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祥,李麗嬌,陳新芝
(昭通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昭通 657000)
近幾年來,高校實驗室爆炸、食物中毒、電信詐騙、網絡貸款、跳樓自殺等安全事故時有發(fā)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安全意識不足、抗壓防范技能缺乏等現實問題,給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新的要求。因此,加強新時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相關研究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盵1]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總體國家安全觀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把黨對安全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現今指導我們從事安全教育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作為高校,維護學校安全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因此,在學校發(fā)展的每一階段,都必須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根本遵循,將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實處、細處、深處,盡最大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薄耙獔猿植恍复龠M高校和諧穩(wěn)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2]高校在回答“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教育根本問題時,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堅持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就是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的各環(huán)節(jié)之中,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思路,把大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統(tǒng)一起來,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圩?,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國家安全、生活安全、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網絡安全等大學生安全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獲得安全知識、具備安全意識、形成安全生產能力等諸多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使學生全面而綜合發(fā)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將安全根植在他們的思想中、落實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行動中,讓學生埋下“安全第一”的種子,無論今后身在何處,從事何種行業(yè),都能第一時間想到安全。
安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是推動高校改革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的堅強后盾和保障。學校的一切工作任務就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而整個大學教育中,最為基礎的教育應該是安全教育。學校開展好安全教育工作,能夠讓大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是每一所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是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大學的基礎。學校的安全教育不僅是平安校園、“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的重要內容,關乎到學校的內涵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關乎到每個家庭的幸福美滿,更關乎到社會穩(wěn)定。沒有安全的穩(wěn)定環(huán)境,學校談何改革和建設?沒有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談何全面發(fā)展和成人成才?
部分高校沒有對安全教育工作進行深入研究,整個安全教育的內容缺乏整體性、系統(tǒng)性,雖然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文件,但未能與時俱進。而在平時安全教育和管理過程中,基本上是按照上級要求什么、安排什么、做什么,見子打子,“只要不出大問題,那都不是問題”,沒能很好地主動創(chuàng)新。諸如不論是黨政管理干部,還是普通教師,都對學校的安全教育認識模糊,不能很好地將思政課、課程思政和學生的日常教育結合起來。部分管理干部把安全教育看成是一項落實和執(zhí)行上級文件要求和任務的工作,只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舉行相關的安全教育活動,然后寫成簡訊或工作簡報,上報給上級或者裝入檔案盒等待年底檢查;而部分教師認為安全教育是學校保衛(wèi)部(處)、學生工作部(處)以及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不用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等。
從安全教育的內容來看,內容陳舊,針對性不強。部分高校提供的安全教育大都源自網絡,千篇一律,案例比較陳舊,同質化現象嚴重,不注重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個性要求,老生常談的防盜、防火、防傳銷詐騙等內容較多,而對“合同”貸、裸貸、網絡安全及后期的心理輔導等內容少之又少。從安全教育的形式來看,方法單一,多采用安全講座、發(fā)放宣傳資料、召開安全主題班會等以灌輸式的方式講授給學生,與學生互動較少?;蛘咦寣W生觀看安全警示教育片、安全圖片展等,致使理論和實際脫節(jié),故事性、新穎性不足,學生不愛聽、不想聽,收效甚微。此外,在平時的安全教育過程中,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的作用沒能有效地凸顯出來。
一是學校投入的財力、物力、人力等不足,導致三防等安全設施建設滯后。一方面人力不足、專業(yè)性不強。以某高校為例,目前保衛(wèi)部(處)專職人員共計6人,且整體學歷偏低、年齡偏大,具體為碩士學歷1人,本科學歷1人,其余4人為專科或無學位;50歲以上人數2人,40~49歲人數3人,30~39歲人數1人。面對1萬多名學生的高校,只有6人專職從事安全教育工作,顯得更加蒼白無力。此外6人均為非相關專業(yè)畢業(yè),專業(yè)性不強,加之平時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訓,使保衛(wèi)處整體人員的素質跟不上安全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投入的經費較少,致使物防、技防等設施的建設跟不上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由于辦學經費緊張,較多資金投入教學中,非教學部分投入較少,而對物防、技防等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致使一些設施設備老化現象依然存在,智慧校園建設推進緩慢。
