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 姜新言
跨學科教學是指跨出所教學科的界限,與多個學科發(fā)生相互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理念、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學習過程。多學科融合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跨學科教學是學術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求,不是為了交叉而交叉,更不是機械的學科疊加。跨學科教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如何讓跨學科教學高效激活學生思維并落地生花,需要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摸索與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并融入體育教學模式中,開拓體育教學新視野。
都說音樂無國界,是人類的另一種語言,音樂在日常教學中已經(jīng)融入了各門學科中,語文學科中朗誦、臨摹的背景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修身養(yǎng)性;美術學科中讓學生聽各種音樂聲音并進行繪畫表達聲音特征,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思維。這些都從側(cè)面肯定了音樂學科的重要地位。在體育課上會看到利用音樂熱身、放松、卡節(jié)奏、指令信號等,甚至利用各種鼓類樂器鼓舞士氣。體育與音樂學科的跨學科教學給筆者感觸最深的教學內(nèi)容是韻律操單元,首先,音樂已經(jīng)成為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貫穿了整個單元學習;其次,音樂的節(jié)奏是學生運動的關鍵部分,可以說這是體育學科與之深度融合的最好呈現(xiàn)。
跨學科教學不是簡單的內(nèi)容融合,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發(fā)掘更深層次的學習價值。例如,在一次韻律操課堂中,筆者選用的音樂是兩段重復的歌詞,動作也是相應重復的。筆者把這些展現(xiàn)在電子屏幕上的同時,對學生說:“你們一定要記得從哪里重復動作,再來一遍?!庇袀€機靈的學生突然舉手,說:“老師,我知道怎么標記重復,寫上反復記號就可以,我們在音樂課上學過的?!笔潞蠊P者仔細反思了這節(jié)課中的對話,原來有的學生會主動對比并且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帶入體育課堂中,這種對比思維技巧才是這節(jié)課帶給學生的真正價值。眼前的韻律操教學鍛煉了學生的協(xié)調(diào)性、靈敏性以及節(jié)奏感,但是在他們以后的生活中又有幾分可用之處呢?教下去的是技能,留下來的是素養(yǎng)、是寶貴的思維方式,這才是跨學科教學的真正意義。這種對比思維就是對兩種相同或者不同事物的對比進行思考,尋找事物間的異同及其本質(zhì)與特征。在體育課堂中,教師應多創(chuàng)設激活學生對比思維的情境,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通過不斷地訓練這種對比思維,學生有莫大的收獲,教師有不一樣的驚喜。
求證思維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jīng)驗去驗證某一個結論的思維。每個人每天都會用到求證思維,而科學理論的學習過程需要學生親身感受和求證。如無線電測向運動是學校的特色項目,這是一項集科技、娛樂、健身為一體、妙趣橫生的科技體育運動,是體育與科學學科交叉融合的最好體現(xiàn)。無線電波和運動競速相結合,方向判斷和急跑急停相結合,經(jīng)常有錯臺的學生跑回來,詢問后他依然認為自己的電臺方向判斷是正確的,仔細糾錯后讓他按照方法再次判斷正確電臺位置,他發(fā)現(xiàn)是自己的方向搞錯了,在一次次的錯誤后不斷利用求證思維尋找科學、正確的方法,最終才有了比賽的優(yōu)異成績。
從素養(yǎng)角度出發(fā),體育和科學學科的交叉融合更有利于培養(yǎng)擁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體育和科學都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也是實用性較高的學科,因此,兩門學科的交叉知識點很多,可利用的架構空間較開闊。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位科學老師問筆者:“你們教學生50米快速跑時如何講解速度?”筆者首先想到的是步幅和步頻,這是提高50米快速跑成績的關鍵,然后是一系列提高成績的策略,這項內(nèi)容貫穿了整個小學階段,因為這是小學生活動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從體育教師的角度出發(fā),他們眼里盡是動作技能的習得和競技成績的提高,卻忽視了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動作技能。在新的教學組織模式“教會、勤練、常賽”中, 所謂“教會”,即理解、掌握、能用。仔細回想體育課堂教授動作技能時,有沒有真的讓學生理解速度的意義、步幅和步頻是如何影響速度的,還是僅僅將目光和時間放在勤練的環(huán)節(jié)?當筆者了解到四年級科學教材中專門有一個知識點是認識速度,科學教師認為體育課上學生對速度這個概念以及感觸應該最深刻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具身認知下的知識和經(jīng)驗才是最有效的成果。反觀體育課堂,讓細微的動作概念加上身體力行的體驗,學生在科學課中的理論知識通過自身行動來求證,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是這細微的關注,架設了跨科學學科學習的橋梁,使體育學習更加生活化、科學化。這樣的求證思維也會帶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意義深遠。
