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煒
摘 要:隨著阿爾泰山落葉松栽培技術的發(fā)展,育苗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受到廣泛關注。基于此,本文簡單分析阿爾泰山落葉松育苗準備技術,深入探討常見的育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阿爾泰山;落葉松育苗;病蟲害防治
在阿爾泰山落葉松的栽培中,育苗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是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障落葉松能夠順利育苗并得到有效的病蟲害防治,必須結合育苗準備技術,采取相關的育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1 阿爾泰山落葉松育苗準備技術
1.1合理選擇苗圃
苗床是阿爾泰山落葉松育苗的載體,科學合理選擇苗圃,能夠保障苗床的質(zhì)量,為育苗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及條件。在正式開展育苗之間,需要充分考慮到可能對落葉松育苗造成影響的多方面因素,對阿爾泰山進行仔細調(diào)查了解。工作人員需要結合落葉松的具體習性,根據(jù)阿爾泰山的地形、水源、光照及溫濕度等方面選擇最適合育苗的苗圃。此外,苗圃的具體位置可以根據(jù)落葉松不同的生長周期進行調(diào)整改變[1]。
1.2整地作床技術
在育苗的準備工作中,需要應用整地作床技術使苗圃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光滑,確保育苗質(zhì)量。在育苗之前必須徹底打掃苗圃,將苗圃表面的碎石、灰塵及垃圾等進行清除。同時需要在苗圃內(nèi)增設苗棚,有效避免落葉松種子在育苗之后,由于氣溫過低造成凍災。在作床技術中,必須將苗床內(nèi)部的土壤壓實,使土壤平整,深度一致,確保育苗時落葉松種子均勻播撒。土壤處理結束后,應合理調(diào)整苗床的長度及寬度,并做好消毒殺菌工作[2]。
1.3育苗基質(zhì)配制技術
育苗基質(zhì)配制技術主要將落葉松生長所需的各類元素進行合理調(diào)配,配制后放置于苗床中,使落葉松幼苗能夠具有良好的生長基質(zhì)。在土壤方面,應選擇土質(zhì)較為稀松并且透氣性能良好的土壤進行配制。例如,阿爾泰山的阿勒泰地區(qū)常見的配制土壤種類包括生黃土及腐殖質(zhì)土等,具有多方面的性能優(yōu)勢,能夠有效調(diào)節(jié)育苗基質(zhì)。在肥料養(yǎng)分方面,可以采用復合肥及有機肥等營養(yǎng)成分充足的化肥類型,在配制前需要進行過篩、堆肥及發(fā)酵等工序的處理[3]。
2 常見的阿爾泰山落葉松育苗技術
2.1種子處理技術
阿爾泰山落葉松在育苗之前需要對種子進行合理處理,有效處理的落葉松種子有利于催芽及保障幼苗良好生長。處理方法可以按照溫度進行劃分,主要包括低溫處理方法及高溫處理方法等。氣溫較低時通常采取埋藏的方法對種子進行處理,所選擇的埋藏位置需要滿足地形條件良好、坡度較高及風速較小等方面條件。在挖掘埋藏坑洞時,需要將坑洞的深度及寬度控制在50cm左右,同時坑洞的具體尺寸大小需要與埋藏的種子數(shù)量相匹配。如果所需埋藏的落葉松種子數(shù)量過多,應適當擴大坑洞,確保全部種子被均勻掩埋。如果出現(xiàn)雪天及雨天等惡劣自然天氣,應在埋藏坑洞上鋪蓋草簾及布匹等防止種子凍傷。氣溫較高時可以對種子進行浸泡處理,工作人員應按照一定比例,添加適量的化學藥劑及細沙等,與落葉松種子均勻混合進行催芽。在催芽過程中需要合理控制苗圃的溫度及種子含水量,工作人員需要定期對種子進行翻動及補水保濕處理[4]。
2.2苗床播種技術
落葉松種子育苗播種技術包含的流程眾多,工作人員在正式開始播種之前,需要充分考慮到播種時間、播種量及播種密度等方面的播種流程,避免各方面播種流程對苗床播種造成不良影響。在播種時間方面,新疆阿爾泰山區(qū)域的落葉松在播種時應選擇溫度適宜的時間,如冬雪逐步融化的初春階段,溫度為10~15℃時,或在6~7月進行播種。此外除了氣溫,播種時還需要考慮到土壤表面的溫度,同樣應在土壤表面能夠達到10℃左右時進行播種。在播種量方面,落葉松種子具有發(fā)芽速度較慢及出芽率較低的特點,需要首先進行催芽處理。具體播種量應根據(jù)落葉松種子催芽后的具體發(fā)芽率進行判斷,發(fā)芽率越低播種數(shù)量應越多。工作人員可以對落葉松種子播種量及發(fā)芽率的具體比例關系進行仔細觀察,找出可能存在的規(guī)律,采取設置數(shù)學公式等方法對具體的播種量進行便捷計算。在播種密度方面,種子之間的行距、寬度及播幅等應控制在10cm左右[5]。
