后跨入蒙古族為主導的元帝國大一統(tǒng)或“華夷混一”。明中葉“大航海”揭幕和滿洲入主造就了清朝統(tǒng)一疆域內(nèi)的漢、滿、蒙、回、藏等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遂從黃河、長江,再到塞外,空前發(fā)展壯大。而后西方列強入侵,傳統(tǒng)社會被“現(xiàn)代化”??谷諔?zhàn)爭前后民族意識覺醒,現(xiàn)代中華民族正式形成。②參見李治安:《民族融匯與歷史發(fā)展的第二條基本線索論綱》,《史學集刊》,2019年第1期。

      上述四次民族大融合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fā)展進程的背后,當然是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階級斗爭、民族矛盾、地理環(huán)境、思想文化及領袖人物諸因素的合力作用。其中,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及階級斗爭等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民族矛盾、民族交往等民族交融,是決定性因素,是兩條主線。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基本面貌和走向,大抵是由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民族交融來支配和塑造的。譬如,先秦時期青銅冶鑄的產(chǎn)生運用和首次民族融合,秦漢魏晉時期鐵器推廣、地主租佃制和第二次民族融合,隋唐宋元時期印刷術、火藥、羅盤針、海外貿(mào)易繁榮和第三次民族融合,明中葉以后商業(yè)繁榮、雇傭勞動較多出現(xiàn)、白銀輸入和第四次民族融合等,固然充當了主要原動力或主線,其作用也是關鍵性的。我們還應看到,因疆域廣袤和地理風俗多樣,中華文明的長期繁榮往往較多依賴內(nèi)部若干地域子文明間的碰觸和整合。社會經(jīng)濟及民族交融等往往是與這種碰觸整合,再加上域外文明的助力,共同影響、制約著歷史發(fā)展進程。五千年來,黃河中下游文明地帶、長江中下游文明地帶、大漠草原文明地帶、東北文明地帶、新疆等西北文明地帶、吐蕃等西南文明地帶的長期并存,造就了東西南北等六七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民族文化等頗有差異的地域子文明承載板塊。它們不平衡發(fā)展的累積性影響和連續(xù)的相互作用導致了社會幾乎所有方面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疾熘袊鴼v史,在通常關注社會經(jīng)濟及民族交融等主線的同時,應格外重視東西南北地域子文明關系的視角,格外重視經(jīng)濟、民族二主線借后者為載體來施展表現(xiàn)的情勢或機制。③參見李治安:《元和明前期南北差異的博弈與整合發(fā)展》,《歷史研究》,2011年第5期。

      各兄弟民族及地域子文明的匯聚滾動、血脈交融,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的五千年輝煌。棲息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的漢族,最初是由中原不同族群融合而成,相沿使用華夏、秦人、漢人、唐人等稱謂,實乃多元一體的先驅典范。漢族人數(shù)最多,農(nóng)耕生產(chǎn)經(jīng)驗最成熟,文化最先進,對北方等周邊民族似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匈奴、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吐蕃、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先后棲息在北方草原等高寒干燥或半干燥地帶,主要依賴游牧及狩獵為生。歷史上各民族之間有和平交往,也有軍事戰(zhàn)爭,彼此間相互依存、相互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交融,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內(nèi)聚潮流。13世紀以后郡縣制一統(tǒng)向華夷一統(tǒng)的過渡或巨變,業(yè)已成為我們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發(fā)展的歷史潮流,同時也是黃河、長江與塞外南北地緣政治、族群文化博弈整合的基本趨勢與成果。借此在東亞大陸自成獨立地理文化單元的特定環(huán)境下,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攜手締造的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遂囊括黃河、長江和塞外三大板塊,不斷發(fā)展壯大,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隨而實至名歸。①參見李治安、楊印民:《重建大一統(tǒng)·卷首語》,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時至近代,伴隨著現(xiàn)代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發(fā)展,包括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內(nèi)的大民族共同體的“中華民族”觀念逐漸實現(xiàn)其現(xiàn)代塑造和自我認同。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前后,各族人民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實現(xiàn)全民族獨立和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共同命運,促使依托在新的現(xiàn)代共和國家形式上的民族共同體之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意識得以空前強化。又基于五千年歷史上延續(xù)下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乃至泛血緣聯(lián)系的特殊性及其趨勢,各兄弟民族最終匯聚成為多元一體、休戚與共的現(xiàn)代中華民族。②參見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緒論第1-8頁。

