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余廣慶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救助工作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社會救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部署,按照民政部要求,推進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中,本人領辦了“推進社會救助擴圍增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這一課題。通過深入8個市、17個縣(市、區(qū))的32個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開展調研,走訪困難群眾,并與財政、人社、鄉(xiāng)村振興等省直單位溝通交流,我們全面了解全省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的現狀,并提出推進社會救助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對策。
河南省現有低收入人口430.6萬,其中城鄉(xiāng)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352.4萬,居全國第二。近三年,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年均支出超138億元。在開展低收入人口排查認定、健全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做好分層分類救助工作方面,我們主要有四個做法。一是全面建立認定制度。先后制定《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認定辦法》、《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辦法》、《特困人員認定辦法》等政策文件,放寬認定條件,降低準入門檻,優(yōu)化工作流程,明確由鄉(xiāng)鎮(zhèn)(街道)負責低收入人口認定的受理、審核、確認等工作。通過自主申報、入戶走訪、基層上報、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等方式,對轄區(qū)內困難群眾進行摸底排查。二是不斷創(chuàng)新救助政策。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及其主管的慈善會(總會、協(xié)會)建立省、市、縣三級困難群眾救急難慈善專項基金,推動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截至目前,全省已成立187支困難群眾救急難慈善專項基金,累計籌集資金9017萬元,共為5.6萬名遭受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困難群眾提供急難救助幫扶。與此同時,細化因病致貧重病患者認定條件,并給予不低于65%的住院費用救助、不低于30%的門診費用救助和一定比例的傾斜救助,有效防止低收入人口因病返貧。三是持續(xù)提升工作水平。加快平臺建設,建成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信息平臺,匯集430.6萬條低收入人口數據信息,核對信息共享數據擴展到12個部門41項。加強監(jiān)測預警,采集298萬戶低收入家庭監(jiān)測數據和1270萬條殘疾、醫(yī)保等專項數據,建立涵蓋6個方面16大項的監(jiān)測預警指標體系,對風險因素疊加后超過警戒分值的低收入家庭進行自動預警。加強風險處置,根據預警信息組織人員上門走訪核查,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給予及時救助幫扶。四是不斷充實基層力量。完善服務體系,建成12個市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103個縣級中心、1922個鄉(xiāng)級服務站和3532個村級服務室,每個村(社區(qū))至少有1名社會救助協(xié)理員,困難群眾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凝聚各方力量,鼓勵黨員、網格員、志愿者、慈善工作者等對困難群眾進行走訪幫扶,探索“黨建+社會救助”、“社會救助+網格化管理”等模式,實現社會救助關口前移、觸角下延。
目前,河南省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進一步推進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讓低收入人口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需要從四個方面發(fā)力。一是健全制度體系,確保兜住底。積極適應“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钡哪繕艘?,加快救助轉型,積極推進立法,完善配套政策,促進社會救助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二是聚焦數字賦能,確保兜準底。健全核對機制、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和主動發(fā)現機制,通過“大數據+鐵腳板”共同發(fā)力,主動發(fā)現“沉默人群”,及時給予相應救助幫扶。三是健全監(jiān)管機制,確保兜穩(wěn)底。著重從業(yè)務流程、資金保障、重點人員等方面加強監(jiān)管,提升社會救助規(guī)范化管理水平。四是注重能力建設,確保兜好底。堅持黨建引領聚勢,加強教育管理增能,探索容錯免責激勵機制,讓基層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