2.3苗期管理技術
阿爾泰山落葉松經(jīng)過種子處理及播種后,逐步進入生長階段。在幼苗的生長階段,工作人員需要采取苗期管理技術,對落葉松幼苗的生長情況進行監(jiān)管,保障落葉松育苗質(zhì)量,為后續(xù)生長階段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條件。落葉松苗期需要進行管理的工作主要包括澆水灌溉、施肥追肥及清除雜草等方面。在澆水管理中,種子發(fā)芽出苗后需要的水分需求較大,工作人員應適當加大澆水灌溉力度,使苗床表面的土壤澆水后,能夠在較長時間內(nèi)保持充足的含水量。幼苗生長一段時間后,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措施進行灌溉,同時注重對落葉樹的根部區(qū)域進行澆水灌溉。在施肥追肥管理中,落葉樹苗期生長速度較快,因此對肥料的需求量較高。工作人員可以在每年的6~7月進行施肥及追肥,確保滿足幼苗養(yǎng)料需求。在肥料施加前需要進行幼苗的清洗工作,避免肥料中的化學元素引起幼苗燒灼。在除草管理中,可以采用噴灑化學藥劑、人工割草及松土等形式進行雜草的防治。
3 阿爾泰山落葉松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
3.1催芽期防治技術
阿爾泰山落葉松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可以根據(jù)落葉松的不同生長階段進行,不同的生長階段應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確保達成良好的防治效果。在落葉松的催芽期,工作人員可以適當加大防治力度,采取噴灑化學藥劑的方法進行防治。在使用化學藥劑之前,為了確保落葉松苗木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工作人員應按照病蟲害的具體類型對所需使用的化學藥劑進行判斷,同時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工作人員在落葉樹的苗木產(chǎn)生病蟲害時,應對病蟲害的具體類型及可能導致病蟲害產(chǎn)生的具體因素進行仔細觀察了解,并結合落葉松苗木的生長情況及具體生長階段選擇合適的化學藥劑。在落葉樹的催芽初期,剛催生出的嫩芽如果產(chǎn)生病蟲害,噴灑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之前,首先需要進行消毒殺菌處理。落葉樹催芽時期的落葉樹苗木較為脆弱,對病災、蟲災及化學藥劑的抵抗能力差,對周邊環(huán)境的消毒殺菌,能夠使嫩芽快速適應化學藥劑,提升藥力的抵抗能力。在消毒殺菌之前需要選擇對環(huán)境污染破壞小及安全性較高的專用消毒溶液,結合相關噴灑設備及消毒設備,對落葉樹的嫩芽進行消毒殺菌處理。在消毒后的化學藥劑噴灑防治中,工作人員應將噴灑時間及噴灑次數(shù)控制在合理范圍內(nèi)。一周左右的時間僅需噴灑一次,并且需要不斷堅持噴灑。如果催芽后嫩芽生長初期階段產(chǎn)生病蟲害,所噴灑的化學藥劑濃度應控制在1%左右。如果嫩芽產(chǎn)生的害蟲過多,工作人員應逐步加大嫩芽的噴灑頻率,同時可以調(diào)整化學藥劑的濃度,將濃度適當提高,確保徹底滅殺害蟲。此外,工作人員可以將不同類型的化學藥劑按照合適比例進行調(diào)配,在落葉樹催芽階段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混合使用。在合作使用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注重控制混合化學藥劑的使用時間,需要遵循快速配制及快速使用的原則。如果所需劑量較小,應按照合適的比例進行小劑量調(diào)配,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在結束使用后,應將化學藥劑嚴格密封,避免長時間放置后化學藥劑揮發(fā)。同時,化學藥劑應在落葉樹水分補給較為充足的情況下使用。在落葉樹苗木的根莖處水分較多時應用化學藥劑,無法達到有效的病蟲害防治。
