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文物保護(hù)和考古研究所 金湖縣圖書館
內(nèi)容提要:2019年9—11月,淮安市文物保護(hù)和考古研究所在江蘇省金湖縣徐梁花園安置房項目建設(shè)用地發(fā)掘墓葬66 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時代有戰(zhàn)國、西漢、新莽至東漢初年和清代。出土各類隨葬器物240 余件,包括陶器、銅器、鐵器、錢幣等。這批墓葬資料對研究該地區(qū)戰(zhàn)國、漢代至清代的喪葬習(xí)俗和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徐梁花園位于江蘇省金湖縣黎城街道,北臨神華大道,西為華海路,南為徐梁一期(圖一)。2019年9月16日—11月16日,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淮安市文物保護(hù)和考古研究所)對建設(shè)用地進(jìn)行了考古勘探與發(fā)掘,共清理墓葬66 座(圖二)。其中戰(zhàn)國3 座、漢代48 座、清代1 座,14 座無法判定時代,均為豎穴土坑墓,坑內(nèi)填土為灰黃和白灰土混雜或者是青灰色土,有的棺木保存較好,有的僅存漆皮和板灰。人骨基本都腐朽嚴(yán)重,僅存痕跡。少數(shù)墓葬之間存在打破關(guān)系。墓口距地表深0.4~1.3 米,墓底距地表深1.5~2.5 米。以下將對戰(zhàn)國和漢代墓葬進(jìn)行敘述。
圖一// 墓葬位置示意圖
圖二// 墓葬分布平面圖
該地塊地層堆積可分為2層。
①層:耕土層?;尹S色,厚0.1~0.25 米,土質(zhì)疏松,包含植物根系、近現(xiàn)代磚塊和垃圾等。
②層:黃褐色,距地表深0.1~0.25 米,厚0.2~0.3 米,土質(zhì)較硬,包含少量近現(xiàn)代建筑垃圾等。
②層下為生土,墓葬均開口②層下,打破生土。
共3 座,均為單人葬,根據(jù)棺具可分為一槨一棺和單棺兩種。
1.一槨一棺
1座,為M24。
M24 墓口距地表深0.9 米,口大底小,長2.54~2.63、寬1.7~1.74 米,墓底距地表深2.7 米,長2.49~2.57、寬1.65~1.67 米。方向100°。東北部被樁基井打破。棺槨僅存痕跡,平面均呈長方形,其中槨痕長2.23、寬1.3、殘高0.1 米,棺痕長1.95、寬0.66、殘高0.1 米。人骨保存較好,側(cè)身直肢,雙臂置于右側(cè)。隨葬器物集中放置在槨室東北部,共9 件,除1 件釉陶瓿外,其余均為灰陶,有鼎、匜、鈁、盤各1 件,勺和豆各2 件。其中鈁破碎嚴(yán)重,無法修復(fù)(圖三;彩插五︰1)。
圖三// M24平、剖面圖
江蘇金湖徐梁花園戰(zhàn)國墓葬發(fā)掘現(xiàn)場及出土器物
1.M24俯視照
2.灰陶鼎(M24∶2)
4.灰陶豆(M24∶9)
5.灰陶勺(M24∶4)
6.灰陶勺(M24∶7)
江蘇金湖徐梁花園漢墓發(fā)掘現(xiàn)場及出土器物
1.M14俯視照
2.M22俯視照
3.釉陶壺(M14∶3)
4.釉陶壺(M22∶2)
5.釉陶瓿(M14∶4)
6.釉陶鼎(M14∶5)
2.單棺
2座,為M18和M29。
M18 被M17 打破,墓口距地表深1.2 米,北側(cè)殘長1.72、南側(cè)長2.98、寬1.45~1.47 米,墓底距地表深1.8 米。方向116°。棺木已朽,僅存棺痕,位于墓室中北部,長2.15、寬0.55、殘高0.1 米。人骨保存一般,仰身直肢。隨葬器物放置在墓室南部,皆殘破,均為灰陶,共7 件,有鈁1、鼎1、豆2、罐1、杯1、盂1 件。其中鈁和罐破碎嚴(yán)重,無法修復(fù)(圖四)。
圖四// M18平、剖面圖
M29 墓口距地表深1.1 米,長2.72、寬1.3~1.42 米,墓底距地表深1.42~1.48 米。方向96°。棺木已朽,僅存棺痕,位于墓室中部,平面略呈梯形,長2.3、寬0.5~0.56、殘高0.15 米。人骨腐爛嚴(yán)重,僅存部分肋骨和腿骨。隨葬器物共14 件,其中勺和盂為泥質(zhì)紅陶,其余均為灰陶,有璧1(殘破,2 片在棺內(nèi)頭部,1 片在腿骨位置)、鼎3、盂1、勺1、豆2、鈁2、盒2、杯2 件。其中鈁和盒破碎嚴(yán)重,無法修復(fù)(圖五)。
圖五// M29平、剖面圖
陶鼎 4 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覆缽形蓋。子母口,直腹,圜底??谘貎蓚?cè)有一對長方形附耳,上部略外侈。腹部有一周凸棱。足細(xì)長,外撇,蹄形。M29︰3,附耳中部有一長方形孔,足根部表面模印獸面紋??趶?8.5、最大腹徑20.2、高24.9 厘米(圖六︰1)。M24︰2,附耳中部有一長方形孔貫通至底部。足的表面有兩道凸棱??趶?8.4、最大腹徑20.8、高23.6厘米(圖六︰2;彩插五︰2)。
