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鄭培凱:傳統(tǒng)文化在港升溫

      2023-04-20 15:15:00王悅陽
      新民周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故宮博物館香港

      王悅陽

      鄭培凱在香港集古齋。

      曾幾何時,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但事實上,這座薈萃東西文化的“東方之珠”,不僅有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藝術館等高質量的一流學府、展覽場館,也擁有錢穆、饒宗頤、楊善深等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藝術大師,無論硬件、軟件,坐擁地理優(yōu)勢和“一國兩制”制度紅利的香港,無疑在今天已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大熔爐,具有無可取代的文化特色。

      特別是近年來,西九文化區(qū)日新月異的建設,更承載起這座城市文化發(fā)展的美好愿景。西九文化區(qū)是近年來香港特區(qū)政府治理打造的一塊新地標,也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這里有十多個類型不同的藝術場館和23公頃的公眾休閑空間,是一處充滿活力的文化天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就落戶在這里,自去年7月對外開放以來,僅半年多時間里,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趨之若鶩,每逢精彩的特展,更是會大排長龍,一票難求,逐漸成為現(xiàn)象級的文化盛事。文化藝術在香港的復蘇與繁榮,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特別是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這片熱土上逐漸得到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不得不令人感慨,香港這座被寄予厚望的城市,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勢必會承擔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使命。

      “曾經(jīng),香港的流行文化影響很大。但事實上,精英文化、傳統(tǒng)文化同樣在香港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在未來,香港可以在文化藝術發(fā)展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因為其接觸西方文化廣且深,同時又有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做底蘊。許多人都期望香港能夠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的精華以香港的特性發(fā)揮出來。這就需要我們這些生活在香港的人們好好努力?!毕愀鄯俏镔|文化遺產(chǎn)咨詢委員會主席、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首任主任鄭培凱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鄭培凱,山東日照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yè),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留學期間,主要鉆研明代以后的歷史,比較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曾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等長達30年之久。1998年,他在香港城市大學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中心”,并擔任中心主任及教授,同時兼任香港藝術發(fā)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顧問、民政事務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咨詢委員會委員、港臺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等職,2016年,他獲頒香港政府榮譽勛章。近年來,從非遺保護到茶與中國文化乃至經(jīng)典翻譯與文化思維等,鄭培凱均有所研究,他的研究范疇包括中國文化意識史,涉及藝術思維、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欣賞、評論與文化思維的關系和文化美學等,涉獵廣泛,成就斐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成立伊始,鄭培凱第一時間就被聘為顧問,從開幕到特展,每次活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看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成立,無疑是面向世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最佳對外窗口。

      故宮文化風靡香港

      坐落于西九龍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一座展示中華文化藝術的專題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30000平方米,由故宮博物院與西九文化區(qū)管理局合作建立。該館共有九個展廳,博物館全面和深入地展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流展出繪畫、書法、青銅器、陶瓷、金銀器、琺瑯、玉器、漆器、玻璃、璽印、織繡、首飾、雕塑、圖書典籍、古建藏品等精選的故宮藝術藏品。此外,博物館也會專題介紹紫禁城的文化歷史和宮廷生活,呈獻特別展覽,以及設立數(shù)碼展廳等,力求豐富、立體、多元地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之美。

      其整體外形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器物設計理念——“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在建筑設計上,借鑒了北京故宮建筑和藏品,并以融匯古今、結合中西的方式重新詮釋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以紫禁城建筑群顏色為主色調,再點綴以米黃、深紅及冷灰色。博物館正前方的入口廣場上,數(shù)十塊透光玻璃板相間,蜿蜒向前,模擬故宮金水河。正門入口則參照了北京故宮的裝飾設計。從正門穿過,只見10扇朱紅色的迎賓門,呼應紫禁城的大門,每扇門上分布的9行9列共81個玻璃門釘,可以在不同光線下變幻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門。

