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縮”與“不縮”:孟子“養(yǎng)勇”思想的內(nèi)在理路

      2023-05-12 21:53:07周葦風(fēng)
      跨世紀(jì) 2023年6期
      關(guān)鍵詞:子夏施舍曾子

      周葦風(fēng)

      《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是學(xué)術(shù)界公認(rèn)的最難理解的一章,馮友蘭先生說:“孟子浩然之氣章,前人亦多不得其解。”[1]《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的難點(diǎn)很多①,其中以孟子養(yǎng)勇思想的內(nèi)在理路最為糾纏不清。究其原因,誠如戴震《古訓(xùn)》中所說:“蓋士生三古后,時(shí)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視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遠(yuǎn)無以異,昔之婦孺聞而輒曉者,更經(jīng)學(xué)大師轉(zhuǎn)相講授,而仍留疑義,則時(shí)為之也?!保?]“時(shí)之相去”“地之相隔”,簡單的事情反而變得復(fù)雜起來。要理解古人,消除文字障礙是關(guān)鍵。該章中的“褐寬博”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縮”與“不縮”?這兩處文字是理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的基礎(chǔ),也是正確理解孟子養(yǎng)勇思想的關(guān)鑰。

      一、“褐寬博”與北宮黝之養(yǎng)勇

      北宮黝之養(yǎng)勇,“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yán)諸侯。惡聲至,必反之”。此處的“褐寬博”,趙岐注:“獨(dú)夫被褐者?!保?]2685理解“獨(dú)夫”與“被褐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弄清“褐寬博”之義的關(guān)鍵。焦循《孟子正義》云:“褐寬博即是衣褐之匹夫?!保?]206按照焦循的解釋,“獨(dú)夫”與“被褐者”為偏正關(guān)系,“獨(dú)夫被褐者”即衣褐之匹夫。照此理解,“褐”與“寬博”也構(gòu)成了偏正關(guān)系,“褐”被用來修飾限定“寬博”一詞。朱熹《孟子集注》:“褐,毛布。寬博,寬大之衣,賤者所服也。”[5]37-38“寬博”是寬大之衣。假如“褐”與“寬博”為偏正關(guān)系,“褐寬博”意思即用“褐”制作的寬大之衣。“不受于褐寬博”,意即不受制于穿寬大之衣的人,而這種人的寬大之衣的縫制布料為“褐”。

      “褐寬博”也可以被理解為并列關(guān)系,“褐寬博”是兩類人,“褐”是衣褐之人,“寬博”是穿寬大之衣的人?!对娊?jīng)·豳風(fēng)·七月》“無衣無褐”一句,鄭玄注云:“人之貴者無衣,賤者無褐?!保?]389《后漢書·趙典傳》“身從衣褐之中”一句,李賢注云:“褐,織毛布之衣,貧者所服?!保?]貧賤者衣褐不難理解,問題是“寬博”是賤者所服嗎?穿寬大之衣的人是賤者嗎?孔子的衣袖就比較寬大,據(jù)《禮記·儒行》:“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xué)也博,其服也鄉(xiāng)。丘不知儒服?!编嵭ⅲ骸胺?,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衣也,此君子有道藝者所衣也?!保?]1668儒服是儒者穿著的衣冠服帶,為了與俗人區(qū)別開來,儒者穿著“逢掖之衣”,這是一種袖子很寬大的衣服。除了“逢掖之衣”,儒者還冠章甫之冠,紳而搢笏?!盾髯印ぐЧ罚骸叭粍t夫章甫、絇屨、紳而搢笏者,此賢乎?”楊倞注:“紳,大帶也。搢笏于紳者也?!保?]逢掖之衣,紳而搢笏,儒者所服可謂“寬博”,然儒者是賤者嗎?《漢書·雋不疑傳》:“(暴)勝之素聞不疑賢,至渤海,遣吏請與相見。不疑冠進(jìn)賢冠,帶櫑具劍,佩環(huán)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鳖亷煿抛ⅲ骸鞍篑找?。言著褒大之衣,廣博之帶也?!保?]3035-3036雋不疑為當(dāng)時(shí)名人,治《春秋》,為郡文學(xué),名聞州郡。雋不疑“褒衣博帶”,著裝也可謂“寬博”,然雋不疑是賤者嗎?

