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張 婕(編譯)
仔豬出生體重低是造成豬場經濟損失的一個重要原因,低出生重會增加仔豬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生長性能、豬肉品質和胴體質量。因此,需要對母豬和仔豬采取營養(yǎng)策略,以防止低出生體重的發(fā)生,提高仔豬的存活率和生長率。
提高繁殖能力的遺傳選擇增加了每窩仔豬的數(shù)量、窩內初生重的變化和低初生重仔豬的百分比。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它還提高了產后存活率。
無論胎齡和分娩時間如何,出生體重低于一窩平均出生體重的十分之一,或出生體重小于平均出生體重減去標準偏差的2倍的新生仔豬被定義為低出生體重仔豬。宮內生長受限在排卵率高的高產母豬中非常普遍,同時由于子宮擁擠而阻礙了一些胎兒達到遺傳決定的潛在大小。
在妊娠最后幾周過度喂養(yǎng)高產母豬可減少胚胎死亡率。母豬調動營養(yǎng)物質來支持胎兒發(fā)育。
在妊娠后期,母豬日糧中添加中鏈脂肪酸可以提高母豬產奶量和質量,從而提高低出生體重仔豬的產后存活率。母豬日糧中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如魚油)對促進大腦發(fā)育、降低斷奶前死亡率、提高仔豬產后生長和增強哺乳行為至關重要。
在妊娠前半期補充單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胎盤生長,從而降低低出生體重仔豬的數(shù)量。妊娠期間蛋白質的可用性和平衡的氨基酸分布,對后代的最佳生長以及產仔的均勻性至關重要。
妊娠早期的母豬需要大量的蘇氨酸,而妊娠晚期的母豬需要大量的精氨酸、谷氨酰胺和亮氨酸,以促進胎兒和乳房的生長。飼糧中添加精氨酸可增加胎盤血管化、活產仔豬數(shù)量和窩重。在整個妊娠期補充左旋肉堿可使胎兒重量平衡,并由于增強胎盤發(fā)育和宮內胎兒營養(yǎng)而增加出生體重。
初乳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和免疫球蛋白,為初生仔豬新陳代謝、產熱和被動免疫提供必要的元素和能量。因此,充足的初乳攝入對低出生體重仔豬的生存至關重要。
然而,這些仔豬向乳房移動的能力較差,無法與體重較重的窩仔競爭乳汁,無法攝入足夠的初乳和乳汁。可以使用含有補充能量、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的人工制劑作為新生兒初乳攝入量不足的替代品。
補充中鏈和長鏈甘油三酯乳劑可降低仔豬死亡風險。建議使用電熱燈和地暖來減少熱量損失,并注意防止仔豬在分娩后被母豬壓死的情況發(fā)生。
此外,分次哺乳、分次斷奶和交叉飼養(yǎng)等做法能夠增加泌乳期最輕仔豬的乳汁攝入量,使其追趕生長,并將斷奶前死亡率降低40%。宮內生長受限會阻礙仔豬小腸的發(fā)育和成熟。給配方奶喂養(yǎng)仔豬補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促進小腸生長成熟,增加隱窩細胞增殖和絨毛高度,提高腸道酶活性。
外源性表皮生長因子增加腸道刷狀邊界酶活性,對腸道組織損傷有愈合作用。在出生后7 d內,在配方飼料喂養(yǎng)的新生仔豬日糧中添加瘦素可使小腸更長,營養(yǎng)吸收更好。
在現(xiàn)代集約化養(yǎng)豬業(yè)中,增加窩產仔數(shù)導致低出生體重仔豬也隨之增加。應用于母豬層面的方法包括通過補充額外的脂類、功能性氨基酸來優(yōu)化宮內環(huán)境,并在妊娠期提供氨基酸平衡的日糧。
應用于仔豬層面的方法包括改善喂養(yǎng)和管理策略,以保持仔豬存活,并提高其生長性能。為了更好地了解低出生體重仔豬在不同妊娠階段的氨基酸需求和差異發(fā)育,以適應其營養(yǎng)需求,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