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殷商之“皇”

      2023-05-12 21:53:07杜金鵬
      跨世紀 2023年6期
      關(guān)鍵詞:冠冕

      杜金鵬

      殷商之“皇”,其最初的形象和觀念來源于史前時期崇拜的“祖神”形象,為頭戴羽冠、半人半獸或半人半鳥之狀。商代承襲傳統(tǒng)觀念,崇尚以羽翎為飾的羽冠,并將之用作祖先神之冠冕。商代甲骨文、金文中的“皇”字,正是羽冠之象形?!盎省迸c“鳳”密切關(guān)聯(lián),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影響。

      一、殷商皇字

      在殷墟卜辭中,有“皇”字①(圖1,文中所有圖片參見封三附圖):

      殷商青銅器銘文中也見有“皇”字(圖2),簡體者如甲骨文皇字(《集成》10670、11724)⑥,也有增從“王”字者,如江西遂川泉江鎮(zhèn)洪門村出土殷商晚期銅卣,器蓋有銘文“亞皇”,器腹銘文為“亞皇”⑦,“亞”為族徽。其皇字從從王,與西周金文皇字相同。有學者考證說字假借為祈,“皇祈二字乃含有以皇舞祭祀贛水之神,祈求贛水之神降雨解旱之意”[1]。若是,則此“皇”用為“皇舞”之皇,義近本義。

      關(guān)于皇字的釋讀,學者研究角度和結(jié)論各不相同。其中,釋皇為冠冕象形說,最為可取。

      徐中舒認為“皇象王著冕形”,并以武梁祠周公輔成王圖為例,開創(chuàng)了古文字學與考古學相結(jié)合,解析皇字之先河⑩。郭沫若指出:“我意畫羽飾之冕亦是后起之事,古人當即插羽于頭上而謂之皇。原始民族之酋長頭飾亦多如此。故于此可得皇字之初義,即是有羽飾的王冠。”“皇字的本義原為插有五采羽的王冠,其特征在有五彩羽,故五彩羽即謂之皇?!保?]李學勤也認為:“原始的‘皇’或許就是一種用羽毛裝飾的冠?!保?]任式楠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的玉三叉形冠飾及其附件,與‘皇’義形對照,正相暗合,可說是中國最初的皇冠?!保?]

      1994 年筆者在拙稿《說皇》中認為:“近年來一系列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以羽毛為飾的冠冕,在中國古代曾是身份與地位的標志,與古文皇字有比較明顯的源流關(guān)系?!保?]55以前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常可見到圖案化了的所謂“獸面紋”,與甲骨文、金文皇字的上部貌似義同。“可與皇字聯(lián)系起來的神靈形象,均表現(xiàn)在統(tǒng)治者使用的禮器上。這些貴族所崇拜的神靈,應(yīng)即當時的最高神祇(大概是始祖神),冠冕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quán)力。因此,皇字的本義是以鳥羽為飾的皇王冠冕,喻指神界或人間的最高統(tǒng)治者?!保?]61

      釋皇為冠冕,是漢代學者即已提出的見解。

      《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yǎng)老?!编嵤献ⅲ骸靶釋僖?。畫羽飾焉。凡冕屬,其服皆玄上下,有虞氏十二章,周九章。夏殷未聞?!笨资瑁骸罢x曰:以皇與下冕相對,故為冕屬。按《周禮》有設(shè)皇邸,又云有皇舞,皆為鳳凰之字。鳳羽五彩,故云畫羽飾之。”[7]

      《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則張氈案,設(shè)皇邸。”鄭玄注:“鄭司農(nóng)云:‘皇,羽覆上;邸,后版也?!^后版屏風與染羽象鳳皇羽色以為之?!辟Z公彥疏:“案設(shè)皇邸者,邸謂以版為屏風,又以鳳皇羽飾之,此謂王坐所置也?!巨r(nóng)云‘皇,羽覆上’者,見經(jīng)皇是鳳凰之字,故知以皇羽覆邸上。”[8]1456

      《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故書皇作?。鄭司農(nóng)云:……皇舞者,以羽冒(帽)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薄盎?,雜五彩羽如鳳皇色?!保?]1731

