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封面
周刊對于茶的關注,不可謂不深,至少這幾年,本人參與茶相關的報道,就有三次了。
第一次寫茶,是幾年前的春天,和同事一行人去杭州的龍井產區(qū)。雖然出生在浙江,從小喝茶,但那確實是我第一次了解龍井綠茶的品種和歷史,那些齊齊整整排布成條的茶樹是龍井43,那些看上去各自獨立的茶樹是群體種……那也是我第一次深度感受茶飲沖泡中的文化。在杭州和茶館的主人龐穎女士的招待下,了解 “淺瓷甌,淡放之,沸水沖瀉之”,喝茶的講究,幾天幾夜也說不盡。
第二次寫茶,是去年年底“中國茶”申遺成功。這一次,我得以和多位制茶大師對話,了解西湖龍井、祁門紅茶、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背后的傳承故事,學茶的過程各有各的辛苦,幾位大師也用親身經歷證明:唯有匠心的堅持,用心的感悟,才能達到茶人合一的境界。
這一次寫茶,在與幾位專家以及碧螺春制茶大師的交流中,我又有了新的感悟——如果用一種飲料來形容中國人的性格,可能沒有比茶更合適的了。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曾說過,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而茶葉本身的千變萬化也令人著迷,一片綠葉,用這種方法做就是綠茶,再變幻幾個步驟,就可做紅茶、烏龍茶、普洱等。而不管幾萬一斤還是幾百一斤,不管是在奶茶里還是瓶裝水里,愛茶人只需要秉持“我愛喝的,就是好茶”,正所謂“從心欲,不逾矩”。
也許有人會問,茶需要寫那么多次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未來仍可以繼續(xù)報道,因為茶,常寫常新。
(周 潔)
《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最近熱映,作為被全球最出名水管工偷走了童年的無辜小囡之一,我還能怎么辦呢,當然是選擇立刻飛奔去影院原諒他嘍。
劇情?不需要。只要熟悉的BGM響起,馬力歐頂磚塊、贏金幣、吃蘑菇、踩烏龜、躲機關,各種左挪右閃上躥下跳……癡漢笑即自動浮現(xiàn)。話說當年首度通關用了多長時間來著?啊,任天堂你為什么總把玩家當6歲孩子寵著害他們回憶往事情難自禁?!
散場后,不少中青年觀眾遲遲不忍離去,一顆活過來的童心差點跳出胸腔。這便是經典游戲的魅力、天真趣味的魅力。恰如楊萬里目睹“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小朋友張傘作帆,原是為了推動小船前進;奇思妙想,活潑可愛。
馬力歐仿佛一種象征:閱遍千山萬水,最讓我等超齡智障兒童感動的,仍是幼時那份“這個太好白相了!”的簡單愉悅。
《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