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是網絡技術賦權下的虛無主義新范式。從出場邏輯看,源于虛無主義的歷史動態(tài)演進;從表現(xiàn)形態(tài)看,呈現(xiàn)“以偏概全”的碎片化圖像敘事、“博人眼球”的娛樂化圖像敘事、“夾帶私貨”的主觀化圖像敘事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為遏制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蔓延,須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增強圖像敘事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引領,建構圖像敘事的大眾文化圖本;以法治化手段為保障,建立健全圖像敘事的法律法規(guī)。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意識形態(tài);泛娛樂化
中圖分類號:D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3)05-0064-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規(guī)劃重大項目“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長效機制研究”(VEA200002)階段性成果;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紅色基因視閾下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研究”(2021ZCDMY1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慧雙(1992—),女,石家莊人,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愛國主義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保?]這意味著開展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和治理已成為現(xiàn)階段的重要課題。近年來,盡管歷史虛無主義整體已被遏制,但其仍未退出歷史舞臺,不斷出現(xiàn)新的苗頭和動向,在圖像敘事的“包裝”下呈現(xiàn)出全新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極具隱蔽性、迷惑性、虛假性和欺騙性。鑒于此,厘清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出場邏輯,揭示其表現(xiàn)形態(tài),探究祛除其不良影響的路徑,具有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出場邏輯:源于虛無主義的歷史動態(tài)演進
圖像敘事由來已久,因其具備鮮明的時代性、直觀性、通俗性等特點而擁有廣泛的受眾,歷史虛無主義搭乘圖像敘事的“便車”,喬裝打扮,改頭換面,以“新面孔”迅速發(fā)酵蔓延。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生成的根基在于虛無主義,隨著時代的轉變,網絡技術賦權圖像的能力增強,歷史虛無主義窺探到圖像敘事隱藏的巨大能量,借此混淆視聽、侵蝕思想。
(一)虛無主義:源起與發(fā)展
虛無主義來自拉丁語“nihil”,意思是“什么都沒有”,即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精神世界沒有存在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對過去傳統(tǒng)和當下社會秩序的反叛、否定。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曾席卷整個歐洲。1799年,德國哲學家F.H.雅可比首次使用“虛無主義”這一術語,用以批判康德哲學陷入虛無主義的必然。至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所著《父與子》問世后,虛無主義由此進入歐洲現(xiàn)代話語,小說里的主人公巴扎羅夫就是一個“否認一切”的虛無主義者,作品通過兩代人的思想觀念差異來釋義虛無主義,即唯有感官獲得才是真實存在的,其他皆為虛無,但這并沒有太多可循序的學理性說明。尼采從價值論意義上論述了虛無主義,通過“上帝死了”的觀點對虛無主義作出深刻闡釋,“上帝死了”意味著歐洲中世紀“神本位”的觀點被徹底摧毀,替代上帝的只有虛無,“人們歸諸于‘真正的存在的特征,是非存在的、虛無的特征”[2],正如尼采所言“一切皆謬誤”。所以,在一般意義上,人們通常引用尼采關于消極虛無主義的論述——“虛無主義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最高價值自行貶值”[3]。尼采將虛無主義作為“價值之思”,隨著至高價值觀的自身貶黜,其他任何目標將不復存在。
在尼采之后,現(xiàn)代西方哲學諸多流派雖表現(xiàn)出歷史虛無主義傾向,但也對其作出不同程度的批判和超越。1936年,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尼采》的講座中就指出虛無主義在尼采那里得到了“它自己的本質”[4]。海德格爾針對尼采“存在的遺忘”,以“存在之思”統(tǒng)攝形而上的“價值之思”,反映出二者在不同視域下對虛無主義理解的基本差異。施特勞斯把虛無主義看作發(fā)生在德國的一種特殊文化現(xiàn)象,提出“只有德國才存在虛無主義”的著名論斷,他認為,德國出現(xiàn)虛無主義是由現(xiàn)代性造成人的道德、信仰無意義的狀態(tài),因而反對虛無主義普遍化。法國思想家雅克·德里達將工作的全部目的歸結為“清晰地和不厭倦地嘗試反對虛無主義”[5]。西方學者對于虛無主義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但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與現(xiàn)代思想對虛無主義的批判相比,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呈現(xiàn)出獨特視閾。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蘊含的無神論瓦解了傳統(tǒng)虛無主義的神學基礎;二是馬克思主義通過擺脫上帝對人的矮化進而確立起人的超越性,實現(xiàn)人的自我確證。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虛無主義從抽象的人出發(fā),加劇人對自身價值的否定,表現(xiàn)為人的異化,其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商品拜物教的存在。
