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虹
在這個隨氣候危機和傳統(tǒng)能源危機雙層壓力而來的碳時代,碳金融在世界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已經遠遠超越了金融本身,是以金融為武器的全球開疆辟地,是以金融為引領的沒有硝煙的經濟之戰(zhàn)。在這個欣然到來的碳時代,各國對于碳金融市場的征戰(zhàn)決心,已經是“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全球碳金融征戰(zhàn)
隨著全球氣候危機的加劇,碳金融成為金融中異軍突起的新藍海。政府、企業(yè)、銀行、保險、證券,甚至個人,都逐漸深陷其中。因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通過平流層在全球飛速傳輸彌漫的特性,征戰(zhàn)的領域早已超越了國界,《京都議定書》下的碳金融市場,已經是全球碳金融市場。各國都調動資源,以國家信用和資源背書參戰(zhàn)。荷蘭碳基金、意大利碳基金、丹麥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德國碳基金、英國碳基金等,京都議定書時期各國成立的碳基金,代表著各國在全球碳金融市場征戰(zhàn)的努力和決心。那個時代的全球碳金融,真是金戈鐵馬。各國都意識到,在經歷了近300年化石能源支撐的工業(yè)神話后,碳時代已經到來,而碳金融,作為碳定價的全球機制,誰掌握了規(guī)則制定權,誰掌握了定價優(yōu)勢,誰就將在這個碳時代脫穎而出,成為新一任世界霸主。
所以,在這個隨著氣候危機和傳統(tǒng)能源危機雙層壓力而來的碳時代,碳金融在世界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已經遠遠超越了金融本身,是以金融為武器的全球開疆辟地,是以金融為引領的沒有硝煙的經濟之戰(zhàn)。在這個欣然到來的碳時代,各國對于碳金融市場的征戰(zhàn)決心,已經是“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雖然京都議定書時代之后,全球一統(tǒng)化的碳金融市場走向徘徊,但是,各國的國家級碳金融市場卻越來越興盛,承載著各國引領全球碳金融的雄心。
根據(jù)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CAP)的統(tǒng)計,全球目前已經有24個運行中的碳市場和碳金融體系,另外還有8個碳金融體系正在計劃實施。這些區(qū)域的GDP占全球的54%。雖然是國家級碳金融市場,但是,都在做著成為國際碳金融市場的努力。
比如歐盟碳交易市場,在第二階段就迫不及待地把航空和航海業(yè)納入了其碳金融市場,規(guī)定只要是在歐盟有航空航海業(yè)務的公司,無論是屬于哪個國家的,都必須參與其碳金融市場,接受其配額和交易規(guī)則,并用歐元進行交易。歐盟碳市場400%的換手率,以及努力向世界擴張的交易范圍,大大促進了歐元國際化,提升了歐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碳金融,正在像美國的石油美元一樣,飛速托起歐元的國際化擴張。而最近通過的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給予了要與歐盟各國發(fā)生貿易關系的國家和企業(yè)兩個選擇,或者支付碳關稅,或者參與到歐盟碳金融體系中。再次體現(xiàn)了歐盟將其碳金融體系全球化擴張的努力。
同時,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17年的歷史,也向世界展示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降低減排成本,推進碳減排,刺激經濟增長方面的成功作用。歐盟在2012年曾經對歐盟碳交易市場運行7年的效果進行了評估,評估結果顯示,至2012年第二階段截止時,歐盟排放總量相較1980年減少19%,而經濟總量增幅達45%,單位GDP能耗降低近50%。2021年歐盟碳交易市場總成交額為6830億歐元,等值4.7萬億元人民幣,全部是用歐元作為結算貨幣,不僅促進了GDP增長,還促進了歐元國際化,提升了歐元在國際國幣中的地位。
為什么形成了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
碳交易市場,交易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二氧化碳的排放權投放到市場進行交易,并形成真金白銀的商品時,就為其金融運作和成為金融產品創(chuàng)造了條件。
可是,二氧化碳排放權怎么就成為商品了呢?我們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商品,都是那么具體,當我們付錢了,我們可以真實地拿到白花花的大米,真實擁有一堆蘋果或者橘子,或者,花更多的錢,買一棟別墅,真實地觸摸別墅的墻壁、樓梯、地板和吊燈,真實地觸摸花園里的花和土地,感受你花去的每一分錢貨幣的價值,金錢的味道是如此真實。但是,二氧化碳排放權,我們拿到的是一張連通著各種核證、可核查、可追索的有價證券,我們知道它是有價的,它的價格就真實地標注在各種交易所,可是,我們觸摸不到熟悉的實體,比如糧食,比如黃金。站在這張有價證券背后的,是二氧化碳排放權。我的很多朋友和我說,哦,二氧化碳,我們都是懂的,可是,二氧化碳排放權。怎么就變得和黃金白銀一樣,就可以真實地連通貨幣呢。
我決定認真地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的朋友林煌。她看了我發(fā)表的文章,聽說碳金融已經是金融的藍海,非常喜歡賺錢的她,好像聞到了金錢誘人的味道,立即跑來找我了解這個充滿金錢味道的新藍海。
我是教師,從事這個職業(yè)太久,讓我對給別人上課有著很大的激情,有點職業(yè)病的感覺。記得去西藏最高的城市那曲考察的時候,因為高原反應,我一直有點病懨懨的感覺,可是等我登上講臺演講,立即就精神抖擻。如今,林煌來請教我,我那好為人師的勁頭立即產生了。于是,面對因為想賺錢而充滿求知欲的林煌,我拉開了上課的架勢。
經濟學會告訴我們,所有商品都有兩個特性,稀缺性和有用性。有用性是很容易明白的,但稀缺性是什么呢?稀缺就是相對于人們的需求來說,這種物品是很缺乏的,是不足的。那么,碳排放權是怎么變得有用而又稀缺呢?
