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喜,李成衛(wèi)
1.北京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北京 100039; 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
“陰弱者,汗自出”出自《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為理解該條方證的關(guān)鍵。該句有多種解讀,本科教材等通行的解讀,多以陽浮陰弱即脈浮緩之互稱,而“陰弱”為沉取脈弱,主營血不足;風性開泄,衛(wèi)陽失固,營陰外泄,為汗出原因;汗出則營陰更傷,即所謂“陰弱者,汗自出”。筆者認為,“陰弱”為尺脈弱,“陽浮而陰弱”并非浮緩脈;“陰弱”提示里弱,里氣虛弱尤其是心陽虛,為汗出的主導原因,而營陰虛弱僅為汗出的結(jié)果。
“陽浮而陰弱”為寸浮而尺弱,揭示太陽中風衛(wèi)陽浮盛于表而營陰虛弱于里的狀態(tài),與脈浮緩同為該病典型脈象。
1.1 “陰弱”為尺脈弱《傷寒論》第12條“陽浮而陰弱”為寸浮而尺弱。仲景脈法源于《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以寸口脈法為主,三部九候遍診法與獨取寸口脈法間有應用。寸口脈的診法以浮中沉候寸口脈的寸、關(guān)、尺三部。故其脈象可以分兩種,一種為寸、關(guān)、尺三部脈總體的浮沉、滑數(shù)等狀態(tài),如第134條“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第285條“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另一種診法為寸口分為脈寸、關(guān)、尺三部脈分別描述,如《傷寒論》128條“寸脈浮,關(guān)脈沉,名曰結(jié)胸也”,第129條“寸脈浮,關(guān)脈小細沉緊”,第357條“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
在寸關(guān)尺分部敘述中,寸脈為陽、關(guān)脈與尺脈為陰。《金匱要略》曰:“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胸痹之病……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其中,“寸口脈”乃指寸脈,“寸口脈沉而遲”對應“陽微”,“關(guān)上小緊數(shù)”則與“陰弦”對應,陰陽在診脈部位為寸脈和關(guān)尺脈。再如第94條“脈陰陽俱?!柮}微者……但陰脈微者”,第290條“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其中陰脈指尺脈,陽脈指寸脈。即:第12條“陽浮而陰弱”為寸脈浮尺脈弱,“陰弱”為尺脈弱。
1.2 “陽浮而陰弱”不是脈浮緩現(xiàn)今通行的認識,有將“陽浮而陰弱”解為脈浮緩者[1]。此說不當?!秱摗け婷}法》對緩脈的定義為:“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本徝}的形狀,為寸口脈浮大而軟,尺中脈浮大而軟,寸口脈與尺中脈相等。濡,即軟,軟與弱類似。即緩脈的寸尺二脈均“浮大而弱”,而非“陽浮而陰弱”、寸浮而尺弱。
太陽中風的脈浮緩與寸浮而尺弱脈象符合仲景脈法“總分”的一般模式。由脈浮與脈緩整合,太陽中風的寸口三部脈總體脈象為浮緩;“陽浮而陰弱”為寸浮而尺弱,為該病寸口脈三部脈各自特點的脈象。太陽中風配兩個脈象,復合仲景脈法疾病脈象“總分”的一般模式。
寸口脈法在具體應用中,一個疾病的典型脈象需要觀察寸關(guān)尺三部脈總體特點,也需要觀察寸關(guān)尺三部脈的各自特點。如《金匱要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guān)上小緊”“陰陽俱微,寸口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兩個條文前者為寸口脈總體特點,后面為三部各自的特點。《傷寒論》第49條“脈浮數(shù)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應當是總體為脈浮數(shù)而分部為“尺部脈微”。再如《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云:“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此條總體脈象為“浮而大”,分部為“尺中亦微而澀”。最后如《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中的五臟死脈,均有總體的浮取、沉取的脈象特點,如“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其中,肺、腎兩個臟的死脈是“總分”模式,如“肺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加轉(zhuǎn)丸,益下入尺中者,死”。該篇論述積聚脈象的“總分”模式,分部更為細致:“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guān)上積在臍旁;上關(guān)上,積在心下;微下關(guān),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笨傊?,太陽中風脈浮緩與寸浮尺弱的兩個脈象為“總分”關(guān)系。二者相互不同,不可或缺。