陶豆 6 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根據(jù)柄的高、矮可分為兩型。
A 型 柄高、細(xì),4 件。敞口,圓唇,淺盤,斜直腹至底部內(nèi)折,底部呈喇叭形,柄中空。M29︰8,覆缽形蓋??趶?8.8、底徑13、蓋高4.8、豆身高26.2、通高31 厘米(圖六︰3)。M18︰6,口徑16.5、底徑
圖六// 戰(zhàn)國墓葬出土陶器(一)
1—3.灰陶鼎 4.紅陶盂 5.紅陶勺 6、7.灰陶鈁 8、9.灰陶豆 10、11.灰陶杯 12、13.灰陶盒 14.灰陶璧
1、2.鼎(M29︰3、M24︰2) 3、4.A型豆(M29︰8、M18︰6) 5、6.B型豆(M24︰9、M18︰5)
1—3.勺(M24︰4、M24︰7、M29︰5) 4、5.盂(M18︰7、M29︰4) 6.杯(M29︰10) 7.匜(M24︰3) 8.盤(M24︰8) 9.瓿(M24︰1)
10.璧(M29︰14)11.3、高21.6厘米(圖六︰4)。
B 型 柄短、粗,2 件。覆缽形蓋,尖圓唇,盤較深,腹部較深,柄中空,底部呈喇叭形。M24︰9,敞口,上腹部斜直,與下腹部交接處轉(zhuǎn)折明顯??趶?9.4、底徑16、蓋高4.6、豆身高18.4、通高23 厘米(圖六︰5;彩插五︰4)。M18︰5,子母口,上腹部較直,與下腹部交接處呈弧形。口徑19.7、底徑13.8、蓋高5、豆身高17、通高22厘米(圖六︰6)。
勺 3 件。泥質(zhì)灰陶。M24︰4,勺部呈鏟形,尖唇,弧腹,平底。柄部呈圓柱狀。勺部最寬處11.2、底徑4.8、高15.4 厘米(圖七︰1;彩插五︰5)。M24︰7,勺部呈杯形,斂口,鼓腹,平底。柄部呈圓柱狀,頂部向外彎曲呈一鉤形。勺部口徑6、底徑4、高21.6 厘米(圖七︰2;彩插五︰6)。M29︰5,泥質(zhì)紅陶。整體呈簸箕形,圓唇,弧腹,平底。最寬處6、底徑3.3、高2.3厘米(圖七︰3)。
圖七// 戰(zhàn)國墓葬出土陶器(二)
盂 2 件。M18︰7,泥質(zhì)灰陶。斂口,最大腹徑在器物中部,下腹?jié)u內(nèi)收,平底??趶?.7、底徑3.8、高3 厘米(圖七︰4)。M29︰4,泥質(zhì)紅陶。平沿,弧腹,平底??趶?.8、底徑3、高2.1厘米(圖七︰5)。
杯 3 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近直口,圓唇,斜直腹,近底處內(nèi)收,足外撇,平底。M29︰10,口徑6.5、底徑3.5、高9.4厘米(圖七︰6)。
匜 1 件。M24︰3,泥質(zhì)灰陶。斂口,尖圓唇,弧腹,底稍內(nèi)凹。沿面一側(cè)有半管狀流且高于沿面??趶?4.8、底徑7.5、高5.1厘米(圖七︰7)。
盤 1 件。M24︰8,泥質(zhì)灰陶。敞口,寬沿稍內(nèi)斜,方唇,折腹?jié)u內(nèi)收,底稍內(nèi)凹??趶?3.3、底徑9.2、高4厘米(圖七︰8)。
釉陶瓿 1 件。M24︰1,直口,沿內(nèi)斜,斜肩,最大腹徑在肩下,下腹?jié)u內(nèi)收,平底,底部有3 個乳突狀足。肩部兩對稱鋪首銜環(huán)耳。上腹部模印九行谷紋,下腹部有數(shù)道凹弦紋??谘亍⒓缂吧细共渴┣嘤?,脫落嚴(yán)重,下腹部和外底不施釉。口徑20.5、最大腹徑36.5、底徑17、高24.5 厘米(圖七︰9;彩插五︰3)。
璧 1 件。M29︰14,泥質(zhì)灰陶,殘。表面模印圓圈紋。復(fù)原內(nèi)徑7.8、外徑13.7、厚0.6 厘米(圖七︰10)。
共48 座,分別為合葬5 座和單人葬43 座,葬具有一槨雙棺、一槨一棺、雙棺、單棺和沒有棺木五類。
1.合葬
(1)一槨雙棺
3 座,分別是M20、M30 和M66,以M30、M66為例。
M30 被擾亂。墓口距地表深1.3 米,長3、殘寬1.68 米,墓底距地表深2.06 米。方向230°。殘存部分槨室底部,長2.65、殘寬1.33~1.4、殘高0.04米。雙棺并列,棺蓋均不存。北棺長2.05、寬0.5~0.59、殘高0.32~0.36 米,南棺長2.04、寬0.6、殘高0.23~0.32 米。人骨不存。隨葬器物共35 件(含錢幣),北棺西部有銅鏡1 件,中部有錢幣9 枚,棺外槨內(nèi)放置紅陶瓿和紅陶壺各1 件,均殘破;南棺西部有銅鏡1 件,中部有帶鉤1、鐵劍1 件和錢幣20枚(圖八)。
圖八// M30平、剖面圖
M66 墓坑南部被施工破壞。墓口距地表深1.2 米,殘長2.6~2.62、寬2.07 米??诖蟮仔?,墓底距地表深1.7~2.6 米,殘長2.55~2.59、寬2 米。方向148°。槨室殘長2.2、寬1.66、殘高0.45 米。東棺殘存東西側(cè)板和底板,殘長1.7、寬0.53 米,其中兩側(cè)板殘高0.35 米。西棺殘存東西側(cè)板、底板和北側(cè)擋板,殘長1.9、寬0.7 米,其中側(cè)板殘高0.35 米。東棺南側(cè)殘存一頭骨,其余人骨均腐爛不存;西棺內(nèi)人骨腐朽不存。隨葬器物共7 件,除1 件銅鏡放置在東棺南部外,其余均在槨室北側(cè),其中東棺外有釉陶壺、釉陶盒、釉陶瓿和紅陶盒各1 件,西棺外有釉陶壺和釉陶瓿各1件(圖九)。
