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騁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對于舊時的讀書人來說,他們憧憬“狀元及第”“一品當朝”。因此,向讀書人、應試考生、新婚夫婦、小男孩等贈送科舉題材的花錢在舊時成為一種民俗民風,也表達了一種美好的祝愿,可以勉勵他們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
舊時讀書人祈愿通過科舉制施展抱負,現(xiàn)今,萬千學子們也希望通過高考邁出成長、成材的關鍵一步。再過月余,這場全國考試就將舉行,此時透過部分科舉題材的花錢,或許可以為備考學子送去激勵與祝福。
明清時期,“狀元及第”成為功名和高官厚祿的象征,也成為當時社會最為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可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為讀書人所祈求。圖1所示花錢就表達了對佩戴者“狀元及第”的美好祝愿,激勵其孜孜以求。
圖1為一個鎖形掛牌,兩面分別刻有狀元及第和長命富貴字樣,紋飾有如意盤長、吉祥結、蝙蝠、桂花、太極,祈愿鎖花佩戴者能夠吉祥如意、學業(yè)有成、榜上有名、健康長命、富裕顯貴。另有一枚吉語錢,兩面分別刻有狀元及第、五子登科與金玉滿堂、長命富貴字樣。其正面近緣紋飾為八朵盛開的蓮花,寓意八方佛佑、連連榮華、多子多孫。背面則以八只飛向中心的蝙蝠為飾,取“八方福來”之意。
參加科舉考試,需經層層篩選。鄉(xiāng)試、會試通過后,還需參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試,其后由皇帝御批,發(fā)布殿試揭曉的皇榜,將一甲、二甲、三甲名單公布于眾,其色金黃,體現(xiàn)皇家的尊嚴,故曰金榜,又曰龍虎榜。
圖2為一枚正面刻有金榜題名、背面龍虎圖的圓形掛牌。象征科舉得中、名登金榜之上,以龍虎紋飾為配,巨龍從天而降、氣勢軒昂,猛虎呼嘯而至、威風凜凜,恰似應試之人參加科舉時的龍爭虎斗。
在唐朝,應試人在金榜題名以后,一旦“狀元及第”,便身著紅袍騎白馬“游街三日”,還報喜于家中、被恩準榮歸故里。又因應試之期正值杏花盛開之時,因此杏花有“及第花”之稱,也有“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歸去馬如飛”之盛狀。
在封建社會,讀書人把參加科舉考試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因此狀元及第成為文人的唯一祈求,而一品當朝就成為了登科后的最大期盼。
一品是中國封建時期官品的最高一級,當朝,意即主持朝廷政務,多指在位的皇帝或秉政的宰相。而一品當朝,則指協(xié)助皇帝主持朝廷政務的一品高官,即宰相,為文官中的最高掌權者。圖3這枚吉語錢背面紋飾為魁星立于鰲頭,作點斗狀,鰲前方波浪洶涌、潮水迎面而來,正是表現(xiàn)了“一品當朝”之意。
讀書-科舉-做官,是舊時讀書人的奮斗之路。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激勵人勤奮刻苦;以“連中三元、狀元及第”作為科舉之途的奮斗目標,促使人不斷進取;以“榮華富貴、一品當朝”來吸引人奮發(fā)向上,謀求功名。
中狀元可謂是萬里挑一、難上加難,但是中狀元卻不是讀書人的唯一選項。以科舉為題材的花錢多展現(xiàn)對求學者的激勵、參考者的祝愿、成功者的喜悅,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求學路上的艱辛,因此這種激勵、祝福稍顯片面。
現(xiàn)如今,讀書依然是少年成長、成人、成材、成功乃至于后來成就、成名、成家的必經之路,勤學好問也是讀書人應秉持的基本品質,只不過時代意義、價值取向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