      在中華文明多元融匯與大一統(tǒng)進程中,儒家“大一統(tǒng)”的思想文化塑造,各民族杰出政治家的能動角色,也不容小覷。戰(zhàn)國以來,孟子等就陸續(xù)提出“用夏變夷”,“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nèi)之辭言之?”③(漢)何休:《春秋公羊解詁·成公第八》,《四部叢刊初編》本,第11頁a;《孟子》卷三《滕文公章句上》,第13頁a-b。不少政治家踐行上述理論,推動了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發(fā)展壯大。如唐太宗主張“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還被尊為“天可汗”。④《資治通鑒》卷一九三,貞觀四年三月戊辰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4頁;卷一九八,貞觀二十一年正月丙申條、五月庚辰條,第1331、1332頁。元世祖創(chuàng)立分寄式集權的行省制直接統(tǒng)轄云南、東北等邊地,還以帝師領宣政院體制首次將吐蕃納入中國版圖。朱元璋和朱棣也承認“胡漢一家”,“華夷無間”,“撫宇如一”。⑤清鈔本《華夷譯語》“詔阿札失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經(jīng)部第188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308頁?!睹魈鎸嶄洝肪矶讼拢瑓窃晔录鬃訔l,“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39頁;卷五三,洪武三年六月丁丑條,第1048頁。清康熙、雍正、乾隆又借盟旗制和滿蒙聯(lián)姻等令蒙古諸部作“長城”,還以駐藏大臣“金瓶摯簽”選定和冊封達賴和班禪,等等。⑥參見張羽新:《清朝前期的邊疆政策》,馬大正主編:《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15-353頁。他們都為中華文明多元融匯和大一統(tǒng)構建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五、思想文化的演變繁榮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精神形態(tài)的思想文化與社會演進基本同步,先后出現(xiàn)百家爭鳴、三教交匯、理學復興和“五四”新文化等四次繁榮或發(fā)展高潮。

      (一)百家爭鳴

      春秋戰(zhàn)國,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禮崩樂壞”,學在官府的舊秩序被打破,應運而生的是私學和士人。二者的結合,直接孕育了諸子學各流派,并在相互爭論詰難中迎來了中國思想史上空前的興盛繁榮,史稱“百家爭鳴”。

      儒家學派由孔子創(chuàng)立,“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崇尚禮樂,以仁義為基本范疇,關注人性與教化。儒學偏重“助人君順陰陽名教化”,“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⑦《漢書》卷三〇《藝文志》,第1728頁;《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第3290頁。雖然在當時政壇上難以推行,但在塑造傳統(tǒng)社會政治、倫理和社會文化的基本精神方面扮演著主要角色,對后世影響最大。

      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最早提出道為萬物本原,還崇尚“道法自然”。⑧(春秋)老子:《老子道德經(jīng)·象元第二十五》,《四部叢刊初編》本,第12頁b。莊子更是鼓吹“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⑨(戰(zhàn)國)莊周:《南華真經(jīng)》卷一《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四部叢刊初編》本,第31頁b。追求虛無自在與認識論的相對主義。道家一直和儒家并稱,所包含的哲理智慧最為豐富深邃,對哲學及宗教發(fā)展影響重大。

      墨家學派鼓吹“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的尚賢說,主張節(jié)用及非樂、節(jié)葬,推崇“兼相愛,交相利”。①(戰(zhàn)國)墨子:《墨子》卷二《尚賢上》、卷四《兼愛中》,《四部叢刊初編》本,第3、4頁。墨家注重下層現(xiàn)實,曾經(jīng)是與儒家對壘的顯學。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和韓非,推崇法、術、勢,②參見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121頁。倡導“耕戰(zhàn)”和君主專制,主張以君主、國家為中心和尊君卑臣,在列國爭霸和兼并過程中大行其道,對建構秦以降皇帝專制中央集權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名家主要分析討論形名邏輯關系。惠施注重合同異,公孫龍強調離堅白,其“白馬非馬”說,③(清)陳澧:《公孫龍子注·白馬論》,《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子部第1121冊,第324頁。頗有影響力。