圖九// M66平、剖面圖
(2)雙棺
2座,分別是M5和M45,以M5為例。
M5 被M4 打破,東北部被施工破壞。墓口距地表深1.2 米,長3、寬1.52~1.62 米,口大底小。墓底距地表深2.66 米,長2.93、寬1.5~1.52 米。方向224°。東棺僅存部分蓋板、側(cè)板和底板,殘長2.3、寬0.5~0.6 米。西棺保存較好,長2.15、寬0.63~0.74、高0.57 米。兩具棺內(nèi)人骨均腐爛不存。隨葬器物共23 件,其中東棺內(nèi)中部有銅鏡、鐵劍、帶鉤各1 件,錢幣5 枚;西棺外坑內(nèi)有釉陶壺2、釉陶瓿1、銅盆1 件,棺內(nèi)南部有銅鏡1 件,中部有錢幣10枚。其中銅盆破碎嚴(yán)重,無法修復(fù)(圖一○)。
圖一〇// M5平、剖面圖
2.單人葬
(1)一槨一棺
7 座,分別是M4、M13、M14、M21、M42、M48和M65,以M4和M14為例。
M4 打破M5,西北角被樁基井破壞。墓口距地表深1.2 米,長2.88、寬1.45~1.62 米,口大底小。墓底距地表深2.65 米,長2.85、寬1.38~1.54米。方向224°。棺槨保存較好。其中槨室殘存部分頂板、東側(cè)板和底板,長2.47、寬1.27~1.42 米。頂板有3 塊保存較為完好,尺寸分別為1.33×0.38×0.07 米、0.91×0.32×0.06 米、1.06×0.11~0.2×0.05 米。東側(cè)板殘長2.54、殘高0.34 米。西側(cè)板僅存朽痕。南側(cè)板殘長1、北側(cè)板殘長1.5、殘高均為0.5 米。棺木保存較好,長2.13、寬0.7、高0.57 米。人骨已朽成粉末。隨葬器物共12 件,槨內(nèi)南部有釉陶壺、釉陶瓿和銅盆各1件,棺內(nèi)北部有銅鏡1、銅刷1件,中部有錢幣7 枚(圖一一)。
圖一一// M4平、剖面圖
M14 南側(cè)中部被樁基井破壞。墓口平面略呈長方形,中部擠壓向里內(nèi)凹,距地表深0.7 米,長2.66~2.8、寬1.88~1.98 米,口大底小。墓底距地表深2.2 米,長2.6~2.78、寬1.84~1.94 米。方向122°。槨室殘存部分南、北側(cè)板和底板,長2.19、寬1.44、高0.34米。棺木位于槨內(nèi)北部,長2.11、寬0.68~0.81、殘高0.28~0.47 米。槨室南側(cè)為一邊箱,殘存南、北部分側(cè)板,殘長2.1、寬0.55~0.6、殘高0.3 米。人骨腐爛不存。隨葬器物共9 件,放置在邊箱內(nèi),東側(cè)有釉陶壺2、釉陶瓿2、釉陶鼎2、釉陶盒1 件,西側(cè)有灰陶罐和銅鏡各1 件(圖一二;彩插六︰1)。
圖一二// M14平、剖面圖
(2)單棺
29 座,分別是M1、M2、M6、M8、M9、M11、M12、M16、M17、M19、M22、M27、M28、M32—M34、M37、M44、M46、M47、M50、M51、M53、M54、M56、M57、M60、M61、M62,以M8、M22、M51、M53為例。
M8 西南部被樁基井破壞。墓口平面略呈長方形,距地表深0.7 米,長2.59、寬1.54 米,口大底小。墓底距地表深2.09 米,長2.53、寬1.48 米。方向35°。棺木已朽,僅存痕跡,長2.13、寬0.7、殘高0.16 米。人骨保存較差,殘存腿骨、肋骨和盆骨等。隨葬器物共27 件,其中坑內(nèi)東南部有灰陶罐、釉陶鼎、釉陶盒、釉陶瓿、釉陶壺各1 件,均殘破;棺內(nèi)北部有銅鏡、銅帶鉤各1 件,錢幣6 枚,中部有錢幣14枚,均銹蝕(圖一三)。
圖一三// M8平、剖面圖
M22 西北角被樁基井破壞。墓口平面呈長方形,距地表深1.2 米,長2.57、寬1.1~1.56 米,口大底小,墓底距地表深1.7 米,長2.5、寬1.02~1.48 米。方向279°。棺木僅存南側(cè)部分擋板,其余均為痕跡,殘長2.09、寬0.68、殘高0.3 米。人骨不存。隨葬器物共16 件,棺外西南部有釉陶壺2、釉陶瓿2、紅陶盒1 件;棺內(nèi)西南部有口琀1、竅塞2件,中部有錢幣3 枚,銅帶鉤1、銅鏡1、銅印章1、鐵劍1 件;棺外西側(cè)釉陶瓿下有銅矛頭1 件(圖一四;彩插六︰2)。
圖一四// M22平、剖面圖
M51 墓口平面呈長方形,距地表深0.5 米,長2.83、寬0.85 米,口大底小。墓底距地表深1.22米,長2.75、寬0.82 米。方向47°。棺木已朽,僅存棺痕,長2.03、寬0.52~0.54、殘高0.12 米。人骨保存較完整。隨葬器物共7 件,集中放置在坑內(nèi)西部,有灰陶壺1、罐1、盤1、缽1、盒2、銅鏡1 件(圖一五)。