簡單地說,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具有保溫的作用,就像給地球蓋上的棉被和毛毯。太陽向地球輻射多種形式的輻射能??偰芰康?3%是紅外輻射,39%是可見光,8%是紫外光。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30%被反射,25%被大氣層吸收,其余的45%被陸地和海洋吸收,使地球變暖。被反射的太陽輻射的小部分直接返回太空,大部分被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氣體吸收。陸地和海洋吸收的部分能量也會輻射到大氣層,同樣也能被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能高效吸收紅外輻射,并向各個方向散射。從地球輻射的能量中,約81%被溫室氣體捕獲,再輻射回到接近地球的較低的大氣層,不會返回太空。地球、大氣層和太空之間持續(xù)輻射發(fā)生的動態(tài)的熱交換,建立起相對穩(wěn)定的熱平衡,使地球的平均溫度較好地維持穩(wěn)定。
所以,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可以嚴重影響地球上地表的溫度。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地表溫度就會太高,二氧化碳濃度過低,地表溫度就會太低。我們現(xiàn)在地球上的地表的平均溫度大約是15攝氏度,是最適合人類和各類生命的生存和生長,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或者過低地劇烈變動,都會導致這個最適合的地表溫度的變動,給人類和地球生命帶來危機。例如金星的二氧化碳濃度高達96.5%,因此,其星球的地表溫度就達到了464攝氏度,在那樣高的地表溫度下,任何生命都會毀滅,所以,金星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死寂的星球。
林煌點頭表示明白,我們需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以前也排放二氧化碳,為什么沒聽說有氣候危機呢?
是的,人類從開始學會運用火開始,就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也開始了人為向大氣中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歷史。但是,大自然中的森林、濕地、海洋具有吸納二氧化碳功能,在農業(yè)社會,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對于大自然吸納二氧化碳的容量,還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不會影響到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穩(wěn)定。直到工業(yè)革命,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大量二氧化碳排向大氣層,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劇升高,1760年工業(yè)革命剛開始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大約為280ppm,而到了2021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就達到了415ppm。急劇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導致了氣溫的升高,引起了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比如世界各國都出現(xiàn)幾百年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海平面持續(xù)上漲,旱災持續(xù)更長且更頻繁出現(xiàn)。熱浪沖擊頻繁加重導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別是心臟、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率增加;對氣候變化敏感的傳染性疾病如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范圍增加。極端氣候事件,如干旱、水災、暴風雨等,使死亡率、傷殘率及傳染病疾病率上升。
林煌說她也感受到了,去年夏天,就看到報道,武漢過長江不用乘渡輪了,可以淌水走過去。不止我們,因為氣候變化導致的干旱幾乎蔓延全球,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均遭遇了極端性的干旱影響,特別是非洲,饑餓干渴和因為異常氣候引起的疾病導致了大量兒童老人的死亡。氣候學家已經告訴我們,必須把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否則,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將可能走向崩潰,甚至可能會導致第六次地球生命大滅絕。而作為目前地球生命的霸主,人類也有可能因為二氧化碳濃度的持續(xù)增加和地球的持續(xù)升溫,而走向滅絕。
所有化石能源的排放,其能源能量的產生,都是其碳基元素燃燒后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相當于就是限制了化石能源的使用。但工業(yè)社會的動力,就是化石能源燃燒帶來的能源能量,一國的經濟發(fā)展,都與該國的能源使用品種、使用量有密切關系,也就是說,與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關。在這種背景下,很明顯,對于二氧化碳排放權的需求是極大的,但是,地球上可容納二氧化碳排放的量是非常有限的,任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都可能導致地球升溫,使本來就已經十分嚴重的氣候危機更加嚴峻。一邊是經濟發(fā)展,一邊是人類可持續(xù)生存,碳排放權的極度稀缺性和極度有用性,就這樣展示在人們面前。
