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莎士比亞《李爾王》中的倫理

      2023-05-13 01:29:21李正栓葉紅婷
      外國語文 2023年6期
      關鍵詞:李爾里爾李爾王

      李正栓 葉紅婷

      (1. 河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2. 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4;荊楚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

      0 引言

      1604 年5 月正是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創(chuàng)作生涯的巔峰時期,他此時開始創(chuàng)作悲劇《李爾王》(KingLear)。 此時,他對社會人間百態(tài)了解至深,逐漸形成了他對世界的看法,對何為國家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與其早期歷史劇創(chuàng)作中對國家和國王的認知形成一脈(華泉坤等,2007:307)。 布拉德雷(Andrew Cecil Bradley,1851—1935)認為《李爾王》是莎翁“戲劇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人們不得不失去莎士比亞所有的作品,只保留一部,也許大部分了解和欣賞莎士比亞的人會選擇保留《李爾王》”(Bradley,1992:119)。 從倫理角度而言的確如此。 它對人性刻畫如此深刻,當屬其戲劇成就之巔。

      古不列顛國王李爾年邁體衰之時,準備退位休息,計劃根據(jù)三個女兒對他的愛意表達三分天下。 長女高納里爾(Goneril)和次女里根(Regan)花言巧語,博得父親歡心,取得國土統(tǒng)治權。 三女兒考狄利婭(Cordelia)實話實說,不刻意恭維并哄騙父親,惹怒李爾,被剝奪國土管理權并被遠嫁法國。 李爾退位后,高納里爾和里根聯(lián)手逼迫父親流落荒原。 成為法蘭西王后的考狄利婭率法軍救父,被英軍打敗,被縊死獄中。 一起被俘的李爾抱著考狄利婭在悲傷中氣絕身亡。 劇中還有一條主線:大臣葛羅斯特(Gloucester)的庶子埃德蒙(Edmund)構陷哥哥埃德加(Edgar)、出賣父親,繼承爵位,為得到更多權勢,同時對高納里爾和里根大獻殷勤。 陷入情欲漩渦的高納里爾毒死妹妹里根,并意圖謀殺丈夫奧本尼(Albany),陰謀敗露后自殺。 《李爾王》就是告訴觀眾和讀者,倫理失范的結(jié)果就是:國破、家毀、人亡。

      關于《李爾王》的悲劇成因,學界眾說紛紜,集中表現(xiàn)為性格悲劇、社會悲劇。 也有評家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還有人結(jié)合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分析,認為“李爾王不具備《君主論》中關于一個好君主的品質(zhì),必將迎來悲慘的結(jié)局。 (葛靖,2022:77-79)”對于劇中人物,評論界總體呈現(xiàn)出貼標簽式的一元論批評,如大女兒和二女兒幾乎被認定為十惡不赦的“不孝女”;小女兒是誠實、善良、孝順的“天使”化身,等等。 但是,劇中人物都有性格缺陷,每個人的性格缺陷又可以為其他人的行為做出解釋。 其實,莎士比亞并不想僅僅簡單地創(chuàng)造幾個扁形人物。 這些人物的行為和命運給讀者和觀眾留下更多的思考。 他的這種客觀呈現(xiàn)手法影響了不少后世作家。 《李爾王》本身兼具敘事性和倫理的雙重特性,文本蘊含著政治權謀、家庭倫理、君臣關系、政治秩序、愛恨情仇、人性善惡、權色欲望等諸多豐富的倫理思想資源。 吳笛認為: “發(fā)現(xiàn)文學經(jīng)典的倫理價值,并且從文學經(jīng)典中獲取倫理教誨,培養(yǎng)經(jīng)典研讀和文學批評視野中的倫理意識,是知性人類經(jīng)過進化之后而在經(jīng)歷倫理選擇過程中必然的理性需求和價值取向?!?吳笛,2022:27) 本文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入手,探究李爾一家四人的倫理身份(ethical identity)和倫理選擇(ethical selection)。

      1 李爾:父親倫理身份被破壞,國王倫理身份被解構

      聶珍釗指出,倫理身份(ethical identity)是人的根本標志,身份決定行為,身份承擔責任,身份要盡義務(聶珍釗,2014:263)。 李爾即是父又是王,具有雙重倫理身份。 李爾的悲劇與他倫理身份錯亂和錯誤的倫理選擇息息相關。 這不僅是李爾的悲劇,也警醒世人。

      1.1 三分國土,一場愛的考驗?