圖一五// M51平、剖面圖
M53 墓口平面呈長方形,距地表深0.5 米,長2.63、寬1 米,口大底小。墓底距地表深1.14 米,長2.58、寬0.94 米。方向302°。棺木已朽,僅存棺痕,長2.09、寬0.75、殘高0.12~0.13 米。人骨腐朽嚴(yán)重,可辨頭骨、臂骨、肋骨、腿骨等。隨葬器物共9 件,其中棺內(nèi)西南角有銅鏡1 件、錢幣3 枚,棺內(nèi)中部偏南有錢幣2 枚,頭骨位置有口琀1 件,坑內(nèi)東部有灰陶罐2件(圖一六)。
圖一六// M53平、剖面圖
(3)無棺
7 座,分別是M10、M15、M25、M31、M41、M52和M64,以M41為例。
M41 墓口平面呈長方形,距地表深0.8 米,長2.66、寬0.95 米。墓室東、西有生土二層臺,西側(cè)寬0.19~0.26、東側(cè)寬0.11~0.22、高0.2 米。墓底距地表深1.2 米,寬0.45~0.62 米。方向202°。墓底有一層厚0.02 米的草木灰。人骨保存較差,僅可辨頭骨痕跡,部分臂骨、肋骨和腿骨。隨葬器物共9 件,其中頭骨西南有銅鏡1 件、銹蝕,頭骨口部位置有口琀1 件,中部位置有錢幣5 枚,墓坑?xùn)|南部有紅陶瓿和紅陶壺各1件,均殘破(圖一七)。
圖一七// M41平、剖面圖
1.釉陶器
分為泥質(zhì)灰胎與磚紅胎,胎質(zhì)堅硬。器型有壺、瓿、鼎、盒四類。
壺 20件。根據(jù)口部可分為兩型。
A 型 侈口,18 件。根據(jù)頸部和腹部可分為三個亞型。
Aa 型 短束頸,6 件。尖唇,溜肩,肩部兩側(cè)有對稱橋形耳,表面飾葉脈紋。下腹部和外底不施釉。根據(jù)腹部可分為二式。
Ⅰ式 2 件。腹部略呈球形。底稍內(nèi)凹。頸部和上腹部有數(shù)道凹弦紋??谘貎?nèi)和器表上半部施青釉,頸部脫落嚴(yán)重,流釉較嚴(yán)重。M8︰5,口徑8.2、最大腹徑19.8、底徑11.6、高22 厘米(圖一八︰1)。
Ⅱ式 4 件。圈足較高且外撇,腹部稍扁鼓。僅肩部和上腹部保存有青釉。M14︰3,口徑8.6、最大腹徑22.2、底徑10.8、高26.4 厘米(圖一八︰2;彩插六︰3)。
Ab 型 長直頸,扁鼓腹,3 件。沿外斜,尖唇,溜肩,圈足較高且外撇。肩部兩側(cè)對稱橋形耳,表面飾葉脈紋。頸部和上腹部有數(shù)道凹弦紋??谘貎?nèi)和上腹部施青釉,頸部脫落嚴(yán)重,下腹部和圈足不施釉。M48︰8,口徑8.4、最大腹徑22.2、底徑12、高26.5厘米(圖一八︰3)。
Ac 型 長直頸,鼓腹,9 件。尖圓唇,溜肩,肩部兩側(cè)對稱橋形耳,表面飾葉脈紋??谘亍㈩i部和上腹部分別飾兩至四周凹弦紋,口沿內(nèi)和器表上半部施青釉,局部脫落嚴(yán)重,下半部和圈足內(nèi)底不施釉。根據(jù)腹部和足部可分為三式。
Ⅰ式 3 件。圓鼓腹。M14︰2,圈足最高??趶?.2、最大腹徑22.2、底徑10、高27.3 厘米(圖一八︰4)。
Ⅱ式 4 件。圓鼓腹。矮圈足稍外撇。M21︰1,頸、肩部飾水波紋。器身有數(shù)道凹弦紋。口沿內(nèi)、頸及上腹部施青釉,頸、肩部脫落嚴(yán)重,局部有流釉和積釉。口徑11.2、最大腹徑22.2、底徑13、高27.2 厘米(圖一八︰5)。M22︰2,頸部與肩部交接處飾一組水波紋。上腹部飾三組凸弦紋,下腹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橋形耳上部堆貼羊角形泥條,下部銜環(huán)??趶?5.4、最大腹徑26.6、底徑13.6、高34 厘米(圖一八︰6;彩插六︰4)。
Ⅲ式 2 件。腹部較Ⅰ式、Ⅱ式內(nèi)收且較長。M4︰1,底稍內(nèi)凹。頸部飾一組水波紋,上腹部施三組凸弦紋。耳上部堆貼“∞”形泥條??趶?3.5、最大腹徑22.8、底徑13、高30.9厘米(圖一八︰7)。
B 型 直口,2 件。M66︰1,沿外斜,尖圓唇,長直頸,溜肩,鼓腹,矮圈足外撇。器身有數(shù)道凹弦紋??谘赝夂皖i部飾水波紋。肩兩側(cè)對稱橋形耳,表面飾葉脈紋。器表上半部施青釉,脫落嚴(yán)重。下半部和圈足內(nèi)底不施釉。口徑9.6、最大腹徑24.6、底徑12、高33.7厘米(圖一八︰8)
圖一八// 漢代墓葬出土釉陶壺
瓿 17 件。小口,溜肩,兩側(cè)有對稱獸面耳。底稍內(nèi)凹。器表施青釉,均有不同程度脫落?;野滋ィベ|(zhì)堅硬。根據(jù)口沿和底部可分為兩型。
A 型 口沿外斜,13 件。根據(jù)肩部和腹部不同可分為三式。
Ⅰ式 2 件。肩部斜直,腹部扁鼓,上腹部有三組凹弦紋。M48︰2,口徑7.4、底徑12.2、高19 厘米(圖一九︰1)。
Ⅱ式 5 件。肩部和腹部較Ⅰ式弧圓,兩側(cè)耳高于口沿。M14︰4,口徑7.8、底徑13.8、高18.7 厘米(圖一九︰2;彩插六︰5)。