      除了儒者,諸侯國君一般也逢衣博帶。據(jù)《墨子·公孟》記載,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楚莊王“鮮冠組纓,逢衣博袍,以治其國”[9]703。齊桓公、楚莊王的裝束也可謂之“寬博”,齊桓公、楚莊王就更不是什么“賤者”了。因此,晁福林說:“寬博之衣帶,并非賤者所服?!泵鞔_否定了“寬博”為賤者所服的說法。他對“褐寬博”進(jìn)一步解釋說:“愚疑此處的‘褐寬博’不當(dāng)釋為‘獨(dú)夫被褐者’,或當(dāng)為‘臧獲’之別稱。愚疑這兩者的相通,乃是由于古音相近的緣故?!@’與貨音近,‘臧獲’,猶后來所語之‘臟貨’、‘賤貨’。而‘褐’‘博’之音與獲、貨古音亦近。‘臧獲’為戰(zhàn)國時(shí)期賤役奴徒的一種稱謂。”“‘褐寬博’即一個(gè)穿褐者,類乎《左傳》哀公十三年所提到的‘褐之父’(一個(gè)穿褐的老者)?!保?0]或成一說,但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筆者認(rèn)為“褐”與“寬博”是兩個(gè)詞,從字面意思上講,“褐”指布料,“寬博”指的是衣服的樣式。《說文》:“褐,編枲襪。一曰粗衣。”段玉裁注云:“取未績之麻編之為足衣,如今草鞋之類?!保?1]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頤部》:“枲,麻也……牡麻無實(shí)者也。夏至開花,榮而不實(shí),亦曰夏麻?!保?2]171枲是不結(jié)子實(shí)的大麻,其莖皮纖維可織夏布。當(dāng)時(shí)制作衣服的材料除了枲,還有蠶絲。蠶絲織成的布稱作“帛”,《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2671《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說許行之徒衣褐:“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保?]2705“褐”與“帛”是兩種不同的布料。《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夫寒者利裋褐。”“裋,一音豎。謂褐布豎裁,為勞役之衣,短而且狹,故謂之短褐,亦曰豎褐。”[13]283-284裋褐、豎褐、短褐,都是勞動(dòng)裝,便服。“褐”是粗布麻衣,是制作衣服的材料,而“寬博”則指衣服的樣式。

      春秋時(shí)期的諸侯國君也不都是褒衣博帶,《墨子·公孟》說晉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越王勾踐“剪發(fā)文身,以治其國”[9]703。沈從文在對比商代墓葬中人物服飾時(shí)說:“第三種衣服雖短,身份不一定較低,這一點(diǎn)認(rèn)識相當(dāng)重要?!保?4]說明先秦時(shí)期的上層人物也穿短小衣服,在當(dāng)時(shí)寬袍大袖還沒有成為權(quán)威的象征。沈從文的看法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印證,自然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儒服制度的形成的確提高了寬衣博帶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寬衣博帶成為身份的象征。為了提高作戰(zhàn)能力,趙武靈王曾進(jìn)行軍事改革,其中一項(xiàng)重要內(nèi)容是提倡胡服騎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這件事也說明,當(dāng)時(shí)很多貴族已經(jīng)習(xí)慣了寬衣博帶。衣著寬博還是短衣歸根結(jié)底是由所從事的工作性質(zhì)來決定的,寬衣博帶顯然不便于生產(chǎn),只有脫離了生產(chǎn)勞動(dòng)的人才愿意寬衣博帶。寬博和短衣是衣服樣式,寬博和短衣的布料可用帛,也可以用褐。窮人衣褐,富人衣帛,衣褐與衣帛是貧富的象征。富人如需穿短衣,可以用“帛”來制作。儒者未必都富有,他們的逢掖之衣也可能是由枲織成的毛布縫制而成。