      博物館的內部設計,則傳承紫禁城中軸線的理念,結合香港向上發(fā)展的都市建筑風格,把中軸線向上延伸,較為巧妙地將9個展廳安排在不同樓層。大樓地下大堂、二樓及四樓的中庭天花吊頂,以現(xiàn)代手法演繹紫禁城內宮殿屋頂?shù)牧鹆咪佋O。中庭天花以現(xiàn)代手法演繹紫禁城屋頂琉璃瓦鋪設,遠看如竹簾,又像輕紗,雅致飄逸。三個中庭空間的設計,參照紫禁城中軸水平遞進的空間布局,垂直遞進,將不同樓連成一體。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僅在建筑設計上“以現(xiàn)代語言重新詮釋故宮元素”,符合香港“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氣息,而且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內地以外的首個合作項目,承載著文化交流的重大意義,以建筑設計詮釋歷史,以建筑空間守護文物。正如鄭培凱教授所說的那樣:“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故宮所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國際化香港之間的創(chuàng)造性結合,是內地與香港文化、文物全面合作的大事,是香港與內地共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賡續(xù)傳承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相信這座屹立在維港之濱、形似方鼎的金色巨型建筑會成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文化新地標?!?/p>

      《新民周刊》:鄭教授,作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顧問,您已多次參加該館展覽、學術活動,對其整體印象如何?

      鄭培凱:作為顧問,我不僅親身參與了該館的許多重大活動,也多次陪同友人、學生參觀,大家都覺得這會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時代在不斷發(fā)展,我們從農(nóng)耕文明走到工業(yè)文明再到如今進入科技文明,目前最需要汲取的,就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在想像、創(chuàng)作方面的智慧,這種智慧是累積而成的。故宮珍貴的文物可以讓我們吸收古人累積下來的聰明智慧、藝術審美和對人類追求更高境界的寶貴精神。

      所以我一直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只是在香港這個東西文化薈萃之地展示中國過去的輝煌,更應提醒參觀者從中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境界,進而思索如何弘揚發(fā)展,更上一層樓。故宮很多展品是從宋元明清時期留下來的,那是幾百上千年前就展示的藝術精華??匆娺@些優(yōu)秀藏品,生活在21世紀的現(xiàn)代人應該思考,如何聯(lián)系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進而發(fā)展未來,以及我們在文化藝術方面能留下些什么,不愧于這個偉大的傳統(tǒng)。

      《新民周刊》:您如何評價故宮文化博物館在香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將會產(chǎn)生的影響與意義?

      鄭培凱:第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并不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分院,相反二者是伙伴關系,這樣一來,館藏定位就可以互為補充。長久以來,大家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皇宮、皇室使用的東西,一定是價值連城的好東西。香港人也不例外。因此,大量故宮文物在香港的展出,首先促成大家對其特別關注、關心,有了前去觀賞的興趣,這就很好。知識界研究歷史、文物,或許更多從學術、藝術層面去解讀,但對普通群眾來說,欣賞故宮文物,首先因為其有很高的價值,并有著紫禁城皇家色彩,這沒什么不好,起碼你愿意因此走進博物館,欣賞文物了。其實香港歷來不缺乏好的藝術館,也有很多珍品,但許多年來觀者并不多。但這回故宮文化博物館不一樣,它有著一個極為光鮮亮麗的“招牌”,就能吸引大家走近文物,了解歷史。我覺得這開了一個好頭,拉近了歷史、文化與香港人的距離,使得其親近文物,從而親近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精神回歸與回家的感覺。可以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落成,增強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國家的認同感,也是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將助力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促進中外文明交流對話。

      第二,我很高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僅有一流的環(huán)境,還有一支龐大的研究、策展、布展團隊,如何通過對歷史文物的展出、解讀,與當代觀者產(chǎn)生互動,把一件文物研究透,讓香港市民與之產(chǎn)生精神上的呼應與共鳴,在這方面,這支學術團隊做得很不錯。因此,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覽,并不是簡單的文物展覽,其有很多創(chuàng)新角度,特別是在吸引年輕人入場觀看方面,著力尤多,譬如古與今的對話、中西方對于馬文化解讀,古代宮廷生活面面觀……都體現(xiàn)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優(yōu)勢和特色。

