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川運
我們常說,做好翻譯需要三個方面的能力:語言能力、翻譯能力和常識。常識指的是對每個學科或領域有一般性了解,對事物有邏輯分析與判斷能力。所謂批判性思維,常常發(fā)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目前翻譯中出現(xiàn)的錯誤,很多是譯文邏輯性及合理性的問題。究其原因,應該是對原文理解不透,按照字面理解的意思對應地進行處理,只重視形式,卻忽視了內(nèi)涵,導致譯文的表述不夠合理。再加上譯者自身的英文語感不強、敏感度不高,出了問題也難以發(fā)現(xiàn)。下面我們還是通過翻譯實踐中的具體例句來討論一下這方面問題。
例句1:2008年3月31日,新一輪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在泰國曼谷舉行。
On March 31, 2008, a new round of UN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was held in Bangkok, Thailand.
這句話比較簡單,英文本身也沒有什么語法問題,但從held表達的意思來看,這一輪談判是在2008年3月31日這一天舉行的,并且當天就結束了。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如此大型的會議,一天就開完了嗎?查查會議的具體信息就會發(fā)現(xiàn),這次會議于2008年3月31日開始,4月4日結束,一共開了5天。中文原話里面的“舉行”含有“開始”的意思。雖然“舉行”和hold表面上高度對應,但兩者的內(nèi)涵卻不盡相同。“舉行”的含義寬泛一些,可以指開始、進行或完成。例如,“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首都北京舉行”(新華網(wǎng)),這句話里的“舉行”顯然也是“開始”的意思,因為為期十幾天的奧運會肯定不能在一天內(nèi)開完,所以此處顯然也不能用held表述。英文的hold可以指進行或者完成,特別是在一般過去時的情況下,基本上指一項活動已經(jīng)完成。如果一個活動或者一件事情可以在所述時間范圍內(nèi)完成,用hold當然沒有問題。例如:
The week-long conference was held in August last year.
Our group meeting was held on Monday.
句中有一個具體到某一天的日期,但活動顯然又不能在這一天完成,這就說明中文動詞使用的內(nèi)涵根據(jù)語境發(fā)生了變化。中文動詞有著與英文動詞明顯不同的特點:動詞詞形不變,但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開始或結束,而英文通常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動詞表述。關于中文動詞的這一特點,我們曾在《中譯英策略與方法(二)》(參見本刊2022年第6期)中討論過。通過常識以及對中英文動詞特點的了解,這樣的問題很容易解決。因此,例句1的翻譯可以調(diào)整一下:
On March 31, 2008, the United Nations started a new round of negotiations on climate change in Bangkok, Thailand.
或:On March 31, 2008, a new round of UN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kicked off in Bangkok, Thailand.
例句2:這個協(xié)議匯聚了各方共識。
This agreement pooled consensus among all parties.
看看譯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邏輯問題。首先是consensus這個詞,作為“共識”,應該是各方通過討論、談判、討價還價,最后形成的一個結果。具體來說,這句話里面的“各方共識”是各方最后認同的一個結果,而不是各方各自有一個 consensus。也就是說,“共識”只有一個,pool consensus among all parties 在邏輯上顯然是說不通的。另外,句中“匯聚”這個動詞,也涉及我們曾經(jīng)討論過的中文動詞特點,即詞形不變,但可以表示開始或結果。例如,“我找了,但是沒找到”中的動詞“找”,詞形不變,但第一個“找”表示尋找的動作,而第二個“找”則表示結果。因此,這句話可譯為“I searched, but I didnt find anything.”。同樣,“匯聚”可以表示動作,也可以表示結果,但在例句2里表示的就是結果,而不是“匯聚”的過程,因此使用表示“匯聚”動作的pool不合適。例句2原文的意思應該是這個協(xié)議凝聚了各方的共識,或者是在各方已經(jīng)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通過了這個協(xié)議,也就是共識早已存在。根據(jù)常識和對中文動詞特點的了解,可對譯文進行調(diào)整:
The agreement was adopted on the basis of a broad consensus among all parties.
或:The agreement is the result of a broad-based consensus among all parties.
例句3:我市將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集聚消費資源,帶動國內(nèi)消費。
The city will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which will attract consumption resources and drive domestic consumption.
這句話的問題與前兩句相似,“集聚”是一個動詞,可以表示動作的過程,也可以表示結果。如果表示動作的過程,當然可以用attract或其他類似的動詞表述。但就例句3而言,如果理解為通過一個過程達到的一種狀況、一個結果,可能更合理一些 ,也就是“我市擁有各種消費資源”。那么,在英文中就可以采用靜態(tài)方式表示狀態(tài)或結果:
The city will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with a wide availabilit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will drive domestic consumption.