林煌說,這個我是明白的,稀缺而有用的商品就必須付費,就不可以免費使用,否則,沒有人會有動力節(jié)約稀缺的資源。
二氧化碳排放權已經如此稀缺,人人都想多用,如果不需要付費,就會導致大家拼命多排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存就會變得岌岌可危。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就是要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付費機制,以遏制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這個付費機制的形成,最初是由聯(lián)合國建立的。
京都議定書
氣候危機對社會經濟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國普遍的關注和擔憂。加拿大于1988年在多倫多舉辦了世界氣候大會,呼吁到2005年,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到1988年的80%,并制定了一個旨在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國際公約框架。多倫多會議是世界各國聯(lián)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里程碑會議,推動了氣候變化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引起了大量關注。
1988年9月,氣候變化問題首次在聯(lián)合國大會討論。同年12月,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該委員會任務是協(xié)同各國對氣候變化的程度、時間、潛在環(huán)境與社會經濟影響等方面做出評估,并給出解決方案。1990年8月,IPCC全體會議在瑞典舉行,指出,如果世界各國不采取任何措施,下個世紀全球氣溫將平均每十年上升0.03攝氏度,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變化速度。同年12月,聯(lián)合國大會決定設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協(xié)調各國氣候談判。在1991年2月至1992年5月期間,政府間談判委員會舉行了五次會議,各國在氣候談判并各自讓步后,最終于1992年5月9日通過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wěn)定在防止氣候系統(tǒng)受到人為干擾的水平上。全球目前已經有197個國家參與該公約,在1995年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上,發(fā)達國家承諾在200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上。但這個公約的規(guī)定比較抽象和寬泛,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減排義務和詳細的履約機制,缺乏執(zhí)行力和強制力,只是呼吁和號召大家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沒有形成為二氧化碳定價的機制,各個國家、各個工廠企業(yè)還是在不需要付費的情況下自由地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并沒有很好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全球因為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導致的氣候危機,如颶風、干旱、災害等卻日益嚴重,急需有更加嚴格的機制在全球范圍管控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這種情況下,經過全球近200個國家的談判協(xié)商,1997年2月,在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毒┒甲h定書》與《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最大的區(qū)別是:《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鼓勵全球各國減排,而《京都議定書》則是強制要求發(fā)達國家減排,具有法律強制性的約束力。但是,在談判中,因為美國意見和歐盟、中國等其他國家都不一致,所以,美國退出了氣候協(xié)議。但是,其他國家堅守了下來,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未來,全球149個國家簽署了《京都議定書》,開始建立碳排放權總量控制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穩(wěn)定全球氣候共同戰(zhàn)斗!
《京都議定書》下的碳交易市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規(guī)定工業(yè)化國家要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險。《京都議定書》強制性地給予了2008至2012年第一個承諾期全球碳排放總量,要求全球各國碳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減少5.2%??紤]到各國國家的歷史碳排放量和經濟發(fā)展狀況,具體到每一個國家的減排任務是: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新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wěn)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碳排放量比1990年分別增加10%、8%和1%。為了保障減排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京都議定書》還建立了詳細的履約機制,包括基本規(guī)則、激勵措施和懲罰機制。
