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秋菊
(武漢市江夏區(qū)第一中學)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演化的過程。地理過程類的綜合題是近幾年高考??嫉念}型之一,大部分學生在過程描述類題目中失分嚴重,暴露出審題不清、邏輯混亂、語言組織不當?shù)戎T多問題。其中,地質過程描述類題目難度較大且分值較高,學生掌握較差,甚至對這一類題目產(chǎn)生恐懼。本文以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為例,從實戰(zhàn)的角度出發(fā),整理出這一類題目的答題思路,以期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常見的堆積地貌有流水堆積地貌、風力堆積地貌、海水堆積地貌、冰川堆積地貌,雖然不同作用力下形成的堆積地貌形態(tài)各有差異,但是它們涉及的原理是一致的,即在搬運過程中,如果外力減弱或者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物質便會堆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根據(jù)這一原理,可以把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分解成以下三個關鍵要點:
若把堆積地貌形成過程拆分成三個關鍵要點,就抓住了這一類題目的突破點,組織好語言題目便可迎刃而解了。
本文以常見的流水堆積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為例,對堆積地貌形成過程類題目進行分析總結,形成答題思路。新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冊中關于沖積扇形成過程的描述:在山區(qū),由于地勢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挾帶了大量礫石和泥沙。當河流流出山區(qū)進入平原,由于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在山前沉積下來,形成前狀堆積地貌,稱為沖積扇。
根據(jù)上述堆積地貌形成過程分解,我們把沖(洪)積扇的形成過程分成三個關鍵要點:其中的作用力為流水;物質來源為洪水期水流從山區(qū)挾帶的物質(礫石和泥沙);在出山口,地勢變得平緩,河道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減弱,形成河流堆積地貌——沖(洪)積扇。
教材中關于沖(洪)積扇的形成過程就是典型的對地理過程的描述,此類題目可以借鑒教材中的描述,強化學生對地理過程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若能恰當?shù)匾脤W生熟悉的教材案例,充分挖掘教材內(nèi)容,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過程的關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青山位于陰山山脈中部,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nèi)蒙古高原,南坡以1 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河流溝谷多。全新世不同時期,南坡發(fā)育了眾多“疊瓦狀”洪積扇(新的扇體疊覆在老的扇體之上)。研究發(fā)現(xiàn),大青山山前斷裂帶是該地區(qū)的主要斷裂帶,在地殼運動中,大青山山體不斷抬升。強烈的地殼運動為洪積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形和物質基礎。下圖示意不同時期大青山洪積扇分布,下表示意不同時期大青山洪積扇特征與氣候和地殼運動的關系。
地質時代洪積扇期次規(guī)模區(qū)域氣候條件地殼運動最大垂直斷距強弱全新世晚期Ⅲ期扇較小冷、干2.3米較弱中期Ⅱ期扇較大暖、濕1.5米弱早期Ⅰ期扇大暖、干大于24米強
說明Ⅰ期沖(洪)積扇的形成過程。
【思路分析】
【答案】Ⅰ期沖(洪)積扇形成于全新世早期,由于地殼運動劇烈,大青山山體抬升幅度大,河流流速加快,下切侵蝕強烈,(加之地殼運動導致巖石破碎)為沖(洪)積扇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碎屑物質;降水集中,多暴雨,夏季河流(洪水)水量較大;河流(洪水)出山口時,地勢突然變得平緩,河道變寬,河流流速降低,泥沙、礫石等沖(洪)積物沉積。在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下,沖(洪)積物經(jīng)過多次沉積,最終形成Ⅰ期沖(洪)積扇。
【例2】(2021年全國甲卷,37題)(節(jié)選)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所示的我國祁連山西段某山間盆地邊緣,山坡、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的植被均為草原,其中沖積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蓋有沙和粉沙物質。附近氣象站(海拔3 367米)監(jiān)測的年平均氣溫為-2.6℃ ,年降水量約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風。
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間遷移過程。
【思路分析】
【答案】沙和粉沙物質主要來源于沖積扇。春季,風力強勁,沖積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啟動。風沙流沿山坡爬升,到達一定位置后挾沙能力減弱,沙和粉沙沉積在山坡上。
【例3】(2020年全國卷Ⅱ,37題)(節(jié)選)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并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積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圖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說明出露的金礦石轉變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質作用過程。
【思路分析】此題要求說明“出露的金礦石轉變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質作用過程”,設問中心詞是“地質作用過程”,此為典型的地理過程描述類題目,但與前面一題略有不同,此題還涉及“轉變過程”。這一轉變過程意味著出露的金礦石與沙金存在差異:一是兩者的位置不同,出露的金礦石分布在金沙江及其支流兩岸,沙金為河床沉積物中的金,出現(xiàn)在河床中;二是顆粒大小不一樣,出露的金礦石顆粒較大,沙金顆粒較細。因此這一具體的轉變過程是:金沙江及其支流兩岸較大顆粒的金礦石是怎樣轉變成河床中顆粒較細的沙金的?
【答案】金沙江及其支流兩岸出露的金礦石,在外力作用下風化,或崩塌、破碎,隨流水進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運能力強,磨蝕礦石,使礦石進一步破碎。當河流流速減小時,河水挾帶的金在河床不斷沉積、富集,形成沙金。
【例4】(2022年湖南選考,19題)(節(jié)選)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金沙江部分干熱河谷的緩坡上發(fā)育著一定厚度的黃土狀物質,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廣布古堰塞湖沉積物(如圖)。在冬春季,常見谷風裹挾著塵土從谷底吹向谷坡。即將建成的白鶴灘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白鶴灘水電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沒,該地的黃土狀物質沉積速率可能減小還是增大?表明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思路分析】本題以金沙江谷底沉積物等相關圖文信息為背景設置試題,考查的知識點為水電站建設蓄水后對緩坡上黃土狀物質沉積速率的影響。題目為開放性試題,先要明確地表明觀點,然后說明理由。此題雖然不像上述題目一樣,直接要求描述某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但實際考查的是水電站建設蓄水后對黃土狀物質沉積過程的影響。首先找出黃土狀物質沉積的作用力和物質來源。然后分析水電站建設蓄水后對作用力和物質來源的影響即可。
綜上分析,白鶴灘水電站蓄水后,該地的黃土狀物質沉積速率可能減小。原因是:風力裹挾塵土作用會減弱,且黃土狀沉積物質來源減少;該地的黃土狀物質沉積速率也可能增大,原因是:風力裹挾塵土作用會增強,且黃土狀沉積物質來源增加。
【答案】可能減小:水電站蓄水后,淹沒區(qū)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積物出露減少;大氣濕度增加,植被覆蓋率增加,抑制起沙??赡茉龃?水電站蓄水后,谷風勢力增強;水位抬升,流速減慢,水庫大壩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積加強。
從上面的例證我們可以看出,破解堆積地貌形成過程類題目,最主要的是抓住堆積地貌形成過程的三個關鍵要點:找出作用力;弄清物質來源;外力搬運能力減弱,形成堆積地貌。無論題目如何變式,最重要的是要結合圖文信息和所學知識,找到該堆積地貌的作用力和物質來源,及在何種情況下外力搬運作用減弱。抓住了這三個關鍵要點,解題思路便會更加清晰,再組織好語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