      李爾打算退位,對王權繼承問題如是安排:“我已經(jīng)把我的國土劃成三部;我因為自己年紀老了,決心擺脫一切事務的牽縈,把責任交卸給年輕力壯之人,讓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康華爾賢婿,還有同樣是我心愛的奧本尼賢婿,為了預防他日的爭執(zhí),我想還是趁現(xiàn)在把我的幾個女兒的嫁奩當眾分配清楚。”(莎士比亞,2019:3)

      這里“三分天下”的打算看似會導致國家分裂,也受到一些評論家的詬病。 波蘭批評家簡·科特 (Jan Kott) 曾在《莎士比亞——我們的同代人》(Shakespeare,OurContemporary)中明確總結(jié)了許多評論家的觀點:“李爾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懂……他荒謬、幼稚且愚蠢至極?!?Jan Kott,1966: 130)但考慮到莎士比亞1604 年創(chuàng)作《李爾王》的倫理環(huán)境,首先這個劇情安排符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與創(chuàng)作目的。 當時,國王詹姆士一世為了鞏固王權地位曾大肆封爵賞賜,結(jié)果卻激化了社會矛盾。 李爾分國及其引發(fā)的后續(xù)矛盾無一不折射著作者當時所處的政治現(xiàn)實。 其次,也有人認為,回到歷史的倫理現(xiàn)場,沒有兒子的李爾放棄傳統(tǒng)的長子繼承制,將三個女兒視為合法繼承人,并將國土三分天下,相互制衡,以實現(xiàn)王族權力的世襲罔替,不失為一個智慧而非凡的政治舉措,也符合一個國王的政治倫理道德。

      或許李爾想構建家庭親情、君王權威和國家安穩(wěn)“三位一體”的美好倫理環(huán)境,或許三分國土也無過錯。 但他制定了錯誤的三分國土的標準:“在我還沒有把我的政權、領土和國事的重任全部放棄以前,告訴我,你們中間哪一個人最愛我? 我要看看誰最有孝心,最有賢德,我就給她最大的恩惠?!?莎士比亞,2019:3) 這一倫理選擇看似將王權與家庭禮法融為一體,實則證明李爾將父親與國王的倫理身份混為一談。

      首先,身為國王,李爾更應考量王位繼承者的德性與才能,但最終他評判的依據(jù)是口頭愛的表達。 這無異于引導女兒們依靠表面圓滑和故作順從獲取權益,而忽視對王權繼承者的德行教育與考察。 李偉民認為:“李爾表現(xiàn)了對于王權的迷信,他要借助王權獲得父愛,享用父愛,哪怕這種‘愛’是表面的,即利用王權鞏固在三個女兒身上的父權地位?!?2008:102)于是,大女兒和二女兒用漂亮話使李爾王龍心大悅,獲得分封。 而考狄利婭沒有說出漂亮話,惹得李爾怒不可遏,與她斷絕關系,將她遠嫁法國:“我發(fā)誓從現(xiàn)在起,永遠和你斷絕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緣親屬的關系,把你當作一個路人看待?!?莎士比亞,2019:6)這場倫理沖突非常符合李爾王長期唯我獨尊的國王倫理身份。在封建統(tǒng)治者的倫理意識中,女兒應絕對順從父親,而考狄利婭的坦率就成了他眼中的“硬剛”,是對他雙重倫理身份和雙重權威地位發(fā)動的雙重挑戰(zhàn),是有違倫常的忤逆之舉。

      其次,身為父親,李爾雖貴為王族,但他的家庭教育是粗陋與失敗的。 每當與女兒們產(chǎn)生倫理沖突時,他不是循循善誘進行教育引導,而是用粗暴的方式怒罵或懲罰。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在《為自己的人》(ManforHimself)一書中指出:“父愛實際上具有這樣的性質(zhì),即服從成為主要的優(yōu)點,不服從則是主要的缺點……對不服從的懲罰就是收回父愛?!?弗洛姆,1988:264)李爾偏愛考狄利婭,但認為她不服從之后,就翻臉無情地斷絕父女關系,以示懲戒,維護他作父親的權威。 對另外兩個女兒的詛咒和謾罵則更是極盡能事,完全不像一個父親說出的話,比如讓女兒失去生殖能力、凡與生殖有關的器官都干涸,話語很惡毒,比非血緣仇人還狠心(莎士比亞,2019:34)! “但愿惡風吹打她的腹中的胎兒,讓它生下來就是個跛子?!?莎士比亞,2019:59)“你是我的腐敗的血液里的一個瘀塊、一個腫毒的疔瘡?!?莎士比亞,2019:62)惡語傷人導致兩個女兒后來藐視孝道與家庭禮法。 另外,身為父母理應遵循對子女平等相待的家庭倫理。 李偉民指出:“在西方的倫理價值觀中以自由和平等為前提,如果父母的行為是不值得尊重的,那他們將失去子女對他們的尊重甚或與之脫離關系?!?李偉民,2008:23)李爾毫不掩飾地當眾表示打算將國土最好的一部分留給小女兒。 另外兩個女兒勢必早已感知李爾王的偏心。 高納里爾曾說:“他一向都是最愛我們妹妹的,現(xiàn)在他憑著一時的氣惱就把她攆走,這就可以見得他是多么糊涂?!?莎士比亞,2019:13)里根則表示:“誰知道他心里一不高興起來,不會用同樣的手段對付我們?”(莎士比亞,2019:13)她們會帶著提防甚至報復的心理,努力糾正這種倫理偏失,提高自己不平等的家庭地位,后續(xù)姐妹聯(lián)手遺棄退位的李爾王,似乎就成了情理之中的倫理選擇。