為了實現(xiàn)碳定價,減少碳減排成本,《京都議定書》下建立了三大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從而形成了碳市場。
首先是國際排放貿易機制,就是允許發(fā)達國家之間碳配額交易,如果有哪個國家,分配的碳配額用不完,有剩余,可以在這個碳交易市場賣出去,賣給配額不夠的發(fā)達國家,在這個機制下交易的碳金融產品,叫AAU,即一單位被分配的碳排放權配額,每一單位AAU代表的是一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時每噸AAU賣到了15歐元。
第二類碳交易機制叫做聯(lián)合履約機制,規(guī)定發(fā)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項目產生的碳減排量的交易,這一交易機制下的碳金融產品叫EUR,即項目減排產生的單位減排量,每一個EUR,代表項目產生的一噸二氧化碳減排量。當時EUR的價格在10歐元上下波動。
第三類碳交易機制叫做清潔發(fā)展機制,規(guī)定發(fā)達國家可以購買發(fā)展中國家減排項目產生的減排量,作為他們完成減排任務的指標。這一機制下的碳金融產品叫CER,就是經過核證的項目減排量,也是以噸為單位。
我對林煌說,這是咱們國家的企業(yè)和金融機構最熟悉的碳交易產品,因為我國也是發(fā)展中國家,當時,有很多我國的減排項目產生的碳減排量,即CER,被賣到了歐洲各國。當時我在世界銀行工作,也參加了碳交易工作,在中國尋找可以產生碳減排量的項目。比如,在我的老家,有很多的小水電,水電項目可以替代化石能源,又不產生碳排放,肯定具有減排效果。但是,一個小水電項目又太小,碳減排量認證、核證和交易還是有相當?shù)某杀镜?,項目太小沒法做,我們就把很多的小水電項目打捆成一個大項目,進行核證,并將核證后的減排量賣到歐洲。對于歐洲的企業(yè)來說,由于我國小水電項目減排成本較低,購買我國小水電項目形成的核證減排量CER,來幫助他們完成減排任務,可以減少他們的減排成本。而對于我國小水電項目來說,出售核證的碳減排量,可以增加項目收入。
林煌聽到這,眼睛就亮了,她說,她已經聞到了金錢的味道。
碳貨幣
碳交易機制下形成的交易產品,例如AAU,EUR,CER等,叫做碳信用,又稱碳權,指在經過聯(lián)合國或聯(lián)合國認可的減排組織認證的條件下,國家或企業(yè)減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
碳信用是非常有用的,各類控排企業(yè),超出碳配額的碳排放量,如果沒有購買碳信用做抵消,就是違法排放,就和在市場上不付錢就偷別人的商品是一樣的,是要接受嚴厲的懲罰的,會被要求賠付高于市場碳價格數(shù)倍的資金。碳信用也是非常稀缺的,因為各國經濟都在增長,如果不采取減排措施,各國碳排放量本來是會不斷增加的,現(xiàn)在,有了碳排放限額,各國都面臨著超出碳排放限額的風險,都很需要碳排放權。碳信用是有價的。就好像蘋果有各種品種,例如紅富士、黃元帥等,每一類品種有不同的價格,碳信用,也有不同的品種,例如AAU,EUR,CER等,每種品種也有不同的價格,而且價格隨市場供給與需求情況的變動而變動。所以,碳信用顯然已經是一種熱門商品了。
作為交易憑據(jù)的碳信用,是一種有價證券。碳信用具有貨幣的特征。由于不同企業(yè)減排能力和減排成本的差異,碳排放權交易允許企業(yè)通過購買碳信用來履行減排義務,而超額減排的企業(yè)也可以通過出售碳信用來獲得收入。因此,不同企業(yè)間的減排成本差異就可以用碳信用的交易價值來衡量,碳信用也因此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潛力。當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被普遍接受,并出現(xiàn)了一個通行的、可衡量各種貨幣地位和幣值的碳信用計價標準與相應信用和流通體制之后,碳信用就具有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條件,進而可發(fā)揮其作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價值儲藏和計價單位的功能。
林煌連連點頭,她是做投資的,從金融的角度闡釋碳貨幣,她就很容易理解了。碳信用還與貨幣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例如,貨幣可以按照不同匯率相互兌換,不同品種的碳信用之間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確定相應的含碳比價(碳匯率)相互兌換。而且,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也認為,碳信用與貨幣性質相似,它的價值在于可以用于履行某種義務,而且,它的價值也可以參照市場價格來確定,所以,應該對碳信用與貨幣在會計上進行同樣的處理。這種觀點也得到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認同。
貨幣的基礎是信用。支撐碳信用的機制,包括聯(lián)合國信用、國家信用、獨立第三方核證信用和交易雙方信用等。通過連接不同排放權交易體系、對減排項目進行審批等方式,聯(lián)合國信用和國家信用為碳排放權交易構建了一個具有強制約束性的市場框架;通過核證機制,獨立第三方核證機構用自身信用對碳信用進行了背書,從而保障其質量的可靠性。碳排放權交易能夠達成的基礎就是信用,買方相信其在交易中獲得的碳信用是真實可靠的,賣方相信買方能夠如約付款。
