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八月,要開始打月餅了。把軟高粱穗子削掉,把甜甜的高粱秸鍘成小段兒,用大鍋煮,把煮過高粱秸的水放在大火上熬。熬成黏黏的、甜膩膩的糊狀,那是“餳”。小鎮(zhèn)上打月餅的總領是五爺。五爺邀請小鎮(zhèn)的師傅們來他院子里,把秸餅、紅棗、核桃、花生等原料搗碎,連同青紅絲、餳、冰糖,摻和到蒸熟的白面里,用麻油搓成酥酥的月餅餡兒。
在做月餅的同時,也要做好月餅皮兒。把面、餳與麻油摻和到一起,在大案子上揉搓摔打。特別重要的一個動作是“提”。把面提起來,猛猛地摔下去;再提起來,再猛猛地摔下去。如此反復,直到把“餳和面”提溜到如膠如漆,如瓷如玉?!疤帷钡墓Ψ蚴亲鲈嘛灥闹匾绦?,名叫“提糖”。所以在我們小鎮(zhèn)上,月餅就另有了一個很鄉(xiāng)愁的名字:“提糖”。
“提糖”餡做好后,摶成青核桃大小的餡團,用做好的月餅皮包起來,放到梨木雕花的模子里,拿木槌用力往模子里打。只有用力打出來的提糖才會沒有瑕疵,才會有清晰的花紋和文字。這就叫“打提糖”。
提糖是用力打到模子里去了,怎么脫出來呢?把梨木雕花模子的四個平角放在大案子上依序輪番磕。砰!砰!砰!……遠遠聽著,猶如長安搗衣聲。一直磕到如嬰孩一般柔軟嬌嫩的月餅脫模而出。周遭是清晰的瓦楞,中間端端的四個字:“中秋月餅”。兩旁兩朵牡丹,寓意花好月圓,榮華富貴。
小鎮(zhèn)上有兩種月餅,一種是五爺院子里打的,上邊盡管有“中秋月餅”四個字,但我們習慣叫“提糖”;另一種是各家母親蒸的,沒有別名,單叫“月餅”。
母親蒸的月餅一個五層,每層原料各異,味道不同。月餅并不一樣大,最大的如初升明月,一個比一個小,最小的像壽桃,蒸熟之后的月餅一套五個,擺起來像一座小小的白塔。母親會把月餅切成一角兒一角兒,送給左右鄰家。其實我們并不叫送,用一個“送”字,沒有意思,不近人情。我們叫“花”,給左鄰右舍“花月餅”,文雅,悅耳。別說鄉(xiāng)村少文化,幾千年的鄉(xiāng)愁,幾千年的文明,都沉沉地裹在一個燦若錦繡的“花”字里。
一家“月餅”幾家嘗,幾家“月餅”一家嘗。咬上一口月餅,把中秋的欣悅和明月播灑在人世間的光華,一起咽到肚子里。一角月餅,殷殷多情,濃到千年萬古化不開。
(本文入選2021年山東省聊城市中考語文試卷,文章有刪減)
卓然,山西人。晉城市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吧偕P桑陌,老退文聯(lián);楓林霜葉,抱香枝頭;偶有拙著,束之若芻?!背霭嫘≌f、散文、詩詞、民俗作品多部。曾獲冰心散文獎,劉勰散文獎,黃河文學獎,“鳳山杯”詩詞獎。
《意林》:是什么觸動了您,從而讓您寫出了這篇文章?
卓然:在我的認知中,民俗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寄托,也是打開民族精神家園的密碼。尊重民俗,珍愛民俗,人類才可以詩意地棲居一方,明晰事理,見其根底,才能夠知道我們所在的歷史高度,才具有超越歷史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把灾蛔?,故嗟嘆之。”讓民俗發(fā)芳于文學,我選擇了散文。恰如山地上自在的白鷴,悠然的嬌姿,清麗的長鳴,以此化風俗為機杼,織成民俗文化的錦章。
《意林》:對中學生閱讀,您有什么建議?
卓然:我把中學時代稱為“閱讀年華”。中學時代是記憶的黃金時代,錯過了中學時期的閱讀,會影響一生。一個人一生能量的大小,都是中學時代的積累,無論你未來從事何種職業(yè),閱讀都必不可少。至于閱讀文學、哲學、美學作品,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一定不要錯過人生的“閱讀年華”。
《意林》:您認為閱讀對個人成長有哪些影響?
卓然:閱讀不光讓中學生增長知識,最可貴的是可以培養(yǎng)和塑造中學生的意志、氣質、人格、精神和品質。特別是對興趣的培養(yǎng),興趣是一個人成功最大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