Ⅲ式 6 件。肩部和腹部較Ⅱ式內(nèi)收,器身整體瘦長,耳上部堆貼“∞”形泥條,器身有數(shù)道凹弦紋。M5︰2,口徑8.5、最大腹徑24.7、底徑12.3、高22.4厘米(圖一九︰3)。
圖一九// 漢代墓葬出土釉陶瓿
B 型 口沿內(nèi)斜,4 件。根據(jù)肩部和腹部不同可分為兩式。
Ⅰ式 1 件。M8︰4,肩部較斜直,腹部較扁鼓,上腹部有數(shù)道凹弦紋。口徑9.5、底徑10.5、高17.4厘米(圖一九︰4)。
Ⅱ式 3 件。肩部和腹部較Ⅰ式弧圓,器身有數(shù)道弦紋。M46︰2,口徑9.8、底徑14.4、高20.3 厘米(圖一九︰5)。
鼎 10 件。覆缽形蓋,子母口,長方形附耳,耳部模印幾何紋或獸面紋。器身弧腹內(nèi)收,平底,蹄形足。器蓋內(nèi)不施釉,其余均施青釉,有不同程度的脫落。器身內(nèi)壁有輪旋紋?;野滋?,胎質(zhì)堅硬。根據(jù)足的變化可分為三式。
Ⅰ式 5 件。蓋頂較平,有三個乳釘,三蹄足較高,腹部有一道凸棱,器蓋及耳殘留青釉,足面飾四道線紋。M14︰5,口徑17、底徑9.4、高18.3 厘米(圖二〇︰1;彩插六︰6)。
Ⅱ式 4 件。蓋頂無乳釘,三蹄足較矮,底稍內(nèi)凹,腹部有數(shù)道弦紋,器蓋和耳部殘留青釉。M45︰3,口徑15.8、底徑11.2、高17.5 厘米(圖二〇︰2)。
Ⅲ式 1 件。蓋頂無乳釘,三蹄足與底部基本持平,底稍內(nèi)凹,耳模印獸面紋。僅在耳部殘留少許青釉。M62︰3,口徑14.4、底徑9.4、高16.3 厘米(圖二〇︰3)。
盒 11 件?;野滋ィベ|(zhì)堅硬。根據(jù)有無器耳可分為兩型。
A 型 3 件。覆缽形蓋,子母口,器身口部外兩側(cè)有附耳,斜直腹,平底,模印幾何紋,器身有數(shù)道輪旋紋。器表釉脫落嚴(yán)重。M21︰4,口徑15.4、底徑11.4、高15厘米(圖二〇︰4)。
B 型 8 件。覆缽形蓋,子母口,器身有數(shù)道輪旋紋。器蓋青釉保存較好,器身青釉脫落嚴(yán)重。根據(jù)腹部變化,分為二式。
Ⅰ式 5 件。蓋頂有一退化的圓形捉手,蓋身有兩道弦紋,弧腹,平底。M48︰6,口徑15.6、底徑8.8、高16.4厘米(圖二〇︰5)。
Ⅱ式 3 件。平頂,中部有一周弦紋,邊緣有三個乳釘,腹部較Ⅰ式斜直,底內(nèi)凹。M13︰7,口徑16.6、底徑10.2、高17.4厘米(圖二〇︰6)。
2.泥質(zhì)陶器
均為泥質(zhì),可分灰陶與紅陶兩種,器形有鼎、壺、瓿、罐、盒、缽、盤等。
鼎 2 件。泥質(zhì)灰陶。覆缽形蓋,子母口,長方形附耳,直腹,三蹄形足。根據(jù)頂部和底部不同可分為二型。
A 型 1 件。蓋頂較平,斜直腹,平底。M9︰3,口徑14.8、底徑8.4、高13.1厘米(圖二一︰1)。
B 型 1 件。蓋頂略呈弧形,斜直腹,圜底。M27︰3,口徑15.5、最大腹徑17.8、高13.2 厘米(圖二一︰2)。
壺 10 件??煞譃榧t陶和灰陶,根據(jù)口部、腹部和底部不同可分為五型。
A 型 1 件?;姨眨部?,沿外斜,尖唇,短直頸,溜肩,鼓腹,下腹?jié)u內(nèi)收至底部外撇,底稍內(nèi)凹。M27︰4,口徑11、底徑13.8、高23.6 厘米(圖二一︰3)。
B 型 1 件。灰陶,淺盤口,沿稍外斜,尖圓唇,束頸,溜肩,鼓腹,下腹?jié)u內(nèi)收至底部稍外撇,底稍內(nèi)凹。M51︰1,口徑9.3、底徑13、高23.8 厘米(圖二一︰4)。
C 型 4 件。紅陶,撇口,方唇,短直頸,溜肩,鼓腹,平底。肩部與上腹部有三組凹弦紋,每組四道。M41︰8,口徑12.6、底徑10.6、高26.3 厘米(圖二一︰5)。
D 型 2 件。紅陶,撇口,方唇,短直頸,溜肩,鼓腹,底稍內(nèi)凹。肩兩側(cè)有對稱橋形耳,下腹部有數(shù)道凹弦紋。器身較C 型內(nèi)收,整體瘦長。M30︰34,口徑13、底徑10.8、高28厘米(圖二一︰6)。
E 型 2 件。紅陶。撇口,方唇,短直頸較C 型和D 型粗壯,溜肩,鼓腹,底稍內(nèi)凹。M56︰8,口徑14.4、底徑11.4、高22.1厘米(圖二一︰7)。
瓿 7 件。均為泥質(zhì)紅陶。小口,溜肩,鼓腹,下腹?jié)u內(nèi)收,底稍內(nèi)凹,肩部兩側(cè)對稱獸面耳,下腹部有數(shù)道凹弦紋。根據(jù)口沿可分為兩型。
A 型 5 件。沿外斜。M30︰33,口徑8.8、底徑12.6、高22厘米(圖二一︰8)。
B 型 2 件。平沿,腹部較A 型內(nèi)收。M41︰7,口徑12、底徑10、高19.5厘米(圖二一︰9)。
圖二一// 漢代墓葬出土陶器(一)
罐 26件。根據(jù)口部可分為兩型。
A 型 撇口。19 件。根據(jù)腹部可分為三個亞型。
Aa 型 球形或垂形腹,10 件。溜肩,底稍內(nèi)凹。下腹部拍印橫向、斜向繩紋。M8︰1,肩部對置牛鼻耳,沿外斜,尖唇,短束頸,肩部拍印豎向繩紋,上腹部飾凹弦紋,口徑15.6、底徑9、高26.5 厘米(圖二二︰1)。M11︰1,沿內(nèi)斜,方唇,短直頸,口徑15.6、底徑7.6、高20.7厘米(圖二二︰2)。
