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 李妙然
新課標對中年級的詞語教學提出了“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的要求。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中也明確提出“詞語教學”的語文要素,建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并在課文教學中滲透詞語學習方法,在“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中梳理、總結理解詞義的方法,在“詞句段運用”中實踐運用。
那么,如何使詞語積累、理解、內(nèi)容感悟與遷移運用有機融合,提高中年級詞語教學的實效,提升學生詞語學習的成效,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呢?筆者認為,教師聯(lián)系語境對提升中年級詞語教學實效有著很大的幫助。
所謂“語境”,即語言環(huán)境。目前,語境的分類大多傾向于三大類: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中年級詞語教學離不開語境,教師在教學時,如果只是讓學生“望詞生義”或斷章取義,往往會影響學生對詞語乃至篇章的深入理解,更無從談及對其的運用。
教師在進行詞語教學時,引領學生走入語境、融入語境、創(chuàng)設語境,可以提升中年級詞語教學的實效,為中年級詞語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接下來,筆者將結合統(tǒng)編版語文中年級的相關例文和實際教學情況,具體談一談關于通過聯(lián)系語境,提高中年級詞語教學實效的三點策略。
漢語言博大精深,使作為基石的詞語承載了諸多的文化與意義。在低年級的詞語教學中,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理解詞義的方法,如借助字典或詞典、借助讀物中的圖畫、結合生活實際等。
但縱觀學情,相當一部分學生只能機械地運用這些方法去初識陌生的詞語,了解其基本含義,卻無法準確地把握其在具體文字環(huán)境中的含義,更不能深入地體會該詞運用之精妙。
究其根本原因:學生從了解詞語的方法到運用此方法去理解詞語時,由于缺少語境的勾連,沒有走入特定的語境中,不能身臨其境般地對該詞語進行感悟,自然無法深刻地體會詞語所要傳遞的情感與意義,更不能靈活自如地在具體的語境中運用。
因而,教師在詞語教學中,需要聯(lián)系具體的語境,鼓勵學生走入語境。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運用理解詞義的方法,便能準確、深刻地體會詞語所要表達的意義、所需傳遞的思想感情,進而感悟到作者遣詞之精妙。
例如,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在讀到第3自然段中“海底的巖石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一句時,學生很容易就能通過查字典明白“各種各樣”是“具有各不相同的種類或具有多種多樣的特征”。如果就此止步,這樣的詞語教學將是單調(diào)的、低效的,學生無法體會到詞語本身的魅力,更無法感受到作者用詞的精妙。因而,筆者在教學“各種各樣”一詞時,增設了讓學生圍繞該詞讀整句話的環(huán)節(jié),以期引導學生“走進”西沙群島的海洋中,在有關描寫海中奇妙情景的語境中,深入體會“各種各樣”一詞的含義。
學生在讀“海底的巖石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這句時,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用了兩個包含“有的”的分句,從形態(tài)這一角度來表現(xiàn)珊瑚的多樣。這時,教師再配以海底各種珊瑚的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此時我們就身處西沙群島的海底,還可能會看到什么樣的珊瑚”。學生便能發(fā)揮想象力,暢所欲言。
由此,學生聯(lián)系了“各種各樣”一詞的上下文及真實的圖片,真正地走入語境,去賞析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才能有置身于海洋般的感覺,才能感受到西沙群島海里的珊瑚的確是“各種各樣”的。而珊瑚這樣多、這樣美,也恰恰表明西沙群島是富饒的。此時,學生對“各種各樣”一詞也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體會到“各種各樣”一詞的奧妙。
同理,在教學第4自然段時,教師也可運用此方法引導學生感知西沙群島的魚的各種各樣,從而進一步體會到西沙群島的物產(chǎn)豐富。
再如,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一文時,第3自然段有這樣一句:“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睂τ凇案`竊私語”一詞,字典中的解釋是“暗地里小聲說話”。學生如果僅依靠字典理解這個詞,只能對該詞有一定的初步印象,但無法感受到該詞所用之精妙。
因而,筆者引導學生回歸該詞所在的片段中去進一步體會:這段的開頭是一個設問句,明確告訴我們海底是有聲音的。接著,我們讀到的“你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一句,則告知我們海底雖然有聲音,但是聲音很小,因為需要用到“水中聽音器”。如果理解到此,也只是明確了“竊竊私語”應是極小的聲音。
此時,筆者鼓勵學生接著往下讀,走進海底。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海底的聲音不僅小,音色還不同——“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還有的好像在打鼾”;同時,海底生物發(fā)出聲音的情境也不同,有的是“吃東西的時候”發(fā)出的聲音,有的是“行進的時候”發(fā)出的聲音,有的是“遇到危險”時發(fā)出的聲音。
