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核舟記》,總覺得驚嘆:一個桃核上怎么能雕出一艘船呢!桃核那么小,船那么大!住在農(nóng)村,桃核很容易找。我們幾個小伙伴兒去桃園里找來幾個爛桃,取出桃核,就拿刀子開始刻??贪】蹋帽M全力,也就是在桃核上劃出幾道彎彎曲曲的紋而已。遂作罷。
這次有機會去濰坊采訪核雕藝人田洪波,又想起兒時的疑問——怎樣在桃核上雕出藝術品呢?真正進入田洪波的工作室,看到他一刀一刀地刻,遂明白核雕藝人除了有天賦,更要有匠心??吹教锖椴ǖ暮说褡髌?,內(nèi)心除了驚嘆之外,更是有一種自豪感!我們中國的手工藝品足以讓世界驚嘆!作為一名記者,需要將這其中的文化底蘊及文化故事講好!
—崔秀娜
為時四天的采訪,讓我刷新了對青島這座城市的印象。以前的“黃島”已然成為了一個標桿似的西海岸新區(qū),青山碧海藍天紅瓦,文藝氣息中又帶現(xiàn)代感,無論是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東方影都,還是碼頭那海鐵聯(lián)運的壯觀場景,都讓人嘆為觀止。時代在進步,而我們作為它的見證者,用鏡頭捕捉“四廊一線”文化“兩創(chuàng)”的輝煌,用文字記錄膠濟鐵路沿線城市的巨大變遷,又是多么幸運的一件事。青島僅僅是“四廊一線”文化“兩創(chuàng)”成果的一個縮影,而整個文化體驗廊道帶給山東的將是更美的未來!
—郭笑
出差去青島的那一周,我忙里偷閑去看望了一位“老友”。他是王伯祥市長生前的老戰(zhàn)友,是我曾有過一面之緣的采訪對象——時任壽光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的張桂昌。只是,時光如梭,再次相見,王市長已駕鶴西去,重提的往事,也只是市長的身前事、身后名罷了。一個小時的交談,我感動于兩位老人之間的情誼,嘆服于王市長一心為公、全心為民的精神,還有,我分明感受到的,是桂昌先生對一名青年記者的信任——這段經(jīng)歷,千金不換。青島之行后的一周,我再一次被派往壽光參加菜博會,一如兩年前與桂昌先生初見那次的行程安排幾乎無異。四月驕陽、連片大棚、如織人潮讓我仿佛回到了兩年前的春日光景中。感恩遇見,愿生者長壽、長樂!
—李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