      《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壁w岐注:“曾子謂子襄言孔子告我大勇之道:人加惡于己,己內(nèi)自省,有不義不直之心,雖敵人被褐寬博一夫,不當(dāng)輕驚懼之也。自省有義,雖敵家千萬人,我直往突之。言義之強(qiáng)也?!保?]2685趙岐將此處的“褐寬博”解釋為“被褐寬博一夫”。一夫又稱匹夫,《孟子·梁惠王下》第八章:“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壁w岐注:“言殘賊仁義之道者,雖位在王公,將必降為匹夫,故謂之一夫也。”[3]2680王公之外的人被稱作一夫、匹夫。匹夫又稱獨(dú)夫,《漢書·劉向傳》:“臣聞春秋地動(dòng),為在位執(zhí)政太盛也,不為三獨(dú)夫動(dòng),亦已明矣?!边@里的“三獨(dú)夫”是指蕭望之、周堪和劉向本人。顏師古注:“獨(dú)夫,猶言匹夫也?!保?]1931劉向可以自稱獨(dú)夫、匹夫,也稱蕭望之、周堪為獨(dú)夫、匹夫,他們都是當(dāng)時(shí)的名人,社會地位不低。由此可見,匹夫有兩種:一種是衣褐之匹夫,他們是賤者、貧者;另一種是褒衣博帶之匹夫,他們在王者之下,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北宮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這里的“褐寬博”就包括衣褐之匹夫和褒衣博帶之匹夫。這句話的意思是:北宮黝不怕衣褐的賤者和貧者,也不怕褒衣博帶之人。北宮黝甚至不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總而言之,北宮黝無所畏懼,不受制于任何人。

      二、“縮”與“不縮”:大勇的兩種類型

      北宮黝之養(yǎng)勇,不膚撓,不目逃,既不懼萬乘之君,也不懼褐寬博。同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這句話中,“惴”也應(yīng)該是怕的意思。但趙岐卻這樣解釋:“雖敵人被褐寬博一夫,不當(dāng)輕驚懼之也?!奔础安汇贰笔遣皇怪@懼。對于趙岐的解釋,焦循《孟子正義》說:“褐夫易于驚懼之。不惴,是不驚懼之也。謂不以氣臨之,使之惴惴也?!保?]209首先,和解釋北宮黝“不受于褐寬博”一樣,焦循在此處將褒衣博帶之匹夫也排除在外了。其次,如果說“褐夫”是賤者,見識少,易于驚懼,“寬博”則是君子有道藝者的裝束,甚至萬乘之君也常褒衣博帶,他們豈“易于驚懼之”?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其中的“縮”,趙岐注:“義也?!保?]2685朱熹《孟子集注》:“直也?!保?]38按照趙岐與朱熹的意見,“自反而不縮”是己內(nèi)自省,有不義不直之心。換句話說,就是自覺理虧。理直則氣壯,氣盛則言宜。理虧了還去驚懼別人,當(dāng)然稱不上“勇”。但理虧了,不去驚懼別人,難道就稱得上“勇”了嗎?孔子斷不至說出這樣不合情理的話來,所以王若虛、閻若璩、王引之都不同意趙岐的看法,認(rèn)為“吾不惴”的“惴”為自己驚懼。但這樣一來就更講不通了,知道自己理虧了,面對“褐寬博”自己一點(diǎn)也不害怕,這算是什么“勇”呢?為了遷就自己的解釋,王若虛《孟子辨惑》認(rèn)為:“不字為衍。不然,則誤爾?!保?]209閻若璩《釋地三續(xù)》也說:“不,豈不也。猶經(jīng)傳中敢為不敢,如為不如之類?!保?]209王引之《經(jīng)傳釋辭》則說:“不,語詞。不惴,惴也。言雖被褐之夫吾懼之?!保?]209在王若虛、閻若璩、王引之等人看來,知道自己理虧了,面對褐夫應(yīng)該感到害怕。然而這種無視“不”字存在的做法,無論如何是不可取的。

      據(jù)曾子的說法,孔子將大勇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自反而不縮”,一種情況是“自反而縮”?!白苑炊豢s”的表現(xiàn)是“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的表現(xiàn)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北宮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與“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二者所說實(shí)為一回事。諸侯國君一般也逢衣博帶,“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其中的“褐寬博”也包括萬乘之君。和北宮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一樣,“雖褐寬博,吾不惴焉”的意思也是不受制于任何人,既不怕萬乘之君,也不怕褒衣博帶之人,更不用說衣褐的賤者和貧者了。顯然,北宮黝之養(yǎng)勇屬于第一種情況,“自反而不縮”。孟施舍不畏三軍,“能無懼而已矣”,其表現(xiàn)則與“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相符合,故孟施舍之養(yǎng)勇屬于第二種情況,“自反而縮”。

