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男 刁宇翔
盛夏時節(jié),北部戰(zhàn)區(qū)空軍“奮飛新征程 強軍當先鋒”講述戰(zhàn)位上的強軍故事,在“人民空軍東北老航校舊址”上開幕,北部戰(zhàn)區(qū)空軍航空兵某旅“人民空軍東北老航校舊址”解說員、上士閆曉毓,以《堅守·一副托舉戰(zhàn)鷹的身軀》為題,用一張張生動的歷史圖片、一件件真實的文獻實物、一個個精致的沙盤模型,為全區(qū)官兵立體展現“起飛地”上機務人的忠誠與擔當。
攻堅克難辦航校
北部戰(zhàn)區(qū)空軍航空兵某旅,駐守在“人民空軍東北老航校舊址”之上,人民空軍第一架戰(zhàn)機從這里起飛,這里是見證黨領導人民空軍建設發(fā)展的歷史地標。
1946年3月1日,我黨我軍第一所航空學?!獤|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即東北老航校)在戰(zhàn)爭廢墟上創(chuàng)立?!霸谀莻€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年代,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轟炸,企圖把初生的航校扼殺在搖籃里;日偽殘余、土匪特務活動猖獗,阻礙航校發(fā)展……”活動現場,閆曉毓深情地講述:為不使日軍遺留的航材裝備和機場設施落到國民黨軍隊和當地土匪手中,老航校先輩們連續(xù)幾個月不分晝夜地四處尋找,最終收集各型舊飛機120架,航空發(fā)動機200多臺,航油近千桶,航空儀表100多箱,各種物資2800多輛馬車……
2023年6月1日,東北老航校開學紀念日,17名老航校先輩子女后代來到該旅。老航校首任政委王弼的女兒一走進“人民空軍東北老航校舊址展陳中心 ”,看到航校創(chuàng)建初期的歷史照片就忍不住流淚,她向閆曉毓補充了諸多細節(jié):為收集航材,老航校創(chuàng)業(yè)者們冒著寒冬大雪,走遍東北三省30多個城鎮(zhèn)、50多個機場,其間有人被火車軋斷雙腿,有人誤入日軍731實驗室中毒身亡……聽到動情之處,閆曉毓情不自禁地跟隨眾人,在王弼政委半身雕塑前深深鞠躬。
由于當時飛行訓練所使用的多數是收尋的受損嚴重或用廢舊器材拼裝的飛機,航校剛一開訓,就發(fā)生兩起飛行事故,飛行員和機務人員壓力巨大。
為完成黨交給的任務,航校機務人員絞盡腦汁、想盡辦法。一次,航校幾個機械學員向校領導申請獨立修一架儀表全部破損、尾翼方向舵也壞了的九九高教機。可飛機修好了,該由誰來試飛呢?這樣的飛機還敢讓飛行員飛嗎?校領導一時間也犯了難。最后,參與該飛機維修的機械學員岳榮站出來:“我們修的飛機我們負責!我到后艙壓座,跟飛行員一起飛?!睓C械學員的舉動深深震撼飛行教官林保毅,最終,林保毅和岳榮一同登上飛機試飛。飛機在空中翻滾、倒飛,安全著陸?!耙磺姓# 绷直R銓ψ诤笈摰脑罉s豎起大拇指。從那以后,航校有了“承修人員要上飛機壓座”的傳統(tǒng),也再沒發(fā)生過飛行事故。
迎難而上創(chuàng)奇跡
“創(chuàng)業(yè)嘗艱辛,無暇論個人。名利雙拋卻,對黨赤子心?!遍Z曉毓熟背老航校先輩創(chuàng)作的詩,繼續(xù)講述:航校訓練中期,隨著航材消耗和飛行學員數量的增加,“人多機少”的矛盾愈發(fā)突出。
沒有飛機,航校機務人就決定自己試制滑翔機。如今,當官兵走進“人民空軍東北老航校舊址展陳中心 ”,在展板墻上依舊能看見航校機務人試制滑翔機的真實照片,展柜里依舊能找到當時制作滑翔機所使用的斧頭、刨子等工具。在很短時間內,航校機務人就造出兩架木制滑翔機。試飛那天,滑翔機在汽車的牽引下滑翔一段距離后,逐漸離開地面飛了起來,升到10多米高后與牽引鋼索脫鉤,而后在空中轉了一圈后,平穩(wěn)落地。試飛成功!不久后,航?;铏C訓練班正式開訓。
回顧東北老航校的歷史,機務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不可能”:修理風擋時沒有明膠玻璃,就嘗試用白鐵皮加工成風擋外形,再鑲上普通玻璃;發(fā)動機修好后沒有試車臺,就用報廢機身和前艙儀表板做成簡易試車臺;排隊用自行車打氣筒給飛機輪胎打氣,用手搖的方式啟動飛機發(fā)動機……