      《說文》:“?,樂舞,以羽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保?]250

      綜上,皇為冠冕屬,其上有羽飾,其羽為鳳凰彩羽?;首直玖x指冠冕,象形,引申為威儀壯美,義近煌字。?乃皇字之別體。商代皇字,其主體正象羽冠狀,即圓形冠上插有羽飾。羽冠下一豎(或增枝飾),應(yīng)表冠架。金文從王,并非純?yōu)槁暦瑢崬橐夥?,表王所獨有。卜辭中皇字,一般用作人名或方國名,尚未見有用其本義者。但商代確有此類羽冠,或類似冠冕。

      二、殷商皇冠

      在殷商時期墓葬中,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多例與冠冕有關(guān)的遺跡遺物,它們很可能與“皇”相關(guān)。

      (一)羽冠玉人像

      1.殷墟小屯M331

      在棺內(nèi)中部,出土一組玉石器,應(yīng)該是一個“首飾匣”之遺存。內(nèi)中有一件人首狀玉冠飾,頭戴平頂冠,冠側(cè)飾有網(wǎng)格紋;冠頂有高聳的羽毛狀飾,耳后亦有羽狀飾,應(yīng)該是冠之側(cè)后裝飾物;器高8.5 厘米?(圖3)。

      2.殷墟侯家莊M1550 第40 號殉葬坑

      該殉葬坑位于M1550 號大墓墓壙東北部,作南北向長方形,長2.2 米、寬0.55 米,坑中有殉葬人2 個。其中一人胸前佩玉璧、玉珠,一人胸前佩玉璜、玉人和玉魚。玉人作蹲坐式,手舉胸前,頭戴高冠,冠之前面和頂面雕有扉棱,后部有裝飾如彎角狀?(圖4)。

      3.殷墟小屯M5

      殷墟婦好墓出土4 件玉雕人像,著高冠,拱手跽坐狀。

      標本518,足下有短榫,榫上有銷孔,高11.5厘米;標本470,足下有短榫,臀部有穿孔,高9.2厘米;標本357,足下有短榫,高5.3 厘米;標本987,眉目衣紋等尚未雕刻,足下有短榫,榫上有銷孔?(圖5)。從其有榫、有銷孔可以看出,這4件玉人都是豎立著嵌在某種物體上,因該墓發(fā)掘時地下水位較高,棺內(nèi)文物(尤其是小件文物)的具體位置和組合關(guān)系不得而知。因此,它們究竟安嵌在什么物體上已不明晰。玉人皆著高冠,冠形有標本518、987 之錐筒冠,冠上飾凸齒;有標本357 之“孔明冠”;有標本470 之羽翅形冠。其共同特點為高冠用羽毛為飾。婦好墓出土多件玉鳥(如388、598、352、467 號標本),羽冠高聳,其冠狀與前述玉人之冠基本相同(圖6),可證玉人之冠皆乃羽冠。

      婦好墓出土的371 號圓雕玉人像(圖7),撫膝而坐,長發(fā)為辮盤于頭頂,頭著冠,冠為一寬帶頭箍,其前部為圓筒狀冠額,雕刻之字紋、魚骨紋,象編織、縫合狀;頭頂發(fā)絲間有牛鼻孔和小孔洞,可能是固定發(fā)頂羽飾之用?。聯(lián)系到上述470 號玉人的羽冠、M331 玉人所戴羽冠,不排除此玉人戴有組合式羽冠(冠頂插羽翎)的可能性。

      4.其他商墓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一件羽冠人物(圖8左),正面像,高羽冠,有圓筒狀冠座,其上裝飾的羽毛高聳飄逸。該玉人佩耳環(huán),有獠牙,與殷墟玉人顯然有別?。濟南大辛莊M141 號商墓出土玉雕人頭像(圖8 右),頭戴羽冠,有冠翼,佩耳環(huán),露獠牙,頗似龍山文化同類玉人,應(yīng)系史前遺玉?。上述兩件玉人雖然可能早于商代,但顯然與商代羽冠玉人有傳承關(guān)系。

      綜上,這些頭戴羽冠的玉雕人頭像,多數(shù)插嵌在某種物體上——很可能插在冠上,為冠徽,少數(shù)是佩玉。

      (二)笄冠遺存

      殷商時期部分貴族墓中,發(fā)現(xiàn)有以笄為飾的冠,石璋如以其“系在冠上插許多各種的笄,其形式如同孔雀開屏的樣子”,故稱之為“雀屏冠”?。筆者則因其冠以笄構(gòu)形,稱之為“笄冠”。

