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紅
提起苗族,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苗族姑娘所佩戴的巨大的銀制飾品。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匠人才能打造出如此繁復(fù)而又充滿藝術(shù)感的飾品?
90后苗族姑娘阿朵姜妮,就是一位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的傳承人。她創(chuàng)立的“姜央”,不但繼承了苗族銀飾的鍛制精髓,還把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風格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了一起。
本文主人公阿朵姜妮
阿朵姜妮正在制作銀飾
苗族姑娘阿朵姜妮,出生于貴州黔南都勻地區(qū),家中祖祖輩輩都是苗族的銀飾匠人。阿朵姜妮的成長記憶里充滿了叮叮當當、敲打銀子的聲音,而臺案上那些長短不一的手錘、手鉗以及成套的鏨刻工具,包括打制出來亮閃閃的銀飾,她都司空見慣。
平日里,阿朵姜妮除了上學(xué)外,還要跟母親學(xué)習刺繡,跟父親學(xué)習打銀。阿朵姜妮就在每日的鏨刀聲中漸漸長大的。上班后,阿朵姜妮的朋友、同事聽說阿朵姜妮的祖輩都是銀飾匠人后,便讓她幫忙捎帶一些苗銀飾品。
阿朵姜妮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于“苗銀”有著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苗族的銀飾都是用“苗銀”打制而成的。實際上,“苗銀”只是江浙一帶的生意人衍生出來的商業(yè)標簽化名詞,與銀無關(guān),更與苗族無關(guān),它是一種白銅(銅鎳合金)制品,其實就是苗族銀飾的仿冒品。
很早以前,苗族在遷徙的過程中,銀子是通貨,方便攜帶。當時的人們把銀子溶解鍛制后給女子佩戴,還會在上面打制出各種各樣的花紋。甚至還會把苗族遷徙的過程、族長的更迭、苗族的生活習慣或者歌曲等都打制在上面。所以苗族的銀飾制品,都是由族里的老銀匠把貨真價實的銀子,用世代相傳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純手工打制而成。阿朵姜妮給朋友同事們捎帶的就是這種銀飾。
收到這些飾品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非常高興而且珍惜的,但是偶爾也會有人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在這些傳統(tǒng)的設(shè)計里再加一點現(xiàn)代的元素。阿朵姜妮每次都會把這些要求轉(zhuǎn)達給家里人。
漸漸地,她覺得與其這樣麻煩,還不如自己拿起鏨刀,用更貼合現(xiàn)代時尚的審美眼光,去設(shè)計鍛制符合這個時代的銀飾,同時把苗族銀飾文化更廣泛地傳播出去。
很快,阿朵姜妮回到了家鄉(xiāng)跟家里人學(xué)習銀飾的制作。對于從小就耳濡目染的阿朵姜妮來說,很快就學(xué)有所成。雖然在大山里的父母身邊生活純粹而又美好,但是為了將苗族銀飾更好地傳播出去,阿朵姜妮還是決定走出苗寨。
2015年,阿朵姜妮去了成都,成立了自己的苗族銀飾品牌“姜央”。
雖然苗族山寨中的銀飾匠人的技藝越來越純熟,但是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變化,那些又大又美的銀飾市場卻越來越小。因此阿朵姜妮就琢磨著怎樣讓銀飾變得適合日常佩戴,同時還能保留傳統(tǒng)的鍛造技藝。
阿朵姜妮發(fā)現(xiàn)具有獨特創(chuàng)意,小巧、精致的銀飾成為年輕人的寵兒。尤其是那些喜歡穿漢服的年輕人,不需要太復(fù)雜的飾品,一支簪子、一朵花都能成為很美的點綴。