我望了望林煌越來越亮的眼神,笑著說,碳信用的貨幣屬性和金融屬性,導致各種投融資主體都紛紛參與其中,企業(yè),個人,基金,投資銀行、商業(yè)銀行。在京都議定書下碳交易市場最鼎盛時期,投資市場真是言必稱碳貨幣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那種全球碳市場交易的繁盛,碳信用簡直就是國際貨幣了。當時,人們都認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會在碳本位上重建,二氧化碳排放權會成為繼黃金、白銀、美元之后的另一種國際貨幣基礎,碳貨幣將發(fā)展為一種新的超主權貨幣。
為什么要進行碳交易
林煌問,為什么一定要交易呢,如果只是為了控制排放,直接要求每個企業(yè)按照規(guī)定的減排任務減排就可以呀?
我說,這是一個好問題。規(guī)定全球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是為了防止全球氣溫持續(xù)升高。但經濟增長需要燃燒更多的能源,減少碳排放,意味著每個與碳排放相關的行業(yè)都要付出減排成本。能源幾乎是工業(y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動力源,減碳目標的設定,影響的行業(yè)十分寬泛,幾乎包含社會經濟所有行業(yè),例如電力、交通、建筑、鋼鐵、水泥、石化、家電等,而這些行業(yè)影響,又通過價格變動,傳導給消費者,使全球消費者也卷入其間。全球各國都在為減少碳排放付出成本。一邊是人類可持續(xù)生存的危機,一邊是現(xiàn)在社會經濟因為減排產生的巨大成本壓力。在這種兩難決策中,碳交易,因為可以降低減排成本,促進低碳零碳產業(yè)發(fā)展,塑造不依托于碳排放的綠色經濟體系,而被設計推出。
林煌很費力地思考,弱弱地說,那就是說,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可以降低減碳成本,而且,還可以促進減碳行業(yè)的市場化。我說,是呀,舉個例子,假設,A企業(yè)減一噸碳的成本是100元,B企業(yè)減一噸碳的成本是40元,那么,如果A企業(yè)和B企業(yè)各減一噸碳,整個地球因此減少了兩噸碳的排出,減排成本一共是140元,每噸減排成本是70元。但如果A企業(yè)和B企業(yè)進行碳排放權交易,交易價格是60元。作為A企業(yè)來說,他本來是要用100元成本來減一噸碳,但如果從市場用60元每噸購買碳信用,來抵消他的減排任務,他就相當于用60元減了一噸碳,他因為這個碳交易獲利了,每噸少付了40元成本。作為B企業(yè),他每減一噸碳只需要40元的成本,因此,他如果超額減碳,并把超額減少的碳排放權以60元每噸的價格賣出去,每噸可以賺20元。對于B企業(yè)來說,他減排越多,就賺得越多,而且,規(guī)模減排,往往還會導致單位成本下降,比如,從每噸40元降到每噸20元。那么,B企業(yè)就可以從碳交易市場獲得的盈利就更多了。
林煌表情看著有點困惑,于是,我又進一步舉例。例如,一家公交公司,以前都是用柴油車或者汽油車,但在碳排放限額下,為了減少碳排放量,這家公交公司開始購買新能源汽車,例如氫能汽車。這家公司的碳排放量降下來了,不但可以滿足自己的碳排放限額,還有減排剩余。這家公司將這些超額的碳減排量在碳市場賣出去,就可以賺錢。賺錢贏利的激勵,促使這家公交公司購買更多的新能源新車來替換原有的柴油車,好在碳交易市場賺更多的錢,直至這家公交公司所有的柴油車都被更換為了新能源汽車。這時,這家公交公司就完成了傳統(tǒng)交通向綠色交通的轉型,在碳市場交易所得的錢,就成為轉型的推動力。而且,因為有碳市場交易,這家公交公司的綠色轉型,不但沒有增加成本,反而成為盈利的來源之一。
碳金融的全球博弈
氣候變化是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挑戰(zhàn),所以,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各國都必須體現(xiàn)其積極的態(tài)度。因為,一是第六次地球生命大滅絕的后果,所有國家所有人都擔心驚憂害怕和緊張,二是各國都不敢也不愿背負“歷史罪人”的罵名,因為氣候危機成為全球民眾的共同挑戰(zhàn),對其態(tài)度已經不僅僅是政治問題,還成為道德問題,拖后腿者將遭受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為了有效遏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也為了避免背負“歷史罪人”的罵名,各國都在氣候談判中努力表現(xiàn)自己的付出和誠意。
但是,二氧化碳排放權,因為涉及到化石能源的使用,對二氧化碳排放權的限額,實際是對化石能源使用量的限額。而在新能源沒有完全支撐能源體系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排放權限額量,就會影響到一個國家各個產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每一次氣候談判,都是全球各國的博弈,談判桌上,各國代表都爭鋒相對,縱橫交錯,希望給自己國家爭取更多的碳排放權。
按照氣候學家所警戒的2攝氏度為全球溫度上升的閾值,大氣層可以容納二氧化碳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是有一個限額總量的。在碳排放總量無法增加的情況下,允許一個國家多排放了二氧化碳,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要因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就好像,如果全球糧食總量已經固定,如果給一個國家多分了,其他國家可能就要挨餓。因此,以碳排放權為核心的全球博弈,實際上已經轉化為各國發(fā)展空間的爭奪,各國代表在氣候談判中,都希望最大限度地為本國爭取發(fā)展所需的碳排放權和發(fā)展空間。
因為發(fā)達國家更早進入工業(yè)社會,他們使用化石能源的歷史時期也比發(fā)達國家長,因此,歷史排放量多于發(fā)展中國家,因此,氣候談判中,提出了共同但有區(qū)別的原則。但是,美國總是不想遵守這一原則,而太平洋島嶼國家們,因為受氣候危機影響更加嚴重,比較急迫。全球各國在氣候談判中的想法不一致,每場談判都十分艱辛,甚至出現(xiàn)了代表們脫下皮鞋敲擊桌子的情形。而太平洋島嶼國家,很多民眾自發(fā)地前往談判地點,打出各種標語,唱歌流淚,希望氣候談判可以加速推進二氧化碳減排,拯救他們的國家。他們情緒非常激憤,因為,這些太平洋島國自己并沒有工業(yè),也沒有排放超額的二氧化碳,但因為二氧化碳一旦排放就會均勻擴散到大氣層,讓全球所有國家都受到影響。而太平洋島嶼國家,因為地理特殊性,海平面較低,受到的危害就特別深刻。
