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翔
考點概述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有更多類型的閱讀材料出現(xiàn),古代游記散文作為一種重要的文言文類型,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了解和掌握古代游記散文的特征,探索其考查規(guī)律,考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關于文言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考查
(1)注意整體性。我們對于字詞的理解,對于句式的把握,必須放到具體文本中去加以認識和理解,而不能孤立地推測它的意義和作用??梢赃@樣說,文言文閱讀的每一道試題,都要以對全文的正確理解為背景,都要以對上下文的正確分析為條件,方能作出正確回答。(2)注意專業(yè)性。從內(nèi)容上說,雖然高考文言文閱讀因注重淺易性,考查的內(nèi)容與作者寫作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沒有更多的聯(lián)系,也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但游記這一特殊的文體還是無法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和專業(yè)術(shù)語。因而適當了解文體的特殊規(guī)范,多掌握相關文體知識,對我們理解游記有一定的幫助。由于游記中所涉及的亭臺樓閣、山川風貌等往往與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而更多地掌握古代文化常識,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也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2.關于內(nèi)容理解和思想情感的考查
對于古代游記散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一定要從游記的基本特征入手。(1)注意“游蹤”,梳理線索。由于游記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我們在閱讀時一定要抓住“游”的線索,通過線索來理清作者行文的基本思路,對于解答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這類題目很有幫助。同樣的道理,篩選文中信息之類的題目也要借助“游”的線索。(2)景情結(jié)合,挖掘思想。游記一般不會是單純寫景,而是將景與情有機結(jié)合起來,要么觸景生情,要么融情于景,總之要做到情景交融。因而我們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時,一方面可以通過調(diào)動知識儲備,知人論世,結(jié)合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來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從作者選擇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來窺探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很多游記而言,作者“記游”是虛,“表意”為實,文中表現(xiàn)的也并非都是真山真水,而往往是作者“心中的山水風情”。
知識鏈接
按照褚斌杰在《中國古代文體概論》中的劃分,古代游記屬于以“記”名篇的“雜記體”。而所謂游記,顧名思義,即是由“游”而“記”、以“記”紀“游”之作。按照一般的理解,構(gòu)成游記文體的核心要素應該包含所至、所見、所感三個方面。所至即作者游程;所見,包括作者耳聞目睹的山水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現(xiàn)實生活等;所感,即作者觀感,由所見所聞而引發(fā)的所思所想。三者恰好構(gòu)成一個由下而上、依次遞升的金字塔結(jié)構(gòu)。
古代游記發(fā)端于魏晉,從那以后,游記作為一種獨特文學樣式就一直盛行于各朝各代,歷久不衰,形成了別具一格、自成體系的游記文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的作家、作品涌現(xiàn)。其中,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開創(chuàng)了游記文學的先河。之后在唐代,柳宗元用《永州八記》給山水游記文學作了最為完美的詮釋,從而成為我國山水游記的奠基作品。到了宋代,山水游記層出不窮,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喜雨亭記》、王禹偁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到了明清,山水游記類文學就更為繁盛,作家、作品也是不勝枚舉,《徐霞客游記》尤為著名。明代中葉的“公安三袁”、晚明的張岱、清朝桐城派姚鼐也有傳世佳作。
閱讀游記,我們要了解其基本特征。第一,要注意文章的行文線索。作為游記,弄清作者的游蹤,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第二,要觀察文章如何寫景狀物。用詞、句式、修辭、韻律等,都是我們欣賞的重點所在。第三,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系。雖然寫景狀物是主體,但山水游記一般而言并不是純粹地寫景。作者游覽山川景物、名勝古跡,往往是有感而發(f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寄寓其中。因而我們要深入領會作者融進寫景中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把握全文主旨。第四,我們在閱讀古代游記作品時,除了理解其寫實的一面,還應把握其寫虛的一面。游記中的“景”既是現(xiàn)實之景,也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之景。我們閱讀時,唯有充分展開想象,對作品中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所狀之物進行再補充、再創(chuàng)造,才能準確把握作品主旨。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游三游洞記
〔清〕劉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于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shù)?,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
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于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歐陽永叔暨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而至于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jīng),皆有以傳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選自《海峰文集》)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
B.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
C.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
D.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
2.下列對文中黑體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輿,本義是車廂,后泛指車,文中的“輿”與“假輿馬者”中的“輿”都指車。
B.床,古代一種可坐可臥的家具,與我們現(xiàn)在所言的只做臥具的“床”顯然不同。
C.樂天,白居易的字,古人出生后即由父母起名取字,也有的是成年后自己取字。
D.窮,在文中是窮盡之意,與古人所言“詩窮而后工”一句中的“窮”意思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游洞地處偏狹。作者陸行二十里后,舍輿換舟,舟行數(shù)里,又舍舟登陸,順著狹窄小路登至山巔,又墜繩而下,經(jīng)一番波折方得見三游洞。
B.三游洞聲響獨特。三游洞“三室”結(jié)構(gòu),洞中之石,扣之,聲如鐘;地上之石,撞之,聲如鼓;人在洞內(nèi)放歌,聲音轟響;深溪則水聲泠然。
C.三游洞因人得名。三游洞因白居易及其弟白知退和友人元微之三人曾于此共游而得名,后歐陽永叔和黃魯直亦相繼到此游覽,且都留下詩文。
D.三游洞帶來遐思。作者因游洞而將自己與白居易等人做對比,感慨自己雖涉險而來卻不能留名,與鳥蟲無異;同時由人及洞,感慨洞之際遇。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
譯文:
(2)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譯文:
5.作者認為三游洞的“幸”與“不幸”分別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