      1.小屯M331

      這是一座位于殷墟宮殿區(qū)丙組建筑基址北側(cè)的中型墓葬,一棺一槨,在墓主人頭前,放置有一組玉石器,包括鷹飾玉笄1 枝、玉魚17 條、綠松石珠181 粒。玉笄為白玉,笄桿作圓錐體,中部偏下有一道凸棱,下端漸細出笄尖,上部雕作雄鷹蹲立狀。長12.1 厘米、胸徑1.6 厘米,重50.7 克。玉魚嘴部有穿孔,長度可分二種,長者7—10 厘米,短者4—7 厘米。其中一魚上刻有“大示它”3 字,與其他玉魚似不連綴。綠松石珠皆呈長圓形,有大、中、小三型,長度分別約在11—16 厘米、8—10 厘米、5—7 厘米之間。據(jù)發(fā)掘者觀察分析,這組玉石器似是一頂冠帽之組成部分,其帽形作圓錐體狀,上面裝飾綠松石珠,中間頂部豎立玉笄,帽檐墜飾玉魚。這個分析是有道理的,可從。其冠帽可能是皮質(zhì)類有機質(zhì),已朽盡,不排除還有羽毛等裝飾。石璋如曾經(jīng)做過實驗考古,認為這組玉石器組合起來“可以造成了一個很美麗的頭冠”?。

      在棺內(nèi)中部,出土另一組玉石器,共有玉雕冠飾1 件、玉笄首1 件、鷹鳥首石笄2 件、玉魚11件、箸形石笄24 件。玉冠飾(羽冠玉人)前文已述。玉笄首雕作鷹鳥狀,有榫眼可安裝笄桿。鷹鳥首石笄的笄首外形似羽毛狀,雕刻有眼睛,整體作勾喙鷹狀。從發(fā)掘現(xiàn)場看,這應(yīng)該是一個“首飾匣”之遺存,里面的玉石首飾,也可以裝配成笄冠?。

      2.侯家莊M1550 第49 號殉葬坑

      該殉葬坑位于M1550 墓壙東北部,作南北向長方形,長2.2 米、寬0.55 米,死者頭南足北。在墓主人頭前,有一叢排列整齊的骨笄,呈左右13 排、上下分8 個層次,整體看很像孔雀開屏的樣子,數(shù)量達百余枝。骨笄型式有多種,有笄帽作鳥首狀、形體較小者,有笄帽作獸面形、形體較大且雕制精美者,有笄帽作鳥形且雕出羽翅者,有笄帽作“臥雞形”者。在人頭骨正上方,橫置一根玉笄(殘長11.3 厘米),笄尖不遠處有用綠松石片粘貼而成的圓形器。(圖9)

      梁思永說“殉葬者為一貴婦”,骨笄排列方式“上張下斂,插成孔雀尾式,全形頗似后代婚嫁時新婦所戴之鳳冠”。玉笄較重,非“單純之發(fā)髻所能支持”,應(yīng)該是有冠冕巾帶加持。石璋如說骨笄不可能完全是插在發(fā)髻上,骨笄所附著之物,或是一頂圓筒狀高帽,或是一種架子(冠),后者可能性更大。他觀察到,最上層一排骨笄,笄帽紋飾為羽毛狀,“可能為模仿羽冠而來”?。梁、石兩位發(fā)掘親歷者的分析是可取的。

      3.小屯M5

      該墓槨頂夯土中埋有一個木匣,長約0.6米、寬約0.4 米、高約0.25 米。匣內(nèi)盛放450 枝骨笄和3 件象牙杯。骨笄的放置很有規(guī)律,最上層是鳳鳥笄(指笄首作鳳鳥狀。發(fā)掘者認為是夔形。發(fā)掘者將該墓骨笄分作7 式,此為Ⅰ式,35件),旁邊為3 件象牙杯;第二層主要是鳥頭笄(笄首作鳥頭狀,Ⅱ式,334 件);第三層主要是梯牌笄(笄首呈梯形扁牌狀,Ⅳ式,74 件)。另外還有蘑菇帽笄(笄首作蘑菇狀,Ⅲ式,49 件)、雞頭笄(笄首雕作雞頭狀,Ⅴ式,2 件)、釘帽笄(笄首作釘帽狀,Ⅵ式,2 件)、方斗笄(笄首用孔雀石或獸骨制成,作方斗狀,上嵌綠松石片,Ⅶ式,3件)。這應(yīng)該也是個“首飾匣”。匣外也有一堆器物,包括銅鏡3 面、骨笄49 枝、小玉器多件、陶塤2 件以及貝、螺等?。在棺內(nèi)北端,發(fā)現(xiàn)28 枝玉笄,放置方式不明。Ⅰ式,鷹頭笄2 枝,笄首雕作勾喙鷹頭狀,通長17 厘米;Ⅱ式,配帽笄7 枝,笄首為短榫,須另外配置笄帽,長8—16 厘米;Ⅲ式,平頂笄19 枝,無笄帽,一般長12—19 厘米?。顯然,這28 枝玉笄,足以裝配一頂笄冠,其規(guī)格遠高于“首飾匣”內(nèi)骨笄冠。

