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超
(中共石臺縣委黨校,池州 245100)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在中國社會革命和建設階段,便形成了“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的思想,每一位共產黨人應該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而這也正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核之一。當下,中國社會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新時期,黨員干部仍然要堅定群眾路線,勇于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傾聽百姓心聲,匯集民生智慧,提高黨員干部的擔當能力和干事創(chuàng)業(yè)水平,始終堅持群眾路線,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黨的群眾路線主體,即如何處理好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核心內容就是要保證黨與人民群眾之間始終保持深厚的血肉聯(lián)系。在日常工作中,圍繞人民群眾的需求,開展各項工作?;谌罕娐肪€,推動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全面闡述黨的科學主張,并引導群眾將各項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深刻了解基層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因此在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始終與人民群眾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總結了一系列的發(fā)展經驗,而這也正是以毛澤東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結晶,是毛澤東思想靈魂的基本面,同時更是中國共產黨科學的領導方法。當下,群眾路線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1]。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每一個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通過深刻學習黨史內容,讓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能切身踐行群眾路線,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百年大黨,與始終走群眾路線、密切聯(lián)系群眾有著直接關聯(lián),在未來建設的過程中,黨員干部要能夠全面、透徹學習黨史內容,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非常有必要的。
學習黨史,弘揚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人民至上。在開展工作中,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這樣才能夠使中國共產黨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在黨員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應該始終重視弘揚群眾路線,用心學習黨史,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真正內涵,用實際行動持續(xù)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期、新階段的新期待。
通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將從黨史中學習到的內容與感悟轉變成為為群眾辦事的能力,提升服務基層工作的能力與水平,實現黨與人民群眾心與心連接的目標,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言人,在長期奮斗過程中,將黨史中的精神作為奮進的動力,充分詮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立場,這樣黨員干部才能持續(xù)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是中國共產黨為之奮斗的目標,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用心學習黨史,全面把握新時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堅持密切聯(lián)系群眾路線,將黨史學習同解決人民群眾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初心與使命,這樣才能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凝聚強大動力,針對人民群眾的需求,開展基層服務工作,提高科學決策水平,解決民眾難題,在實踐工作中,提升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福祉的能力,在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過程中,逐漸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真正在黨和人民群眾之間構建起穩(wěn)固的橋梁,贏的人民群眾的信任,獲得人民的支持,有效克服各種困難,而這也正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條件[2]。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始終堅持為人民群眾服務,走群眾路線。偉大的毛主席曾說過,只有人民大眾,才能為社會發(fā)展帶來永不枯竭的發(fā)展動力。而在中國近代以來的發(fā)展歷程中,也非常全面地闡述了人民群眾擁有的力量。回首過往,無論是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建設社會階段,中國共產黨都能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堅持群眾路線,依靠人民的力量,逐漸從弱小變強大,并帶領人民群眾從苦難的深淵中解放出來。當下,中國社會發(fā)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所面臨的國內外環(huán)境仍然非常嚴峻,還需要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堅持開展黨史學習活動,堅持弘揚群眾路線,將黨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保持下去,這對于實現中國夢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習黨史,弘揚群眾路線。要在黨史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用心學黨史、用情辦實事,滿足群眾新時期下的新期待,將黨史中的精華內容轉化成為為群眾辦實事的能力,不斷關照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情況,真正將黨史學習與為民服務工作有機銜接起來,實現黨與人民群眾的同呼吸、共命運,充分發(fā)揮各項政策功能,在壯大黨的力量的同時,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所以在建設社會過程中,要重視開展黨史學習任務,深刻把握歷史規(guī)律,堅持群眾道路,獲取社會大眾認可與支持,造福人民,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提供必要的保障。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過去、當下及未來都應該始終堅持的,每個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黨史及開展基層工作時,都要重視將群眾路線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下去,緊密結合群眾,做到信念堅定,勤政務實,敢于擔當,關心群眾疾苦,全面、認真考查民眾需求,認真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在充分發(fā)揚民主的同時,提高群眾工作能力與水平。為了更好地學習黨史中弘揚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眻F結帶領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是每位共產黨員共同的職責與使命,在開展群眾工作時,要重視靈活應用群眾路線這一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堅定政治立場及價值理念,以實際行動充分闡釋群眾路線的真諦與精髓。全面掌握黨史的精髓,積極弘揚群眾路線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引導每一名共產黨員,時刻弘揚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加深黨群關系,切實為群眾辦實事,在群眾中推進幫扶慰問活動,不斷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首先,重視推進黨史學習活動的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發(fā)展。黨員干部承擔著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職能,思想建設尤為關鍵,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日常工作與學習過程中,要積極參與黨史學習活動,加深對黨史的理解,在應用過程中,也要與生活實際情況做好結合,嚴格要求自身言行,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逐漸形成緊密的黨群關系[3]。