      總之,從本質(zhì)上說,李爾的分國并不是一位父親用慈愛的奉獻與付出贏得女兒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戴和敬重,而是企圖用王權操縱女兒對他的親情孝心和贍養(yǎng)義務,親情最終將被權力和欲望腐蝕、消解并畸變。1.2 百名騎士,退位國王的尊嚴? 還是對新任君主的威脅?

      李爾與考狄利婭之間的倫理沖突推進了戲劇進一步發(fā)展,他把原本擬分給考狄利婭的國土給了甜言蜜語的長女和次女:“我把我的威力、特權和一切君主的尊榮一起給了你們。 我自己只保留一百名騎士,在你們兩人的地方按月輪流居住,由你們負責供養(yǎng)?!?莎士比亞,2019:7)

      百名騎士是他維系王權尊嚴的形式,交出國王實權后,他仍在意王者的尊位虛榮與外在威風。最終,百名騎士,是留還是不留,成了倫理上的悖論。 “倫理悖論指的是在同一條件下相同選擇出現(xiàn)的兩種在倫理上相互矛盾的結(jié)果。 倫理悖論往往是倫理選擇的結(jié)果,沒有選擇即沒有悖論”(聶珍釗,2014:254)。 李爾篤定兩個女兒得到分封后會對他感恩戴德,但他沒有想到退位反倒讓自己陷入了困境。 高納里爾表露了自己的心跡“這老廢物已經(jīng)放棄了他的權力,還想管這個管那個……年老的傻正像孩子一樣,一味的姑息會縱容壞了他的脾氣,不對他兇一點是不行的……”(莎士比亞,2019:22)正如婁林指出:“李爾王錯誤轉(zhuǎn)交繼承權之后而陷入的身份困境、個人困境和國家困境,其要是靈魂困境,個體的與國家的靈魂之困,而非身體之困?!?婁林,2021:123-135)李爾忽略了自己是退位國王,還試圖將王權同時用于政務和家務,就注定難以平衡好“國”與“家”的關系。

      對高納里爾和里根而言,百名騎士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高納里爾就騎士問題曾與李爾溝通:“他們成天吃、喝、玩女人,簡直把這兒當作了酒館、妓院,哪里還是一座莊嚴的御邸? 這一種可恥的現(xiàn)象,必須立刻設法糾正;所以請您依了我的要求,酌量減少您的扈從的人數(shù)……”(莎士比亞,2019:22)盡管李爾為騎士們辯白,但從文本中李爾對高納里爾的臣仆肆意謾罵,縱容老臣肯特打罵總管,不難看出高納里爾所說并非空穴來風。 考慮到王權繼承者和一家之主的雙重倫理身份,高納里爾想要整頓家紀和國法,與李爾王溝通減少騎士隨從的數(shù)量也可謂合情合理。