這些氣候談判中的全球博弈,必然影響到碳交易市場,而且,碳交易市場的交易量越來越大,涉及的行業(yè)越來越多,對世界各國經濟競爭的影響就越來越大?!毒┒甲h定書》正式生效之后,全球碳交易市場急劇擴張,碳交易量從2006年的16億噸躍升到2009年的87億噸,交易額達到144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容量達到1500億美元。按照當時的發(fā)展趨勢,碳交易市場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而世界各國在碳交易市場中的作用和角色,也將深刻影響該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例如碳交易結算貨幣之爭。
碳交易結算貨幣是指在全球碳排放權交易中,由于其幣值的穩(wěn)定性、流動性和安全性較好地被交易者廣泛地接受和使用的貨幣,具體用于碳排放權的計價、支付等。成為結算貨幣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起點,在一國貨幣國際化的進程中,貨幣發(fā)行國將會得到巨大的收益和更高的國際地位。正是由于巨大的利益空間,很多國家都在為本國貨幣能成為碳交易結算貨幣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歐元、美元、英鎊等貨幣都在期間爭逐,目前是歐元在碳交易結算貨幣之爭中暫時領先,但是,美元和人民幣,都在競爭角逐之中。
承載國際大宗商品的計價和結算功能,往往是一國貨幣崛起的起點。從19世紀的“煤炭-英鎊”體系,到20世紀的“石油-美元”體系,這些主權貨幣通過能源貿易成為國際貨幣,而其發(fā)行國,英國和美國,也因為貨幣國際化崛起帶動經濟全球化擴張,成為當時世界經濟的霸主。隨著碳信用貨幣化程度和流動性的提升,其已有望成為繼石油之后的新價值符號。而碳信用貨幣,就將成為新的國際貨幣。因此,世界各國都紛紛努力推進,將本國貨幣與碳交易掛鉤,從而通過爭奪碳市場的貨幣主導權來提升本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巴黎協(xié)定
2015年12月12日,《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巴黎協(xié)定》。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后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xié)議,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了安排。
2018年4月30日,《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框架下的新一輪氣候談判在德國波恩開幕。締約方代表就進一步制定實施氣候變化《巴黎協(xié)定》的相關準則展開談判。制定了“只進不退”的棘齒鎖定(Ratchet)機制。各國提出的行動目標建立在不斷進步的基礎上,建立從2023年開始每5年對各國行動的效果進行定期評估的約束機制。協(xié)定指出,世界各國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yè)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努力。并指出,只有全球盡快實現(xiàn)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本世紀下半葉實現(xiàn)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才能降低氣候變化給地球帶來的生態(tài)風險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生存危機?!栋屠鑵f(xié)定》將世界所有國家都納入了呵護地球生態(tài)確保人類發(fā)展的命運共同體當中。
2021年,第二十六屆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通過了巴黎協(xié)定6.4機制,即全球碳市場機制,通往全球更大碳市場的大門也因此徐徐打開。在這個機制下將形成全球統(tǒng)一的碳定價體系,相關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需求會暴增,將會成為投資界新藍海。
我?guī)缀跏且粴夂浅傻卣f下來,激情讓我一點也沒關注林煌的表情,但是,我清晰地聽到林煌咽了咽口水,貪婪的財迷,看見了發(fā)財?shù)臋C遇呀。
我國碳金融的崛起
氣候危機和全球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和體系的確立,世界各國都在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思考未來經濟增長點和經濟增長模式。從經濟發(fā)展歷史來看,每一次危機的突破,都是以新技術為引導、新經濟增長模式為基礎。低碳經濟逐漸將成為未來經濟發(fā)展的主流。
低碳經濟時代使地球村的概念更加深入,因為碳排放空間是公共的,任何一個國家不受到游戲規(guī)則的制約,全球碳減排的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因為碳金融是一項全新的工程,我國與歐美等國有著相同的機會,所以,很有可能實現(xiàn)彎道超車,成為引領全球新經濟的最強盛之國。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低碳產業(y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生產國、應用國、和出口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雄厚的資金實力、高效的制造能力,以及政府對低碳減排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形成了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巨大推動力。我國的碳金融體系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了。