      4.小屯M18

      小屯M18,墓壙長4.6 米、寬2.3 米,一棺一槨,死者年齡約35—40 歲,“下頜骨較窄,近似女性”。在墓主人頭前棺外,放置骨笄25 枝、玉笄2枝。骨笄呈扇面形分布,范圍約長50 厘米、寬26厘米,它們排列整齊有序,笄尾沖向墓主人頭部,笄首呈放射狀外指?!帮@然是帽冠壓扁后所形成?!保?0]493玉笄一件在骨笄叢之中部,一件在西側(cè)?!巴茰y這些骨笄與玉笄都是插在冠上的。大概因冠太高,棺內(nèi)容不下,因而放在棺外墓主人頭前。”[10]494發(fā)掘者的上述推斷應(yīng)該是正確的,即這個考古遺存,是死者生前所戴冠冕之遺存。

      骨笄的笄桿均作圓柱狀,笄首有三種型式。一式13 件,為寬羽鳥獸狀,上部為三角形鳥羽狀,兩側(cè)雕扉棱;下部是鳥獸頭,臣字目,張口叼笄桿。二式10 件,笄首雕作小鳥狀。三式2 件,笄首為凹腰短柱狀。從發(fā)表的圖中可以看出,一式笄的排列呈扇面狀,是冠上主體飾件。二式笄的分布從圖上看不清楚,應(yīng)該也是冠上主要飾件。三式笄的笄首有凹槽,便于系連墜飾,大概是冠上“步搖”類插件,以在冠側(cè)為佳。至于2件玉笄,應(yīng)作挽發(fā)、定冠之用?。(圖10)

      殷墟所見笄冠,冠上安插若干玉笄或骨笄,其外形作孔雀開屏狀,蔚為壯觀。笄首常見型式即雕作羽翅狀實乃鷹鳥形。有的玉笄直接雕作立鷹形——如婦好墓玉笄。這種設(shè)計透露出的信息是,笄冠其實是羽冠的翻版,即利用笄桿、笄帽之鷹鳥元素,彰顯該冠與羽冠的親緣關(guān)系。

      從現(xiàn)有資料看,笄冠的主人一般都是女性貴族。小屯M5 墓主是商王武丁配偶婦好;小屯M18 隨葬銅器有“子漁”銘文,“子”為地位僅次于王的王室貴族,即便墓主人未必是“子漁”也一定與“子漁”關(guān)系密切;侯家莊M1550 第49 號殉葬坑埋葬的也是商王身邊的“貴婦”;M331 主人性別不明,該墓位于宮殿區(qū)內(nèi)、“社壇”北側(cè),隨葬品十分豐富,可知墓主人社會地位顯赫。

      綜上所述,殷商時期存在一種用羽翎為飾的“羽冠”,用作“祖先神”冠冕。商王可能也戴相同冠冕。戴有羽冠的玉雕神像,常常作為貴族們的冠徽(或佩飾),受羽冠影響,產(chǎn)生了模仿羽冠的笄冠,成為貴婦們的摯愛。

      這里還要提到的是,在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人像K2②∶149、150,“頭戴花狀高冠,冠頂中間似盛開的花形,兩側(cè)似葉”[11]。細審之,所謂“葉”就是殷墟常見的鷹鳥笄(如婦好墓Ⅰ式玉笄、骨笄),因此該冠似乎也是一種“笄冠”。最近在三星堆三號坑新出土的頂尊青銅人像,其冠與之類似?。

