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麟
踏入大克底的土地,我被這里的森林,空氣、農家別院震撼了。
大克底隸屬硯山縣江那鎮(zhèn)同心社區(qū),這里雖與硯山縣城相接,卻仿佛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我置身的空間幽靜,清新,明朗,所有的事物都以鄉(xiāng)村最淳樸的方式呈現(xiàn),沒一點城市喧囂的氣息。深邃而悠遠的藍天籠罩在我的頭頂,一朵朵幻化成各種動物的白云從村莊遠處山后的森林里,順著“U”字形包圍村莊的山勢成兩列悠閑地飄過來,我甚至可以看清楚它們的四肢和清秀的面目,聽到陣陣蟬聲、鳥鳴和清晨剛出圈或傍晚歸圈的聲聲牛哞……但才飄到天空的中央,便都倏地紛紛掉落在村中那個葫蘆形的倒映著一棟棟小別墅的清澈的荷塘里了。
清澈的山泉順著山溝汩汩而下,我沒了方向,似乎踏入了一塊遠離都市的土地,一個古樸典雅的壯族小村落。毫無疑問綠色生態(tài)理念已深深植根于這里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污水處理已科學地并入硯山縣城的市政管網(wǎng)。看到清澈的泉水歡快地流淌,總會讓我產(chǎn)生許多美好的憧憬。憧憬在它所流向的東方不遠處正在崛起中的硯山縣城,憧憬接納它的那煙波浩渺的硯山母親湖——聽湖水庫,及其聽湖水庫的下游所流經(jīng)的每一個村莊的美好故事。清澈的泉水讓人感到了這片土地的溫馨與厚重,相信下游的人們也會像我此時一樣對陌生的上游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遐想。
大克底就像硯山縣城一座天生地設的后花園,它的身后就是莽莽的六詔山脈。據(jù)說這里很早以前就是一個壯族部落,具體誕生時間和背景我無法考證,我看到的是它現(xiàn)在的美麗和溫暖。走進它,先映入眼簾的是由八根大柱子組成的三層飛檐瓦屋面的大門,頂層檐下藍底金字匾額:大克底,一層檐下黑底紅字:“打造美麗鄉(xiāng)村,共建幸福家園”顯得格外醒目。寨門雖融入了現(xiàn)代的元素,但也不乏古樸典雅的壯家建筑文化之趣。然后寨門進去正對面便是一個小型文化廣場,供能歌善舞的壯家老少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右邊是一個栽滿各種花草樹木的休閑小花園。各家各戶庭院寬敞,綠蔭掩映。小別院以清澈見底的小荷塘為最低點,成“U”字形順著山勢兩邊依山向上而建,整齊有序?!癠”字形的中間為種植區(qū),左邊是車行道,而右邊則是健康步道,道路干凈整潔兩側都種有花草樹木,再往上便得一清澈的小水庫,旁邊設有休閑農莊,庫尾平地山上設有露營基地。整個小山村生活、娛樂、休閑設施完備,展現(xiàn)在眼前的就是一個典型的綠美新農村靜謐、安詳、和諧的景象,與比鄰的硯山縣城高樓林立與車馬喧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克底的美麗和溫暖,不僅來自村容村貌融入綠美鄉(xiāng)村現(xiàn)代理念的建設和各家各戶寬敞庭院里的綠蔭掩映,更來自這里壯家人的熱情與好客及淳厚的民風民俗。
走在大克底的村路上,無論是遇上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只要你愿意,他們總會熱情地邀請你到家里烤一杯壯家火塘的濃茶或吃一餐具有特色的壯家便餐。壯家?guī)缀趺總€月都有自己的節(jié)日。除了中華民族都過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外,壯家還有二月的太陽節(jié),三月的祭龍節(jié),四月的開秧節(jié),六月的六郎節(jié),七月的七郎節(jié),九月的嘗新節(jié)(注:這些節(jié)都以農歷記)等等。若是你趕上了節(jié)日到大克底,他們便會盛情地用壯家的特色美食,如花米飯、涼米粉、綠粑粑、“馬腳桿”(一種用糯米和臘肉包的大如馬腳桿的粽子)、煙熏臘豬肉及米酒等招待你。當然在不同的節(jié)日里有不同的主打美食,如三月的祭龍節(jié)主打的美食就是綠粑粑,是用野生的面蒿與糯米混合舂成的綠色的粑粑,這種美食制作工序比較復雜,就不細說;七月的七郎節(jié),主打美食就是花米飯。只有涼米粉卻是每個大小節(jié)日是必有的。席間,善歌的壯家婦女少不了還會給你來幾調優(yōu)美的敬酒歌,即使你聽不懂,但那悠揚熱情的曲調,也足以讓你陶醉。
我第一次去大克底時正是七月的七郎節(jié)。這是壯家除了春節(jié)外最隆重的節(jié)日。六月三十天剛亮,這個小村莊上空就已炊煙裊裊,婦女們有的在忙著洗木甑,瓢盆;有的在著忙淘洗糯米;有的在忙著洗用來染花米飯(五色飯)的紫藍草、密蒙花、蘇木、娘惹花、蝶豆花(紫藍草染出來的是紫色,密蒙花染出來的是黃色,蘇木染出來的是橙色,娘惹花染出來的是綠色,蝶豆花染出來的是藍色),為染花米飯做準備。男人們則忙著在村頭宰牛,宰牛的頭數(shù)依村寨戶數(shù)的多少而定,像大克底僅有64戶人家的小村莊全村就只宰一頭。待到牛宰好按戶數(shù)平均分好,在家的婦女也已經(jīng)蒸好了香噴噴的花米飯,接下來便是全村人參與的一場隆重的祭祀活動。傳說這一節(jié)日是紀念為抵御外敵侵略,維護民族和平統(tǒng)一而英勇獻身的壯族抗敵英雄儂智高的英雄壯舉而來的。祭祀由本村德高望重的長老主持,男女老少均著民族盛裝。在祭臺上擺齊牛肉、花米飯、酒水等祭品后,長老口中念念有詞,村民跪拜四方天地,乞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祭祀完畢,各家主人便帶上自己的親朋好友回家準備,共進晚餐。接下來的七月初一至初三,整個村莊都浸沉在民歌的海洋里了,這三天全村男女老少都會聚在小型文化廣場上盡情地對歌。歌聲或高昂悠揚,或優(yōu)美抒情,或娓娓傾訴……表達的是在一年的生產(chǎn)生活中的情愫及對美好生活向往之情。讓人感到一種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一種和平幸福的新農村生活氣息彌漫在了大克底整個蔚藍的上空。
大克底位于硯山縣城西,與城相連卻不是城,仍然保持著鄉(xiāng)村的平靜安詳與淳樸。這片土地的子民如何做到既融入現(xiàn)代新農村的建設理念,又不把自己裹挾在熙熙攘攘城市喧囂的洪流中?讓漂泊他鄉(xiāng)的城鎮(zhèn)市民有一個鄉(xiāng)愁棲息地的后花園,那得該有多大的勇氣、智慧和包容的心???現(xiàn)在這方土地在他們勤勞的耕耘下已經(jīng)成了省級“民族團結示范村”、縣級“美麗家園示范村”、縣級黨員干部示范基地及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看到那藍天上悠悠的白云,郁郁蒼蒼茂密的樹林,掠過荷塘快樂的小鳥及絡繹不絕的游人,我想得很多。我想到了對天地、對自然常懷敬畏之心的農人樸素初心,想到了習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理念,想到了更久遠的華夏大地處處生態(tài)宜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選自《含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