我國從2011年10月就開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七省市成為了試點地區(qū)。2013年,深圳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成為國內首個試點碳市場。其后,其他試點區(qū)碳市場也相繼啟動。電力、石化、鋼鐵等都納入了管控對象。各地碳價起伏較大,例如,北京碳價最高的時候超過了120元/噸,而重慶在2017年碳價平均不到5元/噸。但總的來說,各試點區(qū)碳價與國際碳價相比,價格還是很低的。例如2018年,瑞典碳價達到了139美元/噸,但是,我國同期碳價最高沒有超過9美元/噸。
為了促進我國碳金融發(fā)展,2021年7月26日,我國正式啟動了全國碳交易市場,納入發(fā)電行業(yè)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近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全球配額規(guī)模最大的碳市場。
站在風口的新賣碳翁
碳金融,有著極其廣泛的微觀基礎。區(qū)域性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啟動后,在繁忙的碳金融市場,各種賣碳翁忙碌地在四處奔走,好像被送到風口的幸運豬,不斷盤算著自己滿兜的碳貨幣。我的一個賣碳翁朋友,據(jù)說是碳金融市場的成功人士,賣碳收益太多,以至于不斷接到電話,熱情問其是否有女朋友是否單身,困擾到要換手機號碼了。那天,我去北京綠色交易所開會,看著世界各國碳資產的發(fā)展和擴張。出了門,對面就是一家金碧輝煌的金店。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真是充滿了金錢的味道呀。
當然,賣碳翁中的佼佼者,必須要提的是特斯拉。這個成功的世界級賣碳翁,終究是靠著賣碳,撐過了新能源汽車最艱難的市場時期,甚至大賺了一筆。因為賣碳收入太豐厚,以至于它輕易地擊敗了傳統(tǒng)汽車,成為汽車行業(yè)新霸主。從2012到2021的10個財年里,賣碳收入總共給特斯拉貢獻了53.4億美元的營業(yè)收入。2020年,特斯拉賣碳收入是15.8億美元,而其當年凈收益是7.21億美元。也就是說,賣碳收入,讓特斯拉由虧損大戶轉化為盈利大戶??恐冀鹑诘闹С?,馬斯克這個資本運作大鱷,終于在世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之戰(zhàn)中,站穩(wěn)了腳跟,并高歌猛進。
在去年4月份剛剛公布的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特斯拉的碳積分銷售繼續(xù)擴張,為當季營收貢獻了6.79億美元。按照40%左右的歷史增長率,2022財年特斯拉的碳積分銷售收入可能高達21億美元,2023財年則將高達29億美元。
碳積分交易堪稱一場新財富運動。為鼓勵低碳汽車的發(fā)展,各國政府都對汽車制造商實施了排放限制。車企如果超額完成政府制定的任務將獲得碳積分,并且能夠出售給未達標的車企。各種新能源汽車公司,例如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他們依靠“賣碳”大賺特賺,稱為了新型賣炭翁。而傳統(tǒng)的老牌車企,因為生產的是傳統(tǒng)汽車,碳排放較高,這時候反倒成為了“差生”,被迫灰頭土臉地花費上億元向新能源汽車“后輩”購買積分。
億萬富翁寧有種乎?碳金融市場的成王敗寇波瀾洶涌雄宏輝煌,吸引了大量資本運作大亨。萬科的王石先生,本來感覺他已經歸隱南山,從一頭資本界的猛獸回歸到柔情的丈夫和父親。我們在媒體報道里,看到了他在烹調笨笨的紅燒肉,還有可愛的小女兒。但是,碳金融市場的恢弘壯觀,終究是讓王石先生按捺不住,重新出山了。今年,王石發(fā)起了碳中和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并在香港首次公開募集股份。王石先生這是要和馬斯克在碳金融市場開戰(zhàn)嗎?
金融是有發(fā)揮中介的功能的,一批新型賣碳中介在這個風口中走向市場。例如,我的一位賣碳中介朋友夏總告訴我,現(xiàn)在賣碳市場實在太好了。很多想要實現(xiàn)碳中和的國內外企業(yè),具有很強的購買需求。她已經成立了一個碳資產管理公司,并告訴我,現(xiàn)在成立碳資產管理公司運作,手續(xù)越來越簡單便捷,比如,到綠色交易所開戶,線上申請辦理,線下提供機構營業(yè)執(zhí)照等證明材料,2到3個工作日就辦好了。
她最近正在幫助很多建筑和工業(yè)園區(qū)或者社區(qū)做碳中和規(guī)劃和認證。首先為該建筑做碳盤查,通過盤查排放源核算年度碳排放量,并請權威機構進行核查與認證;此后將與碳減排項目合作,進而實現(xiàn)該工業(yè)園區(qū)、社區(qū)或者建筑的碳排放抵消。因為我是碳中和專家,她問我,可以怎么深化業(yè)務,我和她說,你這只是做了碳中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要從工業(yè)園區(qū)、社區(qū)或者建筑物本身出發(fā),分析其減排潛力,幫助其提高能效,找到切實可行的減排手段,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碳中和。她連連點頭。
我問她實現(xiàn)碳排放抵消的碳信用或者碳匯來源,她說,她正在尋找合適的CCER(核證自愿碳減排)項目?!巴ㄟ^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全國范圍內已備案的CCER項目,如林業(yè)碳匯、沼氣碳匯、風光碳匯等,多數(shù)位于欠發(fā)達地區(qū)。”她說,她將幫助客戶購買這些地區(qū)的優(yōu)質CCER項目,既豐富了碳市場交易,也能帶動欠發(fā)達地區(qū)經濟發(fā)展。