      第三,隨著香港在近代發(fā)展成為繁榮的貿(mào)易城市,中國藝術品的收藏也變得非?;钴S。20世紀中葉以來,私人收藏逐漸傾向對外展示,有贈予公共博物館者,有設立私人博物館者,亦有不時籌辦本地及海外巡回展覽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一個展廳的主題是“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這是首個回顧香港收藏史的大型展覽,透過一百余件展品,細述香港一個多世紀的中國藝術收藏活動,同時勾勒本地博物館發(fā)展的軌跡,并向一直為香港及海外觀眾弘揚中華文化精髓的收藏家、學者、博物館工作者及其他各界有心人士致意,我覺得這個展覽的構思很好。再比如最近正在舉辦的特展“夢蝶軒藏中國古代金銀器”,就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去年獲“夢蝶軒”主人、收藏家盧茵茵與朱偉基捐贈的946件中國古代金銀器文物藏品而專門舉辦的展覽。

      今后,香港故宮文化館在收藏、展覽環(huán)境,文物研究、傳播上的優(yōu)勢,一定會使得越來越多的藏家關注到這里。要知道,香港是一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也是藝術品拍賣、收藏的重鎮(zhèn)。就我所知的范圍內,就有不少大藏家,多年來收藏許多文物精品,瓷器、玉器、書畫乃至明清家具……其中甚至不乏幾代人收藏的心血。他們中不少人現(xiàn)在歲數(shù)大了,當務之急就是要為自己收藏一生的藏品找一個好歸宿,不能讓這些凝聚著幾代人心血的歷史文物精品流散掉?!皦舻帯钡木栀浘蜑橄愀凼詹亟玳_了一個好頭,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把自己的收藏捐贈到這里來,獲得永久保存,并得到很好的研究、傳播與弘揚。

      “非遺”重塑文化自信

      站在歷史的基石上眺望未來,才能更加堅定清晰地書寫好當下的答卷。近年來故宮文化在香港引起的熱潮絕非個例。事實上,隨著香港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與之伴隨的城市景觀的蛻變,非遺成為近年來香港重要的文化關鍵詞,非遺保護也成為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目前,香港已有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等10個具有高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非遺)項目,成功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粵劇更是在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跋嘈糯蠹叶紩檫@個城市能保存這么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而驚訝。”在鄭培凱看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可謂東西薈萃、豐富多彩。而非物質文化在今天,首要是傳承,而絕不是遺產(chǎn)。

      《新民周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非遺文化,近年來在香港的傳承情況如何?

      鄭培凱:為什么歷史文化重要?它重要是因為它是真正的文化核心,可以持續(xù)。200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在香港正式生效后,香港特區(qū)政府非常重視,不僅專門成立了非遺工作組,還委任本地學者、專家和社區(qū)人士為委員,就普查、保護等方面向政府提供意見,2008年正式成立了非遺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會成立以后,通過委托香港科技大學進行非遺普查,列出一個包含480個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清單。

      近年來非遺熱的不斷升溫,并不是一種偶然,我覺得這是香港經(jīng)濟高度繁榮的今天,內心動蕩不安的香港人從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中尋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從事非遺工作的意義所在。

      西九龍文化區(qū)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夜景。

      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反映了香港本地對待非遺的態(tài)度。這480個項目,涵蓋了所有非遺種類。香港特殊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吸引了各地的移民,延續(xù)了從各地帶來的傳統(tǒng)習俗和文化。比如粵劇、詠春武術等,這些文化遺產(chǎn)不少從內地傳入,而在香港得到發(fā)展傳承,形成體系?!皷|西薈萃”這四個字,就是通過這次普查得到的具體印證。

      眾所周知,非遺的保護傳承形態(tài),多數(shù)為師父帶徒弟的“口傳心授”式傳承,包括技藝的傳承與文化精神的傳承。這種特殊性也加大了保護的難度。目前,我們對于“口傳心授”的非遺項目,積極做好記錄工作,包括文字、影像甚至動畫模擬,這是現(xiàn)代科技給我們的好處。另一方面,在中小學青少年當中,我們也積極開展有關非遺文化的課程或者課外活動,通過表演、講座、展覽及互動游戲等,把非遺文化滲透到課程里,以嶄新的方式演繹及傳承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新民周刊》:您怎樣看待非遺文化在香港城市文化中的價值和意義?