      在梳理了商代羽冠或笄冠的考古發(fā)現(xiàn)后,對于殷商“皇”字,本象羽冠(包括笄冠)狀,就更不難理解了。金文“皇”字從王,也指明“皇”為王之專屬品。

      三、皇之源

      殷商之“皇”——羽冠或笄冠,包括皇王概念,其源頭可上溯到龍山時代。

      殷商羽冠玉人作為一種具有神靈崇拜意義的佩飾,與龍山時代玉器上常見的“鳥獸神徽”顯然具有傳承關(guān)系。

      山東兩城鎮(zhèn)遺址發(fā)現(xiàn)的龍山文化玉圭,圭首兩面分別雕刻高冠神徽,一作獸面、一作鳥面?(圖11.1)。上海博物館藏龍山文化玉刀(圭),兩面皆雕刻高冠鳥面神徽、羽冠人面神像,所雕神徽皆作獸面、鳥面(或雄鷹),神徽成對,著高冠?(圖11.2)。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兩件龍山文化玉圭,圭首亦雕刻高冠神徽,一圭兩面分別為獠牙人面、寬喙鳥面(圖11.3),一圭兩面分別為雄鷹蹲立正面像、大羽冠鷹鳥正面頭像?(圖11.4)。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神徽圖像,作人與鳥獸復(fù)合體,頭戴寬大羽冠?(圖12)。凡此皆可視為“皇”之祖源。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寺文化玉神像(圖13 上左)?、湖北鐘祥六合遺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神像(圖13 上右)?、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的肖家屋脊文化玉神像(圖13 下)?,皆頭戴高冠,亦當系皇之先驅(qū)。

      可見,從新石器時代以來迄于商代,均流行崇拜頭戴羽冠、半人半鳥獸的“祖神”,人王便也模仿“神”的打扮,頭戴羽冠——將玉雕羽冠神像置于冠頂,以示正統(tǒng),以壯聲威。

      把崇拜對象的徽像,置于玉笄上,安插在冠上或發(fā)髻上面,直可上溯至龍山時代。

      山東臨朐西朱封龍山文化大墓M202,是海岱地區(qū)迄今所見的大型龍山文化墓葬之一,棺槨俱備,隨葬大量精美的玉器和陶器,應(yīng)是“王”級墓葬?。在墓主人頭側(cè),發(fā)現(xiàn)一件“玉冠飾”和一件“玉簪”。“玉冠飾”實即玉笄首,笄桿(M202∶1)為細長的圓錐體,飾有幾組竹節(jié)凸飾,頂端雕出榫口,可納笄帽,笄桿長15.2 厘米;笄首(M202∶2)雕成蝶狀,實為羽冠神徽,其鏤空中鑲嵌綠松石片?(圖14)。“玉簪”(M202∶3),笄桿截面呈橢圓形,中段浮雕有一個人面,笄首雕作螺形,螺口、螺背各有浮雕人面,笄首頂端為凹腰短柱,應(yīng)是系連墜飾處(圖15)。據(jù)報道,在冠飾周圍發(fā)現(xiàn)有凌亂的紅色彩繪,還有很多碎小的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綠松石片。推測應(yīng)該是墓主人冠帽遺存,其冠可能由皮革、紡織品等有機物構(gòu)成,以綠松石片和彩畫為飾。玉簪(笄)為挽發(fā)、定冠之物,而“冠飾”則是安插在冠上的徽標。如果配上五彩的羽翎,這是一頂何等絢麗、威武的王冠?!

      在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肖家屋脊文化墓葬M14中出土的玉笄上面,配置有透雕的玉龍、玉鳳,鳳作華冠長尾展翅狀,龍為高冠團身狀?(圖16)。龍鳳的突出特征,也在于其華美、威武的高冠。

      四、鳳、皇之聯(lián)

      《詩經(jīng)·大雅·卷阿》曰:“鳳皇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P皇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泵珎髟疲骸傍P皇,靈鳥,仁瑞也。雄曰鳳雌曰皇?!编嵐{曰:“鳳皇往飛,翙翙然,亦與眾鳥集于所止,眾鳥慕鳳皇而來。喻賢者所在,群士皆慕而往仕也?!保?2]此詩為周初召康勸誡成王求賢良用吉士,以鳥喻人。鳳皇為瑞鳥,賢良之象。

      《尚書·益稷》:“笙《紹》九成,鳳皇來儀。”孔傳云:“雄曰鳳,雌曰皇,靈鳥也?!保?3]

      《說文》云:“鳳,神鳥也。……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妱t天下大安寧?!保?]263

      周代以來即有鳳凰之說。據(jù)甲骨文和金文資料,商代并無“鳳凰”之概念,但確實有鳳、皇二字。

      甲骨文“鳳”字,象長尾高冠鳥狀,有站立狀者,有飛翔狀者,為象形字。又有旁從者,乃聲符,轉(zhuǎn)為形聲字。字頭之、,或省作、,為鳥冠之形;字尾即鳳尾,拖長飄逸,又常見狀綴飾,翎羽花紋也。(圖17)