我覺得她的思路很好,CCER市場重啟后,碳匯項目開發(fā)的十種行業(yè),包括林業(yè)(森林、竹林)、草原、耕地、海洋、凍土、巖溶、風力、光伏、沼氣、生物質、廢物處置(垃圾焚燒供熱或發(fā)電)等,都將會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我說,現(xiàn)在自愿碳交易市場越來越熱了,CCER給很多減排項目增加了很好的收益。比如,北京公交集團于2016年被納入碳市場管理,通過低碳排放的電動車、天然氣車替代高碳排放的柴油車,與2016年相比,這個公司2020年柴油消耗量下降近60%,碳排放強度下降了11%以上。所以,2018年起,這個公司碳排放配額開始富余。2020年富余3.9萬噸碳排放配額,獲得賣碳收益270余萬元。夏總連連點頭。
我想了想,說,不過,好像你沒有考慮到很多國際標準下的碳匯交易也進入了我國,也是可以作為碳排放抵消的。她就很詫異,國際標準下的碳交易也可以在國內做嗎?我說當然了,國際的黃金標準、核證碳標準等,在我國都已經核證成交了很多項目,例如,位于新疆自治區(qū)哈密市東南部的雁墩地區(qū)風力發(fā)電項目,就獲得了黃金標準認證。這個項目安裝并運行了100臺風力渦輪機,單臺容量為2000千瓦,總裝機容量為200 兆瓦。項目正常運轉后,每年可向西北電網提供并網電力430032兆瓦/時。這個項目的零排放風電將有效替代西北電網化石燃料發(fā)電廠產生的部分電力,避免發(fā)電過程中與替代電力相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實現(xiàn)溫室氣體減排。按照黃金標準核算,這個項目每年可減少33.51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黃金標準計入減排期為5年,獲得了賣碳收入5739.45萬元。
夏總驚訝又驚喜地聽著,我笑著看看她,說,再給你說個例子吧。2021年,鄭州市地熱供熱系統(tǒng)引入了基于地熱能的空間供熱系統(tǒng),實現(xiàn)鄭州市一系列新建住宅建筑的冬季供熱,取代了傳統(tǒng)的燃煤鍋爐供熱,這個項目可為8813000平方米的新建住宅樓提供地熱,總供熱負荷為440.65兆瓦,減排信用額將使用地熱能而不是燃燒化石燃料進行空間供暖。該項目獲得了黃金標準認證,減排計入期為5年,經認證的二氧化碳減排量為243.53萬噸,賣碳收入達到人民幣8342.12萬元。夏總微微張了張嘴,我笑笑說,這還只是這個項目的一部分賣碳收入。想想看,一般一個地熱供熱項目的設備可以運轉20年,也就是說,五年計入期滿后,這個項目如果運轉正常,還可以繼續(xù)申請認證下一個五年計入期,一共可以申請認證四期,可以獲得3.3億多的賣碳收入。
夏總開心地聽著,說,碳市場真是新藍海呀。我又給她說了一些國際國內碳市場的情況,她說,藍教授,你真是碳市場專家。我笑著打趣說,茍富貴,勿相忘。我們都哈哈大笑。
個人碳賬戶
各種自愿減排市場的碳金融產品,也給與了個人購買和參與的權力。我也買了很多。借助各種碳交易平臺,我已經可以熟練地核算我的碳足跡了。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在默默地算我今天的碳足跡,用了三個塑料袋,產生了0.03千克二氧化碳,用電兩度,產生了1.05千克二氧化碳。吃了兩個雞蛋,產生0.05千克二氧化碳……當然,作為一位女士,最具挑戰(zhàn)的碳減排是買衣服。一件衣服竟然可以產生10千克的二氧化碳,需要一棵樹用8天的光合作用產生的森林碳匯才能中和掉。我在默默地算,中和掉我的碳足跡之后,我的碳賬戶里還有多少碳貨幣。如果經濟困難的時候,我也是可以把這些碳貨幣變現(xiàn)的。為了節(jié)約我的碳貨幣,我今年沒有添置一件新衣服。
因為我對我的個人碳賬戶積極的經營,我的個人碳賬戶已經比較可觀了。當我登入我的碳賬戶,查看我的碳貨幣的時候,我眼里閃爍著,和葛朗臺看見金幣時一樣的光芒。我懷著欣喜和殷勤的心情,查看著我慢慢豐盈的碳賬戶。
有一次,一位朋友問我是不是有錢人,我趕快抱出我的首飾盒。作為畬族人,我很喜歡購買各種金首飾,滿滿一盒子呀,金項圈,金鐲子,金耳環(huán),我覺得我有這么多金首飾,太是有錢人了。結果,我的朋友很不屑一顧,默默拿出LV包包,據(jù)說價值可以秒殺我的金首飾。我正有點垂頭喪氣,我的另一位朋友笑著說,藍教授,給她展示你的碳賬戶,秒殺之。我哈哈大笑。
個人碳賬戶,讓減碳不再只是政府和企業(yè)的事情,開始進入全民時代。各種消費端碳賬戶的開設,幫助居民實現(xiàn)個人行為的碳中和。例如,我在小區(qū)的菜鳥驛站取完快遞后,把包裝快遞的紙箱放在了驛站,以實現(xiàn)紙箱的循環(huán)使用。我的這一行動,可以實現(xiàn)減碳37克,減排的碳就可以進入我的個人碳賬戶。
個人碳賬戶,一部分可以來自于購買自愿碳減排市場碳匯,或者是加入個人自身碳減排行為的碳普惠市場,比如乘坐公交和地鐵,私家車停駛,電動車,ETC,還有騎行,拼車等;還有廢棄物的管理,如垃圾分類,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如吸管,餐具,重復利用,使用再生產品,購買綠色產品,減少食物浪費,就地堆肥這些都具有非常大的減排量。
通過購買自愿減排市場的碳匯,來實現(xiàn)個人行為的碳中和,已經越來越普及。比如,我經常坐廈門航空的飛機,因為它聯(lián)合興業(yè)銀行推出了碳中和機票。旅客作為飛行的參與者,可自愿選擇購買“碳中和機票”,抵消與飛行有關的碳排放,減少自身行程對環(huán)境的影響。實現(xiàn)碳中和是通過購買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藍碳基金”的海洋碳匯,以此來抵消旅客旅程的碳排放,并進行碳中和機票認證。
(責任編輯:馬倩)
藍 虹 畬族,中國人民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可持續(xù)金融行動機構高級學術顧問,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綠色金融專家,被評為“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出版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