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意境”中的“意”為情意,指主觀的思想感情;“境”乃境界,指富有立體感的藝術(shù)畫面。
文學(xué)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要借物來表現(xiàn);同樣,“境”也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來觸發(fā)。換句話說,“意境”就是作者內(nèi)心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意象)的交融,是作者苦心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評論作品時的重要準繩。而傳統(tǒng)詩詞由于幾千年來的傳承,很多意象早已固化。
讀一首詩,從字面上看是詞的連綴,從結(jié)構(gòu)上看是意象的組合,作者不僅要選用恰當?shù)囊庀筮M行感受、思考,還要用意象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而作者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其主觀感情的自然流露。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首羈旅詩,前兩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構(gòu)成了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跌宕,城、寺、船、鐘聲,創(chuàng)造出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細細品讀,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水鄉(xiāng)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和作者孤孑清寥的心境。
下面,我們簡單梳理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幾種意象:
1.明月:或?qū)υ滤监l(xiāng),思念親人,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蚴惆l(fā)盛衰無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劉禹錫的《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2.松柏:傲霜斗雪的典范,如劉楨的《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潔的品質(zhì)。
3.竹子:因其有“性直”“心空”“節(jié)貞”等特點,故用來比喻君子的品德修養(yǎng)。如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p>
4蟬:古人認為蟬餐風(fēng)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常用蟬的高潔表示人品行的高潔。如虞世南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p>
5.鴻雁:有思鄉(xiāng)懷親、羈旅之悲的意味,也代指傳書的信使。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p>
6.猿啼:象征悲傷的情緒。如李端的《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p>
7.青山:具有深遠曠達、雄渾沉穩(wěn)、亙古不變的特征,是文人借以棲息身心的家園。如王昌齡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8.菊花:蘊含不畏權(quán)貴、淡泊名利的精神,象征隱士君子。如鄭思肖的《題畫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