      學界很多評論將大女兒和二女兒認定為全惡的反面典型,卻忽略了她們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 她們目睹了李爾王對考狄利婭翻臉的殘酷無情與喜怒無常,因此時刻提防李爾會奪權害命。 高納里爾最根本的顧慮在于:“一百個武士! 讓他隨身帶著一百個全副武裝的衛(wèi)士,真是萬全之計;只要他做了一個夢,聽了一句謠言,轉(zhuǎn)了一個念頭,或者心里有什么不高興,不舒服,就可以用他們的力量危害我們的生命?!?莎士比亞,2019:36)里根也想裁撤百名騎士:“讓他們成群結(jié)黨,也是一件危險的事。 一間屋子里養(yǎng)了這許多人,擁戴著兩個主人,怎么不會發(fā)生爭鬧?”(莎士比亞,2019:62)作為王權繼承者,她們懂得審時度勢,為了獲取應有的權益,她們善于圓滑處事,委曲求全,也有殺伐的狠辣。 但姐妹二人存在利己、諂媚、奸詐、多疑,甚至惡毒的性格。 這些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李爾家庭的禮法崩潰,為后續(xù)父女之間、姐妹之間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最終,李爾王流落荒原,在暴風雨中經(jīng)受了一場精神上的洗禮,對人性和社會大徹大悟,但為時晚矣。 一開始他心懷復仇的憤怒情緒,后來逐漸看清了血緣親情的內(nèi)在本性,恢復了人倫秩序中的父親形象。 杜勃羅留波夫說:“開頭我們會對這毫無節(jié)制的專制暴君覺得痛恨。 可是,跟著戲劇的發(fā)展,我們卻越來越會把他當做一個人而加以諒解……”(楊周翰,1974:497)李爾能打動人心,很大程度上在于李爾在混亂的倫理身份中,在真假、善惡、好壞、美丑不斷轉(zhuǎn)換的倫理選擇中,最終有了更清晰的倫理認知,同時也給讀者帶來了更深刻的倫理啟示,被賦予了更豐富的藝術魅力。

      2 考狄利婭不恰當?shù)膫惱磉x擇

      考狄利婭被認為是莎士比亞筆下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學者認為“考狄利婭可以說是悲劇主人公最完美的正面代表……她的人格和尊嚴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程美,2009:187)。 文學倫理學批評則認為:“倫理選擇一方面指的是人的道德選擇,即通過選擇達到道德成熟和完善。 另一方面指的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道德選項的選擇,選擇不同則結(jié)果不同,因此不同選擇有不同的倫理價值?!?聶珍釗,2014:267)考狄利婭至少在兩次重要節(jié)點作出了不恰當?shù)膫惱磉x擇,對于國破家亡的悲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1 執(zhí)拗任性但真誠,三拒父王請求

      分封國土時,李爾問考狄利婭“你有些什么話,可以換到一份比你的兩個姊妹更富庶的土地”(莎士比亞,2019:5),足見其對考狄利婭的偏愛。 考狄利婭回答“沒有”(莎士比亞,2019:5),干脆利落到令人感到尷尬、敷衍和冷漠。 但李爾給了她第一次機會:“重新說吧。”她說:“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莎士比亞,2019:5)這樣耿直的回答自然令聽慣了阿諛奉承的李爾王心有不悅,但給了她第二次機會:“把你的話修正修正,否則你要毀壞你自己的命運了。”(莎士比亞,2019:5)考狄利婭簡單解釋了她剛才的話,轉(zhuǎn)而言說姐姐們嫁人與愛父親的矛盾:“我的姊姊們要是用她們整個的心來愛您,那么她們?yōu)槭裁匆奕四? 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誠的誓約的丈夫,將要得到我的一半的愛、我的一半的關心和責任;假如我只愛我的父親,我一定不會像我的姊姊們一樣再去嫁人的?!?莎士比亞,2019:6)或許考狄利婭是想表達為了愛父親寧可不嫁人,但表達出來的感覺是嫁人之后不再像從前那樣愛父親,因為丈夫需要她的愛。 李爾卻不能理解這個說法,也不愿去弄清女人結(jié)婚前后愛與情的差別:“年紀這樣小,卻這樣沒有良心嗎?”(莎士比亞,2019:6)這也是李爾給她的第三次機會。 考狄利婭回答“我年紀雖小,我的心卻是忠實的”(莎士比亞,2019:6)。 這在李爾王聽來更像是針鋒相對的回懟。 最終李爾王勃然大怒,斷絕了父女關系,剝奪了考狄利婭的繼承權,將她遠嫁法蘭西,且不給她任何嫁妝。

      首先,考狄利婭做出的倫理選擇是“默默地愛著”(莎士比亞,2019:4),并堅持耿直的應答模式,多少有些恃寵而驕、執(zhí)拗任性的意味。 盡管她真心實意愛父親,但她的語言表達與對父王深沉、真摯的敬愛不相匹配。 當著若干大臣和外賓的面,她忽略了李爾王父親與國王的雙重倫理身份,沒有顧全一個父親的顏面和一國之君的尊嚴,最終讓李爾王下不了臺,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面。 尤其論及姐姐們嫁人,無異于當場揭露兩位姐姐言辭虛偽,凸顯自己的忠實與高潔,不僅與兩位姐姐樹敵,同時還挑戰(zhàn)李爾王的耐心和王權至上的倫理觀念。 此外,考狄利婭的倫理價值觀還過于稚嫩,將親情和愛情對立起來,認為一旦嫁人就勢必會讓親情疏離。 當然,這符合人物所在的年齡與認知。

