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間市時村學區(qū)中心學校 劉坤偉
曾經聽過小學四年級一節(jié)語文課——《古詩兩首》其一,“詩圣”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之五: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教師首先介紹作者生平,然后認真地書寫生字,讓學生辨識形近字及易錯的字。古詩的講解過程,教師先讓學生齊讀,接著男女生進行朗讀比賽,意在講解前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悟詩意。隨后正式進入講解環(huán)節(jié),教師詳細地講解了每句詩的含義。按照傳統(tǒng)的講課環(huán)節(jié),看似完整明白,但是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會讓人覺得缺乏創(chuàng)意和亮點,不能以“詩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首先,要明確了解唐詩的特點。唐詩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詩歌語言,具有一定格律規(guī)范的節(jié)奏和韻腳,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性,可以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豐富情感。因而,教師在范讀詩詞的時候最好根據(jù)詩歌內容選配背景音樂,與詩歌韻律相契合,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凸顯詩詞的韻律美,讓學生在美的意境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此基礎上引發(fā)思考,解讀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經歷,這些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是靈感的生發(fā)源頭。以前詩為例,安史之亂后,杜甫流離失所,一路逃亡來到了成都,自己搭建了一所草堂棲身。短暫的安適催生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滿眼都是花的世界,一口氣寫了七首詩,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但詩中也隱隱有淡淡的哀愁。
其次,要深刻解讀文本,提煉藝術精華,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藝術表現(xiàn)手法,領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藝術特點。詩中一個“懶”字和一個“倚”字,表現(xiàn)出在“春光”中倚著“微風”得以暫時歇息的愜意?!皯欣А钡牡攸c是和尚墓塔前,望著錦江之水滾滾東流,使人有一種時光流逝、歲月難度的感覺。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夾雜著幾分悲愴之情。
“錦水”從塔前東流而去,構成了有縱有橫的幾何圖。塔影,是靜止的,江水,是流動的。畫面動靜融合,給人以壯美的感受。塔,交代了地點,春,交代了時間。杜甫畢竟在尋春,風和日麗,春光宜人,不覺困倦 ,且倚微風,以寄雅懷。一簇桃花自由綻放,絢爛多彩;詩人懶意全無,豁然開朗。他將自己與大好春光融合為一,達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杜甫有一種在逆境中積極生活的渴望,對他來說,唯有此刻在花的世界里,才能享受生活,才能有悲憫天下的權利。
最后,結合詩歌藝術性和思想性進行外延拓展。不能只停留于文字的翻譯釋讀,還要深挖思想境界和精神內涵,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學以致用,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要體會杜甫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學習其樂觀主義精神,滿懷憧憬,不懈努力,培養(yǎng)強烈的愛國熱情。
從一首詩、一堂課拓展開來,對我們日常教學,乃至生活和學習都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教以得法,學以致用,是每一位教師要堅持的教學原則。于課堂如是,于生活亦如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努力把每一堂課講活講透,成其為花,方不負杏壇春色,贏得桃李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