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加林
從小學三年級一直到上初二,只要有空我都會出去撿柴草和挖樹根,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里,我深深體會到生活的不易,更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
晚上,在酒桌上和村莊上幾個兒時的玩伴閑聊,回憶起兒時的往事,大家無比興奮。瞬間打開記憶的閘門,一連串有趣的往事冒了出來,其間也夾雜著淡淡的苦澀,40年前的往事像是放電影一樣在腦海中回放。說真的,我們這代人的童年、少年生活雖然艱苦,但我們那時都很懂事,知道生活不易,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經(jīng)常幫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其中回憶兒時挖樹根的經(jīng)歷,猶如就在昨日。
打我記事起,全村幾百戶人家做飯基本上靠生產(chǎn)隊分的棉桿和玉米秸根。因為家家戶戶都使用土灶臺燒鍋做飯,柴草就是莊稼人的寶貝。我在六七歲時就跟著姐姐到河堤或渠梗上撿柴草,到了十一二歲時,一到周末就會約上幾個小伙伴到莊后的河堤上挖樹根。在準備去挖樹根前,要準備好工具,如斧頭、鐵鍬、小錛等。小伙伴們?nèi)宄扇海械谋持S箕,有的拿著布兜,興高采烈地向莊后的河堤進發(fā)。挖樹根是一件很賣力的活兒,要先把樹根周圍的泥土挖干凈再挖深,然后再用斧頭把樹根斬斷,若遇到通心根,那就要耽誤時間還要費好大力氣才能解決。如果是一棵大樹根,有時要費半天時間才能把一棵整樹根挖上來。
樹根挖好后運回家,父親會抽空把樹根劈成劈柴,然后將劈柴曬干后堆放在院墻邊,留到春節(jié)蒸饅頭燒火用。父親總喜歡午飯后在自家門前劈柴,用他的話說:劈柴是技術活,既鍛煉身體又助消化。要想把比臉盆還粗的樹根從中間劈開,有時要用一兩個小時才能完全劈好??粗赣H掄起大木錘使勁地干活,我也躍躍欲試。
有一次,父親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放下工具,說:“你也來試試?!蔽医舆^錘子,媽呀,看父親使得那么輕松,原來這么重?。∥覍W著父親的樣子,一手扶著鐵鑿,一手緊緊握著斧頭,可這些工具好像故意跟我作對似的,鑿子總是一邊倒,斧頭也總是敲空。這樣下去恐怕到晚上也沒法劈開這根樹根。父親笑著對我說:“這很正常,新手都是這樣。你試試先把鑿子固定在木頭里,這樣會容易些?!庇谑俏夷闷痂徸邮箘磐绢^里鉆,好一會兒,終于讓它挺直了身子。我雙手緊緊握著斧頭,口中念念有詞:“定住,定住……”“叮叮?!?,我用斧頭敲了幾下,鑿子終于釘在樹根上了。我又學著父親的樣子掄起大木錘,剛剛舉到頭頂,我的身子就開始搖晃了。大木錘是用幾十斤重的槐樹根做的,年少力小的我根本無法駕馭,沒想到劈柴比挖樹根要難很多。
從小學三年級一直到上初二,只要有空我都會出去撿柴草和挖樹根,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里,我深深體會到生活的不易,更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在少吃無穿的年代里,農(nóng)村娃卻有使不完的勁。挖樹根,手經(jīng)常磨破,抓點沙土壓一壓也就好了,那時的我們沒有現(xiàn)在的孩子嬌慣。
改革開放后,隨著老百姓生活的逐漸富足,拾柴草、挖樹根的事情已經(jīng)成為遙遠的記憶,但兒時的經(jīng)歷永遠不會從記憶中抹掉。因為在生活困難的年月里,拾柴草、挖樹根蘊含著“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