      其次,身為王位繼承者的倫理身份,考狄利婭的倫理選擇沒有表現(xiàn)出未來國君應有的行為風范。 誠實、善良、率直的美德乃至做人的原則固然重要,但她在政治分權中沒有顧全大局,過于與世無爭,或者說沒有國家意識,缺乏對國民的責任感。 考狄利婭曾對兩個姐姐說:“我知道你們是怎樣的人,因為礙著姊妹的情分,我不愿直言指斥你們的錯處……慢慢兒總有一天,深藏的奸詐會顯出它的原形;罪惡雖然可以掩飾一時,免不了最后的出乖露丑?!?莎士比亞,2019:12)可見她深知兩個姐姐品性不端、動機不純,但她寧愿讓父親可能年邁不得善待,將應得的國土拱手讓人,將國家置于危險的境地,也不做靈活的變通,這些絕不應是一位政治繼承者應有的謀略與行為。

      另一方面,考狄利婭堅持不諂媚的倫理選擇,在個人與家庭、臣子與君王、 女兒與父親、真與假的倫理道德沖突中,她沒有在國土、財富和權威面前迷失自己的人格,彰顯了獨立的自我與個性,是對傳統(tǒng)王權與父權倫理觀念的雙重漠視與挑戰(zhàn)。 這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重視個人尊嚴、張揚個性的思想,沖擊了傳統(tǒng)的倫理秩序的社會現(xiàn)實。 考狄利婭也因此得到了法蘭西國王的欣賞和愛慕,成為法國王后,與之建構了忠于人品、忠于愛情的夫妻倫理秩序,為后續(xù)考狄利婭率法軍救父作了鋪墊。

      2.2 率法軍赴英國作戰(zhàn)討伐惡人,卻犯侵略之罪

      考狄利婭了解到父親流落荒原境遇凄慘,便與法蘭西國王舉兵進入英格蘭。 老臣肯特講述了這場戰(zhàn)爭的起源:“凡是這兩個公爵的明爭暗斗,他們兩人對于善良的老王的冷酷待遇,以及其他更秘密的一切動靜,全都傳到了法王的耳中;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支軍隊從法國開到我們這分裂的王國,知道我們疏忽無備,在我們幾處最好的港口秘密登陸,不久就要揭出公開的旗幟……”(莎士比亞,2019:68)由此可推斷考狄利婭出兵母國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法國利用考狄利婭愛父心切,打著解救李爾王的幌子出兵,企圖趁英國內(nèi)亂和疏于防范行入侵他國之實;第二,考狄利婭為父親的遭遇憤憤不平,以女之名,要討伐或懲戒兩位姐姐。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考狄利婭出兵母國的倫理選擇并不合適。

      以女之名解救父親看似正義,但此時考狄利婭的倫理身份不只是李爾王的三女兒,還是法蘭西王后。 于家庭而言,她試圖借用外部勢力解決家庭內(nèi)部矛盾,重構家庭倫理的正常秩序,這注定會將矛盾擴大。 內(nèi)政的不義和姐姐們的不孝只有通過內(nèi)部的正義解決才是正道;于國家而言,她動用法國軍隊攻打母國,視為背叛祖國也不為過。 站在英國政治共同體的立場,即使兩位姐姐貪婪為惡,治國不力,導致國家內(nèi)亂,也是國家內(nèi)部事務。 但法軍進入就可能包藏難以言說的政治目的,本質(zhì)上就是一場侵略戰(zhàn)爭。 如善良正直的奧本尼(高納里爾的丈夫)指出的:“現(xiàn)在的問題,并不是我們的王上和他手下的一群人在法國的煽動之下,用堂堂正正的理由向我們興師問罪,而是法國舉兵侵犯我們的領土,這是我們所不能容忍的?!?莎士比亞,2019:127)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考狄利婭發(fā)動戰(zhàn)爭,讓兩國士兵流血犧牲,讓母國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實在算不得善舉和正義之舉。