      陰陽家試圖用陰陽和五行理論去解釋世界,用五行相克相生的關系去探尋“五德轉移,治各有宜”,④《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第2344頁。曾長期影響著古人的思維方式。

      自戰(zhàn)國初,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成為諸子百家薈萃爭鳴和思想交流的中心,而且其兼容并包,不主一家。法家慎到、陰陽家鼻祖鄒衍、黃老道家田駢、老子弟子環(huán)淵、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和孟軻等,皆在稷下講學。諸子百家的爭鳴和交流,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fā)展繁榮,建構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框架,在很多方面甚至達到后人難以逾越的巔峰。遺憾的是,此局面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去不復返。

      (二)三教交匯

      所謂三教交匯,是指儒學、道教和佛教在對立沖突中走向交融、匯合。它是傳統(tǒng)文化因佛教東來而首次發(fā)生的較強反響和內(nèi)在變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儒學獨尊的局面,故可稱“百家爭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文化高潮。

      西漢末,印度佛教經(jīng)中亞傳入中原。由于佛圖澄、道安等布道和譯經(jīng),佛教傳播較快。漢明帝時楚王劉英“學為浮屠齋戒祭祀”。⑤《后漢書》卷四二《楚王英傳》,第1428頁。后趙季龍以“佛是戎神”,⑥《晉書》卷九五《佛圖澄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488頁。虔誠奉信,竭力佑護。北魏文成帝稱:浮屠“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⑦《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035頁。佛教趨于鼎盛,胡、漢百姓出家日增,連梁武帝也棄道皈依佛門。

      佛教傳入后引起道教、儒士的較多批評。東漢中后期,民間巫術融匯黃老,推尊老聃,以《太平經(jīng)》為經(jīng)典,形成了道教。西晉王浮作《老子化胡經(jīng)》貶損佛教。東晉蔡謨指責“佛者,夷狄之俗”。⑧(南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帛遠傳》,《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子部第1281冊,第234頁;《晉書》卷七七《蔡謨傳》,第2035頁。宋末顧歡宣傳夷夏之別,崇道黜佛。梁范縝激烈抨擊佛教的神不滅論。⑨《南齊書》卷五四《顧歡傳》,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931、932頁;《梁書》卷四八《范縝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665-670頁。唐太宗明詔道教居于佛教之前。武周又規(guī)定佛教居首位。道士傅奕曾上奏除去佛教。[10]《舊唐書》卷七九《傅奕傳》,第2715頁。韓愈冒死直諫唐憲宗“事佛”而被貶謫。[11]《舊唐書》卷一六〇《韓愈傳》,第4198頁。三教的爭執(zhí)沖突,主要集中在“禮敬王者”和“夷夏之爭”。儒、道還推助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三武一宗”的滅佛舉措。

      雖經(jīng)歷上述交鋒沖突,時至唐宋,儒、佛、道又在爭辯中彼此影響,互相吸收,逐漸趨于三教的通融合匯。

      佛教充分肯定儒學的綱常倫理,用“仁、義、禮、智、信”去解釋“不殺、不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宣揚“有助王化”。佛教還形成各有教義的本土化宗派,如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和密宗等。各宗派大多吸收儒、道精神,概以人人都有佛性,頓悟即可成佛為特征,打破夷夏藩籬,完成了適宜民眾接受的佛教中國化。

      為和佛教抗衡,道教和儒學不得不吸收佛教的營養(yǎng)。道教不時采納佛教元素,創(chuàng)建自身理論體系及教規(guī),尤其是金元全真道標榜“三教合一”,“兼而修之”,實現(xiàn)以內(nèi)丹術為主的信仰革新。儒學也吸收佛、道精華,完成向理學的轉型(詳后)。不少儒士出入儒、釋、道,成為三教通融的先驅。即使抨擊佛教的韓愈,其道統(tǒng)說和復信論也曾吸收佛教的法統(tǒng)及心性學說。①參見(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五《送僧浩初序》,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73頁;管萍:《淺論佛儒道三教之融合》,《滄?!?,2006年第1期。