通過梳理虛無主義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虛無主義是在現(xiàn)代西方歷史文化語境中出場的,在資本邏輯的運作下滲透到不同地區(qū)和領域,形成具體的虛無主義。
(二)歷史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在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
歷史虛無主義根源上是一種虛無主義,它是虛無主義在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隨著資本擴張到歷史領域,虛無主義也蔓延到歷史領域,并在歷史領域“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6]404。
首先,歷史虛無主義通常全盤否定一切歷史,否定歷史對現(xiàn)在及未來的作用和影響,即歷史虛無主義虛無的是“歷史本身”,而非“歷史局部”。然而,我國出現(xiàn)的歷史虛無主義并不是摒棄所有的歷史,而是歪曲或丑化某一歷史片段,把虛化歷史的矛頭集中在攻擊執(zhí)政黨的合法地位上,表現(xiàn)為抹黑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否定中國革命、丑化革命英雄等,進而制造思想混亂,消解國家認同。其次,歷史虛無主義以學術研究的名義出現(xiàn),假借學術爭鳴來解構歷史、重塑歷史,具有鮮明的政治特征和極強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盡管歷史虛無主義喊著“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的口號,呼吁研究歷史要去意識形態(tài)化,但事實恰好相反,它按照特定的政治訴求,任意歪曲歷史事實,徹底顛覆歷史結論,由解構歷史逐步深入到解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甚至顛覆整個社會文明,凸顯極強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最后,從虛無主義到歷史虛無主義的演變軌跡來看,歷史虛無主義形成和泛濫的思想源頭在于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以批判與否定現(xiàn)代性而興起,主張將歷史碎片化,反對宏大敘事,強烈地滲透著虛無主義、否定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由此產生的主要后果就是“話語轉向”,認為歷史只不過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通過人的主觀意志重新進行話語和文本建構。這也就解釋了改革開放后,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卷土重來的主要原因。
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的產生和流行有其深層的物質生活基礎。一種社會思潮的出現(xiàn)不能僅從形而上的思辨領域展開理論批判,克服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出路在于改變由此產生的現(xiàn)實社會關系。目前,我國正處于“兩個大局”的時代背景之下和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進程之中,經濟結構、文化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社會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這在無形中為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間。
(三)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網絡技術賦權下的虛無主義新范式
圖像包括靜態(tài)的圖畫和動態(tài)的視像兩部分,靜態(tài)的圖畫主要由插圖、漫畫、海報等構成,動態(tài)的視像主要由短視頻、電視、電影、影像資料等構成。圖像敘事并非當代獨有的現(xiàn)象,早在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就提出“世界圖像”(world picture)的概念,意為“整個世界被圖像所把握”。19世紀后半期,圖像主要借助印刷實現(xiàn)生產和傳播。直到20世紀初,圖像通過電子媒介進行復制的時代才全面開啟。在圖像呈現(xiàn)壓倒性優(yōu)勢的今天,海德格爾的預言正在成為現(xiàn)實,圖像無所不在。特別是當圖像在社會思潮傳播中占據(jù)了主體地位時,對社會思潮敘事新變體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
讀圖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歷史虛無主義進入了“圖像轉向”的時代?!皥D像轉向”的概念由W.J.T米歇爾在《圖像理論》中首次提出,認為圖像的“說話”功能要優(yōu)于文本敘述,通過構建特定的圖像“說話”體系,傳遞圖像信息,實現(xiàn)圖像敘事。圖像敘事以圖像為載體,以講故事的方式激發(fā)受眾的感知力和想象力,使其獲得對圖像本身的認知以及圖像所要傳遞的情感、價值和文化。歷史虛無主義借助圖像敘事拓展了自身的存在方式,相較于傳統(tǒng)的文本敘事,圖像敘事以感官體驗為基礎,通過具有象征性、隱喻性的圖像表達,將“不可視”變成“可視”,并在感性認識和理性審視中實現(xiàn)可視化意識形態(tài)傳播。
美國學者安東尼·卡斯卡蒂曾說:“圖像不只是無處不在——存在于任何表面之上或任何媒介之中,而且占據(jù)了一個先于‘事物本身的位置?!保?]所以,盡管人們可能不了解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但歷史虛無主義的圖像卻早已進入其頭腦。加之網絡技術賦權圖像生產、傳播和消費,圖像在網絡場域快速膨脹,鋪天蓋地的圖像充斥整個網絡,歷史虛無主義以此作為自己出場的“保護傘”,在虛擬化、數(shù)字化的網絡場域大肆橫行??梢哉f,在網絡技術賦權下,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媒介化生存空間的可能性迅速提升。“喬裝打扮”后歷史虛無主義正在以圖像敘事的方式在網絡場域加速繁衍,以感性直觀的圖像,動搖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擠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存空間,傳播錯誤的價值觀念。對此,要透過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迷霧”剖析其表征,認識其危害。
