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麗芳
【課標導覽】
通過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史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
【知識架構】
【參考答案】
中華民國的建立:孫中山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北京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重難突破】
1. 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
(1)在政治上,它不僅宣告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終結,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2)在思想上,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樹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
(3)經(jīng)濟上,確認資本主義關系為合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識分子利用《臨時約法》規(guī)定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紛紛組織黨團和創(chuàng)辦報刊,大量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新文化運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
(5)在對外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fā)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國主義侵略。
2. 評價辛亥革命
(1)性質: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
(2)進步性: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
(3)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徹底改變;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難之中。
(4)教訓:政治上軟弱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無法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3. 公式換算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1912年為民國元年即民國1年。換算公式為:民國年=公元年-1911;公元年=民國年+1911。用這個公式就可以輕松換算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
【易錯提示】
1. 提示: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政府,其建立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高潮,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2. 提示: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未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隨堂練習
1. 1912年,孫中山自豪地說: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chuàng)舉也”。這里的“創(chuàng)舉”指的是()
A. 辛亥革命爆發(fā)
B. 武昌起義的勝利
C. 中華民國成立
D. 湖北軍政府成立
2. 孫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tǒng)。為防止袁世凱獨裁,革命派在制度方面采取的應對措施是 ()
A. 規(guī)定清帝必須退位
B.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 臨時政府設在南京
D. 新任大總統(tǒng)應到南京就職
3. 1912年2月,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nèi),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導致孫中山得出這一結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華民國的成立
B. 清帝下詔退位
C. 武昌起義的勝利
D. 《臨時約法》的頒布
4. 如圖是一枚“中華民國十八年”發(fā)行的銀元,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判斷,這張銀元發(fā)行于公元()
A. 1918年
B. 1928年
C. 1929年
D. 1930年
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根據(jù)材料一中圖1、圖2,歸納辛亥革命取得的兩大重要成果。
材料二 臨時政府成立以后,當盡文明國應盡之義務,以期享文明國應享之權利。滿清時代辱國之舉措與排外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與我友邦益增睦誼,持和平主義,將使中國見重于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于大同。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
(2)怎樣看待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政策?
材料三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材料三中的文件體現(xiàn)了哪些進步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