      確切地說“三教交匯”,就是儒、佛、道和而不同,和諧共存,各有擅長,“相資為美”,以各自文化功能實現(xiàn)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②(元)劉謐:《三教平心論》卷上,《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1頁。從不同層面匯合成為唐宋以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整體。

      (三)理學復興

      孔孟儒學大半停留在倫常道德的總結,兩漢儒學雜入陰陽家等,鼓吹“天人合一”和“究天人之際”,其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認識,基本囿于“天地父子生成圖式”。③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545頁。儒學哲理提升的歷程,大抵是在佛、道的刺激下實施的。魏晉玄學最早以《老子》《莊子》《易經(jīng)》三玄改造儒學,解經(jīng)求義,算是儒學哲理提升的先聲。然而,最終完成復興儒學及其哲理提升,無疑將仰賴宋明理學。換言之,今日人們看到的儒學,并不是孔孟時代的儒學,而是揚棄漢唐經(jīng)學之后的程朱新儒學,亦即理學。

      周敦頤撰《太極圖說》,吸收佛、道的宇宙生成論和哲學思辨,解說天地萬物。他認為無極是宇宙的本原,太極由無極所派生,太極動靜而生陰陽,陰陽生成五行,五行造化萬物。④(宋)周敦頤著,梁紹輝、徐蓀銘等校點:《周敦頤集》卷一《太極圖說》,岳麓書社2007年版,第5-8頁。他還由天及人,闡發(fā)心性義理,奠定了理學的本體論基礎,堪稱系統(tǒng)提升儒學哲理的“開山祖”。

      程顥、程頤認為,“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先有理后有物。人倫道德和綱常之禮,就是天理,甚而主張“性即理也”。還提出“格物致知”“窮理”等。⑤(宋)程顥、(宋)程頤:《二程遺書》卷二上、卷二二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8冊第24、30、235頁。二程批評佛學又吸納其義理,初步完成儒學的哲理提升,使之向理學嬗變。

      朱熹構建的理學體系包括理氣論、心性論和格物致知三部分。理氣論以理為“形而上之道”,氣是“形而下之器”,天理為“仁、義、禮、智之總名”。心性論主張“性只是理”。⑥(宋)黎清德輯:《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0冊第17-18頁;卷一一七《訓門人五》,第702冊第376-377頁。(宋)朱熹:《晦菴集》卷四〇《答何叔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4冊第178頁。格物致知表現(xiàn)為“即物”“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豁然貫通”三步驟。朱熹集理學之大成,系統(tǒng)地完成了理學的哲理升華。

      陸九淵受禪宗“即心即佛”等影響頗大,自稱是“剝落”物欲的“簡易”之學。他認為道德意識也是理,“心即理”。其認識論途徑為“收拾精神,自做主宰,萬物皆備于我”。⑦(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五《與高應朝》、卷一一《與李宰》、卷三五《語錄》,《四部叢刊初編》本,第5頁a、10頁a、 32 頁 a。王陽明早年對佛、道頗感興趣,提出良知即天理、“心外無物”、⑧(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一〇《姚江學案·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57冊第135頁。“良知”“乃天命之性”“天下無性外之理”⑨(明)王守仁:《大學古本問》,《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經(jīng)部第159冊,第79、81頁。等命題,以深刻的理論探索及實踐色彩,集心學派之大成,同時把儒學的哲理升華推向完美。

      如果說“三教交匯”是儒、佛、道從沖突并立到“相資為美”的思想文化繁榮,作為第三次繁榮的理學復興,既是對早期儒學的更新,也是彌補與佛、道的差距,最終完成了儒學哲理層面的升華。同時,朱熹倡導“明天理”,“捐去物欲”,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二《甲寅擬上封事》,《四部叢刊初編》本,第11、12頁。王陽明身體力行,既“破山中賊”,更“破心中賊”,朱陸二學“同植名教,同扶綱?!雹?明)王守仁:《陽明先生則言》上,《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子部第937冊,第363頁;(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卷五八《象山學案》,《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史部第519冊,第116頁。的治世功用,愈為凸顯。哲理升華與政治哲學并茂,重新造就了理學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體地位。

