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芳
朋友說,愛做小菜的人,是熱愛生活的人。
冬至已過,天藍,沒有一朵云。陽光灑在寂靜廣袤的原野,花花的。遠眺,枯黃的野草尖閃著點點銀光,有些晃眼,仿佛無數只小魚在曠野中蹦跳。經過一個村莊,房屋一律南北向,每家房前都開辟一塊菜園,上面長蒜,長蔥,長香菜,長白菜。一婦人在門前晾曬雪里蕻,長長的繩子上,掛著還在滴水的雪里蕻。問:“大姐,冷嗎?”婦人彎腰取菜,頭也不抬:“井水,不冷?!泵C殺清冷的冬日,再沒有這樣的綠,看得人心生歡喜。
清人汪瀕的《廣群芳譜》中寫道:“四明有菜,名雪里蕻。雪深,諸菜凍損,此菜獨青?!毖├镛谖业募亦l(xiāng)又被稱作“芥菜”。小時的鄉(xiāng)下,一入冬月,家家都腌雪里蕻,戶戶門前都掛綠簾子。閑不住的孩童,在簾子下穿過來,鉆過去,水滴到衣領里,脖子一縮,打個寒戰(zhàn),又瘋玩去了。女人們曬著陽光,手里納著鞋底,看看菜,看看孩子們,說著閑話。周遭的空氣中,透著雪里蕻的清香。母親在每年9 月挑選好雪里蕻秧子,種到地里,12 月已經長到兩三斤,可以收成了。選個好天,把雪里蕻從菜園子收割回來,母親清洗,父親在屋旁的兩棵樹上拴根粗麻繩,把雪里蕻從塘邊擔過來,再一棵一棵晾到繩子上。曬上兩個日頭,待雪里蕻水分稍稍收緊,就可以腌制了。
雪里蕻可切段腌,亦可整棵腌。腌制前,需備好壇子,最好是土陶的,肚子圓大。打我記事起,我家的雪里蕻都是整棵腌制的,灶間、屋后的腌菜壇子有好幾個。母親把雪里蕻放入壇子,抹一把鹽,碼一層菜,抹一把鹽,再碼一層菜,直至把所有的雪里蕻都塞進壇子,用力下壓,莖葉間不留一絲縫隙,最后還要用一塊干凈的大青石塊壓住,方才封口。記得家里有一口腌菜的大缸,父親穿上膠鞋在大缸里踩。踏實后,再用一塊塑料薄膜蒙上缸口,細麻繩沿缸口扎牢,蓋蓋兒。抹鹽的技術很有講究,決定了腌菜的口味。母親腌制的雪里蕻,顏色金黃,入口脆嫩,咸淡適中。飯前,往大鍋里倒一點菜籽油、幾根蒜段、幾片生姜,下油鍋爆出香味,切小段的雪里蕻倒入鍋中,灶膛里棉柴冒著火星,啪啪作響,來回翻炒幾下,即可出鍋。寒冷的冬天,一盤熱氣騰騰的雪里蕻,成了兒時溫暖的記憶。腌制的雪里蕻一年吃不完,到第二年夏就開始腐爛變味,有的還生了蛆蟲。要是擱到現在,早扔了。過去,日子緊巴,莊稼人可不舍得扔掉,留著,吃。彼時,臭腌菜水蒸小麥面,蒸豆腐,蒸豆腐渣,是鄉(xiāng)下人家飯桌上的家常菜,亦是父親最愛的一道菜。夏日,午飯時辰,村子里裊裊炊煙,有虛掩著的小木門里飄出了腌菜味,臭臭的。父親常打趣說,聞著臭,吃著香。我想,即便日子再清苦,我的父輩們都會讓每一天過得歡喜。
如今,生活好了,雪里蕻的伴侶多了,炒毛豆、炒冬筍、炒肉絲、燒鯽魚,老少皆宜,可口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