      鄭培凱:非遺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并不只是因為它本身所體現(xiàn)出的技藝和藝術美,更在于其強大的適應力和生命力。作為后人的責任是要能夠因時、因地制宜,根據(jù)客觀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在保持其內在魅力的前提下,真正地將這份遺產(chǎn)繼承下來。近年來非遺熱的不斷升溫,并不是一種偶然,我覺得這是香港經(jīng)濟高度繁榮的今天,內心動蕩不安的香港人從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中尋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從事非遺工作的意義所在。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jīng)26年了,之前也出現(xiàn)過沖突、挫折、不安,但爆發(fā)出來以后,我覺得現(xiàn)在大家比較冷靜了,特別是經(jīng)歷了三年多的疫情,更讓大家有機會靜下心來思考,變得不再盲目。在我看來,這是青春期慢慢成長的過程。因為無論如何,你一定要找到一條繼續(xù)前進的道路,因此,沉下心來,對于民族文化的思考與回歸,勢在必行。

      近年大家對文化藝術的關心有所增加,這是很好的現(xiàn)象。西九文化區(qū)需要發(fā)揮東西文化交匯的作用,要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點和西方文化留存在港的優(yōu)點,互補之后相輔相成地發(fā)展。建基于這兩個基礎,香港的確能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西九文化區(qū)的重點是弘揚文化傳統(tǒng)的精粹,發(fā)展出融合中西的精英文化。為什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到了21世紀還可以再蓬勃發(fā)展?這需要許多人的思考和努力,并非口頭空講國際化就能夠達成。過去有些人可能對世界不同文明的發(fā)展認識不清,接觸了英國優(yōu)秀的精英文化,就覺得這才是世界文化的前瞻和潮流,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屑一顧。長遠而言,這是過去香港精英層思維意識中最不利于文化藝術發(fā)展的弱點。20年前,教育部門取消中國歷史在中小學必修課程之中,作為咨詢委員,我強烈反對,與他們起了沖突。我的理由只有一個——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都沒有不學習自己本民族歷史的,不學習歷史就不知道我們來時的路,又怎么會有精神的根呢?可他們給我回復的理由讓我咋舌,因為歷史很枯燥,且沒有什么作用(不能賺錢),學習本民族歷史太狹隘了……我至今想來仍覺得很生氣!果然之后會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好在這一切都過去了,香港已度過了那段艱難、混亂的歲月,相信將來會越來越好。

      《新民周刊》:您對香港“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定位十分認可。在您看來,香港未來文化發(fā)展的方向會如何?

      鄭培凱:首先要認識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化藝術的精粹應成為我們的借鑒和可以吸收的養(yǎng)料,為我所用,而不是倒過來,一切模仿西方,亦步亦趨。與此同時,也要發(fā)揮好香港這一國際大都市的特色,一方面廣泛吸收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投入自身的專長領域,另一方面要以自身角度發(fā)揮所長,融合東西文化,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來。特區(qū)政府也應有更寬廣的心態(tài)和長遠的眼光,時常思考文化藝術發(fā)展問題,并為此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和資源。

      我曾經(jīng)說過,之前香港的年輕人之所以不愿修習中國文化,是因為他們太年輕,涉世未深,還無法體會,人生充滿了復雜的轉折變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的歸屬感一定會越來越強烈。從目前來看,香港精英階層和普通階層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方面是不同的,但未來必須要連在一起,前者要更接地氣,后者要有所提升。香港的優(yōu)勢在于同時擁有國際化環(huán)境和民族文化的基礎,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文化會讓香港看見來時的路,更會找到未來的方向。

      猜你喜歡
      故宮博物館香港
      博物館
      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雪中故宮
      繁華背后,是一個念舊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軍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展與拍
      收藏與投資(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故宮
      露天博物館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
      博物館
      故宮大探索
      双鸭山市| 友谊县| 威海市| 定州市| 大足县| 广宁县| 凉城县| 韶关市| 土默特左旗| 奈曼旗| 克东县| 蓝山县| 五家渠市| 邵东县| 新晃| 潼南县| 肇庆市| 安陆市| 合山市| 潜江市| 苍溪县| 合山市| 杭锦后旗| 子长县| 青海省| 柘荣县| 庆安县| 南投县| 尉氏县| 开封市| 桦川县| 甘泉县| 浦县| 琼结县| 商丘市| 晋州市| 桓台县| 舞阳县| 那曲县| 大埔区| 乡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