3.2播種期防治技術
落葉樹的育苗播種階段通常包含眾多的播種流程,播種內(nèi)容較為復雜,因此產(chǎn)生病蟲害的頻率較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防治。在產(chǎn)生病蟲害時,害蟲主要集中于落葉樹的種子上。害蟲主要通過在落葉樹種子表面排出蟲卵的形式傳播有害細菌及病毒。部分害蟲的蟲卵具有較強的吸附性,在播種時牢固附著在種子上,隨著播種潛伏進入落葉林育苗的苗圃土壤中。在后續(xù)的出芽及出苗等生長過程中,害蟲的蟲卵會隨著時間的增長不斷生長發(fā)育,由蟲卵變?yōu)楹οx,在每年的病蟲害高發(fā)期迅速暴發(fā)。因此工作人員在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需要采取措施對害蟲的蟲卵進行徹底滅殺。在防治過程中可以參考催芽期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對落葉樹的種子同樣進行消毒殺菌處理,確保附著于表面的蟲卵徹底滅殺。除了結合催芽期的消毒殺菌防治措施外,工作人員可以結合落葉松育苗前的種子處理工作,對產(chǎn)生病蟲害的落葉樹種子進行埋藏處理。在埋藏之前可以使用適量的化學藥劑,與落葉樹種子均勻攪拌,之后在埋藏坑洞表面鋪設覆蓋物,在放置一段時間后再次對種子進行后續(xù)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為了有效去除落葉樹種子上殘留的害蟲及蟲卵或有毒有害物質(zhì),工作人員可以采取化學藥劑及適量水的比例調(diào)配出混合藥劑,對落葉樹的種子進行浸泡處理,有效殺滅害蟲及相關有害細菌。在調(diào)配浸泡藥劑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按照落葉樹種子的具體播種數(shù)量判斷調(diào)配比例。調(diào)配比例時落葉松種子與化學試劑的比例應適當并且確保符合病蟲害防治需求。在完成播種期間的一系列種子處理防治工作后,工作人員可以對土壤進行處理及病蟲害防治。處理時同樣可以對落葉松的苗圃土壤進行化學藥劑調(diào)配, 通常情況下化學藥劑應在整體比例中占據(jù)較小部分。在調(diào)配結束后,工作人員應將混合藥劑埋藏于土壤中,埋藏深度不宜過大,之后繼續(xù)使用土壤將藥劑進行覆蓋,殺滅害蟲。
3.3幼苗期防治技術
落葉松生長至幼苗階段時,自身的生長發(fā)育時間過短,生長機能不健全。通常抵抗力弱,無法有效抵御各類型的病災,因此產(chǎn)生病蟲害的頻率較高。同時除了自身方面的影響因素,外界及周邊的環(huán)境因素同樣會加大落葉松幼苗期的產(chǎn)生概率,如育苗的苗圃所在區(qū)域阿爾泰山的地形條件、氣溫條件、土壤的土質(zhì)情況及光照等因素。為了有效防治落葉松幼苗的病蟲害,工作人員必須結合上述因素采取防治措施,減少害蟲產(chǎn)生時對落葉樹幼苗造成的不良影響及破壞。在落葉松幼苗的生長過程中,不同的影響因素會導致不同類型的病蟲害產(chǎn)生。幼苗期常見的病蟲害主要包含枯病及螻病等,需要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防治措施。在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防治落葉松幼苗病蟲害時,工作人員首先應明確病蟲害在一年中最頻繁產(chǎn)生的時間。通常情況下,幼苗期的病蟲害主要發(fā)生于春夏之際,主要在每年的5~6月。該時間段的氣候條件較為溫和,具備較為豐富的降水量,因此落葉松在時間段內(nèi)雜草生長較為旺盛,對落葉松幼苗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造成較強的干擾。工作人員可以根據(jù)這一現(xiàn)狀,將雜草的清除工作融入落葉松幼苗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在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時,具體噴灑時間應在落葉樹幼苗剛長出時的除草工作中進行,噴灑之后需要間隔一段時間再進行第二次噴灑。通常應間隔一周左右。在噴灑次數(shù)方面,需要持續(xù)4~5次。同時如果落葉松的幼苗在生長過程中出現(xiàn)異常情況,如產(chǎn)生各類疾病等,工作人員需要提高警惕做好病蟲害產(chǎn)生及防治的心理準備。此外,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與溫度的關聯(lián)性較強,工作人員需要做好落葉松幼苗的防寒工作。落葉松幼苗在生長階段初期抗寒能力較低,在秋季或冬季等氣候條件較為寒冷的情況,幼苗容易凍傷或產(chǎn)生青枯病,對存活率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生長階段初期的落葉樹幼苗應在冬季時埋土防寒,埋土壤應高于幼苗10cm左右,以便鎖住充足的水分。