      (四)“五四”新文化時代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發(fā)生時代性轉變之際,龔自珍已然敏銳地預斷: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學。伴隨著社會轉型與時代劇變的,是新舊思想、新舊文化不斷沖突、涵化與重建的歷史。近代以來,從洋務時期的“中學西學之爭”到戊戌維新時期的“新學舊學之爭”,再到“五四”時期的“新舊文化之爭”,思想文化的潮起潮落從另一層面詮釋著中國歷史演進的基本態(tài)勢。歷次思想論爭的焦點不同,方式有別,但卻體現(xiàn)了中國思想文化變革大趨勢上的一致性和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

      鴉片戰(zhàn)爭前后,西學的輸入雖然在某些士大夫的認識中引起了“師夷長技”的新思想,但對于西學的抵制卻構成了近代中國早期士大夫們的基本態(tài)度。作為具有五千年獨立發(fā)展歷史的、高度成熟的“中學”,與另一種不同類型的“西學”猝然相逢,其間的沖突和誤解將是難以避免的一個歷史階段。1867年圍繞著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問題,朝廷最高決策層展開了“中學”與“西學”的論辯,由此觸發(fā)了近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論爭。

      洋務時期“中西之爭”的焦點是要不要引入西學的問題,其結果是以“中體西用”為原則,使西學獲得了適度的認可。③王先明:《近代新學——傳統(tǒng)中國學術文化的嬗變與重構》,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09頁?!爸畜w西用”作為近代中國社會面對西方文化的一種選擇,本質上意味著在純粹的大一統(tǒng)儒家文化體系中納入了“西學”成分。作為兼容中西文化的“中體西用”原則,標志著一個思想與文化的時代性轉折。

      隨著西學大規(guī)模的引入和對其適度的接納,傳統(tǒng)中學的知識結構體系和發(fā)展趨向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④王先明:《近代新學——傳統(tǒng)中國學術文化的嬗變與重構》,第122頁。發(fā)生在戊戌維新時期的“新舊之爭”,其要義已不再是要不要引入西學的問題,而是涉及如何建構新的思想文化類型以及新學與舊學的根本地位問題。梁啟超說,新學派以“經(jīng)世致用”為標幟,猛烈宣傳,引動舊學派“糾率許多漢學宋學先生們著許多書和我們爭辯。學術上新舊之斗,不久便牽連到政局”,導致了“新學家”的完全失敗。⑤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124頁。

      對于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變遷而言,晚清新學和“五四”時期的新文化是一個前后互為因果的自然歷史演進。通過“兵戰(zhàn)”不如“商戰(zhàn)”,“商戰(zhàn)”不如“學戰(zhàn)”的歷史進程和認識的邏輯進程,近代思想家們把“新學”作為救亡圖存的利器。辛亥革命之后民國肇興,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現(xiàn)狀:“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返思,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雹蘖簡⒊?《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1923年2月),李華興、吳嘉勛編:《梁啟超選集》,第833-834頁。更為全面的文化更新——“五四”新文化運動,就在深刻的歷史反省中開始醞釀和勃興了。以“科學”與“民主”為旗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建設新文化體系的進程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五四”新文化“構建了‘文學革命’的范疇,使中國在思想方面,猛然進入現(xiàn)代世紀”。⑦[美]任達著,李仲賢譯:《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頁。它以思想啟蒙、文化自覺、民族覺醒和制度探索的全面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由此,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復興和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一路前行,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程中開辟了令世界矚目的獨特道路。

      (附記:本文是筆者為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的8卷本《中國史系列》所撰的總序)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绥滨县| 德格县| 西盟| 英德市| 鄄城县| 大姚县| 巴马| 阿克苏市| 西安市| 安塞县| 谢通门县| 治多县| 贵州省| 鄂州市| 东至县| 康保县| 清涧县| 兴城市| 合水县| 耒阳市| 高要市| 芜湖县| 普洱| 庆云县| 盐山县| 孟州市| 出国| 吉首市| 多伦县| 天全县| 上虞市| 巴中市| 游戏| 胶州市| 宁强县| 东阿县| 略阳县| 镇康县|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