      殷商青銅器銘文也見有“鳳”字,其寫法與甲骨文鳳字相同。

      張秉權(quán)指出:“甲骨文中的鳳字,都被借為風字,從來沒有當做鳳凰之鳳講的?!保?]1710姚孝遂亦謂甲骨文鳳字本象鳳鳥之形,但未曾當作鳳鳥之鳳字用,只是用作風雨之風,有時也用作人名[2]1712。郭沫若則認為殷人以鳳“為伊尹之配”。又說“鳳又稱帝史”,即鳳為天帝之使臣。并引《后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中有鳳夷,謂“此鳳方當即鳳夷矣”[2]1707-1708。

      確實,卜辭有東西南北四方之風名(《合集》14295),風有大風、小風、驟風之別(《合集》30225、28972、13359 等),有“寧風”之禱(《合集》33077、34137 等),祈禱“寧風”的對象有“社”、有伊奭(《合集》32301、34151)。卜辭有“無風旸日”(《合集》7371、7396)謂無風晴天,“有風”“無風”(《合集》13356、13357)之“風”字添加四點表示雨點,強調(diào)此“風”為風雨之風而非鳳鳥之鳳。卜辭常見風雨關(guān)聯(lián),如“其寧風雨”(《屯南》2772),“其寧風于方有雨”(《合集》30260),“帝鳳不用雨”(《合集》34150)。有辭曰“王往田,湄日,不遘大風。大吉”(《合集》29234),辭曰王在湄日田獵,不會遭遇大風,吉利。

      商時鳳曾作為人名,如“鳳入十”“鳳入百”(《合集》9246、9245),記錄名叫“鳳”的人進獻甲骨情況。“乙丑卜,允貞,令暨鳳以朿聿比?載事,七月”(《合集》5452),其鳳亦當為人名。

      卜辭中有個別辭條疑似將“鳳”用作本意者:“□酉卜,王貞……卜巫三……鳳一……”(《合集》5659)或為之訛。鳳與羊并提,當為動物名詞。“甲寅卜,呼鳴網(wǎng)雉,獲?丙辰,鳳獲五。”(《合集》10514)辭意為:甲寅日王卜問,令鳴用網(wǎng)捕雉(字作,長尾鳥,與鳳形似),能否有收獲?結(jié)果是丙辰日捕獲五只鳳鳥。由此可知,所謂鳳實即雉鳥之類。

      盡管卜辭中極少見作為本義使用的“鳳”,但鳳字卻絕非憑空想象出來的,應(yīng)有實物所本。

      殷墟婦好墓出土有一件玉鳳,高冠,長尾,身形修長,體態(tài)飄逸,形若孔雀(圖18)。盡管它可能是前代遺物,但商人確應(yīng)見過類似鳥類?。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彝器上,裝飾有鳳鳥紋,分別見于方鼎、方彝、甑、偶方彝等?,其特征為鉤喙、圓目、長尾。其中尤以偶方彝(M5∶791)鳳鳥紋最生動形象。該墓還出土一對青銅鳥形尊(M55∶784、785),即著名的“鸮尊”,鉤喙,扁目,頭頂有兩冠形如彎角,雙翅貼身,垂尾支地,呈前視站立狀。器蓋配置了小鳥、小龍作捉手。鋬下飾鸮紋,短喙,圓目,作展翅飛翔狀。該尊造型秀麗而威嚴,花紋繁縟而肅穆?(圖19 右)。殷墟侯家莊M1885 出土一件鳥形尊,形狀與婦好尊類似,但腹背均有扉棱,后部無鸮紋。器蓋缺失?(圖19 左)。銅尊的形象與鳳鳥紋非常相像,至于其喙部卷勾、尾羽毛較短,與鳳鳥紋有別,應(yīng)是器物造型要求所致。顯而易見,甲骨文之“鳳”字,與青銅器鳳鳥紋多所一致,二者應(yīng)該皆脫胎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禽鳥——很可能是雉,甚至孔雀。

      有學者曾以殷商王都不可能有孔雀而否定“鳳”為孔雀說,其實,由卜辭已明所謂“鳳”實屬“雉”類,現(xiàn)在北方依然可見的錦雞便是雉屬。何況,殷墟出土有東海、南海蚌貝和西域玉石?,從南方進貢到商都的珍物中包括孔雀,亦難排除。

