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雯
(山東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紅色基因根植于共產黨人的血脈之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是共產黨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的身份自信和使命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yè)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1]
我國高校工作具有旗幟鮮明的政治性、育人為本的思想性、因時而進的創(chuàng)新性、服務師生的人民性、統(tǒng)籌協(xié)調的系統(tǒng)性等特點。高校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明確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過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chuàng)新,增強工作的時代感和實效性;必須始終走群眾路線,組織師生、宣傳師生、教育師生、服務師生;應有健全完善的協(xié)同治理體系,確保學校、院系領導班子履行 “一崗雙責” 。因此,高?;鶎狱h組織是黨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是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組織育人質量的基本單位,承擔著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高?;鶎拥闹匾氊煛0鸭t色基因融入高?;鶎狱h組織建設,積極引導師生黨員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對扎實推進高校育人機制創(chuàng)新、培育能夠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意義深遠。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基因的傳承,他指出要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2]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內在邏輯的 “基因庫” ,包含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葆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嚴格執(zhí)行黨的紀律等,孕育了永放光芒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傳承和弘揚這些紅色基因,對新時代加強高?;鶎狱h組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推動高?;鶎狱h組織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百年黨史的傳承和發(fā)展,孕育了中國共產黨獨特的精神文化,紅色基因本質上就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來先進思想、優(yōu)秀傳統(tǒng)和良好作風的聚合體。將傳承紅色基因融入高?;鶎狱h組織建設,能更好地在把握時代大勢同時找準方位坐標,在推進民族復興偉業(yè)中強化自我鍛造,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堅定理想、擔當作為、錘煉本領、涵養(yǎng)品德,深入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實、走深、走心。
第二,有利于優(yōu)化高?;鶎狱h組織黨員教育培養(yǎng)機制。充分體悟紅色基因的豐富內涵,挖掘紅色資源的教育效能,可以實現(xiàn)黨員教育培養(yǎng)內容多元化、途徑多樣化、載體立體化、機制長效化,引導黨員進一步強化角色意識、使命意識、宗旨意識和執(zhí)政意識教育,達到黨員教育培養(yǎng)有溫度、有亮度、有寬度、有廣度、有深度、有厚度,使黨員教育培養(yǎng)有收獲、見效果、出實績。
第三,有利于加強高?;鶎狱h組織作風建設。作風建設是推動高校全面從嚴治黨的必要條件,是實現(xiàn)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的必然要求。紅色基因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為豐富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提供理論支撐和精神滋養(yǎng)。把紅色基因融入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能夠解決當前高?;鶎狱h組織作風建設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突出、調查研究不深、宗旨意識不強、工作效能不高、組織生活不規(guī)范、過程監(jiān)督不嚴、理論實踐脫節(jié)等問題,有利于基層黨員干部筑牢守規(guī)守紀防線,時刻反省自身思想、態(tài)度、行為、作風是否端正純潔,信念是否堅定,自覺掃清思想上的塵埃污垢,糾治行為上的頑瘴痼疾,抵制不良風氣的侵蝕,確保理想信念不動搖、職責定位不偏斜、群眾路線不弱化、是非觀念不糊涂,通過深查細照、自我凈化,不斷凈化黨的隊伍,維護高?;鶎狱h組織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