Ab 型 折腹,2 件。M33︰1,溜肩,下腹?jié)u內(nèi)收,底稍內(nèi)凹,口徑13.3、底徑11.6、高14.5 厘米(圖二二︰3)。
Ac 型 鼓腹,7 件。雙耳。尖唇,沿外斜,短束頸,溜肩,下腹?jié)u內(nèi)收,底稍內(nèi)凹。腹部有數(shù)道輪弦紋。M10︰2,雙耳置于頸部,口徑11.4、底徑10.7、高18.7 厘米(圖二二︰4)。M52︰2,雙耳置于肩部,口徑11.5、底徑9.8、高18.6 厘米(圖二二︰5)。
B 型 直口。7 件。短束頸,溜肩,下腹?jié)u內(nèi)收,底稍內(nèi)凹。根據(jù)有無器耳可分為兩型。
Ba 型 4 件。M9︰2,口徑11、底徑9.3、高23 厘米(圖二二︰6)。
Bb 型 3 件。肩部對置雙耳。M57︰1,口徑12.2、底徑12、高24.7厘米(圖二二︰7)。
圖二二// 漢代墓葬出土陶器(二)
盒 6 件。分為紅陶和灰陶,根據(jù)腹部可分為三型。
A 型 斜直腹,1 件。紅陶。覆缽形蓋,頂部稍內(nèi)凹,子母口,尖圓唇,底稍內(nèi)凹。M22︰5,口徑13、底徑11、高10.6厘米(圖二二︰8)。
B 型 弧腹,3 件?;姨?。覆缽形蓋,頂部略呈弧形,子母口,圓唇,平底。M51︰4,口徑14.5、底徑7.2、高9厘米(圖二二︰9)。
C 型 折腹,2 件。灰陶。無器蓋。子口內(nèi)斂,圓唇,下腹?jié)u內(nèi)收,底稍內(nèi)凹。M44︰4,口徑12、底徑13.4、高12.3厘米(圖二二︰10)。
缽 1 件?;姨?,斂口,圓唇,弧腹,平底。M51︰7,口徑12.7、底徑6.4、高4.5厘米(圖二二︰11)。
盤 1 件?;姨?,敞口,寬沿內(nèi)斜,折腹,平底。M51︰5,口徑14.1、底徑7.3、高3 厘米(圖二二︰12)。
3.鐵器
5 件,均為劍,銹蝕且斷為數(shù)截。劍格質(zhì)地為銅,劍身銹蝕嚴(yán)重,截面呈菱形,M5︰6,劍格寬4.79、厚0.3~2.2、劍身殘長60.3、最寬處3.47、厚0.37厘米(圖二三︰1)。
圖二三// 漢代墓葬出土器物
4.銅器
7件,器形有盆、帶鉤、矛頭、刷子和印章等。
盆 1 件。出土?xí)r破碎,修復(fù)。敞口,窄沿稍內(nèi)斜,弧腹,平底,薄胎,表面銹蝕。M4︰3,口徑22.2、底徑12.1、高6.8厘米(圖二三︰2)。
帶鉤 4件。分為三型。
A 型 1 件。整體呈水禽狀,腹短而近圓形,中脊兩側(cè)各有一條陰線紋,背部一圓鈕。M5︰12,長3.4、腹寬1.2、鈕徑1厘米(圖二三︰3)。
B 型 2 件。琵琶形,鉤為獸首形,腹短且寬,尾端呈弧形,背部一圓鈕,通體銹蝕。M22︰12,長4.3、腹寬1.3、鈕徑1厘米(圖二三︰4)。
C 型 1 件。鉤為獸首形,腹部細(xì)長,背部一圓鈕,銹蝕。M30︰3,長7.8、腹寬0.6、鈕徑1 厘米(圖二三︰5)。
矛頭 1 件。前鋒弧尖,矛身起脊,截面呈菱形。骹呈圓筒形,骹口凹呈弧形。一側(cè)鑄有耳,已殘斷。矛體與骹面均素面且有銹蝕。M22︰15,長11.8、寬1.8、骹徑1.6厘米(圖二三︰6)。
刷子 1 件。M4︰5,柱狀,頂部有一鼻鈕。表面銹蝕,下端一側(cè)殘缺。長3.1、頂部直徑0.9、底部直徑1.3厘米(圖二三︰7)。
印章 1 件。M22︰16,稍殘缺,表面銹蝕。鈕為一蹲坐的熊,中部有一穿孔。印面長1.9、寬1.8、高2.1厘米,印面刻“裘尊信印”(圖二三︰8)。
5.滑石器
4件,為口琀和竅塞。
口琀 3 件。均殘缺,如蟬形。正面可辨認(rèn)陰線刻出蟬的鼻部,背部平齊,右上角殘缺。M22︰6,長2.7、最寬1.6、厚0.7厘米(圖二三︰9)。
竅塞 1 件。M22︰7,圓柱形。上徑0.3、下徑0.7、殘長1.3厘米(圖二三︰10)。
6.銅鏡
26 件,根據(jù)紋飾可分為蟠螭紋鏡、星云紋鏡、昭明鏡、日光鏡、博局鏡、乳釘紋鏡六類,其中蟠螭紋鏡1 件、星云紋鏡1 件、昭明鏡12 件、日光鏡7件、博局鏡2件、乳釘紋鏡3件。
昭明連弧紋鏡 12 件。圓鈕,圓鈕座,鈕座外有一周內(nèi)向十二或八連弧紋,在鈕座和連弧紋之間有數(shù)量不等的小短線或短弧線相連,在連弧紋和素平緣之間有兩周斜短線紋,之間有一周銘文。根據(jù)鈕座外連弧紋數(shù)量和銘文字體可分為兩型。
A 型 7 件。鈕座外是一周十二連弧紋,鈕座與連弧紋之間有四組直短線(每組三條)和四條短弧線相連。向外兩組斜短線之間有銘文為“內(nèi)而清工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夫日而月”。銘文字體方正,寬素平緣,正面銹蝕較嚴(yán)重。M4︰4,直徑8.8厘米(圖二四︰1)。