      莎士比亞安排考狄利婭發(fā)動英法戰(zhàn)爭,也映射著英法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由來已久的歷史。 身為英國人的莎士比亞怎么可能讓法軍贏得侵略英國的非正義戰(zhàn)爭呢? 考狄利婭最終以悲劇收尾:法國軍隊最終被英國軍隊打敗,考狄利婭被奸人埃德蒙下令縊死獄中,李爾王抱著考狄利婭在悲憤之中死去,這也蘊含著莎士比亞的倫理思想。

      肖誼指出:“莎士比亞的故事大都是對古老歐洲傳奇故事的重寫,在成為經(jīng)典后,后來的作者又對其進行重寫?!?肖誼 等,2021:125)《李爾王》就是如此。 其悲劇結(jié)尾讓世世代代的讀者為考狄利婭扼腕嘆息,尤其是在18 世紀傾向于將“理性”和“道德”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尺度的時代,英國文學評論家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1709—1784)曾批判《李爾王》的悲劇結(jié)尾“有悖天理”。 據(jù)研究,“1681 年,內(nèi)厄姆·泰特(Nahum Tate)將《李爾王》改寫為《李爾王傳》(TheHistoryof KingLear),他刪去了弄人這一人物,讓考狄利婭愛上了愛德伽。 最后李爾歸位,國土統(tǒng)一,有情人終成眷屬”(陳紅薇,2021:148)。 這樣的改寫在英國舞臺上也僅僅存在了一百多年,之后莎士比亞的悲劇結(jié)尾依然作為經(jīng)典流傳在世。 莎士比亞用悲劇的藝術,將真的、善的、美的撕毀了給人看,揭示了不合時宜的倫理選擇最終都會承受相應的不良后果,以更震撼人心的效果達到了道德教誨和凈化心靈的作用。

      3 高納里爾和里根觸犯雙重倫理禁忌

      從高納里爾和里根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考慮,她們并非完全一無是處。 首先,她們沖破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能敏銳抓住機會,大膽地追求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其次,她們勇于追求自己認定的愛情,其實是沒有看清這是違背婚姻的出軌行為,因此她們具備一些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肯定人有追求世俗欲念的權利。 但她們也因為世俗欲望膨脹,最終罔顧人倫,一步步陷入道德淪喪的泥潭,主要表現(xiàn)為她們觸犯了雙重倫理禁忌。

      3.1 為王權,姊妹聯(lián)合棄父,企圖弒父

      “人類社會的倫理秩序的形成與變化,從制度上說都是以禁忌為前提的。 禁忌是人類力圖控制自由本能即原始欲望而形成的倫理規(guī)范?!?聶珍釗,2010:12-22)時至今日,文學作品中的倫理禁忌問題仍然能觸動人類的靈魂,《李爾王》中最令人震驚的倫理悲劇之一是高納里爾和里根觸犯了棄父甚至企圖弒父的倫理禁忌。

      姐妹二人對王權有著狂熱的欲望。 她們在榨干父親的權力價值之后,便心照不宣地聯(lián)合脅迫李爾王裁撤隨從,以剪除李爾王對她們權力的威脅,并不約而同地謀劃遺棄父親。 “人類由于理性而導致倫理意識的產(chǎn)生,這種倫理意識最初表現(xiàn)為對建立在血緣和親屬關系上的亂倫禁忌的遵守,對建立在禁忌基礎之上的倫理之上的理解與接受?!?聶珍釗,2012:10)然而姐妹二人并沒有建立這種倫理意識。 在葛羅斯特大臣的城堡的那一場,父女三人對峙的局面堪比大型討價還價現(xiàn)場。 先是里根建議李爾王接受高納里爾裁撤50 位騎士的要求。 當李爾王妥協(xié),表示愿意從此依靠里根時,里根斷然加碼,要求裁撤到25 個騎士。 而當李爾王無奈之下表示愿意帶50 個騎士跟高納里爾生活時,高納里爾出爾反爾說帶15 個騎士都嫌多余。 里根則步步緊逼表示一個隨從都不能帶。 這場倫理沖突看似是父女就裁撤百名騎士的數(shù)量之爭,實則是兩個新君主聯(lián)手褫奪前國君的尊嚴之戰(zhàn),也是兩個女兒沆瀣一氣推諉贍養(yǎng)父親的責任與義務,意圖棄父之舉。 正如弄人所言:“老父滿囊金,兒女盡孝心;命運如娼妓,貧賤遭遺棄。”(莎士比亞,2019:56)