新時代把紅色基因融入高?;鶎狱h組織建設,就是要把黨的光榮傳統(tǒng)、優(yōu)良作風與高?;鶎狱h建相結合,與立德樹人的辦學實踐、教育教學改革和事業(yè)發(fā)展相結合,讓黨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在高校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中彰顯出新的時代價值,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當前高?;鶎狱h組織建設中還存在紅色基因扎根不深、紅色文化浸潤不透、紅色精神踐行不實等諸多痛點和堵點, “一陣風,走過場” “上熱中溫下涼” 的問題比較突出, “最后一公里” 難以打通。
第一,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不足。紅色資源與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融合需要系統(tǒng)的、扎實的理論基礎。唯有如此,才能切實發(fā)揮紅色資源的價值,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的實效性。目前,高?;鶎狱h組織一方面對紅色資源的理論研究不夠,沒有系統(tǒng)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價值和革命精神,因此無法在基層黨建工作中找到汲取精神滋養(yǎng)和前進力量的切入點。另一方面,高?;鶎狱h組織利用的基本上都是 “家門口” 的黨性教育資源,局限于本校、本市或本省校史館、黨建展覽館、革命戰(zhàn)爭遺址等,且多以傳統(tǒng)、單一、靜態(tài)的圖片文字展覽和語音講解為主,缺少有影響力和震撼力的表現(xiàn)資源,數(shù)字化程度不高,宣傳內容和形式靈活性不夠,未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深挖掘深加工,缺乏資源信息整合與共享,革命紀念場館同質化、形式化問題嚴重,觀看過程枯燥乏味,很難融入其中產生情感共鳴。
第二,缺乏有效多樣的抓手和平臺。高?;鶎狱h組織在黨建工作中傳承紅色基因的手段比較單一,一般以 “規(guī)定動作” 照本宣科式的理論學習、理論研討、專題黨課、參觀學習為主。這種灌輸教育使黨員難以變被動學為主動學,無法促進黨員的在中學、思中學、學中學,對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重點和精髓拿捏不準,對其歷史淵源和時代必然性感悟不深,造成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脫節(jié)。
第三,育人作用發(fā)揮不明顯。沒有很好地引導廣大黨員從紅色基因中汲取養(yǎng)分、增進智慧,無法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執(zhí)行力。黨員把傳承紅色基因同總結經驗、觀照現(xiàn)實,解決工作學習中全局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結合成效不明顯,沒有很好地把自覺傳承紅色基因作為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刊發(fā)文章強調: “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yǎng)的生動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3]因此要積極搭建 “家門口” 的特色黨性教育基地,深挖本土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優(yōu)勢,另外也要積極開拓利用好全國范圍內的紅色資源,尤其是革命老區(qū)、各地黨建展覽館、革命戰(zhàn)爭遺址紀念館等。通過積極推動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堅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yǎng)的生動教材,用好黨性教育基地現(xiàn)場教學點,把紅色基因傳承的課堂延伸到廣袤的中國大地。以重要時點、重大事件為線索,開發(fā)系列黨史講座,構建 “黨校+基地” 黨性教育培訓新模式,充分整合黨性教育基地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打造黨性教育特色品牌,形成 “理論+實踐” 的立體化黨員教育 “紅色矩陣” ,為黨員干部構建起豐富的精神家園,讓傳承紅色基因教育 “特” 起來、 “活” 起來、 “燃” 起來。
紅色基因應該是鮮活的、靈動的、蓬勃的,而不是呆板的、機械的、凝固的歷史和人物。在高?;鶎狱h組織建設中,要善用專題黨課、專題培訓、微黨課等形式,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豐厚滋養(yǎng),持續(xù)推進 “紅色家書” 誦讀、紅色劇目進校園、黨史知識競賽等活動,深度挖掘中華民族偉大奮斗歷程中的培根沃土和育人寶藏,把鮮明紅色印記的校史校情教育、黨史教育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發(fā)展對象和預備黨員培訓的 “第一課” ,推動基層黨建與時代同頻共振。通過學紅色歷史、讀紅色書籍、唱紅色歌曲、看紅色影視、走紅色路線、觀紅色場館、講紅色故事、寫紅色格言、誦紅色詩詞、創(chuàng)紅色書畫、辦紅色論壇、撰紅色論文等活動,不斷增強、傳承紅色基因吸引力、感染力,深化黨員對黨的奮斗發(fā)展歷史、黨的基本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引導黨員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堅守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奮斗,在學思踐悟中培根鑄魂、啟智潤心[4]。