二、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基于讀圖時代歷史虛無主義存在方式的三維透視
讀圖是現(xiàn)代社會最直接的視覺感知方式。以圖像敘事為載體傳播歷史虛無主義,是讀圖時代社會思潮流變的結果。歷史虛無主義從文本敘事轉向圖像敘事,并非偶然,而是受到時代變革的發(fā)展和影響,轉入圖像敘事領域,與圖像敘事發(fā)生聯(lián)系,最終以可視化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
(一)“以偏概全”的碎片化圖像敘事
碎片化敘事包括拆解和重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即通過將完整的敘事拆解成若干片段性文本,并以某種方式進行重組,企圖在破碎的、零散的敘事碎片中制造有序的敘事結構,呈現(xiàn)新的敘事樣貌。歷史作為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有其內在的發(fā)展邏輯和呈現(xiàn)樣態(tài),然而歷史虛無主義經過“喬裝打扮”,披著文藝外衣,巧妙利用現(xiàn)代人的碎片化閱讀習慣,以更隱蔽、更討喜、更蠱惑的敘事方式,在圖像世界實現(xiàn)虛無歷史之意。列寧指出:“在社會現(xiàn)象領域,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保?]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便是從歷史中任意撿拾“碎片”,以歷史支流否定歷史主流,以歷史局部替代歷史全局。
一是以歷史支流否定歷史主流。在歷史長河中,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歷史主流指的是歷史進程中主導和本質的方面,對歷史性質及歷史走向起決定性作用;歷史支流指的是歷史進程中非主導和次要的方面,不影響歷史性質及歷史走向。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故意放大歷史支流產生的負面效應,以此否定歷史主流。如以“新三座大山”(住房、醫(yī)療、教育)為內容的圖片,被一些別有用心者重新編碼,當作攻擊改革開放的靶子。這種以偏概全的碎片化圖像敘事,妄圖把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xiàn)的某些不足無限擴大,進而抹黑改革開放的全部歷史進程。二是以歷史局部替代歷史全局。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震驚世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認為社會主義堡壘不攻自破,整個社會主義制度將“壽終正寢”,甚至一些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旗易幟站到了資本主義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更是宣稱資本主義才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最終形態(tài),這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運動造成巨大沖擊。當時的電影、戲劇、文學創(chuàng)作等也以丑化蘇聯(lián)領導人為“時髦”,如格魯吉亞導演欽吉茲·阿布拉澤執(zhí)導的電影《懺悔》,通過拆解斯大林神話,徹頭徹尾地否定蘇共領導人,對蘇聯(lián)共產黨的形象造成嚴重損害。
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借助圖像偷天換日地販運偽史料,把支流當主流、局部當全局,采取“游擊戰(zhàn)”模式蹭熱點、搭便車,再將碎片化的圖像重組、向外輸出,其目的在于顛覆歷史邏輯,混淆歷史事實,掩蓋歷史本質。
(二)“博人眼球”的娛樂化圖像敘事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曾指出:“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9]近年來,隨著享樂主義越來越盛行,歷史虛無主義呈現(xiàn)出娛樂化的圖像敘事方式,依托人們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將嚴肅的歷史制造成“笑料”,表面上滿足了部分人精神欲望釋放和發(fā)泄的需求,實則是借機散播歷史虛無主義。
一是以惡搞調侃的短視頻戲說歷史。歷史是國家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不容娛樂化、媚俗化和低俗化。在“無圖不歡”的時代,資本的逐利性滲透到娛樂化圖像敘事之中,資本為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借圖像之軀包裝歷史虛無主義,使其蒙上虛偽的面紗,搖身變?yōu)閵蕵废M品。如抗戰(zhàn)經典歌曲《黃河大合唱》被某團體惡搞的視頻在網絡流傳,表演者篡改歌詞、炮制笑點,以夸張的表情和動作嘩眾取寵、賺取流量、謀取私利,這種玷污經典的搞笑視頻,誤導受眾認知,消解歷史記憶,削弱家國情懷。二是以獵奇求異的影視作品歪曲歷史。從文化傳播導向來看,由文本敘事主導轉向圖像敘事主導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此背景下,部分受眾逐步墮化成視覺動物,娛樂化的圖像敘事使其產生即時的快感和視覺娛樂。歷史虛無主義借助圖像敘事,對某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顛覆性解構和虛假性編造,借機傳播歷史虛無主義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思想觀念。如篡改歷史、粗制濫造的穿越劇,消費民族英雄岳飛的懸疑喜劇片,污名化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領袖汪壽華的電影作品等,都是利用部分受眾的獵奇求異心理,降低審美、模糊歷史。三是以消遣娛樂的網絡游戲篡改歷史。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網絡游戲日益成為大眾娛樂消遣的重要方式。英國學者史蒂芬森指出:“大眾傳播最好的一點是允許人們沉浸于主動的游戲之中,也就是說它讓人快樂?!保?0]如某款手游,將諸多人們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進行新的職位與身份設定,惡意篡改歷史,將扁鵲游戲角色設定為冷酷無情的非法怪醫(yī),傳播虛假的歷史信息擾亂視聽,曲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進而削弱文化自信,威脅文化建設安全,阻礙文化強國建設。這種“偽歷史”造成的負面影響短時間難以消除,需要高度警惕。