B 型 5 件。鈕座外是一周八連弧紋,連弧紋與鈕座之間又有內(nèi)向小連弧紋一周并有四組短弧線與鈕座相連。向外兩周斜短線紋之間有銘文為“內(nèi)而清而以昭而明光而象而日月心而不泄”。字體為篆隸式,窄素平緣,正面有銹蝕。M5︰13,直徑7.2厘米(圖二四︰2)。
四乳四虺鏡 2 件。圓鈕,圓鈕座。鈕座外有四組直短線(每組三條)和四組斜(弧)短線與鈕座相連,之外是一周凸弦紋。向外兩周斜短線紋之間是主紋。主紋是四乳與四虺相間環(huán)繞。四乳帶圓座,四虺軀體呈鉤形,在其腹背兩側(cè)各綴有一只禽鳥,寬素平緣??煞謨墒?。M5︰5,鈕座外的四組斜短線每組為兩條,直徑8厘米(圖二四︰3)。
圖二四// 漢代墓葬出土銅鏡
四乳八禽鏡 1 件。圓鈕,圓鈕座。鈕座外是一周凸弦紋,二者之間有八組短弧線(2 條和1 條弧線交替)相連。凸弦紋外是兩周短斜線紋,中間是主紋,共四乳八鳥,四乳間各有兩鳥,兩兩相對,姿態(tài)略顯圖案化。寬素平緣。M17︰3,直徑8.2厘米(圖二四︰4)。
博局鏡 2 件。圓鈕,柿蒂紋鈕座。博局紋劃分的四方八極內(nèi),青龍、白虎、朱雀各據(jù)一方,身軀穿越“T”“L”紋之間;另一方也是一白虎。主紋區(qū)域外為一周斜短線,在兩周窄素緣之間有一周連續(xù)雙線三角紋,每個三角紋之間有一個圓點。M28︰2,直徑10.2厘米(圖二四︰5)。
8.錢幣
銹蝕且粘連,共616 枚,可辨識字跡者有“半兩”“五銖”和“大泉五十”等三類。
半兩 共151 枚,邊線上無周郭,正方形穿,穿兩邊無周郭,穿兩側(cè)為篆文“半兩”二字。M8︰8,右上角殘缺,直徑2.3、穿寬0.8 厘米(圖二五︰1)。M48︰10,穿上部有一橢圓形小孔,直徑2.3、穿寬1厘米(圖二五︰2)。
五銖 455枚。根據(jù)字體可分為四型。
A 型 35 枚?!拔濉弊纸还沙手本€?!般彙弊郑鹱诸^呈箭鏃形,“朱”字上部方折。穿上有橫郭一道。M46︰5,直徑2.4、穿寬1.1厘米(圖二五︰3)。
B 型 115 枚?!拔濉弊纸还缮詮澢??!般彙弊?,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上部方折。穿下部中間有一月牙形記號。M46︰6,直徑2.3、穿寬1 厘米(圖二五︰4)。
C 型 275 枚?!拔濉弊纸还沙蕪澢??!般彙弊郑鹱诸^呈箭鏃形,“朱”字上部方折。M30︰15,直徑2.5、穿寬0.9厘米(圖二五︰5)。
D 型 30 枚?!拔濉弊纸还沙蕪澢?。“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上部圓折。M5︰10,直徑2.4、穿寬1厘米(圖二五︰6)。
大泉五十 共10 枚。邊緣和穿兩側(cè)都有郭,穿上下為篆文“大泉”,左右為“五十”。M56︰4,直徑2.5、穿寬1厘米(圖二五︰7)。
圖二五// 漢代墓葬出土錢幣
此次在徐梁花園發(fā)掘的66 座墓葬都是小型墓葬,形制均為豎穴土坑墓,有一槨雙棺、雙棺、一槨一棺、單棺及無棺木等五類。其中,M3 時代為清代,14 座因隨葬器物保存較差和無隨葬器物,時代無法判斷,其余時代為戰(zhàn)國和漢代。
M18 的灰陶豆(M18︰5 和M18︰6)分別與安徽六安雙龍機(jī)床廠墓群出土的豆(M498︰5 和M530︰2)[1]相似,后者時代定為戰(zhàn)國晚期后段。M24 出土器物組合為鼎、釉陶瓿、鈁、豆、匜和勺,與安徽六安雙龍機(jī)床廠M116 的器物組合[2]較為接近,其中鼎(M24︰2)、豆(M24︰9)、勺(M24︰7)與M116 出土的相似,后者在報告中時代定為戰(zhàn)國晚期前段。此外,M24 的鼎(M24︰2)與安徽天長縣三角圩戰(zhàn)國墓出土的鼎(M14︰4)[3]相似。M24 的釉陶瓿(M24︰1)與浙江德清亭子橋戰(zhàn)國原始瓷窯址出土的釉陶瓿(T304⑤︰8 和T304⑤︰9)形制相似,該報告判定窯址年代的上限不會超過戰(zhàn)國初期,下限可能已接近戰(zhàn)國中期[4]。M29 出土器物組合與江蘇金湖徐梁村戰(zhàn)國西漢墓葬群中的M2 器物群接近(陶鼎、盂、鏟、鈁、豆、杯、盒、勺、蓋、狗和琉璃環(huán))[5],其中鼎(M29︰3)、豆(M29︰8)、杯(M29︰11)與M2 出土的相似,后者時代定為戰(zhàn)國末期。綜合分析,這三座墓葬的時代應(yīng)為戰(zhàn)國晚期。
漢代墓葬保存較好,隨葬器物多為釉陶器(包括壺、瓿、鼎和盒)、灰陶器(包括鼎、豆、壺、瓿、罐和盒等)、銅鏡、鐵劍、口琀及錢幣等。隨葬器物的擺放通常有四種:一是位于棺外槨內(nèi)或坑內(nèi),呈一字排列(如M13、M22、M61);二是位于棺木前部坑內(nèi),集中擺放(如M5、M45、M46、M62);三是位于棺外邊箱、槨內(nèi)或坑內(nèi),集中擺放(如M8、M9、M14、M48);四是位于棺內(nèi)頭部位置(如M4)。從墓葬方向看,大部分為東北—西南和西北—東南向,僅有4 座為東西方向。根據(jù)出土器物組合和特征,可將漢代墓葬分為四期(表一)。
表一// 漢代墓葬分期表