3.4成長期防治技術
落葉松的成長階段為整體生長階段的關鍵時期,該階段苗木的生長速度較快,生長需求旺盛,工作人員需要向落葉松苗木提供足量的水源及肥料,確保滿足落葉松成長階段的生長需求。成長期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施肥、灌溉及松土等多方面,工作人員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大落葉松苗木的管理力度。在對落葉松施加化肥時,需要對施肥量及不同類型化肥的具體使用方法等進行管理,通過合理施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在施肥工作中,應科學合理地控制添加量,肥料施加過多,化肥內(nèi)部的化學元素容易對落葉松造成腐蝕燒灼及營養(yǎng)過剩等不良影響。同時在調(diào)配不同類型的化肥進行施肥時,應注重選擇合適的調(diào)配比例,避免比例失調(diào)無法滿足落葉松的生長需要。灌溉工作能夠使苗木的枝葉、根系及樹干等部位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tài),降低病蟲害的產(chǎn)生頻率。工作人員可以在苗圃內(nèi)部修建排水灌溉性能良好的設施,提高對成長期落葉松的巡視及觀察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落葉松存在水分缺失情況,應及時使用設施進行澆水灌溉。在落葉松的松土方面,工作人員應對苗圃內(nèi)部的土壤及土壤周邊環(huán)境進行管理控制,對土壤實施松土操作,確保成長階段的落葉松根系通過松土,能夠獲得良好的生長發(fā)育,有效提高成長期落葉松的抵抗力,避免病蟲害的產(chǎn)生。此外,在落葉松成長至成林階段時,容易產(chǎn)生各類較為嚴重的病蟲害。工作人員除了采取上述的施肥、灌溉及松土工作,還應針對病蟲害的具體類型,采用專門的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及滅殺。例如,松毛蟲為成林期落葉松的常見病蟲害,害蟲通常會啃咬落葉松的樹葉及枝干,對落葉松的內(nèi)部結構造成破壞,無法從土壤中汲取到充足的養(yǎng)分,影響落葉松林的良好生長發(fā)育。
綜上所述,阿爾泰山落葉松育苗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直接影響落葉松的栽培及生長質(zhì)量。只有聚焦苗圃選擇、整地作床及基質(zhì)配制等方面的育苗準備技術,并采取相關的育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才能夠更好地促進阿爾泰山落葉松育苗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發(fā)展,保障阿爾泰山育苗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徐立勝.落葉松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J].河南農(nóng)業(yè),2023(11):31-33.
[2]許星.落葉松種植及苗木病蟲害防治技術[J].新農(nóng)業(yè),2023(2):22-23.
[3]劉濤.落葉松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16):109-111.
[4]張青山.落葉松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J].種子科技,2022,40(12):85-87+93.
[5]石福全.落葉松育苗造林技術探究[J].園藝與種苗,2022,42(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