      “自反而縮”與“自反而不縮”的共同之處是“自反”?!白苑础币话惚焕斫鉃樽晕曳词。w岐與朱熹的意見便是如此。《孟子·離婁下》第二十八章說:“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zé)o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3]2730將“自反”理解為自我反思雖不為錯(cuò),但并不確切?!睹献印るx婁上》第四章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保?]2718將《離婁上》第四章與《離婁下》第二十八章兩段文字對照著讀,不難發(fā)現(xiàn)“自反”的真正意思是“反求諸己”。孟子強(qiáng)調(diào)“不動(dòng)心”。孟子認(rèn)為,“不動(dòng)心”不能外求,只能“反求諸己”,也就是“自反”。能做到孔子所說的大勇,即“自反而不縮”和“自反而縮”,也就做到了“不動(dòng)心”。《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孟子論養(yǎng)勇是由表述“不動(dòng)心”而引發(fā)的,顯然北宮黝、孟施舍之養(yǎng)勇是被孟子作為“不動(dòng)心”的例子來使用的。公孫丑問孟子:“不動(dòng)心,有道乎?”孟子回答說:像北宮黝、孟施舍那樣去養(yǎng)勇也就做到“不動(dòng)心”了?!白苑炊豢s”是北宮黝之養(yǎng)勇,“自反而縮”是孟施舍之養(yǎng)勇?!白苑炊豢s”與“自反而縮”都做到了“不動(dòng)心”,北宮黝與孟施舍都屬于孔子所謂的大勇。正是在這個(gè)意義上,孟子說北宮黝與孟施舍“未知孰賢”。

      但“自反而不縮”與“自反而縮”又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大勇,它們的區(qū)別在于“縮”與“不縮”。什么是“縮”呢?縮從糸,與繩索有關(guān)。縮的本義為捆扎,《詩經(jīng)·大雅·綿》:“其繩則直,縮版以載?!睂O炎曰:“繩束筑版謂之縮?!惫痹唬骸翱s者,縛束之也?!保?]510散亂的東西經(jīng)過捆扎,變得整齊有條理,故縮又有整理的意思?!墩f文·糸部》:“縮,亂也?!敝祢E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許書之亂字皆治也,理也。此說解及《爾雅》之亂,正謂治理。”[12]286散亂的東西經(jīng)過捆扎,占用空間縮小,故縮又有收縮、退縮之義。賈誼《吊屈原賦》:“鳳漂漂其高逝兮,夫固自縮而遠(yuǎn)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蓖趵髯ⅲ骸翱s,收斂。引申為深藏不露?!保?5]自縮不是消極地退縮,自縮是為了自珍,而自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焦循《孟子正義》說:“養(yǎng)勇即是養(yǎng)氣?!保?]207《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越王慮伐吳,欲人之輕死也,出見怒蛙,乃為之式(軾)。從者曰:‘奚敬于此?’王曰:‘為其有氣故也?!髂曛堃灶^獻(xiàn)王者歲十余人。”[16]248怒蛙即鼓足氣的蛙。在勾踐看來,怒蛙體內(nèi)的氣就是戰(zhàn)士打仗需要的勇氣。孟子在《公孫丑上》第二章說自己善養(yǎng)浩然之氣,而且浩然之氣要“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2685?!睹献印じ孀由稀返谒恼轮饕浭雒献优c告子的“義內(nèi)”“義外”之爭,孟子主張“義內(nèi)”,告子則認(rèn)為“義外”[3]2748。在《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孟子稱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3]2685。既然“義內(nèi)”,而且要與浩然之氣相配,則浩然之氣也必須在“內(nèi)”。然而氣并不必然在“內(nèi)”,《孟子·告子上》第八章提到一種“平旦之氣”,是積存了一夜的“夜氣”,但“梏之反復(fù),則其夜氣不足以存”[3]2751。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存氣的功夫,氣很容易就跑掉了。浩然之氣如果不配義與道,也會跑掉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氣餒”。孟子稱孟施舍“守氣”,“守氣”就是存氣,對“氣”加以控制?!笆貧狻敝^之“縮”,不能“守氣”謂之“不縮”。孟施舍不畏三軍,“視不勝猶勝”,憑借的正是“自反而縮”的“守氣”功夫。