由此,學生真正走入了語境中,便恍然大悟:“竊竊私語”一詞形象地寫出了海底生物在不同情形下,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是極小的,就像人在小聲地交流。它們在說些什么呢?這就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想,令人忍不住想要解開深海的面紗。
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聯(lián)系文本,讓學生走入具體的語境中,不僅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詞語,還能使其體會到作者用詞的奧妙,感悟到滲透在詞語中的情感。
引導學生走入語境,去深入理解詞語的含義,只是教師進行語境式詞語教學所邁出的第一步。在進行詞語教學時,教師無法做到在教學每一個詞語時都引導學生走入相關的語境中。因而,教師需要遵循“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鼓勵學生嘗試運用“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語境學一個詞,拓展到自主融入語境,運用語境去學習更多的詞語。
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語境下的詞語學習實踐。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逐漸放下教師這根“拐杖”,真正做到“以點帶面”,學習嘗試自己走入相關的語境中,去領會詞語蘊含的深層含義。
學生逐漸學會自主融入語境來理解詞語之意,深化運用“聯(lián)系語境,學習詞語”的方法,由此,將這一學習詞語的方法遷移內(nèi)化成自己可掌握的詞語學習之法,形成自己可掌握的詞語學習之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理解“凌亂”一詞時,學生通過查字典得知“凌亂”有“不整齊、沒有秩序”的意思,但對于為何在此運用這個詞把握不準。
這時,筆者在學生已初步接觸語境下理解詞義的方法后,鼓勵學生嘗試自主融入語境中去理解該詞。此時,有的學生對該種學習詞語的方法掌握的情況還并不理想。于是,筆者鼓勵學生先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在小組合作中,有的學生結合插圖,有的學生聯(lián)系文中關鍵語句“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有的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共同探討相關語境。
學生在交流中,身臨其境般地想象當時的場景,自然地進入鋪滿落葉的水泥道的情境中。學生便明白“甚至”后面的內(nèi)容是對前文描繪程度的加深,說落葉“排列得并不規(guī)則”,就是再現(xiàn)水泥道上落葉隨意鋪排的凌亂美。
學生自主合作創(chuàng)設了語境,再走入該語境中,由詞的字面意思步步深入, 由理解一個詞,到領會由這個詞組成的場景,感悟到場景之美、作者用詞之妙,收獲頗豐。同時,學生也鞏固、運用了“聯(lián)系語境,體悟詞語”的方法。
再如,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多么明朗的天空”一句時,“明朗”是關鍵詞。筆者先引導學生借助近義詞“晴朗”理解“明朗” 的意思。結合生活經(jīng)驗,學生知道“晴朗”是指沒有云霧、日光充足,“明朗”跟它意思接近,也有天氣晴朗、光線充足之意。由此,他們知道這句話就是想說天氣晴好。此時,筆者問:“這里能把‘明朗’換成近義詞‘晴朗’嗎?”
問題一經(jīng)拋出,學生再次陷入沉思。此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融入自己設定的語境中。經(jīng)過思考,有的學生說:“剛剛下過一夜雨,放晴后的天空肯定是干凈澄澈的。用‘明朗’讓人感覺不僅光線充足,而且清澈如明鏡?!庇械膶W生說:“‘明朗’讓人感覺除了天氣晴朗外,似乎空氣中還有秋雨的味道。周圍的空氣都是透明純凈的?!边€有的學生補充:“秋高氣爽,走在雨后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沉浸在金色的空氣中,周圍的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這是在‘晴朗’的天空下體會不到的?!?/p>
在這樣超越了單純理解詞義的感知中,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以點帶面”理解詞語,不僅精準把握了詞語本身的意思,還領悟了詞語所承載的情感意蘊,為接下來的靈活運用打下了基礎。
在語境式詞語教學中,教師采用“由扶到放”這一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逐漸自主聯(lián)系上下文或生活經(jīng)驗,融入語境進行感悟,可以有效引導學生“以點帶面”地去進行語境下詞語學習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逐步自主地在具體的語境中深入理解詞語,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精妙,體悟詞語中蘊含的情感,為學生后續(xù)在相關語境中運用該詞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么,詞語教學到此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當然不是。教師還應明確,詞語教學的終極目標不能僅局限于讓學生理解詞義,或是體會詞語在具體語境中所傳遞的思想與意義,更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詞語的實際運用能力。而這,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語境,在相關語境中運用所學之詞,做到學以致用。
