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
去上海共青國家森林公園游玩,看到樹影斑斕地倒映在一潭春水中,美得像莫奈的一幅畫。水漫過了堤岸,這一潭水之清澈典雅,讓我想起潘向黎的新書《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詩詞十二講》。書中,看得出潘向黎既有對古詩詞的理性剖析,也有感性自持的獨家觀點。
潘向黎對此書解析的最大特點是,沒有懷著仰視的目光看待那些詩詞大家,而是與他們像在面對面交談,時而熱烈,時而冷靜。因為縱然是天才,也有普通人的缺點與煩惱。李白有,杜甫也有,至于陸游,那更是“心中極多想不開”的。閱讀對讀者來說,其實就是和不同時代的智者交談,從他們留下的作品里汲取智慧與力量。
我特別贊同書中第一講《未有情深而語不佳者》里面的觀點,詩也好,散文也好,都必須有真情實感,情感如水源,水流豐沛,作品才有生命力。潘向黎說,讀有些作品,不能說寫得不好,技巧、知識、邏輯樣樣都有,但讀來卻很乏味,就像相聲里諷刺的肉包子“一口咬不到餡,再一口咬到面”,是因為這些作者沒有感情的內驅力,不關心水源與水流量,只專注如何挖水渠,結果是“源頭幾乎干涸”,就成了注水文。
我感覺自己被潘向黎說中了,有時,明明沒有感情,也要硬寫,結果寫的過程既痛苦又艱澀。沒有情感的作品,她認為是完全可以不寫的,“世界上沒有必要多這樣一篇無瑕疵亦無價值的文字成品?!?/p>
書中還以李白與杜甫為例,李白過下邳圯橋時,想起了西漢開國謀臣張良,雖然感情上沒起什么波瀾,但大詩人到一個可以懷古的地方,少不了作詩一首,“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苯Y果無人感動,皆因李白自己沒感動。而杜甫一向是個老實人,寫的詩也老實,老實人寫詩情真,他寫童年看過公孫大娘的舞蹈,“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杜甫率先被征服了,所以讀者也覺得他詩中佳人的劍舞“動四方”。
文人多敏感而孤獨,面對生命無常,世道艱辛,更易生愁。潘向黎在第三講《生命意識與無名哀愁》中,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愁”字鋪展開去,把古詩詞中的各種愁分成十個等級,談到了新愁、輕愁、閑愁、清愁等等這些精神活動。愁也是因情而生,情在,愁就在。你愛父母,就會愁他們的老病相催;愛孩子,就愁他成長途中各種節(jié)點有沒有偏差;愛這個世界,也會愁它有沒有一直朝著文明的方向發(fā)展。
人人都愛蘇東坡,千年以來,以他的人格魅力與詩詞水平倍受后人贊譽。潘向黎也不例外,她寫蘇軾的那一講,說東坡愛水,因他出生在四川眉山,“我家江水初發(fā)源”,后又與西湖結緣,他的詩作里包攬湖、江河、浪與潮、雨、溪、激流、泉、海、露。她認為他的文章“像水一樣靈動、開闊和自由”。從“我行日夜向江?!钡健疤烊莺I境吻濉?,而他的人生最終通向了廣闊的大海,海水蔚藍,東坡亦澄澈。
書中還有章節(jié)解析了我喜歡的歐陽修、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的詩詞,從他們的作品與身世里體會到人生實苦,但倘若有情可寄、有山水可寄、有詩詞可寄,也可活得通透自在些,“人生不得意,亦須盡歡”。
潘向黎說:“我覺得古詩詞的魅力以及對當代人的影響力,有點像迢迢不斷如春水,漸行漸遠漸無窮?!贝_實如此。
編輯 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