其次,要重視加強黨員隊伍作風建設工作,持續(xù)不斷弘揚中國共產黨優(yōu)良傳統(tǒng)及工作作風,增強黨員干部密切黨群關系水平,強化群眾路線的思想教育活動,幫助黨員干部樹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在工作中,不斷努力,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每一名黨員干部的凝聚力與戰(zhàn)斗力,從而與人民群眾搞好關系。
最后,密切聯(lián)系群眾,全面了解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解決民眾生活的難題,對于有困難的群眾,積極開展結對幫扶行動,構建多種形式的慰問,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增強黨與人民群眾的互動頻次,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彰顯共產黨員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思想覺悟。
中國社會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仍然要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獲得人民群眾支持,堅持群眾主體地位,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與價值,全面展現群眾路線的思想意義。
黨和群眾團結統(tǒng)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學習黨史弘揚群眾路線的重要途徑,更是加強中國社會自身建設的實際需要。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將密切聯(lián)系群眾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圍繞民眾的需求,不斷提高每一名黨員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充分發(fā)揮密切聯(lián)系群眾、團結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4]。
為弘揚黨和群眾團結統(tǒng)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需要持續(xù)加強黨史學習,認識到黨和群眾團結統(tǒng)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品質,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提高黨性修養(yǎng),筑牢信仰之基,這樣在開展群眾工作時,才能主動靠近人民群眾,將為人民服務的口號落到實處,展現黨員干部的擔當作為。共產黨人要始終將黨史學習作為提升思想覺悟的終身學習內容,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土地革命及秋收起義的黨史學習中,深刻感悟人民群眾對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
在黨員干部未來開展群眾工作時,要始終做到扎根基層、不負人民,始終保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情懷,做到心中有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為黨史來自人民、根植人民,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才能不斷弘揚黨和群眾團結統(tǒng)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正確的觀念引導下,解決好社會大眾存在的“急難愁盼”問題,這樣人民群眾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黨的事業(yè)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造福于人民群眾,這是一項偉大的、艱巨的任務,共產黨員要始終保持端正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讓組織放心、得到社會認可,讓人民大眾感到滿意,成為造福人民群眾的好干部。
因此,在未來發(fā)展中,還要重視不斷提升黨員干部自身工作能力,還需要不斷深入把握黨史中弘揚群眾路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精髓,肩負起為民辦事、為民造福的職責,將為老百姓辦實事、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檢驗黨員干部政績的重要標準,從而更好地服務人民[5]。
在推進造福群眾工作的過程中,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
第一,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始終將為民造福作為日常工作的目標,將人民群眾的利益置頂于心,將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滿意度作為衡量黨員工作的唯一標準。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視開展各種有利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積極掌握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情況,切實解決群眾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對于開展的各項民生工作,還要重視做好各項后續(xù)服務的工作內容,確保改善民眾服務質量。
第二,黨員干部應該重視關聯(lián)群眾,樹立為民造福的目標,還需要黨員干部與群眾做好交流溝通。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活動,真切傾聽群眾內心的想法,分析、歸納、總結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在未來的工作中,調整工作目標,持續(xù)提升群眾工作的質量。
第三,黨員干部要熱心對待每一位群眾,對待群眾事業(yè)始終保持凝心強志,以飽滿的熱情開展群眾工作,鼓足干勁,才能在群眾工作落實過程中,獲得群眾認可。
服務群眾,筑牢基層黨建根基,高效推進各項惠民政策,有效解決基層治理難題,積極推動黨員干部轉變工作作風,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更加務實親民,使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在聯(lián)系、服務群眾的過程中,要重視樹立黨組織的威信,而這就需要承擔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人民群眾在理解黨的工作宗旨與目標之后,才能自覺地熱愛黨、跟黨走,而這也正是弘揚群眾路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最根本途徑,需要在未來開展群眾工作的過程中,全面承擔起黨員干部的職能,將聯(lián)系群眾、走群眾路線作為工作的方針政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必要的保障。
扎根群眾,筑牢黨的群眾根基,應該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進。
第一,要充分發(fā)揮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加強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互聯(lián)互動,這樣才能充分應用好各方面的力量資源,高效構建起黨組織領導和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扎根群眾,切實為廣大人民群眾解決事情,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第二,在開展各項工作時,始終將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工作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將走群眾路線這一思想融入日常工作當中,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樣才能持續(xù)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對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夯實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6]。
綜上所述,本文圍繞在學習黨史中弘揚群眾路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路徑進行了分析論述,黨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是黨員干部開展群眾工作的重要指引。在日常工作學習過程中,黨員干部要始終推進常態(tài)化黨史學習模式,熟練掌握黨史內容,深刻把握群眾路線的精神要義,并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真正做到緊密聯(lián)系群眾,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憂,解決好群眾身邊最關切的事,更好地獲得人民群眾的真心認可,形成融洽的黨群關系。因此,在未來發(fā)展的過程中,黨員干部持續(xù)不斷增強意志力,在工作崗位上,用自身言行,賡續(xù)紅色精神,結合工作實際,讓群眾路線的精神要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