歷史虛無主義采取娛樂化圖像敘事的方式戲說歷史、歪曲歷史、篡改歷史,將歷史真相消弭于膚淺的消遣歡愉之中,消解大眾的歷史認知,虛無歷史記憶,傷害民族情感。
(三)“夾帶私貨”的主觀化圖像敘事
相較于宏大敘事,主觀化敘事又稱小敘事或反敘事,即與傳統(tǒng)敘事方式相反,它是以敘事主體的視角和口吻描繪事件,憑借個體的價值判斷發(fā)表觀點的敘事方式,帶有強烈的主觀敘事色彩。在歷史虛無主義主觀化圖像敘事中,圖像敘事者有目的、有意識、有選擇地介入,并將其主觀觀點嵌入圖像敘事當中,表達某種政治傾向,主觀化圖像敘事實質是圖像敘事主體自我意識外化的結果,具有個人化、隨意化、多樣化、可變化等特征。
一方面,以主觀臆造曲解歷史真相。與文本敘事的直接性和密閉性相比,圖像敘事能夠為受眾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生成多元化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歷史虛無主義由此“乘虛而入”,通過主觀化圖像敘事對歷史問題給出簡單甚至不負責任的結論,誘導受眾價值觀偏離主流價值取向。如在所謂“正能量”“主旋律”的圖像中,加入“低級紅、高級黑”類型的意見主張,使原始圖像在主觀化敘事過程中“變質”,企圖醞釀、掀起輿論風暴。某電視節(jié)目以歷史揭秘為噱頭,公然抹黑雷鋒形象,認為其做好事動機是“愛顯擺”“奢靡生活”等,得出雷鋒并非舍己為公、大公無私的謬論。這些“低級紅、高級黑”的敘事內容通常包含不可告人的目的,通過華麗幽默的語言、多元化的表達技巧等,竭盡攻擊、污蔑、詆毀之能,制造歷史假象。
另一方面,以主觀選擇遮蔽客觀史實。由于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主體的研究意圖扭曲、研究目的不純,無論其采取何種方式、方法和原則,都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主體通過精心挑選的“歷史證據(jù)”偽造歷史、誤導大眾、毒害社會。如某媒體通過選取一些個人回憶錄、人物傳記等史料,從大眾青睞的人性化研究視角切入,夸大并炒作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正常矛盾和斗爭,由此產生“新發(fā)現(xiàn)”,得出“新論斷”。事實上,這是一種孤立、靜止地看待問題的錯誤方法,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分析黨在一定時期內的失誤,無疑是形而上學的思想認識。更何況中國共產黨善于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將其作為繼續(xù)前行的精神動力。正如恩格斯所說:“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保?1]一言以蔽之,歷史不容隨意選擇,全面客觀對待歷史是克服歷史虛無主義主觀化圖像敘事的根本所在。
三、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現(xiàn)實啟示:立足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圖像敘事實踐
習近平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12]為此,亟須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引領,以法治化手段為保障,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之“瘴氣”。
(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增強圖像敘事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圖像敘事借助圖像元素,通過刺激感官神經,對受眾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產生影響,實現(xiàn)事實呈現(xiàn)、情感表達和實踐結果相統(tǒng)一。面對紛繁復雜的各類圖像,要以傳播內容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為原則,選擇權威、正規(guī)的圖像材料,壓縮歷史虛無主義生長的空間。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唯心主義歷史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方法。新形勢下,應牢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精準識別不同形態(tài)的歷史虛無主義,從而分析表象,抓住本質,積極應對。
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違背馬克思主義追求真理、捍衛(wèi)真理的理論品格,以更加隱蔽的方式歪曲、褻瀆和顛覆歷史。圖像是蘊含了創(chuàng)作者編碼意圖和價值偏好的結果,需要辨識和解讀圖像中的隱含意義,及時發(fā)現(xiàn)、遏制具有歷史虛無主義傾向的圖像傳播。一方面,深入分析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內容構成、傳播特點、發(fā)展趨勢以及現(xiàn)實危害,并對其形成清晰的判斷標準和辨別方法。積極傳播反映歷史真相和社會現(xiàn)實的圖像,以實現(xiàn)感染人、啟迪人、教育人的目的,讓真善美的種子在受眾內心生根、發(fā)芽、開花和結果。另一方面,媒體要守住政治底線,嚴格把控圖像內容,杜絕任何罔顧事實、不負責任的歷史言論在互聯(lián)網平臺傳播,讓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在網絡場域無處藏身。