      《孟子·公孫丑上》說:“氣者,體之充也。”[3]2685“守氣”首先要體內(nèi)有氣,像怒蛙一樣,勇士首先要讓體內(nèi)勇氣充盈起來?!蹲髠鳌でf公十年》曹劌論戰(zhàn)云:“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保?]1767使體內(nèi)的勇氣充盈起來比較容易,但要使其長時(shí)間保存在體內(nèi)比較困難。戰(zhàn)斗中,士兵們可以一鼓作氣,一往無前,視死如歸。但時(shí)間一長,遇到挫折,便“再而衰,三而竭”了?!白苑炊豢s”不需要存氣和守氣,單憑一鼓作氣,不等“再而衰,三而竭”,也不給“再而衰,三而竭”機(jī)會,就完成了英勇壯舉?!白苑炊豢s”是北宮黝之養(yǎng)勇,北宮黝只需要做到“自反”,做到“不動(dòng)心”,使體內(nèi)勇氣充盈起來就可以了。北宮黝這種類型的勇士,他們的驚天偉業(yè)是靠激情與沖動(dòng)做出來的。我們常說慷慨赴死易,北宮黝就屬于慷慨赴死的勇士。對孟施舍來說,慷慨赴死當(dāng)然也不在話下。而且由于他的勇氣不會外泄,他還可以從容赴死,“雖千萬人,吾往矣”。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從難易程度上講,孟施舍之養(yǎng)勇的難度顯然遠(yuǎn)超北宮黝,因此孟子認(rèn)為孟施舍比北宮黝“守約”。

      《韓詩外傳》卷八:“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摶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為蟲,知進(jìn)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f公曰:‘此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谑腔剀嚤苤率繗w之?!保?7]303-304孟施舍“視不勝猶勝”,他說:“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泵鲜┥嵯駬惠喌捏?,知進(jìn)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螳臂當(dāng)車,自不量力,這在先秦時(shí)期被視作勇敢的行為?!蹲髠鳌は骞迥辍酚涊d崔杼殺齊莊公,“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拮託⒅?。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3]1984。劉向《新序·義勇》:“齊崔杼弒莊公也,有陳不占者,聞君難,將赴之。比去,餐則失匕,上車失軾。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義也;無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聞戰(zhàn)斗之聲,恐駭而死。人曰:不占可謂仁者之勇也?!保?8]北宮黝和孟施舍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勇士,孟施舍的勇氣與齊太史、陳不占類似。

      三、“守氣”“守志”與孟子的養(yǎng)勇立場

      子夏即卜商,孔門十哲之一?!墩撜Z·先進(jìn)》:“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保?]2498子夏傳文學(xué),后世學(xué)者治五經(jīng),往往稱得之于子夏。相傳《毛詩序》即為子夏所傳,孔穎達(dá)《毛詩正義》引沈重云:“按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猶未盡,毛更足成之。”[3]269據(jù)說《公羊傳》《穀梁傳》也為子夏所傳,漢何休《春秋公羊傳序》唐徐彥疏引戴宏序云:“子夏傳于公羊高,高傳于其子平。”[3]2190晉范寧《春秋穀梁傳序》唐楊士勛疏:“穀梁子,名淑,字元始。魯人,一名赤。受經(jīng)于子夏,為經(jīng)作傳,故曰《穀梁傳》?!保?]2358《論語·八佾》記載子夏問《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回答:“繪事后素。”子夏又問:“禮后乎?”子夏能夠舉一反三,孔子很高興,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2466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保?3]2203在后人的印象中,子夏首先是一個(gè)學(xué)者。

      然而《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卻記載:“仲尼居處惰倦,廉隅不正,則季次、原憲侍;氣郁而疾,志意不通,則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則顏回、騫、雍侍。”[19]當(dāng)時(shí)人們有種觀念,認(rèn)為氣郁而疾,志意不通,需要勇武之人陪侍。遇到這種情況,孔子就讓勇武的子路和子夏陪侍。由此可見,子夏不僅善文學(xué),勇武也比肩子路??鬃铀篮?,弟子們互不服氣,相互攻訐,曾子、子夏、有若、子游、子張是儒家早期內(nèi)部紛爭的主角?!睹献印る墓稀罚骸白酉摹⒆訌?、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qiáng)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保?]2706和其他派別相比,子夏這一派主張“君子有斗”?!赌印じ罚骸白酉闹絾栍谧幽釉唬骸佑卸泛酰俊幽釉唬骸訜o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猶有斗,惡有士而無斗矣?’”[9]657子夏一派主張“君子有斗”淵源有自,《禮記·檀弓上》:“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斗?!唬骸垎柧永サ苤鹑缰??’曰:‘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斗。’曰:‘請問居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能,則執(zhí)兵而陪其后?!保?]1284-1285子夏從孔子那里接受了“君子有斗”的思想,并使之成為子夏一派的鮮明特色。