第一,壓實黨的政治責任。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中國夢的探索史、奮斗史、創(chuàng)業(yè)史和發(fā)展史,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執(zhí)政的政治靈魂和精神瑰寶。其首要一點即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決做到 “兩個維護” 。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做到思想上高度認同,政治上堅決維護,組織上自覺服從,行動上緊緊跟隨,把抓實抓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工作作為最重要的政治責任,切實加強師生黨員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和實踐鍛煉,不斷提高師生黨員的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和政治執(zhí)行力,讓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成為師生黨員的自覺追求[5]。
第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很重視黨內政治生活,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與生俱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紅色基因,也是我們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特征和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高?;鶎狱h組織要傳承紅色基因,強化組織建設,就要開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筑牢全面從嚴治黨的根基;要持續(xù)推動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化、常態(tài)化,充分利用好學習強國、燈塔大課堂等平臺資源,堅持組織黨員學習接龍打卡;嚴格落實 “三會一課” 制度,每月固定一天過 “主題黨日” ,以學促思、以學促行、以學促干;經常性開展同志式的談心談話,堅持不懈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一銳利的思想武器,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則性、時代性和戰(zhàn)斗性,使黨內政治生活的 “熔爐” 熱起來,黨員黨性鍛煉的 “爐火” 旺起來。
第三,鞏固黨的政治根基。黨之所以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闖過一個又一個險灘,關鍵在于黨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lián)系,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新時代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就要擦亮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的底色。高?;鶎狱h組織要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切實糾治損害群眾利益的關鍵問題,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事項,用心用情聚焦師生群眾、服務師生群眾、凝聚師生群眾,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拓展多元教育渠道。升級打造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場所,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宣傳發(fā)布黨史知識、短視頻、文藝作品等。通過 “互聯(lián)網+紅色教育” 的形式,開發(fā)紅色圖書角、紅色文化園地、紅色基因網、紅色黨性體檢、紅色e 黨校等網絡工作平臺,用好紅色元素,實現(xiàn)線上線下教育相互融合,切實強化情感體驗,增強黨性教育的實效性,達到 “篤行之” 的信仰境界。
第二,強化黨員分類管理。要積極適應高?;鶎狱h組織黨員隊伍多樣化、差異化特點,將傳承紅色基因融入黨員教育管理,根據高?;鶎狱h組織黨員身份不同,實行分類管理,分為在校學生黨員、管理服務崗教工黨員、教學科研崗教師黨員、出國境黨員、未轉移組織關系畢業(yè)生黨員五類,制定詳細的分類依據、考核范圍、考核標準。無論哪一類黨員都應把是否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否堅持黨的領導旗幟鮮明講政治、樹牢 “四個意識” ,堅定 “四個自信” 、做到 “兩個維護” ,是否自覺傳承紅色基因并認真學習黨的理論知識作為首要考核點。對出國黨員重點關注其在國外的思想政治表現(xiàn),對管理服務崗黨員重點關注其政治站位及政治紀律,對教學科研崗黨員鼓勵其發(fā)揮攻堅克難和先鋒骨干作用,對未轉接組織關系的畢業(yè)生黨員嚴格要求其按時返校參加組織生活、及時接轉組織關系,對在校學生黨員更注重考量其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密切聯(lián)系群眾等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的發(fā)揮。
新時代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積極傳承和激活紅色基因,提升廣大師生黨員對 “紅色基因” 的認知,強化對 “紅色基因” 的傳承,堅定對 “紅色基因” 的踐行,堅定不移強化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夯實黨組織建設基礎,推動高?;鶎狱h組織領導和運行機制到位、政治把關作用到位、黨性教育工作到位、基層組織制度執(zhí)行到位、推動改革發(fā)展到位,勇?lián)⒌聵淙藭r代使命,讓具有革命特色的紅色基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鮮亮底色,成為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 “助推器” 和建設合格黨員隊伍的 “加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