      姐妹二人不加遮掩地意圖棄父,隨后弒父、弒君的企圖逐漸昭然若揭。 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對混沌理論有清晰的定義:“亂倫正是從混沌中產(chǎn)生,其中包括血親相奸和血親相殘兩種,血親相殘指的是弒母、弒父、弒君三種。”(湯霽昀,2011:38)高納里爾曾說:“與其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害怕人家的暗算,寧可爽爽快快除去一切可能的威脅?!?莎士比亞,2019:36)這句話暴露出高納里爾意圖觸犯殺父、弒君的倫理禁忌。 正如婁林分析,“李爾王從君王到普通的父親,這樣的讓渡遠遠不夠,她們的權力邏輯不能容忍李爾肉身的存在,因為這個身體會讓人想到他的尊嚴,他的王權……如果我們僅僅將兩姐妹看作絕對的道德之惡,就會忽略她們背后的權力邏輯,這或許是莎士比亞需要我們認清的政治現(xiàn)實的權力邏輯”(婁林,2021:128)。 她們裝模作樣表示只愿意收留李爾王一個人,實則是逼迫李爾王在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流落荒原。 高納里爾還警告老臣葛羅斯特千萬不要收留李爾王。 里根則只關心自己的王權和安危:“關上您的門;他有一班亡命之徒跟隨在身邊,他自己又是這樣容易受人愚弄,誰也不知道他們會煽動他干出些什么事來。 我們還是小心點兒好?!?莎士比亞,2019:65)她們?nèi)文赀~的父親自生自滅,絲毫不在乎其死活的險惡用心不言自明。

      聶珍釗指出:“即便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人的理性也不能完全控制獸性,人仍然是現(xiàn)代社會中由理性和獸性結(jié)合而成的斯芬克斯怪獸。”(聶珍釗,2010:12-22)高納里爾和里根對權力的貪婪和對毫無利用價值的老父親的虐待,糾集成一股強大的邪惡勢力,人性中的獸性因子占了上風,她們完全喪失理性,于是展開反人性、反社會的棄父、弒父和弒君行為,自此人倫屈從于權力,權力顛覆了家庭倫理的正常秩序,李爾與兩個女兒徹底決裂。

      3.2 為情欲,姐妹相殘,命歸西天

      高納里爾與里根敢于大膽追求愛情,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新興女性貴族對男權天下的叛逆和對命運的抗爭。 但她們沒有認清埃德蒙帶來的是虛妄的愛情,還真摯而熱烈地將這份愛當作最重要的部分,不惜同胞相殘,高納里爾甚至為此企圖謀殺親夫,不惜忽略對親人、家庭乃至國家的倫理責任與義務。 其實,莎士比亞不是在縱容并支持這種戀愛,而是展示給觀眾,讓觀眾評判。

      埃德蒙為了改變庶子的命運,得到更大的權勢,同時對兩位新君主假意殷勤,左右斡旋。 高納里爾與其臭味相投,深陷情欲之中忘乎所以,她在寫給埃德蒙的信中說:“我將要成為囚人,他(指丈夫奧本尼)的床就是我的牢獄。 把我從這可憎的溫熱中拯救出來吧,他的地位你可以取而代之。 你的戀慕的奴婢(但愿我能換上妻子兩個字)。”(莎士比亞,2019:119)足見高納里爾厭惡忠厚正直的奧本尼,為了能與埃德蒙順理成章地結(jié)合圖謀殺親夫。 康華爾已死,單身寡居的里根也被埃德蒙欺騙和利用,她與埃德蒙結(jié)合更有倫理上的優(yōu)勢,曾當眾宣布:“請你接受我的軍隊、俘虜和財產(chǎn);這一切連我自己都由你支配;我是你的獻城降服的臣仆;讓全世界為我證明,我現(xiàn)在把你立為我的丈夫和君主?!?莎士比亞,2019:133)

      《李爾王》創(chuàng)作于斯圖亞特王朝末期,英國社會主要奉行的依然是中世紀的婚姻倫理念,即維護一夫一妻制的羅馬傳統(tǒng)。 奧本尼知道三人之間的奸情后,指控他們:“埃德蒙,你犯有叛逆重罪,我逮捕你;同時我還要逮捕這一條金鱗的毒蛇(指高納里爾)。 賢妹,為了我的妻子的緣故,我必須要求您放棄您的權利;她已經(jīng)跟這位勛爵有約在先,所以我,她的丈夫,不得不對你們的婚姻表示異議……”(莎士比亞,2019:134)由此可以判斷,第一,已婚女子,即使女性君王有婚外戀情,在當時也是不被接受的;第二,為婚外情人謀殺丈夫是重罪;第三,姐妹與同一個男子有婚約是不倫的婚戀。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無意識主要是由兩種基本本能構成:自我本能(生存本能)和性本能。 但是人的本能又受到文明的壓抑。 其中,被壓抑得最徹底的是針對親人的性和暴力,也就是亂倫和弒親。 后來就產(chǎn)生了兩大倫理禁忌:禁止族內(nèi)通婚和禁止同胞相殘(聶珍釗,2007:10)。 高納里爾為了爭奪姐妹倆共同的情人,將血親之情和夫妻情分拋諸腦后,犯下同胞相殘、弒殺親夫的倫理禁忌,并選擇自盡而亡。 埃德蒙臨死還對這種不倫之愛得意地表示:“我跟她們兩人都有婚姻之約,現(xiàn)在我們?nèi)齻€人可以在一塊兒做夫妻了?!?莎士比亞,2019:139)三人任由獸性因子肆意發(fā)展,心安理得地將自己的欲望建立在血親的尸體之上,不倫的情欲誘惑、權力傾軋對血緣親情和公序良俗的破壞力量達到了無法重構的程度。