一件銀飾是否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它的鍛造是根本。苗族銀飾的鍛制技藝,以鏨刻和拉絲工藝為重中之重。鏨刻,就是用手腕掌控著一把小錘和不同種類的鏨子不停地在銀子上敲擊。敲擊的力度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力度均勻、一氣呵成,方能鏨刻出精美的圖案。拉絲,就是把一根根銀條打細,最后要拉到細如針線的程度。
而由一根根銀絲到成為一件完整的作品,還要依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nèi)f化。
苗族銀飾鍛制工藝也正是因為工序繁多、耗時長,紋路和線條由匠人純手工制作,需要匠人具有極大的耐心與獨特的藝術(shù)靈感等特點,而成為世界上精湛的手工技藝之一。
苗族銀飾的圖案中,有龍鳳、麒麟、孔雀、魚、蝙蝠等動物,還有各種荷葉和花,一切都象征著吉祥和對美好生活的愿望。阿朵姜妮在此基礎(chǔ)上又開發(fā)了新的產(chǎn)品。
阿朵姜妮制作的銀飾
阿朵姜妮用全足銀制作的“饕餮項鏈”,靈感就來自《山海經(jīng)》中的神獸。傳說中,饕餮是一頭兇獸,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吃、能吃,現(xiàn)在也衍生為“吃貨”的代表。其更深層次的寓意是用來警醒世人不要過于貪心。
“喜獅項鏈”以“醒獅”為靈感,諧音“喜事”,源自于古代廣東南海一種吉慶舞獅活動。有著驅(qū)邪鎮(zhèn)妖、吉祥喜慶的寓意,也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靶茇堩楁湣毕笳髦伺c自然和諧共存。阿朵姜妮以簡潔的設(shè)計手法,結(jié)合精致的銀絲工藝,讓俏皮的大熊貓看起來仿佛正在嬉戲玩鬧。
為了詮釋花月之美,阿朵姜妮耗時近一年的時間,完成十二月令花神系列的銀飾制作。從一到十二月分別為:水仙、玉蘭、桃花、牡丹、石榴、荷花、蘭花、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每一件銀飾都精美絕倫,非常適合穿著漢服和旗袍的女子佩戴。
阿朵姜妮的“姜央”打造的不僅是飾品,還是藝術(shù)品,同時也是收藏品。
阿朵姜妮的銀飾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青睞,他們以獲得一件精致的銀飾為榮幸,并且在某件銀飾上承載著一些美好和感動。有一對戀人,男孩在阿朵姜妮的店里打造了一款別致的手鐲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女孩。幾年之后男孩離世了,女孩卻不慎把手鐲弄丟了。女孩忘不了這段真摯的感情,便找到阿朵姜妮要求重新定做。而阿朵姜妮制作的銀飾都是限量版的,女孩的這款手鐲早已停產(chǎn)。但心善的阿朵姜妮經(jīng)不住女孩的請求,就答應(yīng)為她復(fù)刻了一只。女孩拿到手鐲時,眼里滿含淚光對阿朵姜妮說:“我會好好珍藏著,讓它成為我一生的陪伴!”諸如此類的故事不勝枚舉,都寓意著對愛情真摯的祝福。
前幾年,阿朵姜妮受邀前往德國、俄羅斯參加文化交流會。在交流會上,她不僅講述了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文化,還現(xiàn)場指導(dǎo)年輕人進行銀飾制作。人們對這個長相秀麗、舉止優(yōu)雅的東方姑娘充滿了好感。
阿朵姜妮在網(wǎng)絡(luò)平臺上宣傳苗族銀飾的同時,也不忘做一些科普。比如有人問“老銀”是否比“新銀”值錢?阿朵姜妮回答說:“所謂的‘老銀’其實是很久以前的人使用或者戴過而留下來的甚至可以稱為‘ 古董’的銀制品。從純度上來看,由于受以前提煉技術(shù)的限制,‘老銀’的純度遠沒有‘新銀’純度高。而銀飾價值的大小,不是看這塊銀的材料,而是銀子制成器物或者首飾時所用到的工藝?!?/p>
阿朵姜妮覺得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都是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她要以歷史元素為底蘊并結(jié)合當下來設(shè)計銀飾,將銀子變成心愛的飾物或者日常器具,甚至是藝術(shù)收藏品,代代相傳。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