      可見,殷商時期鳳與皇,明顯是不同事物之用字,當時絕無“鳳凰”之概念。但皇又確實與鳳密切相關(guān)?;逝c鳳的關(guān)系,不僅在于皇冠本即以鳳鳥之翎羽為飾,更體現(xiàn)在形狀也是模仿鳳鳥之羽冠,甚至其字形也是取材于鳳鳥之冠形、鳳鳥之尾羽花斑。

      商代的皇冠,對后世帝后之冠影響至深。有圖像資料可證宋代皇后之冠冕為鳳冠,其主要特征是以龍鳳為飾,有博帶(博鬢)。而出土文物中的鳳冠,以明定陵孝端、孝靖皇后鳳冠最為華麗。然而有趣的是,商代集納鳳鳥元素的貴婦冠叫作皇,后世以龍鳳為飾的貴婦冠卻稱作鳳冠,何以如此?

      中國的龍鳳文化源自史前時代,是上層社會的象征。殷墟婦好墓青銅器偶方彝上面,便同時飾有龍、鳳紋。后來龍鳳演變?yōu)榈邸⒑笾锵?,鳳冠成為皇后冠冕之專稱,皇冠之名卻被帝冠所奪。其中緣由,大概主要在于“皇”之概念的轉(zhuǎn)變。按:商之“皇”,下部所從豎畫表冠架(類似近代所謂“帽筒”),皇字指用鳥羽和雕飾鳥羽紋之銅、骨笄組成的貴婦冠。至周代皇字演變?yōu)橄聫耐酰ㄉ棠┮熏F(xiàn)端倪),便與帝王結(jié)緣。故《爾雅·釋詁》云:“皇,君也?!鼻赝醭?,君號始皇,皇從此成為帝王專稱。

      結(jié) 語

      關(guān)于商代皇字的解析,學者此前一般皆從古文字學角度,結(jié)合周代以來文獻,以形釋義,未曾關(guān)注商代皇字與商代文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總有不夠到位之憾。本文將商代甲骨文、金文皇字,與商代出土文物相聯(lián)系,就皇字之形義進行探討。并就其思想觀念和實物,上溯其源到龍山時代,下探其流至漢代,從方法論角度說是一個進步。

      我國史前時期,普遍崇拜與族源有關(guān)的“祖神”之形象,其為頭戴羽冠、半人半獸或半人半鳥之狀。人們將其雕刻于各種玉制禮器上,賦予這些禮器以神圣地位;或直接用玉石雕刻成神像,置于冠頂,以此顯示擁有者的權(quán)威性?;蛴诒藭r,便已產(chǎn)生了“皇”之觀念——帶領(lǐng)本族創(chuàng)始文明、受人崇敬的遠祖,其標志性服飾便是頭上所戴的威儀無比的大羽冠。

      殷商時期繼承了此前的傳統(tǒng)觀念,崇尚以羽翎為飾的羽冠,將其用作祖先神之冠冕。戴有羽冠的玉雕神像,常常作為貴族們的冠徽或佩飾,當時貴婦間還流行形似羽冠的笄冠,實為羽冠的模仿者。

      商代甲骨文、金文“皇”字,乃羽冠象形,本義指用鳳羽裝飾的冠冕,引申為威儀壯美。卜辭中常用作人名或方國名,也借為“彷徨”之徨。銅器銘文見有用其本義者。商代雖有鳳字,但尚無“鳳凰”觀念,鳳、凰分屬不同事物用字。但皇與鳳,實有關(guān)聯(lián),并對此后三千年的中國文化影響匪淺。