為加強舊址保護和史料整理,該旅專門成立“老航校研究室”,赴3省5市實地走訪7個留有老航校實物的軍地展館,采訪老航校先輩及子女50余人,征集、復制相關文物130余件。這一切都為閆曉毓的講解提供了真實依據。
“面對飛行保障上的重重困難,航校機務人從未退縮!”一張張翻閱歷史照片,閆曉毓耐心講解著:一張照片反映的航校飛行訓練航材不夠,幾架飛機共用一個螺旋槳,一架飛機飛完卸下安到另一架上接著飛;一張照片表現的是機務人在夜晚借助微弱的油燈燈光檢修器材;一張照片表現機務人排隊用自行車打氣筒給飛機輪胎打氣,包裹嚴實的棉服棉帽反映出東北-40℃的嚴寒……
薪火相傳肯擔當
2019年10月,“人民空軍東北老航校舊址”被批準為第八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續(xù)又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和第三屆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閆曉毓的解說對象從部隊官兵擴展到黨政機關、院校及慕名而來的外地團體,老航校的歷史越來越廣泛地被公眾知曉。
為真正把“老航校精神”發(fā)揚光大,讓“起飛地”上的故事走進更多人心中,閆曉毓主動加入旅“起飛融媒體中心”任外景記者。其間,她參與制作的《起飛地的機務人》系列節(jié)目、《起飛訪談》等十余個節(jié)目在“人民空軍”“北部空軍”等媒體平臺播放。
一線采訪時,有個細節(jié)讓閆曉毓感觸頗深——接受采訪的機務官兵不談自己只講別人:機械師王振的師傅參加空軍機務尖兵崗位練兵比武,為節(jié)省半秒鐘帶機組操練上百次,胳膊被磕得青紫也不在意,最終捧回冠軍獎杯;機械師趙文迪的班長,執(zhí)行演習任務期間,因甲溝炎拔掉腳趾甲纏紗布穿不進鞋,干脆將鞋前剪出個大口子,穿著自制“涼鞋”參與保障;有個機械員發(fā)高燒,卻堅持鉆滾燙的進氣道,當頂著熱浪、憋著氣檢查完出來,腳一著地就昏了過去……
勝利體現在空中,勝利保障在地面。在“起飛地”上,閆曉毓見過太多感動場景,聽過太多動容故事:該旅機械技師、一級軍士長孫彬彬,入伍28年,在機務保障一線干了28年,如今已是47歲老兵。翻閱孫彬彬的“履歷”,閆曉毓得知,他已安全保障飛行2400多小時,所維護飛機連續(xù)10年被評為“樣板機”,所在機組5次榮立集體三等功;他個人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8次,獲全軍、空軍、戰(zhàn)區(qū)空軍各類獎項不計其數……但一線保障中,孫彬彬像個新員一樣,任何工作都要干到位、復查到位。
“你為什么那么拼?”一次,在老航校老跑道上,閆曉毓攔住孫彬彬追問。孫彬彬講述了20年前發(fā)生在他維護的飛機上的那次二等飛行事故?!氨M管事故最后被定性為空中吸入外來物,不是機務的原因,但我的飛機沒回來,飛機上的戰(zhàn)友也差點沒回來……”孫彬彬低沉地說:“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那次事故!”
“對戰(zhàn)斗勝利負責、對戰(zhàn)友安全負責、對國家財產負責?!边@么多年來,孫彬彬帶教出20名機械師,其中,5人成為旅技術骨干、1人成為戰(zhàn)區(qū)空軍技術骨干,還有4人走上機務大隊長、專業(yè)主任等崗位。手把手教業(yè)務,肩并肩攻難關,孫彬彬既傳授了本領,也培養(yǎng)了作風。閆曉毓講述到最后,軍裝上掛滿軍功章的孫彬彬作為特邀嘉賓登上講臺,他目光堅定地說:“我們站在老航校舊址上,就要真正當好‘老航校精神傳人!”
長空之上,是鐵翼沖破云霄的雷霆萬鈞;鐵翼之下,是機務人默默守護的執(zhí)著堅守?!捌痫w地”上機務人的故事,總能讓人眼眶濕潤。感動之余,更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發(fā)自內心、支撐前行的強大力量。
這力量,就是對黨的忠誠與擔當。
(責任編輯:陳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