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違背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實踐品格,以更加迂回的方式破壞實踐活動。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保?]135圖像敘事要以實踐為基礎,在實踐中得以反饋和驗證,這一反饋和驗證過程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過程。在現(xiàn)實生活中,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碎片化、娛樂化和主觀化的圖像敘事,要敢于亮劍、主動出擊。一是定期開展紅色教育活動,如參觀紅色基地、尋訪紅色足跡,體驗紅色魅力,踐行紅色精神。二是提升受眾的圖像素養(yǎng),使人們自覺抵制不良圖像信息干擾,點贊、轉發(fā)正能量的圖像作品。面對惡意裁剪、篡改歷史的行為,要大力批駁,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尊重歷史、心存敬畏,消除毫無根據(jù)的圖像敘事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實踐中要強化歷史思維、辯證思維,認清歷史趨勢,把握歷史規(guī)律,揭露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真面目。
(二)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引領,建構圖像敘事的大眾文化圖本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保?3]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是經過篩選后的意識形態(tài)編碼。編碼是對已有信息的重組,將編碼與意識形態(tài)相關聯(lián),意味著意識形態(tài)在編碼的過程中也可隨時發(fā)生改變。斯圖亞特·霍爾對編碼的界定是:“實踐對象以特殊的方式組織起來,以符號為載體的形式產生各種意義,它們像任何形式的傳播或語言一樣,在一種話語的語意鏈范圍內通過符碼的運作而組織起來?!保?4]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經過圖像編碼后的意識形態(tài)生產過程,圖像敘事主體依照特殊的規(guī)則和方式對圖像重新編碼,通過圖像敘事生產歷史虛無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此,需要發(fā)揮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作用,建構圖像敘事的大眾文化圖本,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引領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圖本的建構要以聚焦現(xiàn)實問題、回應大眾現(xiàn)實關切以及滿足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為導向。由于追逐私利的資本進入大眾文化領域,制造低俗、淺薄的娛樂文化產品,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借此娛樂性的“休閑”之風,將正統(tǒng)歷史加工成娛樂快銷品,解構主流歷史。目前,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仍未偃旗息鼓,凈化大眾文化生態(tài)依然任重道遠。這就需要營造健康向上、積極進取、豐富多彩的大眾文化生態(tài),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引領社會風尚。在大眾文化生態(tài)良性循環(huán)的前提下,規(guī)范圖像敘事內容的供給、選擇和應用,構建立足時代、植根本土、面向生活,洋溢時代氣息、泥土芬芳、生活色彩的大眾文化圖本,增強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強化其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
大眾文化圖本的建構要以現(xiàn)代媒介為依托。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施拉姆認為,“媒介就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15]。數(shù)字化、智能化現(xiàn)代媒介的興起,催生了圖像文化產業(yè)的拓展與繁榮,形成了多維度、全方位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的大眾文化圖本,使圖像信息傳播范圍更廣、傳播形式更多元、傳播效果更顯著。現(xiàn)代媒介打破了時空限制,為圖像敘事提供同時空或異時空的大眾文化圖本,如中央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國》,集合多種現(xiàn)代媒介,將經典文化以穿越時空、古今對話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演繹出來,再現(xiàn)歷史場景,“復活”歷史故事,實現(xiàn)大眾對歷史傳統(tǒng)的活化傳承。
(三)以法治化手段為保障,建立健全圖像敘事的法律法規(guī)
習近平指出:“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保?6]法治在參與國家建設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擁有獨特的地位、權威和影響,能夠產生根本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的治理效果。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觀背景下,運用法治化思維遏制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通過法治化方式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對于正本清源有實質性作用。
一方面,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教育。法律法規(guī)具有約束力、強制力和威懾力。對于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丑化英雄人物、抹黑國家領袖的可恥行為,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出了明文規(guī)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guī)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規(guī)定,丑化黨和國家形象,詆毀、誣蔑黨和國家領導人,歪曲黨史、軍史,是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將視情節(jié)輕重,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開除黨籍等處分。這些已出臺的國法黨規(guī)強有力地回擊了污名化歷史人物、革命英烈等惡劣行徑,匯聚起反對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法治力量。此外,要建立健全信息舉報一體化受理處置體系,堅決依法打擊謠言、暴力等有害信息的傳播,加強全社會法律法規(guī)宣傳教育,制定法律素養(yǎng)教育指南,為圖像敘事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