由此,教師才能真正地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字內(nèi)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提升其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仍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為例,筆者在教學“五光十色”一詞時,通過換詞“五顏六色”來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關注到“五光十色”不僅表示海水顏色多,其中的“光”字還表現(xiàn)了“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很有光澤感”。
至此,學生對該詞有了深層的認識。但是否能在遣詞造句中恰當運用好它,才是學習該詞的關鍵。這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語境,真正在具體的語境中自如地運用。
于是,筆者繼續(xù)追問:“生活中,你們還見過什么東西是五光十色的呢?”學生通過回顧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說出了“五光十色的鉆石、五光十色的珍珠、五光十色的葡萄”等。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學生用“五光十色”寫一段話來進行描述。此時,學生聯(lián)系了生活經(jīng)驗,自主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語境。有的學生看到了燈光下折射出各種色彩的鉆石,有了一定的感觸;有的學生在葡萄園里采摘葡萄,看到葡萄在陽光下散發(fā)著柔和而多彩的光澤等。筆者再通過小練筆,深化學生對“五光十色”一詞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各種各樣”一詞時,在學生對“各種各樣”有了較為明確的認知之后,筆者又出示了練筆要求,讓他們用“有的…… 有的…… ”這樣的句式,寫一寫西沙群島各種各樣的珊瑚,做到語言通順、描寫具體、標點正確。
有生活經(jīng)驗做支撐,有文本語言做框架,學生開始積極“創(chuàng)作”,不僅寫出了“珊瑚的形狀千姿百態(tài),有的像正在開放的五彩斑斕的花朵,有的似一把漂亮的扇子左右搖擺,有的如一個小姑娘亭亭玉立,有的如一只正在開屏的孔雀”這樣富有想象力的句段,還對句式進行了拓展:“珊瑚的形態(tài)和種類很多,千姿百態(tài),有的像插在礁石上的樹枝,有的像長在礁石上的菜花,有的像超大的蘑菇,還有的連成一片鋪在海底。珊瑚的顏色也多種多樣,有白色、藍色、黃色、綠色和紅色。珊瑚叢成了魚兒們的游樂園,許多美麗的魚兒在這五彩繽紛的天地中游來游去……”
這樣的練筆,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各種各樣”一詞的理解,同時提高了他們圍繞中心句、中心詞進行習作的能力。
當然,教師在鼓勵學生對詞語進行拓展練習時,還應注意訓練目標的明確性及練習的層次性,避免學生將詞語在原有水平上復現(xiàn)的情況發(fā)生。如果一味地追求答案的正確,而忽略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那此時理解詞義后的運用可以說是無效的,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更是無從談起。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第3自然段“美觀”一詞時,學生通過找近義詞等方法,很快就知曉“美觀”即是“好看、漂亮”。這時,教師鼓勵學生用“美觀”進行造句。此時,學生已能比較輕松地造出諸如“這座房子很美觀”這樣正確、完整的句式。這樣的造句本身并沒有錯誤,但是讓詞語失去了魅力,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未能得到提升,因為這座房子究竟“美”在哪,“美”到什么程度,我們無從知曉,造句者也不知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現(xiàn)房子的“美觀”。
為什么學生對詞語運用的能力沒有提升?這在于教師在教學“美觀”一詞時,沒有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沒有聯(lián)系第3自然段第2句中3個“有的”的分句。學生因為沒能融入觀賞趙州橋的語境中,自然只是粗略知曉這座橋美觀,卻對如何感知它的“美觀”無從著手,更別提在自己的造句中有針對性地運用了。此時,如果教師能鼓勵學生融入語境中去,將自己當作一名游客去好好欣賞一番趙州橋橋面兩側(cè)的石欄的話,學生在后續(xù)用“美觀”一詞造句時,也能有融入語境中去具體刻畫事物的意識。
那么,怎樣用好“美觀”一詞來造句呢?接下來,筆者鼓勵學生融入語境中:通過出示城市中各式各樣美觀的建筑的圖片,請學生結合這些圖片,用上“有的……有的……”這樣的句式,接著寫一寫:城市里各種各樣的建筑十分美觀,有的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有了圖片的提示,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學生在仿寫中,進一步強化了對“美觀”一詞的理解;同時,也了解了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表現(xiàn)“美觀”,提高了習作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詞語教學中,“走入語境,體會奧妙”“融入語境,深化運用”和“創(chuàng)設語境,學以致用”這三點策略是相輔相成、相融相通的。教師應結合恰當?shù)恼Z境,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詞語;在領會詞義的前提下,感悟詞語所傳遞的情感與人文內(nèi)涵;在感悟的基礎上,尋找貼近生活的素材,引導學生融入不同的語境中去嘗試運用詞語;在運用的過程中,再不斷地深化理解詞語,通過理解、運用、再理解的循環(huán)往復,使理解與運用最終融會貫通。這樣,詞語教學才有了實效性,才有了生命力,才能為學生理解文本、創(chuàng)作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