1.3 “陽浮而陰弱”不是太陽中風唯一脈象除以上兩個脈象外,太陽中風尚有其他脈象。如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人類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受多因素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梁華龍等[2]提出,仲景脈象有“一證多脈分析法”。若將太陽中風擴大到桂枝湯證,則涉及浮、緩、洪、大、虛、弱、遲、數(shù)、緊等九種脈象。這九種脈象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桂枝湯證:一是典型脈,即脈浮緩,見第2條、第244條;或寸浮尺弱,見第12條。二是可見脈,即桂枝湯證可能出現(xiàn)的脈象,如第42條浮弱,第57條浮數(shù),第240條浮虛,第45條、第276條單浮脈。三是變異脈,即病情已有一定變化,但仍治以桂枝湯或略做加減,其變異脈有第25條脈洪大,第234條遲脈。
認識和把握疾病臨床表現(xiàn)的變異性與不確定性,古人采用“知常達變”的認知模式?!督饏T要略》曰:“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逼渲?,“太過不及”的病理脈象為“變”,其對比的基礎(chǔ),即正常脈象為“?!?。同樣,一個疾病的典型脈象為“?!?,非典型脈象為“變”。如此,太陽中風的脈浮緩和寸浮尺弱為該病的常脈,而第38條的脈浮緊為變異脈象??傊摬〈缈诿}象“總(浮緩)-分(寸浮尺弱)-變(浮緊)”的三個脈象,反映了漢代對脈象知常達變的認知模式。
總之,太陽中風的脈象以脈浮緩或寸浮尺弱為常、以脈浮緊為變?!瓣柛《幦酢奔创缑}浮而尺脈弱。其中陰陽指脈位,為寸脈、尺脈,“陰弱”為尺脈弱。
2.1 寸口脈三部候表里、臟腑寸口脈的診斷意義:三部總體脈象提示全身陰陽偏盛偏衰的狀態(tài),而寸關(guān)尺的三部劃分則可以進行更細致的病位分析。如《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載:“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guān)上,積在臍旁;上關(guān)上,積在心下;微下關(guān),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右;脈出右,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背松现邢萝|體部位外,《難經(jīng)》寸關(guān)尺分左右,分別對應五臟六腑,如左手寸、關(guān)、尺脈分別對應心與小腸、肝與膽、腎與膀胱;右手寸、關(guān)、尺三部脈分別對應肺與大腸、脾與胃、腎與命門。
2.2 寸脈、尺脈可候表、里病癥診斷應以表里為綱。在寸口脈上,表里由寸口脈總體的浮沉和分部的寸脈、尺脈來確定。浮沉候表里,如《傷寒論》第51條“脈浮者,病在表”,第285條“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均是以脈定病位;寸尺候表里,如《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云:“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薄扒啊睘榇缑},“后”為尺脈。寸脈、尺脈候表里,為不同于浮脈、沉脈候表里的另一個維度。徐彬曰:“浮脈原主表,仲景特于浮中分出表里,欲人知浮脈之變也。謂浮脈為陽,故三部脈皆浮,為太陽證。然寸關(guān)尺有定位,關(guān)前為陽,關(guān)后為陰,脈浮者在前,陽脈陽位,病在表無疑。”
尺脈候里,尺脈弱,“陰弱”為里弱。如《傷寒論》第244條曰:“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尺弱為主下焦里虛弱的脈象。又如第286條曰:“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薄俺呙}弱澀”與不可下對應,無疑指里虛弱?!督饏T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云:“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薄瓣幟}小弱”主妊娠期陰血不足,亦為里虛。
2.3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為“表強而里弱”表強,風寒侵襲肌表,衛(wèi)陽向外抗邪;里弱,陽氣向外抗邪,則原本虛弱的在里陽氣則更虛弱。太陽中風“陰弱”為里弱,該病為太陽病兼里氣、里陽虛弱。這看似與現(xiàn)在通行的將該病稱為“表虛”的認識相反,其實不然。太陽中風又稱表虛證,是指該病脈緩、汗出、營陰不足,以與太陽傷寒脈浮緊、無汗、營衛(wèi)郁遏的表實相區(qū)別。其實,太陽中風“營弱衛(wèi)強”,衛(wèi)陽之氣強盛于體表以抗邪氣,其表以正邪交爭、邪氣阻閉為主導,并不虛損?!瓣幦酢睘槌呙}虛弱,類似于第50條“尺中遲”,提示太陽中風里氣不足的病機,更重要的是提示該證為麻黃湯禁忌證,不可以誤用麻黃湯發(fā)汗。其他中風類疾病亦多兼里陽虛。如《金匱要略》中風雖然為外風所中,但亦兼里虛,其“脈微而數(shù)”,微即陽氣不足;《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中肺中風“身運而重,冒而腫脹”為肺陽氣虛,不能運化水液而導致水液聚集、蒙蔽清竅。太陽中風治療的典型方劑桂枝湯,既能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祛風,也能調(diào)和陰陽,補其在里的陰陽二氣??傊?,太陽中風“陰弱”為尺脈弱,為里氣虛弱。