      注釋

      ①本文所用殷墟甲骨文摹本,分別采自劉釗:《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華書局1989 年版。②本文引用甲骨文資料,書名皆用簡稱?!逗霞?,指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華書局1978—1982 年版;《屯南》,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中華書局1980-1983 年版;《英藏》,指李學勤等:《英國所藏甲骨集》,中華書局1985 年版;《懷特》,指許進雄:《懷特氏等所藏甲骨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9 年版。③劉釗觀點。見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以下簡稱《詁林》)第四冊,中華書局1996 年版,第3442 頁。以下引文如已見于該書摘錄者,為節(jié)省文字皆只標注《詁林》頁碼,不一一注明原始出處。④《詁林》姚孝遂按語,第3442-3443 頁。⑤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 年版,第1294 頁。⑥本文使用的商代青銅器銘文,資料出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簡稱《集成》),中華書局1984—1994 年版。⑦梁德光:《江西遂川出土一件商代銅卣》,《文物》1986 年第5 期。⑧汪寶榮:《釋皇》,《國學季刊》1923 年第1 卷2 號。⑨單周堯:《說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70-77 頁。⑩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4 分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年版。?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丙編·丙區(qū)墓葬》上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年版,第97-112 頁。有學者根據(jù)其陽凸紋等工藝特征判定其為史前遺物,恐非是。該墓出土帶蓋大理石簋的紋飾工藝,與之相同。?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八本·1550 號大墓》,“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 年版,第16-17 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第155頁,151 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新干縣博物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91年第10 期。?方輝:《遠古神思——山東大學博物館藏品精選》,青島出版社2016 年版,第25 頁。線圖承山東大學王青教授提供,謹致謝忱。??石璋如:《殷代頭飾舉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8 年版,第634 頁,639頁。?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丙編·丙區(qū)墓葬》上冊,第97-112 頁。?參見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八本·1550 號大墓》,“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 年版,第15 頁;石璋如:《殷代頭飾舉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下,第25-26 頁。該殉葬墓在發(fā)掘過程中,本欲將人頭骨和骨笄等整體提取進行室內(nèi)清理,不料晚間遭盜擾,骨笄準確數(shù)量不明。梁思永估計說“骨笄為數(shù)眾多,總在六七十枝以上”,但石璋如說應(yīng)有百余枝。骨笄排列方式,梁說“約八九排”,石先生說縱8 層、橫13 排。石先生為現(xiàn)場發(fā)掘人,文物采集和繪圖者,筆者采其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注釋?見第11 頁、208-212 頁,各式骨笄統(tǒng)計數(shù)包括匣內(nèi)外骨笄。其他注釋分別參見第174頁,35、36、51 頁,55 頁,234 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小屯村北的兩座殷墓》,《考古學報》1981 年第4 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三星堆遺址三號祭祀坑出土銅頂尊跪坐人像》,《四川文物》2021 年第3 期。?劉敦愿:《記兩城鎮(zhèn)遺址發(fā)現(xiàn)的兩件石器》,《考古》1972 年第4 期。?常素霞:《中國古代玉器圖譜》,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1999 年版,圖170。?鄧淑萍:《故宮博物院藏新石器時代玉器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92 年版,圖版117、11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隊:《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發(fā)掘簡報》,《文物》1988 年第1 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發(fā)現(xiàn)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 年第9 期。?荊州地區(qū)博物館、鐘祥縣博物館:《鐘祥六合遺址》,《江漢考古》1987 年第2 期。??長沙博物館:《玉魂——中國古代玉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圖版020-021,圖版01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山東臨朐朱封龍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 年第7 期。?有學者對該器進行了復(fù)原研究,恢復(fù)了其當時的漂亮圖案。參見楊小博、趙國靖、王青:《山東龍山文化玉器發(fā)現(xiàn)與研究綜述》,載杜金鵬主編:《臨朐西朱封龍山文化玉器研究》,科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12-13頁。?湖南孫家崗出土玉鳳笄,其鳳鳥形象與甲骨文鳳字更為相像。?李濟、萬家保:《殷墟出土五十三件青銅容器之研究》,“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年版,圖版伍玖。

      猜你喜歡
      冠冕
      冠冕大師 為愛加冕
      睿士(2022年12期)2023-01-09 15:59:18
      故事
      東方少年(2022年27期)2022-11-24 11:22:23
      故事
      冠冕綺夢
      論《一個勺子》中的象征意象
      參花(上)(2020年4期)2020-04-09 04:51:38
      珍寶重現(xiàn)
      湛江文學(2019年12期)2019-11-13 20:13:25
      冠冕原來是帝王的禮帽
      虛無
      揚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公主的冠冕
      幸福(2016年9期)2016-12-01 03:08:41
      霞浦县| 达拉特旗| 嵊州市| 隆昌县| 吉林市| 南宁市| 白银市| 南和县| 黄浦区| 原阳县| 临沂市| 梅河口市| 梁平县| 车险| 曲周县| 滨海县| 平湖市| 宁海县| 资阳市| 乳源| 天津市| 东源县| 湖南省| 灯塔市| 墨竹工卡县| 遵义县| 马龙县| 静安区| 明溪县| 阳泉市| 兴山县| 保亭| 翁源县| 栾城县| 理塘县| 黄陵县| 镇巴县| 剑川县| 积石山| 高陵县|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