      聶珍釗說:“文學倫理學中當倫理混亂無法歸于秩序或者不能秩序重構時,則形成悲劇文本?!?聶珍釗,2005:8-11)莎士比亞正是用無法重構的倫理混亂作為高納里爾和里根的悲劇結(jié)尾,揭露了毫無理性的個體欲望對骨肉血親和倫理之愛的損傷與毀滅。

      4 結(jié)語

      《李爾王》清晰地展現(xiàn)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綱常喪失的混亂倫理。 李爾家族一家、兩代、四口,最終落得國破、家毀、人亡的結(jié)局,本質(zhì)上是一場倫理悲劇。 李爾身陷父與王的雙重倫理身份混亂之中,選擇將王權同時用于政務和家務,最終與三個女兒產(chǎn)生倫理沖突,導致國不穩(wěn)家不寧;考狄利婭的兩次倫理選擇先導致她失去繼承權,后來竟然出兵母國,發(fā)動非正義戰(zhàn)爭,直接導致兵敗中她被俘并死于獄中;高納里爾和里根為了鞏固王權殘忍棄父、圖謀弒父,又被愛德蒙利用,為情欲不惜同胞相殘、意欲謀殺親夫,觸犯雙重倫理禁忌。 《李爾王》呈現(xiàn)了一個倫理失范后的悲慘世界。 如此多的倫理之失應給讀者帶來更多倫理之思。 聶珍釗認為:“莎士比亞正是把倫理道德方面的沖突同政治斗爭與哲學思考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才增加了悲劇的深度。”(聶珍釗,2005:10)《李爾王》展示給讀者的不僅是個人的悲劇、家庭的悲劇,還映射到那個時代整個英國的時局,因此承載了更具廣度和深度的道德教訓和倫理教誨價值。 莎士比亞還利用這部戲闡釋了他的國家意識,即領土完整是國家的基本象征,國王是國家的王,國不能當成家庭一樣可以分家。 這種國家意識對當今國家治理依然可借鑒。 另外,時至今日,這部戲?qū)μ嵘齻€人修養(yǎng)、構建家庭倫理關系、如何贍養(yǎng)老人、何為愛情婚姻,提高口才藝術、學會識人用人,乃至弘揚優(yōu)良家風、提升行政管理能力等方面仍具有倫理教誨和警示作用。

      猜你喜歡
      李爾里爾李爾王
      出發(fā),去里爾鎮(zhèn)
      《李爾王》漢譯的序跋研究
      雪后西湖 暖陽
      文化交流(2020年2期)2020-03-16 03:17:15
      “適宜君王的風度”:論《李爾王》中的新舊君主
      《李爾王》
      離開李爾王的荒野
      海峽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9:02
      精神分析視野下李爾王的瘋癲心態(tài)
      皇上胸肌好偉大
      桃之夭夭B(2017年12期)2018-01-25 18:58:07
      麥格納接替李爾為寶馬提供座椅
      世界汽車(2017年1期)2017-03-02 22:33:57
      藏在信里的天使
      汉源县| 开平市| 黄浦区| 乐安县| 苍溪县| 明星| 凌源市| 英德市| 九江县| 玉山县| 蒙阴县| 福清市| 泽普县| 长垣县| 临沂市| 师宗县| 望城县| 涿州市| 新晃| 阿克| 靖西县| 额济纳旗| 瓦房店市| 邹城市| 济南市| 玉田县| 石景山区| 介休市| 顺义区| 灵川县| 汾西县| 苗栗市| 宾川县| 江门市| 房山区| 华安县| 大兴区| 青州市| 灯塔市| 西畴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