太陽中風汗出的機制涉及風邪、衛(wèi)強、里虛、心陽虛等多個方面,而以在里的心陽氣不足為關(guān)鍵因素。
3.1 風邪與“衛(wèi)強”是太陽中風汗出的促進因素風邪疏散是汗出的促進因素,但不是關(guān)鍵?,F(xiàn)代通行的認識,以風邪善行而數(shù)變,認為風邪發(fā)散、開腠理為太陽中風的汗出原因。其實,這僅為現(xiàn)代人對風邪的片面認識。古人對風邪致病的認識,首先強調(diào)其邪氣阻閉氣機的一般特性,其次才是風邪“善行而數(shù)變”可能導致腠理開、汗出的特性,而且導致腠理開也不是風邪侵襲的必然結(jié)果。如《素問·風論》曰:“風氣藏在皮膚之間,內(nèi)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其次,衛(wèi)強、陽氣亢盛于體表而發(fā)熱,為汗出的動力,但不是太陽中風汗出的關(guān)鍵。氣能氣化、推動津液運行,也能顧護津液。故汗出的機制,從陽氣的角度分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陽加于陰謂之汗”,即氣有余便是火,陽熱亢盛迫津外泄;二是陽氣虛而不固。心五行屬火,又汗為心之液。心陽的亢盛與不足是導致汗出的主導原因。因為太陽中風屬于表證,在發(fā)熱的上升期,以發(fā)熱同時伴有散熱障礙為特點。散熱障礙為營衛(wèi)郁遏,以惡寒、無汗典型臨床表現(xiàn),即太陽中風的發(fā)熱是汗出的推動因素,但不是主導因素。
3.2 里弱為太陽中風汗出的關(guān)鍵“陰弱者,汗自出”,說明里弱為太陽中風汗出的關(guān)鍵。“陰弱”為里弱,而里為臟腑?!督饏T要略·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曰:“經(jīng)絡(luò)受邪,入臟腑,為內(nèi)所因也。”內(nèi)即里,為臟腑;又汗為心之液,與汗出直接相關(guān)的臟腑為心。太陽中風表證兼里虛,為變異的太陽病。陽浮而陰弱,陽浮,衛(wèi)強,即表強,是與典型太陽病一致的一面,邪在表,陽氣向外抗邪;陰弱,是營弱、里弱,即不同于典型太陽病的一面。太陽病,風寒外襲,衛(wèi)陽向外抗邪,正邪交爭,肌表郁遏而脈浮、發(fā)熱、惡寒。其病理生理過程相當于發(fā)熱的體溫上升期,代謝增高而發(fā)熱,散熱障礙而惡寒。陰為里,為臟腑,又汗為心之液,故里弱為臟腑氣虛,尤其是心臟虛弱?!瓣幦跽?,汗自出”,其病理生理過程即是人體在發(fā)熱狀態(tài)下,體溫每提高1 ℃,心率提升17~18次·min-1。心陽與衛(wèi)陽之氣素虛患者,在體溫升高后,快速的心率會引起汗出,其機制為在太陽中風發(fā)熱、陽熱迫津外泄的前提下,心陽虛弱而不能固護津液,最后導致汗出。故該病導致汗出的前提是風邪侵襲、衛(wèi)強陽亢而發(fā)熱,導致汗出的關(guān)鍵卻是在里的心陽虛弱,不能對抗風寒,熱迫而不能固守津液。其佐證有二:一是桂枝湯既能調(diào)和營衛(wèi)而解表,可以因勢利導處理“陽浮”而發(fā)汗;也能調(diào)和營衛(wèi)而補益心臟的虛損,可以補益“陰弱”、強壯心陽而止汗。二是麻黃湯發(fā)汗、興奮心臟,在心臟功能弱時會有發(fā)汗太過、導致過汗傷陽的風險,故以尺脈沉遲為禁忌證。桂枝湯證“陽浮而陰弱”,恰能與麻黃湯互補,能夠處理里弱,尤其是發(fā)熱時心弱汗出的情況。
陰弱為營陰虛弱?!秱摗返?0條曰:“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此處“尺中遲”主營血不足,然陰陽互根,尺脈主陰虛,即其中亦有陽氣虛的一面[3]?!瓣幦酢睘槌呙}弱,與“尺中遲”類似,故陰弱主里陽虛,亦可主營陰虛弱。如第95條曰:“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p>
營弱不是汗出的原因,而是汗出的結(jié)果。汗出損傷津液、營血,導致血容量下降,在脈象上既可以表現(xiàn)為脈緩,也可以表現(xiàn)為尺脈弱。將營陰虛弱、不能內(nèi)守解釋為汗出的原因,于理不當。《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論述營衛(wèi),未涉及汗出問題。營衛(wèi)之氣涉及汗出,從《傷寒論》太陽中風第53條“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第95條“榮弱衛(wèi)強”及“平脈法”“辨脈法”等開始。后人的解釋,多結(jié)合《黃帝內(nèi)經(jīng)》“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將汗出解釋為衛(wèi)強而浮、浮而不固,而營陰不守。實際上,這是將“營陰”偷換為“里陰”——里氣不守而汗出,而非營陰不守。
總之,“陽浮而陰弱”中“陰弱”指尺脈弱,提示里氣虛弱;“陰弱者,汗自出”為在風邪襲表、陽氣抗邪發(fā)熱而迫津外泄的前提下,里陽虛弱,尤其是心陽不足、不能固守津液導致汗出。太陽中風可以有多種脈象,“陽浮而陰弱”為寸強尺弱、表強里弱,而非脈浮緩的另一種描述;“陰弱”為里弱,為該病汗出的關(guān)鍵因素;而風性疏散、發(fā)熱迫津是該病汗出的前提;營陰虛弱為汗出的結(jié)果。明確這一問題,可以明確太陽中風證的病機關(guān)鍵,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治療風險與治療策略,無論對于原文理解還是臨床應用、解決學術(shù)爭議均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