另一方面,要定期開展集中檢查和整治。歷史虛無主義圖像傳播主要借助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新媒體,由于其傳播范圍廣泛、傳播方式隱匿、傳播影響深遠,致使監(jiān)管難度大大增加。當前,互聯(lián)網作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相關職能部門要規(guī)范和引導平臺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嚴厲打擊“飯圈”亂象,破除“唯流量論”,打造經得起人民評價和現(xiàn)實考驗的優(yōu)質圖像敘事。同時,要健全網絡空間的圖像監(jiān)控處理審查機制,切斷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生產和傳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在源頭處阻斷其傳播。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和完善,為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精準識別、智能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持,借助新技術新方法能夠有效防范和打擊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生成和傳播??傊瑸闋I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huán)境,保障網絡空間安全,必須立足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層面,盡快制定和完善符合圖像敘事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通過法治化手段化解不良圖像敘事產生的危害,營造有利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圖像敘事的宏觀環(huán)境。
結語
對于歷史虛無主義圖像敘事的批判不是一場單純的學術論爭,而是嚴肅的政治斗爭,要理性審視其背后隱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皻v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17]歷史已固化于時間的長軸上,縱有再強大的主體意志也無法改變、不容改變。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披上圖像敘事的新“外衣”,上演“新瓶裝舊酒”的戲碼,必須頭腦清醒、思維敏銳地警惕之,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抵御之,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治理路徑,筑牢維護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鋼鐵長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5.
[2]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黃昏[M].衛(wèi)茂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1.
[3]弗里德里?!つ岵?權力的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M].張念東,凌素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80.
[4]海德格爾.尼采[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913.
[5]雅克·德里達.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德里達訪談錄[M].何佩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1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安東尼·卡斯卡蒂.柏拉圖之后的文本與圖像[J].學術月刊,2007(2):31-36.
[8]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4.
[9]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02.
[10]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和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6.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1.
[12]習近平.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人民日報,2013-06-27(01).
[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14]羅剛,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45.
[15]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陳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23.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8.
[17]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責任編輯: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