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萍
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對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應貫穿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寓言故事的教學也不例外。寓言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具有篇幅短小,意蘊深刻等特點。教材中選編了不少寓言故事,在傳統(tǒng)的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對寓意的理解過分關注,存在著讓學生機械背誦寓言寓意的現(xiàn)象,教學方法枯燥、單一、呆板,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那么,核心素養(yǎng)下的寓言故事教學應該如何開展呢?
一、在講述故事中建構語言
在傳統(tǒng)的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以傳授為主,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只是通過閱讀大致了解了課文意思,很少能夠真正從閱讀中學習語言,建構語言。對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講述故事獲得語言素養(yǎng)的積累,使學生在講述語言中運用語言,建構語言。
教材中適合學生講故事的寓言有許多,《坐井觀天》《狐假虎威》《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等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生動形象,特別適合學生講述。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故事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如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這篇寓言故事中人物的語言生動形象。在教學中,如果僅是從寓言寓意方面展開教學,很難使學生從語言角度感受到文本的趣味。鑒于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分別畫出描寫陶罐和鐵罐對話的句子,特別注意要把提示語圈出來,借助提示語讀好人物對話的語氣。比如“‘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這句話,教師要讓學生借助提示語“傲慢地問”把陶罐的語氣讀出來。再如“不敢,鐵罐兄弟”這句話,要讓學生借助提示語把陶罐謙虛的語氣讀出來,還可以讓學生“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讀“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等。當學生讀不好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想一想怎樣才能把輕蔑的神氣讀出來。就這樣,教師指導學生先有感情朗讀課文,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把故事內(nèi)容講一講。為了把故事講述得更加形象生動,學生需要多次反復朗讀課文,并把文本中的語言逐步轉(zhuǎn)化成為適合講述的語言。這樣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內(nèi)化,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語言建構與運用作為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愛聽故事的天性出發(f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把課文內(nèi)容講一講,把文本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更好地建構語言,運用語言。
二、在探明寓意中發(fā)展思維
理解寓言寓意是教學的重點,教師要能夠結合寓言故事引導學生在分析寓意中體會寓言蘊含的深刻道理。結合課文特點,教師可以通過改編寓言、思辨閱讀、探尋寓意等多種形式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以讓學生的分析、想象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促進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一課時,在理解課文后,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有學生認為狐貍太狡猾了,有學生認為狐貍很“聰明”,它太會審時度勢了……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學時,教師要結合課文內(nèi)容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認真分析,幫助學生形成對文本觀點的正確理解與看法。又如教學三年級下冊《鹿角和鹿腿》一課,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呢?在教學完課文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后練習三說說自己對這些觀點的理解和認識。有學生認為美麗的鹿角不重要,實用的鹿腿才是最重要的。有學生認為美麗的鹿角和實用的鹿腿都很重要,各有各的長處。為了深化學生對寓言寓意的認知,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于是,學生結合生活中一些物體的實用性和美的外表分別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可以把寓言故事中寓意的理解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促進了學生對寓言寓意的理解,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
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課文的個性解讀或者思辨閱讀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的寓意,避免機械地向?qū)W生灌輸寓言寓意或者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寓言寓意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與提升。
三、在鑒賞感悟中培養(yǎng)審美
寓言故事有著獨特的育人價值。寓言故事中的故事情節(jié)包含著人生的酸甜苦辣,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教師要注重寓言故事對學生價值觀的熏陶。另外,寓言故事中也有一些優(yōu)美的詞句,這些都是教師引導學生審美鑒賞的主要學習內(nèi)容,教師可以通過引領學生賞析這些優(yōu)美的詞句來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如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這篇寓言,主要通過一個牧羊人兩次丟失羊、修羊圈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掇朊缰L》一文告訴我們:做事不能操之過急,違反規(guī)律的道理。這些寓言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提升個人素養(yǎng)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中幾乎每篇寓言故事都蘊含著一定的哲理,在這些哲理的理解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讀自悟,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深化學生對寓言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感悟寓言蘊含的哲理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看待事物的好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寓言故事中蘊含的哲思之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如,三年級下冊《鹿角和鹿腿》這篇課文中有不少優(yōu)美的語言:“我的身段多么勻稱,我的角多么精美別致,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這句話中的兩個“多么”,以及“好像”比喻句的運用使得句子更加優(yōu)美。教師可以通過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感受文本表達之美,體會句子蘊含的情感。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閱讀品味,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關注語言優(yōu)美獨特句子的好習慣,為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寓言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有的是內(nèi)容美,有的是語言美,有的是哲理美等。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從文本的表達之美和哲思之美引導學生感受品味語言,理解課文寓意,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四、在聯(lián)系古今中傳承文化
寓言是文化的積淀,承載著傳承文化的重任。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寓言故事,理解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文化,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的傳承教育。結合寓言故事特點,教師可以采用文白對照、抓住關鍵詞句揣摩或者聯(lián)系古今中外寓言閱讀等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寓言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而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
如在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揠苗助長》這兩篇寓言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這些寓言故事的文言文版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對照閱讀,說說文言文版的寓言故事具有哪些特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文白對照的閱讀中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魅力。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不光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與熏陶,還要以多元包容的視角引領學生學習寓言故事,也就是說不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點,還要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外國寓言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中的內(nèi)容,讓學生閱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并讓學生就中外寓言故事的特點進行對比,說說中外寓言故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提升學生對文化的辨識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具有大教學觀,不僅要立足于課內(nèi),還要立足于課外,可以依據(jù)學生閱讀需要,引導學生感受中外寓言故事的基本特點,幫助學生從寓言故事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文特點,從語言建構、發(fā)展思維、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四個維度展開教學,讓學生真正深入文本,走進寓言故事,真正凸顯出寓言的教學價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江寧區(qū)岔路學校)
責任編輯 宋園弟