      《韓詩外傳》卷六記載子夏與公孫悁言勇一事,子夏歷數(shù)了自己做過的三件勇猛之事:第一件事是隨衛(wèi)靈公西見趙簡子,趙簡子披發(fā)杖矛,不朝服而見衛(wèi)靈公。諸侯相見,不宜不朝服,子夏挺身而出,厲聲對趙簡子說:“君不朝服,行人卜商將以頸血濺君之服矣。”最后迫使趙簡子“反朝服”而見衛(wèi)靈公。第二件事是從衛(wèi)靈公東至阿與齊國國君相會,齊君重鞇而坐,衛(wèi)靈公單鞇而坐。子夏認(rèn)為諸侯相見,“不宜相臨以庶”,于是“揄其一鞇而去之”。第三件事是隨衛(wèi)靈公打獵時(shí),衛(wèi)靈公遭到兩只野獸的攻擊,子夏“拔矛下格而還之”[17]224-226。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自楚返衛(wèi),孔門“弟子多仕于衛(wèi)”[13]1933?!俄n詩外傳》卷六說子夏曾任衛(wèi)國行人一職,這種說法是可信的。《韓詩外傳》卷六也佐證了《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的說法,即在孔子感到氣郁而疾、志意不通的時(shí)候,子夏的確有資格和勇武的子路一起陪侍孔子。或者正因?yàn)橛羞^陪侍孔子的經(jīng)歷,《韓詩外傳》卷六中子夏才有信心毛遂自薦,要代替公孫悁陪侍衛(wèi)靈公。子夏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在別人都膽怯的時(shí)候,子夏敢于拔矛與野獸搏斗,并最終將它們趕跑了。子夏是一個(gè)不膚撓、不目逃的勇士。他與北宮黝一樣極為看重個(gè)人的聲譽(yù),“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為了維護(hù)自己的聲譽(yù),面對公孫悁的公開挑釁,子夏毫不退縮,針鋒相對,所謂“惡聲至,必反之”,充分表現(xiàn)出子夏一派的好斗作風(fēng)。北宮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子夏在趙簡子、齊君面前也毫無懼色,甚至不惜“以頸血濺君之服”。子夏在萬乘之君面前的表現(xiàn),可以說比北宮黝有過之而無不及。將子夏與北宮黝的行為比較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北宮黝與子夏屬于同一類型的勇士。

      《孝經(jīng)·開宗明義》:“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fù)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3]2545曾子恪守師命,在《大戴禮記·曾子本孝》中說:“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憑?!庇终f:“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于口,煩言不及于己?!痹舆€說:“故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xiǎn)行以僥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yàn)楦改笐n也。險(xiǎn)途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20]《禮記·曲禮》也說:“為人子者……不登高,不臨深?!庇终f:“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懼辱親也。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保?]1233-1234曾子至死都很愛惜自己的身體,《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3]2486曾子篤孝,愛惜身體,自然不會像子夏那樣輕易許人以死。

      孟子服膺曾子,在《離婁下》第二十三章中說:“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保?]2729孟子反對無謂的犧牲,不贊成爭勇斗狠,將其稱為小勇、匹夫之勇?!睹献印ち夯萃跸隆返谌轮?,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泵献痈嬖V他:“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3]2675北宮黝“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惡聲至,必反之”,這與齊宣王的“撫劍疾視”何其相似乃爾!按照孔子的說法,北宮黝與孟施舍之養(yǎng)勇都屬于大勇。孟子在承認(rèn)北宮黝與孟施舍之勇“未知孰賢”的同時(shí),卻又認(rèn)為孟施舍比北宮黝“守約”。雖然孟子對孔子的大勇標(biāo)準(zhǔn)沒有公開表示異議,但他對“好勇”有自己的看法。