在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體育和數(shù)學是兩個大相徑庭的學科,但是在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引領下,兩者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很多數(shù)學問題需要通過體育運動的體驗進行導入。同樣,在體育教學中也可以利用數(shù)學知識學習動作技能,靈活巧妙地將數(shù)學知識與體育運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運用數(shù)學知識,指導帶動身體練習。這就是轉(zhuǎn)化思維的體現(xiàn),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時,把問題由一種形式轉(zhuǎn)換成另一種形式,使問題變得更簡單、更清晰。
肩肘倒立是體操墊上既有趣又有難度的動作,這個動作本身會和墊子呈現(xiàn)出90°的角,聰穎的體育老師巧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引導學生用身體做出不同的角度。為了讓學生感受提臀立腰動作,引導學生用腿和墊子組合完成不同的角度,直到呈現(xiàn)出180°的平角。通過數(shù)學教具和角度的知識,為學習肩肘倒立積累體感,不僅增加了課堂趣味,也讓學生的空間思維得到了訓練。在學生完成提臀、立腰、伸髖的動作后,教師設疑:“如何能長時間讓身體保持90°?”學生在三角板的啟發(fā)下,嘗試用手撐住臀部,有了一定成效后,教師利用三角板,引導學生夾肘做出等邊三角形,給自己的倒立動作進行加固。同樣是解決動作的重難點,利用量角器的度數(shù)和三角板的形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形式,讓運動充滿智慧和趣味,讓體育和數(shù)學充分交叉融合,讓體育課堂呈現(xiàn)出別樣的韻味,這就是跨學科教學的魅力。
空間思維是指在“腦?!敝邢胂蟪鲂螤?,跳出點、線、面的限制,能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立體思維和整體思維,也就是要“立起來思考”。體育運動本身是在三維空間發(fā)生的,需要學生利用空間思維能力全身心參與,無論學習單個的動作技能,還是學習變化多端的對抗型運動項目都適用。都說藝術和體育是不分家的,在體育教學中融入美術能激活學生空間思維的靈感。
在體育課堂中,除了體育器材,用到最多的是動作平面圖。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動畫演示進入課堂,但是其在室外的體育課堂上依然是有局限性的,事實證明,隨手一拿的平面圖更適合日常教學。在過往使用的無數(shù)圖示中,令人印象最深也是效果最佳的就是一組手繪人偶,這也是在美術課堂中會使用的教具,既能吸引學生眼球,又彌補了平面圖不能移動的缺點。這個手繪的仿真人偶的主要關節(jié)都能360°旋轉(zhuǎn),如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jié),原理類似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皮影戲中的人偶。在足球腳背正面踢球教學中,通過手繪人偶的動態(tài)演示——大腿帶動小腿,小腿快速擺動踢球,播放慢動作讓學生觀看這個快速“鞭打”的腿部動作,知道正確的發(fā)力方式和觸球部位,再通過身體練習不斷鞏固正確動作。這樣看似簡單的學習過程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在可移動的人偶演示中識別物體的形狀、位置、空間關系,理解和記住物體的相對位置,然后通過想象與視覺化,最終形成新的視覺關系。借助美術中的手繪人偶演示體育動作,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趣的同時不失價值,更適合小學低年級課堂。體育與美術學科的跨學科學習還有更多有價值的內(nèi)容,需要我們聯(lián)系教學實際,更加深入地發(fā)掘與利用,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助力。
多元智能理論中描述了人類同時擁有8種相對獨立的智能,而且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無關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構建成每個人思維的不同特點。與之相對的,小學階段的各門學科就體現(xiàn)出智能的不同方面。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引導學生跨多門學科學習,既驗證了多元智能理論,同時也打破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在新的教學改革指導綱要中提到要全面把握體育的“育體、育智、育心”綜合育人的價值,既要關注體育動作技能學習的方法,更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學習,在跨學科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發(fā)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更重要的是,體育教師要盡可能地在教學中發(fā)掘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學科融合點,以其為載體,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促使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產(chǎn)生,這才是跨學科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