譯文里的另一處調(diào)整是沒有將“消費資源”對應地翻譯為consumption resources, 而是將這個略微抽象的名詞詞組轉化為比較具體的products and services。說到消費,無外乎產(chǎn)品與服務,具體化的翻譯表達出了詞組的內(nèi)涵,同時避免了consumption這個詞的重復。
例句4:今年我們準備再推廣至少1.5億只節(jié)能燈。
We are planning to promote at least 150 million energy-saving bulbs this year.
稍微分析一下中文,便能發(fā)現(xiàn)“推廣”這個動詞的內(nèi)涵?!巴茝V至少1.5億只節(jié)能燈”的意思應該是,推廣活動最后要達到的目標或者結果是1.5億只節(jié)能燈投入使用。因此,中文句子里面的“推廣”應該有兩層意思,既指推廣行為本身,又指推廣行為要達到的結果。然而,英文動詞 promote 只表示推廣或推銷的行為,沒有表示結果的意思。如果說promote at least 150 million energy-saving bulbs,其含義就是這1.5億只節(jié)能燈我們要一只一只地去推廣,從常識的角度來說,好像不太合理。節(jié)能燈作為一個節(jié)能產(chǎn)品類別,可以去推廣,但并非每一只燈泡都需要去promote。因此,英文翻譯可以調(diào)整一下:
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use of) 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for another 150 million bulbs this year.
推動節(jié)能燈的普及,這樣說就合理了,for another 150 million bulbs作為要實現(xiàn)的具體目標。
例句5:我勸他戒煙,可他就是戒不掉。
I persuaded him to quit smoking, but he just couldnt.
這顯然也是一個詞匯形式上對應,但內(nèi)涵有區(qū)別的例子,不過有一定英文基礎的譯者,一般不會用錯。顯然,中文的“勸”既可以表示動作的開始,也可以表示結果。“我勸他戒煙”中的“勸”表示行為。“我勸他戒了煙”中的“勸”表示“勸”過了,而且他也接受了。英文動詞persuade雖然與中文的“勸”十分對應,但用法不一樣。這個詞只表示結果,就是勸說成功。如果要表示“勸”這個行為,不強調(diào)結果,則需要對譯文進行調(diào)整:
I tried to persuade him to quit smoking, but he just couldnt.
例句6:在出臺政策時,需要注意政策與現(xiàn)行法規(guī)的協(xié)調(diào)性。
When issuing policies, we must make sure that these policies are consistent with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看到這句譯文,感覺有點邏輯的問題。when issuing policies是與原文對應的翻譯,語法上雖然沒有問題,但與主句的邏輯關系有些別扭。政策制定好了,都要出臺了,還如何保證協(xié)調(diào)性呢?這應該是在制訂政策的時候就注意的,而不是等到政策出臺的時候再考慮。所以,中文這個短語要表示的并非是“出臺政策時”的一個動作,而是最終要達到的結果或者目標,即出臺的政策都要考慮到協(xié)調(diào)性。根據(jù)這個理解,可以對譯文進行調(diào)整:
We must make sure that the policies we adopt are consistent with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或:As we develop policies, we must make sure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例句7:我們雙方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長期積累的合作基礎。
The two sides have broad converging interests, a long-accumulated foundation for cooperation.
這句譯文的問題在于a long-accumulated foundation這個結構看起來搭配不當、邏輯不通。long-accumulated顯然意在對應中文的“長期積累”。這就是兩種語言表述方式不同的問題了。中文可以說“長期積累的基礎”,但英文里的accumulated 與 foundation 就不一定能搭配使用??匆豢炊x和使用習慣,accumulate 往往指一件一件、一點一點地累積,例如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interest/credits/wealth。foundation 則是通過累積達到的結果,也就是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和累積最后形成一個foundation,而不能直接去accumulate foundation。從這個角度來說,倒是跟前面例句2中的 pool consensus 有點相似。因此,這句話的翻譯可以這樣調(diào)整一下:
We have broad converging interests with a foundation for cooperation that has been built up over the years.
例句8:每個人都在網(wǎng)絡空間休戚與共、命運相連。
Everyone is interconnected and has a common stake in cyberspace.
這句譯文中的詞組common stake用得有點違背常理。網(wǎng)絡涉及到我們每個人的利益,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每個人的利益都是一樣的嗎?這可就說不準了。每個人使用網(wǎng)絡的目的和程度可能都不一樣,網(wǎng)絡對每個人的重要性可能也不一樣,因此使用common stake就有些絕對了,不能因為原文里有個“休戚與共”,就要加一個common。從常識和邏輯的角度把譯文讀一遍,很容易看出問題。這里只要將common刪除,意思就可以清楚并適當?shù)乇磉_出來了:
Everyone is connected in cyberspace and each has a stake in it.
或:We are all connected in cyberspace and we all have a stake in it.
上述例句涉及的雖然只是個別詞匯或結構的使用,但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性和系統(tǒng)性問題。作為一個有意識的譯者,應該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和掌握中英文動詞的特點,而不是單純地找一個對應詞。另外,譯者也需要養(yǎng)成一個習慣,多讀幾遍自己的譯文,很多邏輯問題就是在重復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