二是校內相關部門協(xié)調不統(tǒng)一。高校安全工作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宣傳部、學生工作部、保衛(wèi)部(處)等多部門共同協(xié)作才能較好地完成。但在實際的運行中,出現了相關部門各自為政、各不相謀的現象。一般而言,對安全教育和管理負主要責任的部門是保衛(wèi)部(處),基本上承擔了全校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而其他部門只是配合完成,致使安全教育處于被動局面、分散狀態(tài),部門的相互配合力度不夠,沒能有效形成勁往一處使的合力,共同擔負學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是高校和地方政府職能部門聯系溝通機制不健全。部分高校與地方政府部門建立區(qū)域間協(xié)作和情報信息共享制度不夠完善,沒有信息資源的共享機制體制,共同的協(xié)作機制尚未構成。諸如學生被詐騙、網絡貸款等一些典型案例,由于涉及學生的隱私等問題,當地政府部門沒有及時與高?;ネǎ疃嗑褪且孕姓畹男问桨l(fā)一個通報給學校,而不是具體給予高校相關業(yè)務指導和幫助。
高校要加強學校的頂層設計和宏觀統(tǒng)籌,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成立由書記、校長為雙組長的安全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各相關部門群策群力、眾志成城,互相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適時制定和修改相關工作制度,確保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加強與政法委、公安機關、綜治部門等地方政府部門的溝通聯系與協(xié)作,實現資源的共享;不斷增加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配齊配強保衛(wèi)工作專職人員,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組建安全教育工作教學、科研、宣講團隊,加強相關工作的科學研究、普及宣傳和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等。
不論是黨政領導干部,還是普通教職員工,都應繃緊安全這根弦,對學生安全教育都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轉變理念,安全教育不只是保衛(wèi)處等職能部門專職人員的事,而是全校所有教職員工的事。學校不僅要對專職從事安全保護工作人員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培訓,使他們第一時間掌握科學的理論和先進的技術,還要對普通教師進行安全教育的普及,使教師具備更多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將安全知識、安全理念與專業(yè)知識、課程知識融合在一起,較好地將安全教育滲透到教書、科研、實踐、管理、服務、文化、組織等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傳遞給學生,實現“三全育人”的新格局,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教育部在2018年4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從多個層面對國家安全教育作了部署安排。強調要“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教育體系,把國家安全教育覆蓋國民教育各學段,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層面,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實現國家安全教育進學校、進教材、進頭腦,提升學生國家安全意識”。[3]2020年10月,教育部再次印發(fā)了《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國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礎課不少于1學分”[4]的要求。高校應認真貫徹國家相關要求,統(tǒng)籌做好課程建設與開發(fā),不打折扣,開好安全教育課程,并選配專業(yè)性強的教師從事安全教育,選用的大學安全教育教材必須是最權威、實用性最強的相關教材。
一是安全教育的案例要典型和新穎。高校相關部門和教師要注意平時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尤其發(fā)生在身邊的案例、所在高校發(fā)生的典型案例等,并用之充實和完善安全教育的教學內容,讓案例活起來,使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是改變教學方式,由灌輸式轉變?yōu)閷n}研討式、啟發(fā)式,學生主動參與安全教育,在參與的過程中學到安全知識,培養(yǎng)安全技能。例如,在專題研討網絡詐騙時,設置網絡詐騙相關情境,使學生處在類似的情況下,和學生一起面對,讓學生尋找解決辦法等。又如召開安全主題班會:召開前,把班級分成不同小組,各個小組認真準備某一方面的安全問題,學生主動查詢相關案例;召開班會時,學生親身說法,分析案例,總結經驗教訓,并最終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樣,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還促進了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學生積極參與準備、分享的過程;不僅收獲更多的安全知識,印象更深,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是革新傳播途徑和手段,發(fā)揮新媒體傳播面廣、速度快等特點。掌握好時間節(jié)點,通過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微博、QQ群、校園網、抖音、快手等新媒介及時推送安全知識,或者編寫安全知識點,以“秘訣”、歌謠、快板等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送給學生。最近在朋友圈、抖音等網絡上流傳的一首不要亂食野生菌的歌謠:“紅傘傘,白桿桿,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不想躺板板,千萬不要吃毒傘傘?!边@首歌謠流傳很快、范圍很廣,連一些小孩子都能耳熟能詳,也能意識到不要亂吃野生蘑菇或不能吃不認識的野生菌,對食用野生蘑菇預防中毒有很好的提醒和警示作用。而這種方式,給我們很大啟發(fā),安全教育不一定要在課堂之上,也可以是生活之中;不一定要線下教育,也可以是線上教育;不一定要求參加安全教育講座,也可以短視頻的形式推送出來等。
安全穩(wěn)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高校面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安全問題日益嚴峻,維護校園安全穩(wěn)定已然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由于國內外安全形勢在不斷更新變化,導致安全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艱巨性的工作任務。為此,高校應該對安全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與時俱進,加強經驗研究和理論思考,不斷夯實安全教育的目的性、參與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學生安全、學校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