一期墓葬共10 座。Ab 型釉陶壺腹部寬扁,與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5[6]和盱眙大云山西漢江都王陵M16︰11[7]造型相似;A 型Ⅰ式和B 型Ⅰ式釉陶瓿腹部扁鼓,最大腹徑位于器物偏上部,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7[8]和盱眙大云山西漢江都王陵M17︰21[9]造型相似,上述三座墓葬的時代在報告中均定為西漢早期。此外,出土Ab 型釉陶壺和A 型Ⅰ式釉陶瓿、B 型Ⅰ式釉陶瓿的兩座墓葬(M48 和M8)隨葬的蟠螭紋境,圖案表現(xiàn)手法分別為三線式和雙線式,多流行于西漢早期,與釉陶器的時代相互吻合。Ac 型灰陶雙耳罐(M10︰2)與盱眙大云山景區(qū)連接線北區(qū)M248︰1基本相似[10];A 型灰陶壺和B 型灰陶鼎分別與盱眙大云山景區(qū)連接線北區(qū)M234︰2 和M234︰17 相似[11];B 型灰陶壺與盱眙大云山景區(qū)連接線北區(qū)M234︰2 也接近,只是口部稍有不同[12],簡報中將M248 和M234 的時代定為西漢早期。此外,M8、M48 出土的錢幣為半兩,錢徑和穿寬與河南洛陽燒溝漢墓中半兩錢幣的第三型接近,應(yīng)為文帝半兩[13]。綜合分析,一期墓葬的時代為西漢早期。
二期墓葬共11 座。Ac 型Ⅰ式釉陶壺和A 型Ⅱ式釉陶瓿分別與盱眙東陽漢墓群M288︰4 和M288︰12[14]相似,報告中將M288 的年代定為西漢中期。Ac 型Ⅱ式釉陶壺(M21︰1)與安徽廬江漢墓松棵墓地M7︰33 相似[15],報告中將M7 的時代定為西漢中期。與B 型Ⅱ式釉陶瓿伴出的五銖有兩種類型,其中A 型“五”字交股呈直線,B 型“五”字交股稍彎曲,“朱”字上部均方折,這與洛陽燒溝漢墓中五銖錢幣的第一型[16]相似,因此A 型五銖時代應(yīng)為武帝時期,B 型五銖時代應(yīng)為昭帝時期。C型灰陶盒與盱眙仁昌漢墓M7︰8 相似,報告將M7歸為甲組,年代應(yīng)界定在西漢中期[17]。綜合分析,二期墓葬時代應(yīng)為西漢中期。
三期墓葬共20 座。M22 器物組合為釉陶壺、釉陶瓿和紅陶盒,無鼎,伴出1 件日光鏡,Ac 型Ⅱ式釉陶壺(M22︰2)與盱眙東陽漢墓群M114︰51 相似[18]。B 型釉陶壺與廬江漢墓董院墓地M18︰28[19]和浙江衢州漢墓中的92 龍·東M56:3 相似[20],報告中將M114、M18 和M56 的時代定為西漢晚期。C型和D 型紅陶壺與Ac 型Ⅱ式釉陶壺造型相似,與D 型紅陶壺伴出的五銖,“五”字交股彎曲,“銖”字呈箭鏃形,“朱”字上部方折而非圓折,與洛陽燒溝漢墓中的第二型[21]相同。綜合分析,三期墓葬時代應(yīng)為西漢晚期。
四期墓葬共7 座。A 型Ⅲ式釉陶瓿與金湖塔集閘墓地閘南M1︰1 和M8︰3 相似,簡報將M1 和M8 的時代定為新莽至東漢早期[22],此外,與A 型Ⅲ式釉陶瓿伴出的五銖,“五”字交股呈彎曲,“朱”字上部圓折,與洛陽燒溝漢墓中的第三型[23]相同,時代應(yīng)在新莽至東漢初年。與E 型紅陶壺伴出的器物有灰陶雙耳罐和錢幣,其中雙耳罐與Bb型雙耳罐相似,錢幣則為大泉五十。綜合分析,四期墓葬時代應(yīng)為新莽至東漢初年。
徐梁花園戰(zhàn)國至漢代墓葬群總體規(guī)模較小,屬于一處平民墓地,時代以漢代為主,同時期的墓葬在金湖縣其他區(qū)域以往也有發(fā)現(xiàn),如1999年和2006年徐梁村戰(zhàn)國至漢代墓葬、塔集閘墓地、西安村墓地、理士產(chǎn)業(yè)園戰(zhàn)國至漢代墓葬群、西海產(chǎn)業(yè)園漢墓群[24]。徐梁村戰(zhàn)國至漢代墓地位于徐梁花園墓群西南,距離約1.3 千米,時代多為戰(zhàn)國末期至西漢早期,且兩者處于淮安市第二批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區(qū)——徐梁古漢墓的范圍內(nèi),對比墓葬出土器物,可知這兩處墓地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徐梁花園戰(zhàn)國至漢代墓葬群的發(fā)掘,為研究該地區(qū)戰(zhàn)國至漢代的喪葬習(xí)俗提供了一批有價值的考古材料,同時為尋找同時期漢代遺址或城址提供了重要線索。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fù)責(zé)人為祁小東;發(fā)掘胡兵、汪洋、趙李博、陳祥龍、祁小東、薛玲玲、張華祥、王子涵;技師王軍來、劉顯豐、劉珠鎖;繪圖張華祥、王子涵、杜慧;照相祁小東、張華祥、王子涵;拓片王夢姍、付孟陽、汪玉涵。)
執(zhí) 筆:祁小東 單士鹍 薛玲玲 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