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史料是學習歷史知識和研究歷史問題的基礎性載體,是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初中和高中歷史教材、課程標準、學情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對史料的運用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解決這些問題,本文結合課例及自身體會與同人分享。
一、關注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和學情差異
初中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參考標尺,中學生學習現(xiàn)狀是歷史教學設計關注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初中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背景下,對比初中和高中課程標準和學情差異,對于在中學歷史課堂銜接教學中有策略地選取和運用史料具有重要意義。下面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為例,對比初中和高中課程標準差異。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知道“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主要戰(zhàn)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認識列強侵華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從課程標準要求看,初中學段的課標要求較為簡單、具體,而高中的學習層級要求較高,不僅要求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基本史實,還要求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認識中華民族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機做出的貢獻和存在的相關問題。就學情而言,大多數(shù)初中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雖然有限,但對歷史學科仍然保持濃厚的興趣。初中學生可運用簡單的歷史分析方法,對簡單的歷史問題進行淺層次推理分析,得出歷史結論。在學習方式上,多數(shù)初中學生喜歡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高中歷史學習難度較大,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較高,同時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多數(shù)學生更加傾向于選擇教師引導、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
二、中學“甲午中日戰(zhàn)爭”課例中史料運用分析
初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先后運用相關史料,顯示出其具有較強的解讀史料的能力。新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于“甲午中日戰(zhàn)爭”知識點要求學生知道、了解較為基礎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主要戰(zhàn)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等基本史實,認識《馬關條約》與當時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即可。課例中初中教師關于本節(jié)課運用了10則史料,初中學生思維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對于史料的解讀、分析能力較弱,所以10則史料在數(shù)量上顯得過多,而且文言文史料對于大多數(shù)初中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本節(jié)高中“甲午中日戰(zhàn)爭”教學,高中教師共運用了16則史料,史料翔實,符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特征。但是在整節(jié)課的史料運用中,書本基礎知識展現(xiàn)的痕跡較少,16則史料中古漢語史料8則,字數(shù)最多的史料達到305字,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難度和容量都比較大,忽視了初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難易銜接問題。
三、中學歷史教學史料銜接策略
(一)以學生為中心,精準把握課程標準
在中學歷史教學史料銜接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在精準把握新版課程標準的基礎之上,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中學歷史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在史料運用方面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歷史學習現(xiàn)狀及需求,根據(jù)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選擇既符合學情又能達成教學目標的史料。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選取和運用史料時,教師不僅要重視研究課標,還要研究初高中學段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水平,了解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例如,初中“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在一節(jié)40分鐘的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運用了10則史料,為了說明李鴻章創(chuàng)建北洋水師的緊迫性時還運用了文言文史料。筆者在本次對比銜接教學中發(fā)現(xiàn),初中學生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關于這次戰(zhàn)爭的基本線索和時代特征的背景知識了解得較少,且高中教材中鮮有涉及,這增加了高一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難度。因此,教師在高一歷史教學中可加入有關“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宏觀背景史料,并介紹該階段的時代特征,減輕學生對于該時期侵略戰(zhàn)爭宏觀背景的理解難度。
(二)以學情為標尺,提高史料銜接效度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基本歷史史實,高中歷史則重視對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并揭示其中的歷史規(guī)律。因高中歷史對學生要求提高,高中歷史學習史料多而難,所以在高一階段教師在選取和運用史料時要更加關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銜接問題,以期提高史料銜接的效度。
中學歷史教材難度、學生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初中學生處在認知朦朧階段,對歷史故事及歷史名人有著強烈的探究欲,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選取和運用史料時應以簡單易懂、注重史料的趣味性為原則。如在講解《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時,教師可選用帶有趣味性的漫畫展示“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列強如何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或選用圖片史料、影視短片史料,以初中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直觀地還原歷史。把握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是初中歷史學習順暢過渡到高中的關鍵,特別是面對高一的學生,“循序漸進”是史料運用的重要原則。在篩選史料時,高中教師要精選與課標、教學目標高度契合的史料,史料難度以多數(shù)學生能夠理解為原則,在精而不在多,切勿堆砌史料,有效提升中學歷史教學史料銜接效度,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總之,只有關注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銜接效度,在重視課標的基礎上選擇符合不同學段學生實際情況的史料,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對史料的辨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讓核心素養(yǎng)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