      曾子重“養(yǎng)志”,《孟子·離婁上》第十九章說:“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保?]2722一般人們認(rèn)為,曾子篤孝,奉養(yǎng)父母,順其意志,謂之“養(yǎng)志”。此章首句為:“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保?]2722此章重點(diǎn)論述了事親與守身之間的關(guān)系。孔子在《論語·子罕》中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2491曾子在《論語·泰伯》中也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保?]2486-2487事親要養(yǎng)親之志,守身當(dāng)然是固持己志。孟子在《公孫丑上》第二章中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庇终f:“志一則動(dòng)氣,氣一則動(dòng)志也?!保?]2685固持己志謂之“志一”,孟子理想的大勇是“志一”,是“志一動(dòng)氣”,是“持其志,無暴其氣”。孟施舍的“守氣”,充其量只做到了“氣一”,“氣一則動(dòng)志”,還不是孟子理想中的大勇。曾子能夠固持其志,可見曾子已經(jīng)做到了“志一”?!爸疽粍t動(dòng)氣”,說明曾子不但可以“守氣”,而且能“持其志,無暴其氣”,做到了對“氣”的有效管控。孟施舍“自反而縮”,確保了勇氣不外泄,從“守氣”這一點(diǎn)上說,孟子認(rèn)為孟施舍似曾子。然而用“志一則動(dòng)氣,氣一則動(dòng)志”的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守氣”當(dāng)然不如“守志”,故孟子又說:“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對于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趙岐說:“孟子以為曾子長于孝,孝百行之本;子夏知道雖眾,不如曾子孝之大也。故以舍譬曾子,以黝譬子夏?!保?]2685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與孝之大小有什么關(guān)系呢?趙岐只記得子夏善文學(xué),卻忽略了子夏還是一個(gè)廷折諸侯、格斗猛獸的勇士。朱熹的說法更加含糊,他說:“黝,務(wù)敵人;舍,專守己。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5]38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如何就與北宮黝、孟施舍“各有所似”了呢?在孟子那個(gè)時(shí)候,子夏與曾子思想上的分歧應(yīng)該是人所共知的,北宮黝與孟施舍養(yǎng)勇方式上的不同也不難區(qū)別,只是到了后世才變得復(fù)雜起來。

      結(jié) 語

      “養(yǎng)勇”是《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的重要內(nèi)容,但一些關(guān)鍵字詞的歧義與隱晦卻模糊了孟子“養(yǎng)勇”思想的內(nèi)在理路。首先,“褐寬博”不是賤者,而是指所有人。“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與“雖褐寬博,吾不惴焉”的意思一樣,都是不受制于任何人,既不怕萬乘之君,也不怕褒衣博帶之人,更不用說衣褐的賤者和貧者了。其次,北宮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與“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二者所說實(shí)際上是一回事。孟施舍不畏三軍,“能無懼而已矣”,其表現(xiàn)則與“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相同。最后,“縮”與“不縮”是孔孟重要思想,“守氣”謂之“縮”,不能“守氣”謂之“不縮”??鬃訉ⅰ按笥隆狈譃椤白苑炊s”與“自反而不縮”兩種情況,孟子則進(jìn)一步認(rèn)為“自反而縮”比“自反而不縮”更加難能可貴。孔子死后,儒家內(nèi)部紛爭,孟子服膺曾子,他通過“北宮黝似子夏,孟施舍似曾子”表達(dá)了自己的這一態(tài)度。

      注釋

      ①楊澤波將此章難點(diǎn)歸納為十個(gè)問題:一、什么是不動(dòng)心?二、北宮黝、孟施舍、曾子“養(yǎng)勇”有哪些不同特點(diǎn)?三、如何理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四、如何理解“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五、什么叫“志至焉,氣次焉”?六、什么叫“志一則動(dòng)氣,氣一則動(dòng)志”?七、如何為“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斷句?八、如何理解“塞于天地之間”?九、如何理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十、什么叫“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楊澤波:《孟子氣論難點(diǎn)辨疑》,《中國哲學(xué)史》2001 年第1 期。

      猜你喜歡
      子夏施舍曾子
      Good Help Is Not Charity but Respect 用尊重代替施舍
      嗟來之食
      《論語》知多少?
      閱讀理解精練精析
      曾子殺豬
      孔子借傘
      讀者(2018年12期)2018-05-30 05:16:40
      孔子神算
      走向世界(2016年1期)2016-11-26 19:22:40
      曾子殺豬
      快樂語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6
      借傘
      曾子殺人
      兴文县| 巩留县| 澳门| 嘉定区| 绩溪县| 新乡县| 广德县| 汪清县| 同心县| 黔江区| 含山县| 寿宁县| 哈尔滨市| 马龙县| 新安县| 扶余县| 松阳县| 旺苍县| 宽城| 公安县| 雷山县| 张家口市| 苏尼特右旗| 逊克县| 张家港市| 鄂伦春自治旗| 沂水县| 祁门县| 仪陇县| 象州县| 夹江县| 和平区| 嘉义县| 工布江达县| 苗栗县| 田东县| 铁力市| 会泽县| 平泉县| 互助|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